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郭晖  陈压西  黄爱龙 《重庆医学》2004,33(11):1690-1691
目的在体外细胞培养研究中,观察Adefovir抗HBV的作用.方法以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转染的细胞株2.2.15细胞为靶细胞,给药后通过检测细胞培养液中HBsAg、HBeAg和HBV DNA,对Adefovir抗HBV效果进行评价.在2.2.15细胞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培养数天后检测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滴度,细胞DNA抽提液检测HBV DNA;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分析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毒性.结果 Adefovir加入细胞培养12d,最大无毒浓度为20μg/ml,对HBsAg抑制率为52.44%,对HBeAg抑制率为54.87%,对HBV DNA抑制率为45.68%,并有剂量依赖效应.结论 Adefovir在体外细胞培养的实验中有抗HBV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芪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黄芪对乙型肝炎病毒抗原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黄芪作用于体外培养的HepG 2.2.15细胞,观察黄芪对HepG 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影响及药物的细胞毒性.结果 黄芪作用于HepG 2.2.15细胞12 d后,对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CD50)1 500 ng/ml,对HBsAg和HBeAg抑制的半数有效浓度(ID50)分别为115.4 μg/ml和317.2 μg/ml,黄芪对HBsAg和HBeAg的治疗指数(TI)分别13.00,4.73.结论黄芪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对HBsAg及HBeAg的分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MAP30 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MAP30 (momordicaanti HIV proteinof30ku)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作用 .方法 :以HBVDNA转染的人肝癌细胞株 (HepG2 .2 .15 )为靶细胞 ,与MAP30共同温育 10d ,观察对细胞的毒性 ;用ELISA、荧光定量PCR和Southern印迹法分别检测培养上清中HBsAg ,HBVDNA和细胞内HBVDNA .结果 :MAP30能显著减少HepG2 .2 .1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 ,HBVDNA的分泌 ,在第 8日时 ,对HBsAg抑制率为 5 0 .4 9% ,HBVDNA定量 <1× 10 7拷贝·mL-1;Southern印迹法显示MAP30能抑制HBV复制中间体及共价环状闭合DNA .MAP30未发现对细胞有毒性作用 .结论 :MAP30具有较强的体外抗HBV作用 ,作为新的抗病毒植物蛋白 ,具有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黄芪蛰虫合剂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黄芪蛰虫合剂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 (HBV) 的作用. 方法: 以HepG2.2.15细胞为靶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黄芪蛰虫合剂和α干扰素. 采用ELISA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药物对细胞培养上清HBsAg, HBeAg及细胞外HBV DNA的抑制作用. 结果: 黄芪蛰虫合剂具有一定程度的抗HBV的作用,其抑制HBsAg, HBeAg及细胞外HBV DNA的50 %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35, 1.92, 2.19 g/L. 治疗指数(TI)>3.56~5.79. α-IFN也有抑制HBV的作用,但抑制作用较弱. 结论: 黄芪蛰虫合剂具有一定的体外抗HBV作用.  相似文献   

5.
荔枝核总皂苷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 引言 我国属乙型病毒性肝炎高流行区,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显示我国HBsAg感染率高达9.09%.目前,尚没有理想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我国有数千年应用中草药治疗疾病的传统和经验,从中已发现了不少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药物.荔枝核是无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成熟种子,又名荔仁或荔核,味甘、微苦,归肝、肾经,具有行气散结、祛寒止痛的功效.其化学成分包括皂苷、蒜质和脂肪酸等多种物质.研究发现,荔枝核黄酮类提取物对乙肝病毒HBsAg,HBeAg以及HBVDN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荔枝核皂苷是否具有抑制HBV的作用,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我们采用HepG2.2.15细胞为靶细胞,观察不同浓度荔枝核总皂苷体外对HBV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TLR7配体Loxoribine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观察Loxoribine药物对体外培养HepG2.2.15细胞的毒性作用,ELISA及荧光定量PCR法分析药物对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HBeAg及HBV DNA含量的影响。结果 低浓度Loxoribine对体外培养的HepG2.2.15细胞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但随着药物浓度增高,对细胞生长并无明显毒性作用。Loxoribine可有效地抑制HepG2.2.15细胞HBV DNA的复制及HBsAg的分泌,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对HBsAg抑制率增大,而对HBeAg的分泌无抑制作用。结论 Loxoribine在体外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仙草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Ⅵ的活性。方法:以HepG2.2.15细胞株为模型,用微粒酶免疫测定技术(MEI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FIBsAg、HBeAg含量,用PCR荧光定量技术检测细胞上培养上清液中HBVDNA的变化,以MTT比色法观察药物的细胞毒性。结果:仙草对HepG2.2.15细胞的Tc50为37.45mg/mL,对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的治疗指数分别为14.71和39.42。对HBV—DNA仅有微弱抑制作用。结论:仙草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具有直接抗HBV活性。  相似文献   

8.
