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同步高频(频率高于25Hz)双极电压,由微处理器控制的多点胃功能电刺激是实现胃活动人工控制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这种序列刺激对胃电活动的影响尚不清楚。由于序列收缩的作用力,所以使用植入电极来评价实验动物的胃电活动(GEA)即使有可能也是非常困难的。胃电图(EGG)是一种无损伤的GEA记录,它为研究多点功能电刺激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手段。本文研究了4只麻醉狗,通过手术给它们植入4组圆环状刺激电极组和4个靠近刺激电极阻的压力传感器。电极植入后将腹部缝合并将三个标准的胎儿心电电极安装在胃轴的腹投影上,分…  相似文献   

2.
孤束核(NLS)参与心血管和呼吸活动的调节已有详细报道。本文用记录消化间期胃综合肌电(IDMEC)为主要指标,探讨了NTS在胃功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电刺激麻醉兔一侧NTS可引起IDMEC发生明显改变,且以IDMEC增强反应为主。32只动物立体定位刺激NTS内侧区49点,出  相似文献   

3.
Oddi括约肌同步测压与肌电记录的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设计一种新的适用于壁内型Oddi括约肌(SO)同步测压与肌电记录的黏膜接触电极。方法分别将家兔和犬麻醉后,打开十二指肠大乳头对侧的十二指肠对系膜缘,同时使用浆膜钩状电极和黏膜接触电极记录家兔SO的肌电活动,比较二者记录的肌电波;用自制黏膜接触电极进一步检测犬SO的肌电活动,比较SO肌电活动和压力波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黏膜接触电极和浆膜钩状电极记录到的家兔SO肌电活动的波形较为一致。黏膜接触电极准确记录到犬SO的快波和慢波,SO的肌电活动与压力波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结论黏膜接触电极能够同步记录壁内型SO的肌电和压力,SO的快波是SO周期性收缩的电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刺激对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及骨形成蛋白2、6、7(BMP2,6,7)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各48只,假手术组32只,正常组8只。对照组、电刺激组、于脑梗死后每天接受自然恢复、电刺激治疗6 h、12 h、24 h、3 d、7 d和21 d。并在上述时间点,各组取8只大鼠,进行走平衡木试验观察大鼠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然后断头处死动物取脑,石蜡包埋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梗死灶周围皮质及正常大脑皮质BMP2,6,7的表达。结果:第7天、21天时,电刺激组肢体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明显(P0.05)。正常组和假手术组BMP-2,6,7表达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电刺激组BMP-2表达均先下调,电刺激组大鼠BMP-2下调时间早于对照组,21 d恢复至正常水平,对照组、电刺激组BMP-6,7均上调,BMP-7于7 d灰度值上升,至21 d恢复至正常水平,BMP6则一直保持高水平,电刺激组BMP-6,7表达高于对照组。结论:电刺激组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优于对照组,电刺激下调BMP-2表达,上调BMP-6,7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心肌细胞标记分子和与起搏活动相关的人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4(hHCN4)的表达进行检测,并进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方法 将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10只),对照组经心外膜注射腺病毒至左心室心尖部,实验组则注射hHCN4重组腺病毒.术后3d内每天描记两组大白兔体表心电图,术后第7天分离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干并进行双侧或单侧电刺激,以标测电极在心尖部进行起搏(刺激脉宽2~4 ms,刺激电压5~8V,刺激频率20 ~ 30次/s),并记录同步肢体6导联心电图.免疫荧光检测两组大白兔心脏组织和实验组大白兔肝、肾、肺组织的hHCN4表达.膜片钳记录实验组大白兔基因转染后心尖部心肌单细胞动作电位起搏相关离子流If和LCa.结果 术后3d内心电图都没有记录到两组大白兔的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在术后第7天进行颈部迷走神经干电刺激时,实验组大白兔室性逸搏节律的频率明显快于对照组[(60±8)次/min比(42±6)次/min,P<0.05],其室性逸搏节律起源于注射部位附近.实验组大白兔注射局部的心脏组织较对照组hHCN4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其肝、肾、肺组织未检测到该蛋白的表达.膜片钳记录到实验组大白兔基因转染后心尖部心肌单细胞存在起搏电流If和LCa.结论 hHCN4导入心肌可以使通道蛋白在局部过度表达,提高室性异位起搏点的频率.  相似文献   

6.
