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髂骨恶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盆环稳定性重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髂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及转移瘤切除后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联合异体骨移植或联合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重建骨盆环稳定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1999年7月~2004年7月,采用完全切除重建的方法治疗16例髂骨恶性骨肿瘤,男9例,女7例。年龄16~80岁。原发性骨肿瘤10例,其中软骨肉瘤4例,骨肉瘤3例,尤文氏瘤2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根据Enneking肿瘤分期系统进行分期,ⅠA期2例,ⅡB期8例,髂骨完全切除后,均采用异体骨联合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重建骨盆环稳定。转移瘤6例,其中乳腺癌2例,肺癌1例,肾癌1例,甲状腺癌1例,前列腺癌1例,均为孤市性转移病灶;采用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或结合PMMA固定重建。术后观察重建并发症,局部肿瘤复发及植骨愈合情况,采用Enneking保肢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10例髂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获随访5~65个月,平均35.6个月。可疑深部感染2例,内固定松动2例,异体植骨不愈合1例;植骨愈合时间4.2~8.4个月,平均5.8个月,无排异反应;肿瘤局部复发2例,肺转移3例,死亡2例;8例生存者平均功能评分24.8(82.7%),其中优4例、良3例、可1例。转移瘤患者中位生存期11.8个月(4.6~48.5个月),4例患者生存超过1年;术后无深部感染,2例内固定松动均未使用PMMA,局部出现新病灶3例,术后患者疼痛均有明显缓解,并能负重行走;1年时随访,平均功能评分21.7(72.3%),其中优2例、良2例。结论 椎弓根钉一棒固定系统联合异体骨或PMMA对髂骨原发性及转移性恶性骨肿瘤全髂骨切除后骨盆环重建可以达到稳定的目的,其并发症低,功能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髂部肿瘤切除重建钢板重建骨盆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髂部肿瘤切除自体髂骨翻转植骨重建钢板重建骨盆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例髂骨肿瘤应用此法治疗效果,其中男8例,女4例,骨盆肿瘤Enneking分区全部为1区肿瘤,骨巨细胞瘤5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软骨肉瘤2例,骨转移瘤2例,骨肉瘤1例。肿瘤全部行瘤段切除。结果:本组12例病人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月-3,平均12个月。植骨全部愈合,平均骨愈合时间3月。1例骨肉瘤患者术后8月局部复发,术后1年死于肺转移。全部病例均可负重行走,髋关节功能正常。结论:肿瘤切除自体髂骨翻转植骨+重建钢板重建骨盆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髂骨肿瘤的保肢方法,但对于2B期髂骨肿瘤应慎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髂骨肿瘤Ⅰ型切除后骨盆的稳定性.方法 选择健康成人尸体骨盆标本6具,按照Ennecking对骨盆肿瘤Ⅰ型切除标准行髂骨大部分切除,模拟双足站立位,施加0~500 N垂直分级载荷,CCD采集骨盆图像,基于ImageJ软件采用数字标记点质心跟踪法对缺损骨盆位移进行检测,并与正常骨盆的相同载荷下位移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双足站立位,垂直载荷下缺损骨盆以健侧股骨头为支点在冠状面向患侧产生下移及旋转运动.500 N垂直载荷下,S1椎体垂直位移为(7±3)mm,是正常组骨盆的8.3倍,在冠状面上的旋转角度为(4.0±1.8)°,是正常骨盆的12.5倍,缺损骨盆存在严重不稳.结论 建立了人体双足站立位髂骨肿瘤Ⅰ型切除的生物力学模型,髂骨肿瘤Ⅰ型切除后,骨盆存在严重不稳,必须进行修复重建.  相似文献   

4.
