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比较紫绀和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方法:选择ASAⅡ~Ⅲ,年龄2~6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5例,分为非紫绀组(n=15)、轻度紫绀组(n=15)和重度紫绀组(n=15)三组。麻醉诱导后,给予单次剂量罗库溴铵0.6mg.kg-1,采用TOF-Watch SX加速度肌松监测仪监测肌松,记录3组患儿患儿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结果:非紫绀组、轻度紫绀组、重度紫绀组的起效时间分别为(1.97±0.80)min、(1.31±0.72)min、(3.29±1.53)min。重度紫绀组的起效时间显著延长(P〈0.05)。结论:重度紫绀的先心病患儿罗库溴铵起效时间明显延长,临床上针对此类患儿,个体化的罗库溴铵用药方案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肌细胞中自噬体的表达,探讨细胞自噬作用在心肌慢性缺氧适应中的意义.方法 人选行手术矫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8例,其中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0例,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8例.取手术中切除的右室流出道心肌组织作为标本,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自噬体特异性标志物LC3一Ⅱ的表达情况.结果 紫绀组患儿术前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非紫绀组(P<0.01):紫绀组患儿心肌细线粒体数量增多、排列紊乱,内质网肿胀,可见典型自噬体形成;与非紫绀组相比,紫绀组患儿LC3-Ⅱ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1).结论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肌细胞自噬作用增强,可能参与慢性缺氧条件下心肌细胞的适应性调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压积、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心肌组织铁分布的改变,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人组2011年5 -11月于新桥医院心外科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2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8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0例,非紫绀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2例.以静脉血为标本,送本院检验科检验血红蛋白及平均红细胞压积,以亚铁嗪法检测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以术中右室流出道心肌为标本,Perls - DAB法检测心肌组织中铁的分布.结果 与非紫绀组患儿相比,紫绀组先心病患儿血红蛋白含量及平均红细胞压积都明显升高(P<0.05).紫绀先天性心脏病息儿血清铁含量明显低于非紫绀患儿[(23.25±4.4)μmol/L vs(31.34±4.2) μmol/L,P<0.01],并伴有总铁结合力的增加[(69.59±5.8)μmol/L vs (52.67±9.2) μmol/L,P<0.01].紫绀组患儿心肌组织中铁含量明显增加(P<0.01),广泛分布于心肌中.结论 紫绀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机体处于铁储备相对缺乏状态,而心肌组织内铁含量增加可能为心肌在缺氧环境下的代偿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对婴幼儿期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 3岁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0例,分为非紫绀组(n=14)和紫绀组(n=16),进行心脏手术.将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和不同时点血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进行比较.结果 紫绀组患儿主动脉阻断和体外循环时间比非紫绀组长(P<0.05);两组患儿术后即刻S-100β浓度比术前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紫绀组患儿NSE术后所有时点比术前高(P<0.05),紫绀组患儿术后6、24 h比术前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S-100β浓度峰值与清醒时间(r=0.452,P<0.05)、机械通气时间(r=0.450,P<0.05)呈正相关;术后即刻NSE浓度峰值与主动脉阻断时间(r=0.462,P<0.05)呈正相关.术后随访,所有患儿智力正常,生长发育良好.结论 婴幼儿心脏手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影响,这些影响多为可逆的;在法洛四联症和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儿之间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DDMO-100S膜肺与Terumo SX-10膜肺用于小儿体外循环的性能和效果.方法 选择3~12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9例,拟在体外循环下行房室缺修补术,随机分为DD组(n=21)和SX组(n=18).DD组用DDMO-100S膜肺(西安岱岱,中国),SX组用Terumo SX-10膜肺(Terumo,日...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压积、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心肌组织铁分布的改变,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入组2011年5-11月于新桥医院心外科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2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8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0例,非紫绀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2例。以静脉血为标本,送本院检验科检验血红蛋白及平均红细胞压积,以亚铁嗪法检测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以术中右室流出道心肌为标本,Perls-DAB法检测心肌组织中铁的分布。