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强龙冲击治疗早期人工晶状体前膜的疗效。方法 早期,大剂量甲强龙静脉滴注治疗21例(21眼)复杂性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用药3-5天后改用地塞米松,递减至停止(5天左右)。结果 21例用药1-2天后,人工晶状体前膜开始吸收、变薄,5-8天,16例人工晶状体前膜完全吸收,5例瞳孔缘与人工晶状体间有点状粘连,瞳孔缘有少许纤维机化膜残留,所有病例人工晶状体表面透明,不影响视力,无严重皮类素固醇并发症发生。结论 大剂量甲强龙早期静脉滴注冲击治疗复杂性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效果可靠,且短期应用副作用小、安全。  相似文献   

2.
人工晶状体前膜药物治疗与术后随访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人工晶状体前膜药物治疗与随访的关系,观察29例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与连续随访时间及治愈26例,说明术后早期连续随访对药物治疗前膜的重要性。29例前膜出现时间1-15天,平均为8天,因连续随访,及时以甲基强的松龙球旁注射联合散瞳治疗,26例前膜自行吸收,占89.6%。作者认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3周内的连续随访是及时发现并及早药物治愈晶状体前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与免疫学的关系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将我科近3年多来所治疗的10例单眼人工晶状体前膜,分析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男6例,女4例。年龄56~取岁。均为老年性白内障。均为我科行常规白内障现代囊外搞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病例。人工晶状体为国产三件式PMMA材料。术中用2%甲基纤维素维持前房,用平衡液作灌注液,术毕未用缩瞳剂。术后常规静脉滴注或口服地塞米松1周,术后2-3天开始用0.1%地塞米松眼液滴眼,托品卡胺散腹1月。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的临床表现:均在植入术后5天左右出现不同程度的眼部刺…  相似文献   

4.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膜形成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后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的机制和处理方法。方法:对393例进行术后随访观察。结果:有21眼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发生率5.0%,用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1周内大部分吸收,无1例复发,有2眼用YAG,1眼失败,不影响术后矫正视力,结论:人工晶状体前膜是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常见早期并发症,其形成可能与血-房水屏障破坏和免疫反应有关,大多数病例通过药物治疗可完全吸收,视力增进。  相似文献   

5.
赵思山  郭景瑞 《眼科》2001,10(5):271-272
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前膜的形成、治疗和预防。方法:对白内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328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生人工晶状体前膜18例,占5.5%,均经过抗炎,散瞳,热敷,激素等综合治疗。结果:18例人工晶状体前膜全部吸收,视力恢复良好。结论:早期发现,早期处置,这样减少或避免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的并发症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尿激酶治疗人工晶状体前膜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钢生 《眼科新进展》1998,18(4):237-238
自1993年9月至1997年9月,作者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形成人工晶状体前膜9例患者采用尿激酶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9例患者中,男3例,女6例;年龄<10a者3例,35~40a者2例,M50a者4例;外伤性白内障5例,老年性白内障2例,并发性白内障2例;单眼8例,双眼1例;9例患者均由术者一人执行白内障搞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形成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时间在术后2~gd。根据Miyake等[’]的分级方法属于1级纤维膜2例,l级纤维膜7例。1.2治疗方法最初3例经扩瞳,地塞米松2.sing和5一氟尿呼陡(5-FU)20nlg…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方法 外伤性白内障30例(30只眼),外伤至手术时间7天-1年,全部一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随访3-24个月,视力在0.4以上者18只眼,占60%。结论 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时机、术中前囊膜及皮质的处理应根据伤眼的具体情况而定,在后囊膜有较大破口面前囊膜较完整时,以前囊膜作为支撑植入人工晶状体于睫状沟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8.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发症的治疗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其中晶状体前膜的形成是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人工晶状体前膜也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成功的重要环节。对象与方法1 对象 :我院于 1 999年 1月~ 2 0 0 1年 8月进行 96例 1 1 3眼白内障现代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 ,术后出现人工晶状体前膜 1 2眼 ,占总手术眼数的 1 0 .6 %。其中糖尿病患者白内障 5眼 ;外伤性白内障 4眼 ;先天性白内障 1眼 ;老年性白内障 2眼。出现人工晶状体前膜时间为术后第 2~ 2 0天 ,平均 1 1天。2 方法 :我们将人工晶状体前膜分为 3级 :1级 :色素…  相似文献   

