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房颤波(f)振幅、频率与左房内径、房颤持续时间、血清脑钠肽(BNP)及D二聚体(DD)的相关性。方法 71例房颤分为阵发性和慢性房颤组、快和慢频率房颤组、单纯性房颤组和房颤合并心衰组。f波振幅、频率的测量采用食道心电图法。结果快频率组左房内径、DD明显大于慢频率组(P<0.01或P<0.05)。慢性房颤f波频率明显大于阵发性房颤f波频率(P<0.01)。房颤合并心衰血清BNP浓度较单纯房颤高(P<0.05)。结论房颤患者f波频率的快慢在间接预测血栓的形成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00例房颤心电图V1导联f波振幅大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f波平均振幅≥1mm多见于慢性持续性房颤、风心病、心力衰竭者,f液平均振幅<1mm多见于阵发性房颤、冠心病,心功能正常者;故认为,通过房颤心电图V1导联f液振幅大小的分析,对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特别是房颤合并心衰的诊断和治疗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f波特点与血栓栓塞事件的关系,从而预测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方法:56例持续性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分为两组:血栓栓塞阳性组(12例)和血栓栓塞阴性组(44例)。测量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振幅、时限和f-f间期,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血栓栓塞阳性组f波振幅明显低于血栓栓塞阴性组(0.08±0.04vs0.10±0.02,P<0.05),f-f间期短于血栓栓塞阴性组(0.10±0.02vs0.13±0.02,P<0.05),f波时限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0.09±0.02vs0.08±0.02,P>0.05),但房颤病程与f波时限之间有直线回归关系,随病程的延长,f波时限愈长。结论:临床上可利用体表心电图f波振幅和f-f间期的特点,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心房纤颤(房颤)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或无基础心脏病病人常见的心律失常。为了解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房颤与非风心病房颤f 波及左心房内径的特点,并以此为线索,探讨 f 波振幅高低及左心房内径大小对房颤原发病的诊断价值,我们运用心电图描记和 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的方法,研究了60例房颤病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对象:60例房颤为我院1988年至今住院及门诊病人。男39例,女21例;年龄20~73岁(平均58.6岁)。房颤病程1天~30年。其中风心病23例(均有二尖瓣狭窄病变);非风心病37例,包括冠心病20例,甲亢性心脏病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先天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波幅大小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368例心房颤动患者的常规心电图,并结合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等检查综合分析。结果全组中f波≥1mm者,风心病明显高于冠心病。粗波组左房扩大发生率高于细波组。f波振幅大小与左房大小呈正相关,风心病粗波出现率明显高于其他心脏病患者(P<0.01)。f波振幅>1mm为粗波作为判断左房扩大。结论心房颤动波幅大小可作为区别诊断风心病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6.
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f波振幅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房波电振幅特点进行研究,以探讨其在房颤产生和持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44例风心病慢性房颤患者在术前作16导左、右房同步心外膜标测图并进行分析,同时与10例室上速(对照组)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风心病慢性房颤患者A波,左房后壁中、下部f波振幅明显低于对照组A波,左房后壁上、中、下部位f波振幅明显低于右房(P<0.05). 14例房颤电复律后心房各部位的A波幅明显大于术前f波振幅(P<0.01),左心耳f波振幅显著大于左房后壁上、中、下部,左房后壁上部f波振幅显著大于左房后壁中部.风心病慢性房颤患者f波振幅与心房内径和容积无相关.结论: 左房后壁中、下部f波振幅最低,在左房心耳、左房上和左房中、下部之间存在明显电位差,提示左房中、下部是最易产生各向异性传导的部位,推测为AF起源,在明显电位差的部位易形成折返环.  相似文献   

7.
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53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内源性洋地黄样物质(EDF)浓度,结果显示:风心病伴心衰组EDF浓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心病、冠心病和先心病伴心衰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肺心病伴心衰组EDF浓度明显升高,并且与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明显正相关(Υ=0.7504,P<0.001)。故认为肺心病伴心衰患者用洋地黄药物治疗容易发生中毒。  相似文献   

8.