结果与非紫绀组患儿相比,紫绀组先心病患儿血红蛋白含量及平均红细胞压积都明显升高(P<0.05)。紫绀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清铁含量明显低于非紫绀患儿[(23.25±4.4)μmol/L vs(31.34±4.2)μmol/L,P<0.01],并伴有总铁结合力的增加[(69.59±5.8)μmol/L vs(52.67±9.2)μmol/L,P<0.01]。紫绀组患儿心肌组织中铁含量明显增加(P<0.01),广泛分布于心肌中。结论紫绀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机体处于铁储备相对缺乏状态,而心肌组织内铁含量增加可能为心肌在缺氧环境下的代偿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ECC)微小化对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输血量及院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10月157例体重≤10 kg患儿ECC手术。传统组(C组,n=73例)采取传统ECC系统;微小化组(M组,n=84例)采用微小化ECC系统,记录围术期血气指标、围术期输血量、术后24 h胸液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结果两组均无死亡。M组平均每例术中及术后红细胞用量均显著少于C组;M组中有51例实施了无输血ECC,17例住院期间零输血。两组24 h胸液量无显著性差异。M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显著低于C组。结论对体重≤10 kg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使用微小化ECC系统,能显著减少ECC中及围术期输血量,甚至可达到围术期零输血,并对患儿术后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P选择素的表达作为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指标,患者分为非紫绀组32例、紫绀组9例、健康对照组12例.研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非紫绀组和紫绀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P选择素的表达均明显升高,紫绀组尤为显著。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存在血小板的活化状态,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更明显,这可能是引起这些患者止血功能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烷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微创封堵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微创小切口封堵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3)和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烷组(n=43).所有患者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对体重≤15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安全性,并分析体外循环中传统与改良库血预充策略对患儿围术期血制品输注情况及近期临床预后。方法自2011年2月至2013年10月,按入选标准先后纳入53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传统组(C组,n=248例)患儿采用库血预充方案,改良组(M组,n=283例)患儿实施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即无库血预充方案,所有患儿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收集转前及转中、转后不同时点的血气指标及围术期的资料。结果两组患儿初步分析表明,改良组患儿围术期红细胞用量明显少于传统组(P<0.001);改良组患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24 h胸液引流量明显低于传统组(P=0.028,P=0.034,P=0.012);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再次气管插管、术后腹透及死亡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体重≤15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期间实施改良节约用血策略是安全可行的,该策略有助于减少围术期的血制品用量,改善患儿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负平衡超滤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中使用负平衡超滤对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的作用。方法110例行ECC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分为三组:无超滤组(C组,10例)、常规超滤(conventional ultrafiltration,CUF)组(CUF组,50例)和负平衡超滤(subzero-balanced ultrafiltration,SUF)组(SUF组,50例)。分别于ECC开始前、术后1 h、6 h、12 h和24 h五个时间点检测各组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并记录各组患者ECC前后红细胞压积(Hct)、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术中及术后24 h内输血量和术后24h内心包纵隔引流量。结果ECC前各组Hct无显著性差异(P〉0.05),ECC后SUF组和CUF组高于C组(P〈0.05);SUF组和CUF组术后1 h、6 h、12 h及24 h OI高于C组(P〈0.05);SUF组术后1 h、6 h、12 h及24 h P(A-a)O2低于C组和CUF组(P〈0.05);SUF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中及术后24 h内输血量少于C组和CUF组(P〈0.05);ICU停留时间、术后24 h内心包纵隔引流量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中使用负平衡超滤能较好地改善患者术后肺功能,减少输血量,促进患者术后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综合策略实施婴幼儿无血体外循环的可行性并对其围术期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自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共选择6~14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80名,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0)采用传统体外循环方式,实验组(n=40)实施无血体外循环策略。