徐长卿水提物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斌  刘妮  赵昉 《中国热带医学》2005,5(2):196-197,233
目的初步探讨徐长卿水提物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方法通过徐长卿水提物作用于体外培养的2.2.15细胞株,观察其对2.2.15细胞株分泌HBsAg和HBeAg的影响,以初步评价其抗HBV作用. 结果徐长卿水提物作用于2.2.15细胞株12d后,对2.2.15细胞株的半数毒性浓度为62.65g/L,对HBsAg的半数抑制浓度小于0.78 g/L、对HBeAg的半数抑制浓度为10.13 g/L;对HBsAg治疗指数大于80.32,对HBeAg治疗指数为6.18.结论徐长卿水提物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对两抗原的分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芪甲甙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娟  陈建宗  张金平  贾新  蒋蔚峰 《医学争鸣》2007,28(24):2291-2293
目的:探讨黄芪甲甙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以HepG2.2.15细胞株为细胞模型,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黄芪甲甙和拉米夫定,于培养第3,6和9日收集培养上清液.通过MqT法观察药物对HepG2.2.15细胞株的影响,采用ELISA法及荧光定量PCR法,分析药物对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HBeAg及HBVDNA含量的影响.结果:黄芪甲甙具有一定程度的抗HBV的作用.黄芪甲甙给药9d,其HBsAg的50%抑制浓度(Ic50)为22.1mg/L,治疗指数(TI)为4.4;HBeAg的IC50为26.2mg/L,TI为3.72;细胞外HBVDNA的IC50为13.2mg/L,TI为7.4.拉米夫定也有抑制HBV的作用,但抑制作用较弱.结论:黄芪甲甙体外对HBV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在体外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C)的直接致病作用。方法:①HBV体外感染HKC:培养的HKC传至6孔板中,接种密度为1×10^6个/ml,孵育24h后分受感染和阴性对照两组。受感染组加入0.5ml HepG2.2.15细胞上清液(含有HBV);阴性对照组加入0.5ml 10%FCS—DMEM/F—12培养液。两组HKC继续孵育72h,消化,离心沉淀,PBS清洗,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两组HKC中的HBV DNA含量。②HBV对体外培养的HKC细胞直接作用:HKC细胞传至24孔板中,接种密度为1×10^5个/ml,受感染组分三个亚组,分别加入100μl、200μl和300μl的感染用HepG2.2.15细胞上清液;阴性对照组为接种HKC后加入培养液常规培养;阳性对照组为HepG2.2.15细胞上清液。各组的每孔终体积均为2ml,每组设3复孔。孵育72h后收集各孔上清液,ELISA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①受感染组HKC的基因组中检测到HBV DNA。②受感染组的三个亚组细胞培养上清的TGF-β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HBV可感染HKC并促进其分泌TGF-β1。  相似文献   

11.