背景:使用不同强度、频率及时间的电刺激作用于人体,可能产生各种不同的病理生理反应。目的:观察体表脉冲电刺激对小鼠心律及心率的影响。方法:将3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用BL-420F型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提供刺激电源,对3组昆明小鼠分别予以不同电压、不同时间、不同频率的体表电刺激,然后观察Ⅱ导联心电图、小鼠得全身反应与局部变化。结果与结论:≤10 V的电刺激对小鼠心率无明显影响,并且未出现心律失常;电压≥15 V时,电刺激可使小鼠心率减慢,停止30 min后心率恢复正常;电压≥35 V时,小鼠出现心率减慢和心律失常,并且停止刺激后心率不能恢复正常;电压75 V后,小鼠出现室颤。电压为10 V时,脉冲电刺激时间和频率变化对小鼠心电活动影响不显著。说明脉冲电刺激对小鼠心电活动的影响主要由所用电压高低不同引起,电压≤10 V时对小鼠心电活动无影响;脉冲电刺激时间与电场频率对小鼠心电活动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徐冬梅  刘华 《医学信息》2019,(17):95-96
目的 研究肌电反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新余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17年8月~2018年2月内接诊的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肌电反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变化以及10s抓握测试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2、4、8周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所上升,观察组患者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0s抓握测试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电反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疾病有助于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增加10s抓握测试次数,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我们曾报导中频电体表刺激足三里穴增强了健康人胃电活动.本研究进一步观察中频电体表刺激足三里和内关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症状和胃电活动的作用 .方法 20例FD病人进入本研究.FD病人随机分为穴位刺激组(20例)和治疗对照组(10例).在穴位刺激组中,将两个大小1.5cm2硅橡胶电极固定于FD病人双侧足三里穴位表面或内关穴,然后将电极连于CM-512型中频电治疗仪刺激穴位,每次各刺激足三里和内关穴20min,2次/d,共2wk;FD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果胶铋50mg+维生素C 0.2g,2次/d ,疗程2wk.两组在处理前后分别进行症状评分和记录餐前后体表胃电(EGG)各30min.胃电记录仪为多道胃肠功能监测仪(PC polygraf HR)(Medtronic Synectis公司).结果 FD病人的EGG主频率(DF)和正常胃慢波百分比(PNSW)(2.4~3.7cpm) 在空腹状态均明显低于健康人组(P<0.05,P<0.01);FD病人空腹EG主功率不稳定系数(DPIC)和餐后/餐前主功率比(PFPR)也显著比健康人低(P<0.01).在FD穴位刺激组疗程结束后,FD病人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刺激前的水平(P<0.01);穴位刺激后DF 和PNSW在餐前和餐后均比刺激前明显增加(P<0.05,P<0.01),接近健康人水平 ;PFPR和空腹时DPIC也有显著升高(P<0.05,P<0.01).而在FD治疗对照组虽然症状有改善,没有FD穴位刺激组症状改善明显,但EGG各项参数改变不明显.结论中频电体表刺激足三里和内关穴能逆转FD病人胃电节律紊乱和增强胃电功率,是临床治疗胃动力障碍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经颅磁声电刺激(TMAES)作为一种新型的脑神经调控和研究手段,利用超声和磁场耦合产生的感应电流调节不同脑区的神经电活动。钙离子作为神经信号第二特使,在神经信号传递中起着关键作用。为了探究经颅磁声电刺激对前额叶皮层放电活动的影响,将15只小鼠分为对照组、超声组和磁声组,磁声组接受超声强度为2.6 W/cm^(2)和磁感应强度为0.3 T的刺激,超声组仅接受相同强度的超声刺激,对照组无超声和磁场,持续刺激一周。