新型复合重建技术重建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新型复合重建技术对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重建效果.方法 2001年3月至2007年3月,对23例髋臼周围肿瘤患者行切除复合重建,其中男性16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3岁(16~78岁).肿瘤类型:原发性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17例,其中软骨肉瘤7例、成骨肉瘤4例、尤文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滑膜肉瘤1例;骨巨细胞瘤2例;侵袭性骨母细胞瘤1例;转移瘤3例,其中甲状腺癌1例、乳腺癌l例、卵巢癌1例.术后对肿瘤控制和功能结果进行评定.结果 原发性恶性骨盆肿瘤中Ⅰ A期1例,Ⅰ B期5例,ⅡA期3例,ⅡB期8例,3例良性骨肿瘤均为Ⅲ期,原发瘤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6.8个月(9~73个月);3例转移瘤患者生存期9.6~36.6个月.肿瘤局部复发4例,肺转移5例,死亡5例,术后无深部感染和皮肤坏死.深静脉血栓2例;坐骨神经不全损伤1例,股骨头假体脱位2例,螺钉松动3例,肢体短缩3例,其中植入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1.7%,术后6个月MSTS功能评分平均为68%;随访5年以上的6例患者MSTs功能评分平均为62%.结论 新型复合重建技术可有效重建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骨缺损同时可以较好恢复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锁骨肿瘤切除与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良、恶性肿瘤和瘤样病变可以发生于锁骨,引发骨质的破坏,影响肩胛带的功能。锁骨肿瘤发病率低,外科治疗方法多根据肿瘤的性质、侵蚀范围和功能要求加以选择。然而,近年的锁骨肿瘤外科治疗多为个案报道,肿瘤切除后是否重建以及重建方法的选择有不同的观点。因此,总体回顾锁骨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以下就锁骨肿瘤的发病特点、锁骨缺损对功能的影响以及锁骨肿瘤切除与重建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胸骨肿瘤切除髂骨移植胸廓重建一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病例介绍 患者女 ,35岁。因右胸壁肿块 1年半 ,增大3周入院。胸部X线平片报告 :胸骨肿瘤。CT显示 :胸骨柄恶性肿瘤累及右侧锁骨头、前胸壁和上纵隔。检查 :右前胸壁触及 7cm× 5cm肿块 ,表面光滑 ,边界清楚 ,固定 ,无压痛 ,与皮肤无粘连。在全麻下手术 ,取T形切口 ,横切口沿锁骨下缘自左锁骨中点经胸骨上窝到右锁骨中点 ,纵切口沿胸骨正中线自胸骨上窝到第 3肋水平。切断双侧胸大肌在胸骨、锁骨、肋软骨及肋骨上的起点 ,向两侧游离肌皮瓣 ,显露肿瘤。见肿瘤大小为 7cm× 5cm× 4cm ,在剥离骨膜、切断右侧第 1、2肋间肌后 ,于第 2肋间横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累及骶骨的骨盆恶性肿瘤合理的手术切除及重建方式.方法 1999年7月至2007年7月,共有19例累及骶骨的骨盆恶性肿瘤患者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接受肿瘤切除重建手术.平均年龄37岁(12~78岁);男性12例,女性7例. 其中,软骨肉瘤5例、尤文肉瘤4例、骨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1例、骨巨细胞瘤1例、转移癌4例.切除髂骨翼及部分骶骨、保留髋臼手术10例,采用了钉棒系统内固定,其中5例患者同时进行了自体腓骨或髂骨植骨;切除部分骶骨、髂骨翼及髋臼手术9例,应用组配式人工半骨盆重建骨盆环完整性.结果 肿瘤学结果:7例出现局部复发(7/19,36.9%),其中骨肉瘤2例、软骨肉瘤2例、尤文肉瘤2例及转移癌1例.19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至7年,平均4.5年.功能结果:9例保留髋臼、钉棒重建的患者术后正常行走,无步态异常.9例行Ⅱ区肿瘤切除、人工半骨盆重建的患者中,8例术后2个月能够扶拐行走.ISOLS评分平均20分以上,其中,良好3例,一般5例,较差1例.人工半骨盆重建的患者中,术后脱位1例,行切开复位;因深部感染取出假体1例.结论 对于保留髋臼的髂骨肿瘤切除,采用钉棒内固定结合自体骨植骨是一种理想的重建骨盆环稳定性的方法,可使患者早期恢复行走功能.将股骨头颈植于骶骨侧方,将组配式人工半骨盆卡于质骨块的下方,重建累及骶骨及髋臼的骨盆切除,是一种可取的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8.