韩聚强 《医学综述》2011,17(21):3240-3242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迄今为止尚未完全明确,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所致肝炎可能是肝脏细胞免疫防御反应病毒入侵的结果。B1细胞是新近认识的一种B细胞亚群,CD5分子是其特征性分子标志。CD5+B1细胞是机体防御肝炎病毒入侵的重要天然免疫细胞。CD5+B1细胞与机体内HBV感染的慢性化密切相关。CD81与CD5间通过分子串话机制直接参与HCV对宿主细胞的感染。  相似文献   

12.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母乳喂养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HBsAg阳性产妇母乳喂养的因素,为指导母乳喂养提供相关实验室和临床依据。方法:用ELISA法检测孕妇和婴儿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Q-PCR)检测HBV携带产妇血清和初乳中HBV-DNA含量,并分析婴儿血清HBVM与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之间的关系。结果:67例HBVAg阳性(大三阳、小三阳)产妇中,HBV血清“大三阳”的产妇血液、初乳中HBV-DNA检出率较高,分别为84%和26%。母亲血清HBVM为“大三阳”者分别占人工喂养组和母乳喂养组的41%和13%,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婴儿在12个月~18个月时作血清HBVM检测,人工喂养组和母乳喂养组婴儿血清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4%和8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BV携带产妇只要在孕期进行预防干预及对所产婴儿进行被动和主动免疫防范措施,当产妇乳汁中HBV-DNA阴性时进行母乳喂养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情转归。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及乙肝病毒E抗原系统,同时检测肝功能(ALT、TBIL、ALB)和凝血功能(PT),筛选出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患者127例与单纯戊型肝炎患者8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慢性HBV重叠HEV感染(简称重叠组)127例(60.76%),单纯戊型肝炎患者82例(39.24%)。重叠组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厨时间(PT)、重型肝炎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单纯戊型肝炎组(P〈0.05或P〈0.01)。结论与单纯HEV感染者相比,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者的肝脏损害更严重,死亡率更高,且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产妇产后能否进行母乳喂养。方法 :选择住院分娩的乙型肝炎产妇 32 1例 (肝功能均正常 ) ,其中血清 HBs Ag、HBe Ab(+/ - )、HBc Ab阳性 2 10例为小三阳组 ,HBs Ag、HBe Ag、HBc Ab均阳性 111例为大三阳组。分别留取产后 3d~ 5 d的初乳进行乳汁乙肝病毒标志物 (HBV- M)检测。结果 :两组乳汁中 HBs Ag、HBe Ag、HBc Ab、HBV- DNA阳性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产妇初乳中 HBV- DNA阳性及产妇血清中大三阳者 (HBs Ag、HBe Ag、HBc Ab阳性 )不宜哺乳 ,初乳中单纯 HBs Ag阳性、而 HBV- DNA为阴性的产妇可以哺乳 ,但应给予正确的哺乳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唐山地区人群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七项与HBV DNA定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唐山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门诊和住院的乙型肝炎患者758例,对758例血清标本同时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HBVm)七项测定和HBV DNA实时荧光定量测定(FQ-PCR),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6例HBVm七项(1,3)阳性的标本中,检测出HBV DNA阳性6例,检出率为100%,载量均数为1.63×108拷贝/mL;在162例HBVm七项(1,3,5,7)阳性的标本中,检测出HBV DNA阳性144例,检出率为88.89%,载量均数为3.10×107拷贝/mL;在91例HBVm七项(1,3,5)阳性的标本中,检测出HBV DNA阳性85例,检出率为93.41%,载量均数为7.61×107拷贝/mL;在6例HBVm七项(1,3,7)阳性的标本中,检测出HBV DNA阳性7例,检出率为100%,平均载量为7.96×107拷贝/mL;在8例HBVm七项(2,4,5)阳性的标本中,检测出HBV DNA阳性1例,检出率为12.5%;在6例HBVm七项全阴性的标本中,仍有1例HBV DNA阳性;在10例HBVm七项(2)阳性的标本中,还检出了HBV DNA阳性2例。结论在HBV多种血清学标志物类型中,以HBVm七项(1,3)阳性的HBV复制水平最高;在HBVm七项(4,5)和HBVm七项(5)阳性的血清中仍然存在HBV DNA阳性标本,复制水平中等;而HBVm七项全阴性和HBVm七项(2)阳性的血清并不能排除HBV感染。  相似文献   

16.