通过光纤光度检测技术实时记录小鼠刺激过程中前额叶皮层钙离子浓度,并进行新物体识别实验,对比各组行为学差异和钙信号的时频分布。实验结果显示,经颅磁声组在刺激后10 s内钙瞬变信号均值(4.84±0.11)%大于超声组(4.40±0.10)%和对照组(4.22±0.08)%,且钙瞬变信号波形变缓,提示钙离子代谢变快;磁声组主要能量频带分布在0~20 Hz,超声组为0~12 Hz,对照组为0~8 Hz;磁声组认知指数为0.71,超声组为0.63,对照组为0.58,表明超声刺激和磁声电刺激均能提高小鼠的认知能力,但磁声组效果优于超声组。以上结果显示,经颅磁声电刺激能够改变前额叶皮层神经集群的钙稳态,实现对前额叶神经集群放电活动的调控,对认知功能具有促进效果。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经颅磁声电刺激的深层神经作用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后,损伤远端神经纤维出现Wallerian变性,近端相应节段脊髓出现神经元凋亡,导致轴突再生困难,影响神经损伤修复后的效果。目前针对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大都局限在对损伤局部的修复与刺激,而对近端神经元胞体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比较脊髓电刺激与局部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探讨脊髓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脊髓电刺激组、局部电刺激组和对照组各15只。测定造模后不同时期3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小腿三头肌湿质量、脊髓神经元计数和超微结构、再生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及传导速度。结果与结论:造模后2周,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比较脊髓电刺激组对照组,局部电刺激组对照组(P0.05);造模后4,6,8周,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比较脊髓电刺激组局部电刺激组对照组(P0.05)。造模后2周,大鼠小腿三头肌湿重测定脊髓电刺激组对照组,局部电刺激组对照组(P0.05);造模后4,8周,大鼠小腿三头肌湿质量比较脊髓电刺激组局部电刺激组对照组(P0.05)。造模后2,4,8周,各组大鼠脊髓前角神经元计数脊髓电刺激组局部电刺激组对照组(P0.05)。造模后4,8周,各组大鼠再生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脊髓电刺激组局部电刺激组对照组(P均0.05)。提示周围神经损伤后给予相应节段脊髓电刺激,可以有效预防中枢神经元凋亡,促进轴突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且效果优于局部电刺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观测早期术后肠麻痹小鼠肠系膜传入神经电活动的变化,探讨早期术后肠麻痹的发生机制。方法: C57BL/6小鼠通过经典小肠操作方法建立术后肠麻痹和假手术对照组的模型。术后3 h,进行离体细胞外多元肠系膜传入神经电活动的记录(n=6)。结果: 术后肠麻痹时小鼠离体小肠收缩的振幅明显减少(P<0.05)。 假手术对照组浆膜外给予5-羟色胺(5-HT)刺激,肠系膜传入神经电位活动明显高于术后肠麻痹组;在低压力扩张(肠腔压力为10-20 mmHg和20-30 mmHg)时, 假手术对照组小肠传入神经放电明显高于术后肠麻痹组。结论: 早期术后肠麻痹时肠道运动明显受抑,小肠肠系膜传入神经对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后者可能参与早期术后肠麻痹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研究了三种受体拮抗剂对电刺激疑核调节细胞免疫机能的影响,并对疑核调节机体细胞免疫的机制作了探讨。实验用麻醉家兔,分3组进行。分别在静注阿托品、酚妥拉明或心得安后电刺激疑核,并分别于注射前及刺激后不同时间取外周血,测定T细胞百分率及对PHA的反应。结果:阿托品组上述免疫指标比注射前明显降低;酚妥拉明组上述免疫指标在刺激后60分钟时比注射前有所升高;心得安组上述指标在刺激后120分钟时比注射前明显降低。提示:疑核对细胞免疫机能的调节可能是通过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免疫器官及免疫细胞上的M型胆碱能受体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背景:近10年来使用皮质电刺激治疗脑卒中的动物和临床试验均得到了比较肯定的结果。