结果实验组患儿全部成功实施了无血体外循环,其中有33例实现了全程无血心脏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围术期实验组血红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均在安全范围;体外循环20 min时乳酸值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实验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4 h引流量实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ICU停留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体重和血红蛋白浓度合适的患儿实施无血体外循环是安全的,对患儿围术期无不良影响,且可以节约用血,可以避免库血对患儿的不良影响,更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下心脏直视手术中乌司他丁对激活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功能的作用。方法30例择期ECC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n=15)和乌司他丁组(U组,n=15)。对照组ECC中不给予乌司他丁,试验组围ECC期给予乌司他丁100万单位(其中30万为麻醉诱导前给予,40万预充ECC机内,30万为开放升主动脉后给予)。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阻断升主动脉后30 min(T2)、再灌注3 h(T3)、6 h(T4)及12 h(T5)各时间点取静脉血测定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PMNE)的水平;并于麻醉诱导后(Ta)、ECC结束后给鱼精蛋白前(Tb)、鱼精蛋白中和后1 h(Tc)、术后24 h(Td)提取全血标本测定CD62p的表达。此外,于ECC前、后抽取动脉血气监测肺泡动脉血氧梯度(A-aDO2)。结果两组血清中PMNE的浓度在T2、T3、T4、T5各时间点都明显高于T1时间点(P〈0.01),U组的PMN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b、Tc、Td时间点两组CD62p的表达明显高于Ta时间点,但是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相比较对照组,U组的A-aDO2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低于对照组。结论在ECC过程中乌司他丁可以通过PMNE的释放从而减轻肺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但是并没有起到抑制血小板激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体血逆行预充在体外循环中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实施自体血液逆行预充(RAP),观察能否有效降低体外循环(CPB)预充量,提高术中Hct,减少术后异体血输入量及改善临床结果。方法患者210例随机分为两组,N1组(RAP组)和N2组(对照组),每组各105例。RAP组在主动脉插管与主动脉管路连接后,开放连接管,使动脉管路中血液缓慢逆行返回,替代出等量的预充液体,存入备用袋中,待膜肺动脉路至主动脉插管处管路完全被血液充满后,钳夹主动脉路。腔静脉插管连接完毕,缓慢开放静脉引流管阻断钳,用静脉血将静脉管路中液体全部替换,同时用泵将等量液体存入备用的袋中。分别监测麻醉后,CPB前(T1)、CPB开始15 min(T2),停CPB后1 h(T3),术后2 h(即返回ICU后2 h,T4)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乳酸(Lac),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2 h的输血及术后出血量。结果 RAP组通过RAP减少预充液量(795.09±21.6)ml,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01)。RAP组在T2、T3时Hb、H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ac结果表明,RAP组在T2、T3、T4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01)。术中、术后2 h的输血量RAP组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01)。两组间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RAP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液稀释,明显提高术中Hct水平,改善术中灌注条件,有效地减少术中及术后输血量。  相似文献   

15.
甘露醇预防老年患者前列腺电切术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晓电  周平  黄辉 《黑龙江医学》2009,33(7):499-501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行前列腺电气化手术(TUVP)中,应用5%甘露醇注射液作为灌洗液预防老年患者前列腺电切综合征(TUR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70~94岁BPH患者92例。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实验组,灌洗液用5%甘露醇注射液;B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5%葡萄糖注射液作灌洗液。两组患者均行硬腰联合麻醉或持续硬膜外麻醉。抽取静脉血,检测术前(T0)、手术30min(T30)、手术60min(T60)时,血钠、血钾、血糖、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值,术中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记录两组病人的TURS发生率、手术时间、灌洗液用量、术中输液量。结果与术前相比,A组MAP、HR、Na+、K+、Glu、Hb、Hct,无明显变化(P>0.05);B组T60时,MAP、Na+、Hb、Hct下降(P<0.05),Glu在T30时增高,T60时明显升高(P<0.01),两组各时间点相比,T60时MAP、Hb、Hct有显著差异性(P<0.05),Glu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A组无1例发生TURS,B组发生TURS4例,占8%。