韩文伦  黄朝兴 《浙江医学》2010,32(8):1148-1150,1256
目的探讨正常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C)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易感性。方法(1)体外培养的HKC传至6孔板中,接种密度为1×10^6个/ml,孵育24h后分受感染和阴性对照两组。受感染组加入0.5mlHepG2.2.15细胞上清液(已知该体外培养的细胞系可随细胞传代释放HBV病毒颗粒);阴性对照组加入015mI10%FCS—DMEM/F-12培养液。两组HKC继续孵育72h,消化、离心沉淀,PBS清洗,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两组HKC中的HBVDNA。(2)将HKC细胞传代并接种至2个6孔板中盖玻片上制作细胞爬片,接种密度为1×10^6个/ml,24h后行HBV感染实验。然后将两个6孔板分别作为:(1)受感染组:往六孔板中加入制备好的感染用HepG2.2.15细胞上清液2ml;(2)阴性对照组:往六孔板中加入2mI10%FCS—DMEM/F-12培养液。将HepG2.2.15细胞分别传代并接种至6孔板中盖玻片上制作细胞爬片,接种密度为1×10^6个/ml,24h后作为阳性对照组:往六孔板中加入2ml10%FCS—DMEM培养液继续孵育72h,原位杂交检测各组中的HBVDNA。结果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到受感染组HKC的基因组中HBVDNA的存在,受感染组HKC原位杂交检测HBVDNA阳性,呈核型。结论体外培养的正常HKC对HBV易感。  相似文献   

17.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20例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HBVDNA和HCVRNA。检测发现80%的HCC癌组织中可检出HBV-DNA的存在,25%的病例可以查到HCV-RNA;所有HBV和HCV阳性病例均为原发性肝细胞癌,而继发性肝细胞病例未能检出二种病毒核酸序列。本研究揭示我国引起HCC发生的肝炎病毒以HBV为主,HCV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X基因(hepatitis B virus,HBX)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HBX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X转人人肝癌细胞HepG2中,建立表达HBX的HepG2/HBX细胞模型;以转染空载体pcDNA3.1的HepG2/pcDNA3.1细胞为对照,于转染后24、48、72、96 h收集细胞标本,行流式细胞术分析肝细胞凋亡率变化情况,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肝癌细胞内HBX和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表达以及JNK、c-Jun蛋白磷酸化水平情况.结果 转染24 h后HepG2/HBX细胞中即检测出HBX表达,且其表达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高(P<0.05);对照组细胞中各时间点均无HBX的表达.转染后各时间点,HepG2/HBX细胞与对照组细胞相比,细胞凋亡率均升高(P<0.05),Fas、FasL表达量和JNK、c-Jan蛋白磷酸化水平亦均增高(P<0.05);且HBX mRNA表达量与细胞凋亡率、Fas和FasL表达量以及JNK、c-Jun的磷酸化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HBx可通过上调JNK、c-Jun蛋白磷酸化水平而促进FasL蛋白的表达,从而诱导HepG2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HBV-DNA载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V-DNA载量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其与HBV-M、拉米夫定治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280例乙肝患者HBV-M和HBV-DNA载量进行检测;同时动态检测32例乙肝患者48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血清HBV-M和HBV-DNA载量变化。结果:HBeAg(+)组患者血清HBV-DNA载量显著高于HBeAg(-)组(P<0.01);不同临床类型急性肝炎组HBV-DNA载量与其它组比较(P<0.05);其它各组HBV-DNA载量之间比较(P>0.05);拉米夫定治疗12周、24周、48周后HBV-DNA载量迅速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01);HBV-DNA载量下降明显较HBeAg血清学转换发生早。结论:HBeAg是反映HBV-DNA复制的重要指标;HBV-DNA载量测定是反映HBV复制和判断药物疗效的最直接、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