自体腓骨近端移植重建桡骨远端肿瘤切除后的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桡骨远端切除、功能重建后的腕关节功能的评价,寻求更好的重建方式和重建材料.方法 本组病例17例,平均年龄31.9岁(13~54岁).病理学分类骨巨细胞瘤16例、恶性肿瘤1例(Ⅱb期骨肉瘤),其中合并病理骨折4例;外科边界为广泛切除5例,边缘切除8例,囊内切除3例.重建方法 均为自体对侧腓骨近端移植.术后功能评价包括:腕关节活动度和前臂旋转、MSTS评分和DASH评分.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平均63个月(9~135月),复发2例,手术并发症3例.本组骨愈合病例13例,平均愈合时间13.8个月(6~22月).下尺桡关节分离现象较多见(10/15).功能评定中腕关节总活动度平均为57.67°,前臂旋转总活动度平均为68.33°,MSTS评分平均为86.89%,DASH评分平均为13.11.优势侧组和非优势侧组各项功能评定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本组选取自体腓骨近端重建,避免了异体骨和人工关节的高并发症,虽然腕关节总活动度损失较大,但前臂旋转功能尚佳,且术后功能评分良好,对优势侧和非优势侧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髌骨和髂骨修复膝部巨细胞切除后形成的大块骨缺损并重建膝关节功能6例,近期疗效满意,髌骨和髂骨的形态与股骨和胫骨髁部有相似之处,而且用髌骨修复及胫骨髁部,其后方的软骨面尚可代替胫骨髁部关节软骨,因此,用它们来修复膝部骨肿瘤切除后大块骨缺损并重建膝关节功能,是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骶椎肿瘤切除重建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相关文献,分析骶椎肿瘤切除重建临床研究的相关内容。结果骶椎肿瘤切除重建术式和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为骶椎肿瘤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临床理念。结论在生物力学的理论研究基础上,骶椎肿瘤临床治疗的研究前景是广阔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胸骨恶性肿瘤手术广泛切除后,用同种异体髂骨移植修补胸前区胸廓的巨大缺损,并辅以化疗及免疫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自1994年10月至1997年4月对1例男性(44岁)与2例女性(49岁、34岁)原发性胸骨恶性肿瘤患者行手术广泛切除(范围包括肿瘤及距瘤缘至少2cm范围内的所有组织并清扫周围淋巴结),并采用同种异体髂骨移植修补胸廓缺损,术后辅以化疗及免疫治疗。同种异体髂骨在骨库于深低温下(-80℃~-40℃)保存半年以上,术中置40℃生理盐水中复温,剪裁成胸前缺损大小,予以修补。结果3例原发性胸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1例有假关节形成,1年后愈合;1例术后5个月切口处出现窦道并有脓性分泌物,经清创处理后愈合。3例患者术后病理学诊断分别为胸骨骨肉瘤、高分化软骨肉瘤及软骨肉瘤。3例患者现已分别存活12年、9年与8年,随访观察无瘤生存。结论原发性胸骨恶性肿瘤在病变未扩散前,积极进行手术广泛切除并采用同种异体髂骨移植修补胸廓缺损,术后辅以化疗及免疫治疗,预后良好,患者可长期较高质量生存。同种异体髂骨经深低温保存,移植后无排异及明显骨吸收,是理想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髌骨和髂骨移植对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大块骨缺损修复的治疗效果.方法 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骨巨细胞瘤患者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20~42岁,平均33.9岁;病史2~12个月,平均5.6个月;股骨下端6例,胫骨上端8例.按Ennecking外科分期,2期11例,3期3例.游离髌骨移植8例,带肌蒂髌骨移植2例,髂骨移植4例.股骨和胫骨肿瘤侵犯一侧髁软骨面时用游离或带肌蒂髌骨移植,胫骨肿瘤同时侵犯髁间部时用髂骨移植,修复和重建膝关节部骨缺损.结果 随访时间3个月~11年,平均4.5年.根据国际保肢学会功能评分标准,优3例,良8例,可2例,差1例.游离髌骨移植者关节功能较好.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活动范围,40°~120°,平均82°),关节不适,肌力下降,疼痛.带肌蒂髌骨移植者术后伸膝肌力有不同程度地下降,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有一定的恢复.游离髌骨移植者术后伸膝肌力下降不明显.髂骨移植患者术后关节退行性改变明显.结论 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侵犯关节软骨时,行包括肿瘤在内的股骨或胫骨一侧髁切除后,可以用髌骨和髂骨移植修复和重建骨缺损.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肿瘤动物模型是骨肿瘤基础研究的重要工具,但现有模型的局限性导致其无法满足研究需要。 目的:构建兔髂骨种植瘤模型,并观察其基本特性。 方法:3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26只、对照组4只。外科无菌条件下,切取荷瘤兔VX2肿瘤,切成小块,种植于健康大白兔的双侧髂骨,分别于术前、术后1~6周观察动物的全身情况、体重及行为改变,行骨盆及肺部X线片及CT平扫检查,同时行髂骨手术部位、肺、肝、肾等脏器组织的病理检查。 结果:26只52侧肿瘤种植部位,50侧成瘤,成瘤率为96.1%。动物体重从术后第3周开始下降,除术后1~6周随机处理的18只动物,另8只自然死亡动物的术后存活期为30~49 d,平均40.3 d。X线片检查从第3周开始,CT平扫检查从第2周开始,均可见髂骨溶骨性破坏表现;CT平扫检查从第3周可见明显软组织包块,第5周可见明显的肺部肿瘤转移征象。病理检查发现肿瘤从第2周开始侵及骨外肌肉,第3周出现肺转移。 结论:兔髂骨种植瘤模型具有成瘤率高、操作简单、影像学特征典型、与人类骨肿瘤相似度较高等优点,可用于骨肿瘤外科治疗、影像学检查等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王丙刚  刘娜 《中国骨伤》2022,35(7):625-629