结论5%甘露醇注射液作为TUVP术中灌洗液,与5%葡萄糖灌洗液相比,可以减少灌洗液吸收,减少老年患者TURS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尼卡地平在小儿体外循环手术的应用,观察其对复温速度的影响及控制血压的效果。方法40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分为A、B两组,A组手术中不应用尼卡地平,B组于体外循环开始时静脉维持应用尼卡地平2-10μg/(kg·min),并根据血压变化加以调节。结果与A组相比,B组持续输注尼卡地平能在用药5 min后安全、有效地把血压控制在所需水平,且复温快,副作用少(P〈0.05)。结论小儿体外循环手术应用尼卡地平具有复温快,控制血压起效快,停机后心率平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降低体外循环预充量,减少低体重成人患者库存红细胞用量的方法。方法将60例体重在40-60kg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Dideco905膜式氧合器,儿童管道),B组(希健成人膜式氧合器,儿童管道),C组(JostraVKMO70000膜式氧合器,成人管道)。观察三组患者实际预充量、复温时间、术中用血例数、ICU 24 h内用血例数、术后带管时间,监测转机前(T0)、转中(T1)、复温(T2)、停机(T3)、ICU 0 h(T4)、ICU 1 h(T5)、ICU 3 h(T6)血气指标。结果三组在复温时间、术后带管时间,术中及术后ICU 24 h内用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预充量大于A,B两组(P〈0.05)。血红蛋白浓度在T1、T2时间点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时间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T1、T2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C组低于A、B两组(P〈0.05)。结论通过改良体外循环预充管道,减少了预充液对低体重患者血红蛋白稀释的影响,减少了围术期库存红细胞的应用机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库血(库存悬浮红细胞)预处理对婴幼儿体外循环(ECC)各项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 40例体重10~15 kg、预充液需加入库血、拟在ECC下行简单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库血预处理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20例。P组于ECC预充、排气后将库血1 U、肝素1 250 U加入储血罐,水箱38℃保温、血流通气比1∶0.5下行零平衡超滤[以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勃脉力A)为洗脱液],超滤出液体300 ml。C组仅在排气结束后将库血加入、混匀不予其它处理。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ECC前(T2)、升主动脉阻断5 min后(T3)、停止ECC前(T4)、转入ICU前(T5)五个时点抽取动脉血气,记录各项血气指标:pH、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O2)、碱剩余(BE)、乳酸(Lac)、血糖(Glu)、血钾(K+)。结果 T1、T3、T4、T5各时点两组患者各项血气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点P组PaCO2、K+、Lac、Glu浓度均降低,与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点P组的pH、PO2、BE均升高,与C组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库血预处理对降低库血的有害成份,使其各项指标趋近生理化有意义。②库血预处理对改善短时间ECC患儿的酸碱平衡、内环境稳定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兔常温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前应用大剂量乌司他丁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20只大耳白兔随机分成2组:乌司他丁组(U组,n=10)和对照组(C组,n=10)。建立兔常温ECC模型,U组在ECC前给予乌司他丁10×10^4U/kg,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ECC转机30min,流量为180~300ml/min,肛温维持在36.5℃-37.5℃。分别记录ECC前、停机、停机后1h、2h和3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m)、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结果两组PTECC后均较ECC前显著延长(P〈0.05),两组间胛在停机后3h时有统计学差别,C组长于U组(P〈0.05)。两组APTT ECC后也均较ECC前显著延长(P〈0.01),同时间点U组APTT较C组延长更为明显(P〈0.05)。两组血浆FIB含量ECC后均较ECC前显著降低(P〈0.01),同时间点C组较U组下降更明显(P〈0.05)。ECC后两组血浆D—D浓度较ECC前显著升高(P〈0.05),同时间点C组D—D浓度升高较U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ECC后凝血因子消耗使APTr和Prr延长,纤溶亢进使血浆FIB含量下降,DD浓度升高。ECC前应用大剂量乌司他丁可减少ECC中凝血因子的消耗,抑制纤溶系统的过度激活,改善ECC术后凝血功能。提示ECC前应用大剂量乌司他丁具有血液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6例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远程缺血预处理(实验)组34例、非远程缺血预处理(对照)组32例,均采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于术前和术后24h检测两组患者颈静脉血乳酸(Lac)、谷氨酸(Glu)与S-10013蛋白(S100t3)含量;术前和术后72h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估认知功能。结果:两组术前血清Lac、Glu与S10013含量、MMS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清Lac、Glu与S100t3含量、MMSE评分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程缺血预处理后处理能减轻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脑损伤的程度,提高认知功能,具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