目的:观察全植入式皮质电刺激器长时间、低强度、变频皮质电刺激对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的脑梗死模型。选取Bederson评分为1-3分的大鼠40只进行MRI扫描,筛选出有皮质梗死的大鼠(n=23),MRI测定梗死灶周边皮质的位点,确定接受皮质电刺激治疗的靶点,大脑中动脉阻塞后第6天植入电刺激器。将23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皮质电刺激组(n=13大鼠每天进行皮质电刺激治疗2次/d,每次持续30 min,电刺激频率10 s内在50,20和5 Hz之间变动并重复循环。无刺激组(n=10)仅植入电刺激器,无电刺激输出。在植入电刺激器后第2天和第16天,两组大鼠进行前肢使用不对称、足失误测试,第16天最后一次行为学评价完成后,取出电刺激器进行检测,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结构及细胞形态。结果与结论:23个电刺激器取出后,仅发现1个皮质电刺激组电刺激器不能正常工作,其余各电刺激器性能均保持良好。除1只大鼠在电刺激器植入部位的皮肤有破溃,愈合稍差,其余大鼠皮肤切口均愈合良好。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脑梗死电极植入处皮质组织结构清晰完整,神经细胞排列整齐,神经元胞浆丰富,核仁清楚,正常胶质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周围间隙致密无水肿。足失误和前肢使用不对称测试结果均显示第16天皮质电刺激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显著优于较无刺激组。结果表明采用了一套用于大鼠脑梗死模型的全植入式皮质电刺激器,建立了安全的植入方式及刺激模式,并证明低强度、长时间、变频的脉冲式电刺激模式是安全的,且有助于促进大脑局灶性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S wave慢波为slow ware之缩写,其意义分三个方面:在脑电图上,将0.5~3.5Hz的δ波和4~7.5Hz的θ波合称为慢波。②在诱发电位上,电刺激末梢神经所记录到的反应波中,比H波和F波潜伏期更长的波也称慢波,实则是其晚成分(late component)。由于出现这种波的刺激阈值高而伴有疼痛,临床很少应用。用猫作实验,H波的潜伏期为10ms时,慢波的潜伏期为13~15ms。③在事件相关电位检测中,P300后的也叫慢波(S波)。由于S波所指太广泛,应用时应具体描述。saclade快速扫视当视野范围出现视觉目标时,为将视觉信息快速集中到视网膜中心而自动产生的快速眼球扫视运动,其控制中心普遍认为是上丘黑质网状结构。SAS睡眠窒息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的缩写。satellite potential卫星电位即晚成分,且以用晚成分为好。saw-tooth wave锯齿波,锯齿状波与锯齿状电活动同义。samplins frequency采样频率在现在使用的数字化电生理仪器中,把描记到的模拟信号进行数字转换时需进行采样。如图所示,上线为模拟信号连续图形,下线上的点为采样点,这些点的走向即可...  相似文献   

15.
经颅电刺激对大鼠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经颅皮层电刺激治疗对大鼠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选择12 0只SD成年雄性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 ,将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6 0只 ,治疗组在术后 3天给予经颅电刺激治疗 ,对照组术后不进行治疗 ,于术后第 1、2、3、4、5、6周末 ,分别以横木行走试验 (BWT)及运动诱发电位为指标评价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大鼠 ,运动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P <0 .0 1)。第 6周末治疗组患侧MEP波幅与潜伏期基本恢复正常 ,而对照组患侧MEP波幅仅恢复到 73.5 % ,潜伏期仍有所延长 ,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经颅电刺激可以促进急性脑梗死大鼠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其机理可能与电刺激直接兴奋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有关  相似文献   

16.