对材料齐全的279例心房纤颤心电图进行了统计学分析。97例风湿性心脏病中粗型房颤68例,占70.10%;非风湿性心脏病50例,占27.47%;二者差异显著(P<0.005)。尤以风湿性心脏病和冠心病差异显著(P<0.005)。左房扩大组型心房纤颤占69.23%,左房正常组粗型心房纤颤占40.0%,两组有明显差异(P<0.005)。房颤 f 波大小在心功能不全时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其中48例在发生心功能不全时由细 f 波变为粗 f 波,占72.70%,心功能不全纠正后 f波逐渐恢复原状。粗型心房纤颤的83.05%为持续性心房纤颤,阵发性心房纤颤的76.78%为细型心房纤颤,二者差异显著(P<0.005)。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性分析327例房颤的 f 波振幅与病因及动脉栓塞的关系。结果表明,V_1导 f 波粗大者风心占绝大多数,粗颤的比例大于其它心脏病人,且发生动脉栓塞率较高。f 波细小者多见冠心及高心。认为 f 波振幅以>2mm 作为粗大标准,对风心病与冠心病鉴别意义较大。认为对 f 波粗大之房颤,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电图临床特点,探讨常规心电图发现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可能性。方法对28例已经心脏彩色超声证实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电图与及52例健康体检者心电图,以及风心患者组内临床特征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风心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以心房颤动、左、右心房大、心室内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窦性心律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风心组内房颤患者年龄较窦性心律患者明显大(P<0.01),心功能也较窦性心律组差(P<0.05),彩色超声的心房、心室结构异常比窦性心律组更明显,两组二尖瓣膜口面积及受累瓣膜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常规心电图检查中,病因不明的粗f波型房颤等心律失常者,应怀疑患者是否患风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疾病的可能,应建议患者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122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测量心电图(ECG)平均房颤波振幅,了解其与病因诊断和超声心动图(UCG)测量左房内径(LAD)大小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慢性房颤和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房颤的平均房颤波振相及左房大小比阵发性房颤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房颤大得多(P<0.01),平均房颤波振幅与UCG测量的左房内径大小呈正相关(r=0.482,P<0.01)。且风心病以粗房颤波为主,多数呈慢性房颤伴左房大;冠心病及其他疾患以细房颤波及阵发性房颤居多,并且左房大小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病因、分型及心功能、病因及左房大小与f波的关系.方法:对住院的102例老年房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因中位于前3位的是冠心病28例(27.5%),高血压性心脏病(简称高心病)22例(21.6%),钙化性心瓣膜病17例(16.7%).阵发性房颤24例(23.5%),持续性房颤17例(16.7%),持久性房颤61例(60.0%).心功能Ⅰ级4例(3.9%),Ⅱ级36例(35.3%),Ⅲ级42例(41.2%),Ⅳ级20例(19.6%).钙化性心瓣膜病、扩张性心肌病、风心病、甲亢性心脏病以粗f波为主,分别为12例(70.6%)、11例(73.3%)、5例(83.3%)、3例(100%),冠心病、高心病以细f波为主,分别为24例(85.7%)、17例(77.3%).左房扩大组粗f波32例(72.7%),左房正常组租f波13例(27.1%),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x2=19.1,P<0.01).结论:老年房颤的病因以冠心病、高心病、钙化性心瓣膜病多见,分型中以持久性房颤多见,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粗f波对病因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也提示有左心房扩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王丽熙  张毅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0):112-112
目的:为提高社区医院对心房颤动临床治疗重要性的认识及有效实施。方法:依据心房颤动发作持续时间久暂分为阵发性和慢型持续性房颤,依据心房波粗细分为粗波型房颤和细波型房颤,依据心室率快慢分为较慢型房颤、快速型房颤及极速型房颤。结果:①阵发性房颤76例(21.2%),其中风心病42例,冠心病28例。其他6例。慢性持续性房颤292例(81.5%),其中153例,冠心病84例,肺心病50例,其他5例。②粗波型房颤138例(38.7%),风心病86例(62.3%),冠心病48例(34.7%),其他4例。细波型房颤220例(61.4%),风心病89例(40.4%),冠心病110例(50.0%),其他24例。⑧较慢型房颤208例(51.8%),风心病132例,冠心病67例,其他9例;快速型房颤130例(36.3%),风心病89例。冠心病30例,其他1例;极速型房颤0例。358例中经X线和心脏彩超检查发现左房扩大178例,其中粗颤117例(66.0%),左房正常180例中粗颤(28.0%),显著差异(P〈0.01)。结论:f波的粗细不宜作为病因诊断的依据,而可能与房颤的时间,左房腔承受的压力和左房病变损害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体表心电图检测研究P波离散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检测68例冠心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观察组)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并与42例冠心病无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各20例患者的左房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 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观察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左房内径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左室射血分数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P<0.05) 结论 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可作为预测冠心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最简单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高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的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方法对2 100名教职员工按心律失常类型、年龄、性别、职业及疾病类型进行分组,分析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与年龄、性别、职业及疾病的关系。