9.
人工晶状体前膜治疗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人工晶状体前膜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36例人工晶状体前膜用地塞米松联合5-氟尿嘧啶半球后注射、复方托品酰胺和1%毛果芸香碱滴眼活动瞳孔。结果 36例人工晶状体前膜经用上述方法治疗全部吸收。结论 此法简单易行,效果好,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10.
Zhou W  Chen G  Zhou Q  Cao S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6):344-346
目的:观察晶状体后囊膜大面积破裂时采用晶状体前囊膜夹持法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对因各种原因导致晶状体后囊膜大面积破裂的白内障患者48例(48只眼),在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中采用晶状体前囊膜夹持法一期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人工晶状体的位置、晶状体囊膜的混浊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随访时间3-60个月。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5者39例(81.3%);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无后发性白内障、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和顽固性葡萄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晶状体后囊膜大面积破裂的患者,在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中采用晶状体前囊膜夹持法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不仅操作简便,而且效果良好,建立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刘芳  师燕云 《眼科》2001,10(1):32-34
目的:通过对视网膜下异物取出途径及手术时机的选择进行分析,探讨不同部位视网膜下异物最佳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时机。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开展玻璃体手术后,后极部视网膜下异物经玻璃体切除术顺利取出后视力、矫正视力及视网膜的情况。结果:平均随访9个月,视网膜完全复位。2例形成黄斑前膜,术后矫正视力0.01,未形成黄斑前膜者,术后矫正视力0.8。结论: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视网膜钩的应用对视网膜下异物及嵌顿于脉络膜的异物,为一损伤小,手术效果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周华  袁援生  蔡宁  陈佳 《眼科》2001,10(3):184-185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行巩膜环扎术后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对30例(30只眼)视网膜脱离行巩膜环扎术后的白内障进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或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结果巩膜环扎术至白内障手术的平均时间间隔为(41.7±6.99)个月。白内障术后平均随防(17.07±2.53)个月,30只眼中20只眼(66.67%)的最佳矫正视力≥0.5,仅1只眼于术后3个月复发视网膜脱离。结论视网膜脱离行巩膜环扎术后,再施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或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的,大多数眼可获得较好的视力效果,很少引起视网膜脱离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达到对眼球仅仅是微损伤的手术方法。方法:应用新型超声乳化探头Micro Tip对98例IV级核以上的白内障患 者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采用高负压低能量的参数,观察其对眼部的损伤情况。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均在0.5以上,28.6%达1.0以上。无术中并发症。术后仅2例(2%)发现轻度角膜水肿,且均在1周内吸收。结论:使用MicroTip的新型探头,有利于减少超声乳化手术对眼内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任淑兰  董喆 《眼科》2001,10(3):150-152
目的:分析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状体植入术中玻璃体溢出的原因,提出处理方法。方法:对我院1998年-2000年住院老年性白内障病人159只眼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18只眼(11.3%)发生玻璃体溢出,其术后矫正视力大于0.3以上者占72.2%。结论:本组患者发生玻璃体溢出率较高,可能与术者手术熟练程度有关,本文提出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张骜坤  陶源  王玉国  卜秀荣 《眼科》2001,10(1):50-52
目的探讨激光治疗小梁切除术后滤过不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激光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不良87例(98只眼),其中行色素上皮残留氩激光切除术4只眼;经内路氩激光内口阻塞重新开放术17只眼,经内路YAG内口阻塞重新开放术11只眼,氩激光断线术59只眼,氩激光断线术联合经内路激光内口阻塞开放术7只眼。结果治疗前眼压4.56±0.76kPa,随诊16.2±7.3个月后眼压2.33±0.60kPa,治疗前后眼压有显著差异,P<0.001。眼压正常89只眼(成功率90.8%)。主要并发症暂时性高眼压反应17只眼,低眼压、浅前房4只眼,虹膜炎15只眼,结膜穿孔1只眼。结论激光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不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找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以防止或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对116例123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中后囊膜破裂21例21只眼总结分析,依后囊膜破裂口大小进行处理后植入后房型或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本组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发生率达17.07%,原因有切口不当、连续环形撕囊不完整、超声乳化头触及后囊膜、碎核刺硫后囊膜、I/A管误吸前囊膜。结论: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只要进行适当处理仍可植入人工晶状体。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治疗及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43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病原因,进行了散瞳、结膜下及球周注射地塞米松、妥布霉素、玻璃酸酶等综合治疗。结果自身免疫反应和术后擅自停药、劳累为发病主要原因。本组患者经3~7 d治疗,视力恢复良好。结论本病可能是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急性葡萄膜炎症,及时正确处理可获得较好的视力。早期避免局部停药、劳累可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28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周后发生葡萄膜炎及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进行散瞳,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和尿激酶等综合治疗.结果本组患者经3~7天治疗,效果良好,视力由治疗前0.1~0.5,恢复至0.2~1.2.仅有2眼因虹膜后粘连及人工晶状体瞳孔夹持,视力恢复不理想(0.2).结论迟发性葡萄膜炎是人工晶状体术后出现较晚的眼内免疫性反应,如能早期治疗均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宋斗  肖震国  苏书 《眼科》2001,10(1):30-31
目的评价羟基磷灰石眼座植入后钻孔手术的疗效。方法146例HA植入6个月后行钻孔手术。用弧形视野计测量术前、术后义眼的活动度。结果义眼的活动幅度从术前的18.7±3.8度提高到42.3±3.7度。随访1~40个月无继发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钻孔手术放置栓钉后不仅义眼的活动幅度增加,而且大大提高其活动灵敏度,改善患者外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