经颅电刺激运动皮层的运动诱发电位(——evokal叫规M,MEP)是八十年代应用于临床的一项监测中枢运动传导通路的新技术t’1。它具有刺激器轻便、价格便宜,反复刺激后不发热,描记的波形稳定等特点,已经广泛用于实验室和临床工作。本文就其技术的发展、生理学基础、安全性及临床应用等诸方面作一概述。l电刺激技术的发展早在扣年代,就有学者进行过应用经颅重复电刺激兴奋人的运动皮层的研究。但因造成刺激局部剧痛,很难应用于临床。继后还有作者在脑外科手术中用电流直接刺激运动皮层,在手部肌肉记录到诱发的动作电位。八十年代初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体表胃电活动(EGG)与胃收缩之间是否存在密切关系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在动物狗实验中用红霉素诱发胃连续收缩,探讨体表胃电活动能否反映胃收缩情况.方法选择6只健康杂种狗,在狗空腹麻醉状态,在内窥镜帮助下将一四通道测压管(直径5mm,长度约1.8m),经幽门放入十二指肠,使靠近的两个侧孔位于胃窦,远端侧孔位于十二指肠;同时在狗腹部固定放置双极电极,用PCPOLYGRAF HR胃肠多功能检测仪同时记录胃窦的收缩活动和体表电活动(EGG).先记录空腹状态时胃运动和体表胃电30min( 基础状态组),然后分别从静脉中灌流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和红霉素2mg.kg-1h -1 30min(红霉素组),同时记录胃收缩和EGG变化.2天后先静脉注射阿托品60μg.kg -1,然后再静脉灌流红霉素(阿托品+红霉素组)记录胃运动和体表胃电30min.结果 1.狗基础状态胃电主频率为4.2~5.1次/min.2.静脉灌流红霉素引起胃连续收缩时,体表胃电振幅(主功率)和主功率不稳定系数明显比生理盐水对照组增加 [(637.5±103.2)μV vs (450.4 78.0)μV,和(6.8±11.4)%(36.4±3.7)%] (P<0.05,P<0.01);预先静脉给予阿托品,再静脉灌流相同剂量红霉素则几乎完全抑制了红霉素的胃收缩作用,这时记录的体表胃电显示胃电波振幅无明显升高[(376. 3±56.1)μV vs (450.4 78.0)μV],与基础状态接近.说明体表胃电振幅升高与胃收缩有一定关系.3.将同步记录的胃电波幅和胃收缩波振幅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98,P<0.01).结论体表胃电活动能够反映胃收缩.胃电图可以作为评价胃动力的重要和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5月大连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120例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年龄33~77岁。将患者分2组,每组60例。60例接受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患者作为治疗组,60例仅作常规盆底肌肉锻炼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的肌电变化客观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症状缓解明显,痊愈率为48.3%,显效率为46.7%,无效率为5.0%,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治疗效果较差,痊愈率为10.0%,显效率为26.7%,无效率为63.3%,总有效率36.7%;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盆底肌2s快速收缩表面肌电图(sEMG)最大值、盆底肌持续10 s收缩sEMG平均值、盆底肌肉60 s耐受收缩sEMG平均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刺激上矢状窦区后大鼠硬脑膜血流量的变化以及舒马普坦对其的影响。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和舒马普坦组,暴露大鼠上矢状窦区硬脑膜,电刺激组和舒马普坦组以30Hz、6V和0.25ms的刺激参数建立偏头痛模型,激光多普勒血流量图像仪测定硬脑膜血流量,比较各组大鼠相对血流量的变化。结果:对照组、电刺激组以及舒马普坦组的相对血流量分别为2.61±4.43%、15.49±5.65%和-0.35±5.08%,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电刺激组分别与对照组及舒马普坦组行两两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与舒马普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电刺激上矢状窦区能增加大鼠硬脑膜血流量,舒马普坦对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鼠单侧桥脑、中脑电损伤后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TEP)的变化规律。方法:对80只大鼠分别在左侧面丘深部或上下丘之间按照电流刺激量的不同给予电损伤,各分为小剂量组(1mA)、中剂量组(3mA)和高剂量组(61TIA),并设立对照组(0mA),共8组,每组10只,记录各组鼠在电损伤前后的BTEP波形,比较其间的变化。结果:BTEP在各剂量中中脑损伤组损伤前后均无变化,但桥脑损伤组中损伤后小剂量组的T1波的潜伏期(PL)延长;中、高剂量组的T1、T2、T3波的PL均延长。结论:刺激一侧BTEP能够反映同侧桥脑损伤,其T1波PL的延长可能是敏感指标,但不能反映同侧中脑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