结果在窦性心律失常中,窦性心动过缓的检出率最高,占26.50%,在异位心律失常中,以早搏的检出率最高,占22.85%.心律失常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随着年龄增长,心律失常有增加趋势;61岁以上年龄段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房扑、房颤、左前分支阻滞均发生于心血管疾病组;心血管疾病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组和无器质性疾病组(P<0.05);而早搏和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在心血管疾病组和无器质性疾病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房扑、房颤多见于在风心病和冠心病,其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心血管病人(P<0.05);早搏、左前分支阻滞、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在冠心病人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其他心血管病人(P<0.05)。结论定期体检检测心电图对发现高校教职员工的心律失常并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韩斌  邱峰  商国华 《吉林医学》2010,31(31):5493-5495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简称风心病)患者心房组织细胞Kvl.5钾通道的变化。方法:将风心病患者分为窦性心律组(SR)、阵发性房颤组(PAF)和慢性房颤组(CAF)。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各组单个右心耳组织细胞超快速延迟整流钾电流(ultrarapid delayed rectifier current,IKur)的表达。结果:指令电压为+10~+50mV时,慢性房颤组(n=22)IKur密度较窦性心律组(n=25)明显降低。阵发性房颤组(n=23)IKur密度与窦性心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50mV时,电流由窦性心律组(8.98+1.69)PA/pF降为房颤组的(4.17+1.82)PA/pF(P<0.01),降低幅度为(53.6+1.4)%。阵发性房颤组(8.21+1.54)PA/pF与窦性心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慢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kur密度在发生慢性房颤的风心患者心房肌细胞中密度明显下降,提示Kv1.5钾通道的变化与风心病房颤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住院慢性心衰患者房颤状况.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6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的100例慢性心衰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依据左室射血分数将患者分为HFPEF组(左室射血分数>45%)与HFDEF组(左室射血分数≤45%),每组50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一般病理资料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房颤发生率.结果 慢性心衰患者的房颤发生率为36.00%,其中,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组的房颤发生率为46.67%,显著高于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组的26.67%(P<0.05);HFPEF组房颤患者平均年龄为(71.43±12.13)岁,女性占比57.14%,三尖瓣反流患者比例为80.00%,非房颤患者年龄为(66.46±13.50)岁,女性占比45.00%,三尖瓣反流比例为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DEF房颤患者平均年龄为(64.22±12.33)岁,女性占比22.50%,非房颤患者为(57.46±14.40)岁,女性占比2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女性、三尖瓣反流等因素均是HFPEF组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住院慢性心衰患者存在较高的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测定11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和64例健康老年人血清T_3、T_4、rT_3、TSH、FT_4I和T_3RuR,发现冠心病心衰组T_3、T_3/rT_3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冠心病不伴心衰组(P<0.01);而rT_3则明显高于后两组(P<0.01);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冠心病无心衰组和健康对照组各项指标无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9.
高海拔地区714例房颤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品发 《陕西医学杂志》1999,28(12):720-721
收治房颤714例,其中以风心病房颤与冠心病房颤最常见,分别为36.91%和19.53%,心肌病18.64%,先心17.19%。不同年龄组房颤病因的构成差异明显,低年龄组(<40岁),以风心病为主占84.1%,中年龄组(40—6O岁),冠心病占66.1%,风心病15.4%,心肌病7.1%,老年组(60岁)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肺心病为主,分别为48.62%、18%、17.5%,风心病下降为12%,提示年龄因素对房颤病因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病变组40例(风心、风心伴房颤、冠心、冠心伴房颤各10例,平均年龄52.7岁),正常组12例(平均年龄54.3岁)的血浆心钠素(ANP)、血栓素B_2(TXB_2)及前列环素(PGI_2)浓度,探讨与左房内径的关系。结果示病变组血浆ANP、TXB_2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PGI_2仅略有 升高(P>0.05)。提示TXB_2随左房内径增大而增高,而PGI_2仅略有升高。因此,破坏了这一对相互制约物质的平衡,从而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表明左房明显增大之房颤患者易形成附壁血栓,其原因可能与TXB_2浓度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