目的:观察传统髂骨取骨和保留髂骨髂嵴两种取骨方式在自体植骨手术中的应用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50例需行自体植骨患者分别采用传统髂骨取骨方式和保留髂骨髂嵴取骨方式进行髂骨取骨,每组25例,其中传统髂骨取骨组,男18例,女7例,年龄(42.0±7.9)岁,住院时间(20.0±5.5) d,随访时间(13.68±1.60)个月;保留髂骨髂嵴取骨组,男16例,女9例,年龄(44.0±8.2)岁,住院时间(21.0±6.5) d,随访时间(14.04±1.5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取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传统髂骨取骨组手术时间为(16.20±2.51) min,术中出血量(63.20±17.73) ml,术后第1天VAS评分为4.72±1.21,骨折愈合时间(4.84±0.90)个月。保留髂骨髂嵴取骨组手术时间为(16.24±3.00) min,术中出血量(62.80±18.14) ml,术后第1天VAS评分为4.80±1.29,骨折愈合时间(4.68±0.80)个月。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髂骨取骨手术相比,保留髂骨外形的取骨方式,简单方便,在保证取骨量的同时,尽可能的保留了髂骨的髂嵴外形,减少术后局部不适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魏民  刘洋 《中国骨伤》2019,32(1):43-47
目的:观察采用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治疗伴有软骨下骨囊性缺损的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治疗的22例伴有软骨下骨囊性缺损的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4例;年龄34~58(46.4±6.9)岁;所有患者存在踝关节疼痛肿胀,7例踝关节活动部分受限,2例踝关节不稳,2例后足力线不良。所有患者的距骨骨软骨损伤位于距骨内侧,关节软骨损伤面积为64~132(101.6±27.1) mm~2,囊性病变直径9~15(10.5±1.8) mm。术前,术后12、24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关节疼痛,采用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关节功能。术后12个月取出内踝空心钉的同时行踝关节镜探查评估移植物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4~60(42.5±9.9)个月。术后12个月MRI显示植骨愈合良好,部分可见散在的小的囊性区域。二次关节镜探查发现,植骨与距骨愈合良好,表面纤维软骨形成良好。术后24个月MRI显示植骨与周围骨质结合良好,仍可见散在的小的囊性区域,但较前有所减少。术后12个月VAS评分2.8±0.8,优于术前6.2±1.5,而与术后24个月2.6±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83.0±5.6,优于术前55.3±13.7,与术后24个月83.7±6.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治疗伴有软骨下骨囊性缺损的距骨骨软骨损伤可以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和表面纤维软骨形成,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Calcified tissue in the iliac crest and the adjoining ala of the ilium was investigat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of thick, polished sections from which the marrow had been removed. Some quantitative properties of the trabeculae and of the marrow spaces were obtained from measurements on the images of the polished surfaces. Most of the cortex of the crest was porous, about 25% void, of varying thickness, intruding into the cancellous space in some regions. A structure containing about 35% by volume of bone was found at and near the anterior superior spine. Compact bone of normal appearance began as thin medial and proximal sheets below the crest, and thickened until at 20–30 mm it was substantial. The cancellous bone contained by these structures was varied. Two main zones were distinguished, whose junction ran from just below the anterior superior spine to the lower portion of the iliac fossa. In the lateral zone, adjacent to the crest, there were arch-like structures, commencing from the medial and proximal walls, and meeting, or even crossing, near the centre. The medial zone was distinguished by large marrow cavities and strongly orientated trabeculae. The relative volume of bone was similar in the two zones, falling from a maximum of 15–20% to about 5% in the regions of the anterior inferior spine and the iliac fossa. The average width of the trabeculae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medial than in the lateral zone (W b (m)0.16 mm, Wb(l)0.12 mm). Inclusions of very heavily constructed trabeculae, having average widths of about 0.35 mm, were found in both zone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钻取式柱状自体髂骨植骨术的临床疗效及分析该植骨术对供骨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自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回顾性分析自体髂骨植骨患者68例,按照取骨方式不同,分为钻取式取骨(钻取组)和骨刀式取骨(骨刀组),每组34例。钻取组男24例,女10例;年龄23~53(40.06±5.60)岁;骨刀组男26例,女8例;年龄22~54(39.32±6.44)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取骨手术时间、术中供区出血量、术后供区伤口愈合时间及术后供区并发症等,并采用VAS评分对术后不同时期供区进行疼痛评价。结果:6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钻取组平均16.9个月,骨刀组平均17.1个月。两组受区显示骨愈合结构,采用自体髂骨植骨术均见效果良好。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供区出血量及术后供区伤口愈合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髂骨凹陷、麻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1年钻取组VAS评分均比骨刀组低(1.85±0.61 vs 2.97±0.67,P=0.000;1.15±0.56 vs 2.41±0.61,P=0.000)。结论:术中无须大块特殊形状或较多皮质骨髂骨植骨时,用钻取式柱状自体髂骨植骨术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能促进受区早期愈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较传统骨刀取骨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8.
19.
髂骨短钉骨水泥强化与长钉的固定强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两种髂骨钉在承受周期性载荷后的固定强度,探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 hylmethacrylate,PMMA)强化髂骨短钉固定的生物力学作用.方法 对11具成人尸体标本(男7具、女4具;年龄41~78岁,平均60.7岁)骨盆标本,行双能X线吸收法(DEXA)扫描以确定骨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平均值为(0.68±0.17) g/cm2.实验采用配对设计,随机选择一侧髂骨置入直径为7.0 mm、长度为(138±4) mm的髂骨长钉,另一侧置入PMMA强化的直径为7.0 mm、长度为(70±2) mm的髂骨短钉(短钉定义为60~80 mm,长钉定义为100~140 mm), PMMA的注入量为2~5 ml(平均3.6 ml).随后对螺钉施加30~300 N的垂直周期性载荷,载荷频率为2 Hz,加载次数为2000次,最后以5 mm/min的速度进行两种螺钉拔出试验,获得螺钉的最大拔出力.结果 髂骨长钉和髂骨短钉PMMA强化后的初始刚度分别为(249±101) N/mm和(253±122) N/mm.加载周期载荷后,两者的终末刚度分别为(214±92) N/mm和(229±120) N/mm.加载周期载荷后,短钉强化和长钉的最大拔出力分别为(2529±1055)N和(2436±915)N,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固定方式的最大拔出力与骨密度呈线性关系.结论 PMMA强化髂骨短钉应用于腰骶骨盆重建是可行的,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应尽量采用此方法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