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性肿瘤与活血化瘀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瘀证与肿瘤密切相关,活血化瘀法在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当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结合近几年研究进展,针对血瘀、活血化瘀药与肿瘤的关系以及肿瘤血液高凝状态,作如下讨论。1 血瘀证与恶性肿瘤1.1 恶性肿瘤患者血瘀证临床表现舌质紫瘀:舌质青紫或舌体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迂曲及舌下瘀血丝是临床上诊断血瘀证的重要依据。全国肿瘤舌象研究协作组统计12448例恶性肿瘤患者的舌象,其中暗红及紫舌占5345%,此为血瘀证重要标志[1]。王榕平通过对31例原发性肝癌有肝瘿线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发现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方程K值…  相似文献   

2.
1989年开始从事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采用计算机多因素分析研究血瘀证,提出的血瘀证诊断标准定量记分表,为中医证候研究中最早的客观定量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活血化瘀研究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临床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并在宏观和微观水平上,从不同学科入手,结合不同病种,采用定性到定量的方法,对血瘀证的本质及血瘀证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为诊断的客观化、规范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86年10月18-22日在广州召开了全国第二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  相似文献   

4.
血瘀证目征的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瘀证球结膜微血管特点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探讨目征机理.方法:按1986年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修订的血瘀证诊断标准和1988年北京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上制定的血瘀证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血瘀组与非血瘀组,拍摄球结膜图像,检测18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对各组血瘀证诊断记分(包括症状积分和血液流变积分)、血瘀证目征积分和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在血瘀证诊断记分、血瘀证目征积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诊断记分、目征积分与血液流变学中全血黏度、血沉、纤维蛋白原、血栓长度、血栓干重等关系密切.结论:血瘀证目征是诊断血瘀证的有效方法,目征与高黏综合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正>祖国医学诊断血瘀症素来是以涩脉、舌质紫暗或舌体有瘀斑,面色暗晦,痛有定处等作为诊断标准(《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会诊断标准》),而我科对老年人因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增高所致的脑血管和心血管病检查中发现血中纤维蛋白元(Fbg)增高,与中医的血瘀证明显相关,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论述伤科血瘀证的病因病机,并指出伤科血瘀血证的技术特点是是特殊病史、疼痛、出血及特殊的舌象、脉象等,临床宜分瘀血互结、血瘀寒凝、血瘀气滞、气虚血瘀、阴虚血瘀及脑震荡后遗症等论治,还讨论了临证时如果随症加减及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用及应用活血化瘀药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
血瘀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瘀理论源自《内经》,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中血瘀证研究已经成为中西医结合最紧密的研究领域之一。在气滞、气虚、痰凝、阳虚、血热、外伤等致瘀因素作用下,血瘀证患者会产生血液及血管两方面的病理变化,这些变化与肿瘤的形成和转移有一定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衍生出了运用活血化瘀法抗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目前血瘀证的造模方法主要有仿照病因病机造模和重复病理过程造模两种,但能够全面体现血瘀证四诊要点的复合模型暂时还未出现。舌诊是血瘀证诊断的一个核心环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舌色、舌苔、舌质、舌下络脉等领域,但评价标准和方法尚在摸索当中。  相似文献   

8.
血瘀理论源自《内经》,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中血瘀证研究已经成为中西医结合最紧密的研究领域之一。在气滞、气虚、痰凝、阳虚、血热、外伤等致瘀因素作用下,血瘀证患者会产生血液及血管两方面的病理变化,这些变化与肿瘤的形成和转移有一定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衍生出了运用活血化瘀法抗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目前血瘀证的造模方法主要有仿照病因病机造模和重复病理过程造模两种,但能够全面体现血瘀证四诊要点的复合模型暂时还未出现。舌诊是血瘀证诊断的一个核心环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舌色、舌苔、舌质、舌下络脉等领域,但评价标准和方法尚在摸索当中。  相似文献   

9.
血瘀证模型大鼠舌象评价标准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通过模型动物舌体颜色及其光泽度的变化,判定血瘀证并建立血瘀证动物模型评价标准。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大鼠、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肾上腺素皮下注射致血瘀证模型大鼠、10%大分子右旋糖苷尾静脉注射致血瘀证模型大鼠,采用数码相机拍摄舌象,分析比较所有舌腹面色泽深浅和舌下脉络呈色长短。结果舌腹面色泽深浅分级如下:舌质色泽红润记0分;舌质色泽红润略暗记1分;舌质色泽紫暗记2分;舌质色泽紫黑记3分。舌腹面舌下脉络色泽与长短分级如下:舌下脉络色泽红润,显色约1/3舌体长,记0分;舌下脉络色泽紫暗,显色大于1/3小于1/2舌体长,记1分;舌下脉络色泽紫暗,显色约1/2舌体长,记2分;舌下脉络色泽紫黑,显色约2/3舌体长,记3分。结论建立了血瘀证模型动物舌体色泽和舌下脉络的半定量评价标准,为血瘀证和活血化瘀药物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7,21(3):146-146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拟于2007年8月下旬在哈尔滨市召开“国际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中西医结合防治循环系疾病高层论坛,同时举办继续医学教育班”(授Ⅰ类学分)。届时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就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新成果、新理论、新方法作讲演。征文内容包括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病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其他血管源性疾病、中西医结合防治微循环疾病、血瘀证诊断标准研讨、活血化瘀方药(包括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开发、血瘀证相关的其他临床及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血瘀证是中医临床中常见证之一,自古以来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证治经验,现代中医对血瘀证的中西医基础和临床研究也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为进一步阐明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总结和提高血瘀证及其治疗方法,展示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的新成果、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临床治疗血瘀证提供新依据,特面向国内外广泛征稿。现将征稿相关内容通知如下。征稿主题:(1)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方药的相关基础研究;(2)血瘀证的活血化瘀方药的临床研究;(3)血瘀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8):735-735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是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为活跃、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之一。循环系统疾病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鉴于活血化瘀在防治循环系统疾病中的重要地位,为进一步推动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的深入研究,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批准,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拟于2009年10月底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病高层研讨会”。届时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院士结合循环系统疾病的防治就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的新成果、新理论、新方法作演讲,同时举办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继续医学教育班。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以血瘀证为多见,治疗当活血化瘀。近年对血瘀证实质及活血化瘀法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原发性痛经血瘀证的发生与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活化、血液流变学、微循环障碍及血流动力学等密切相关。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可通过降低月经期子宫内膜中前列腺素等致痛物质及改善血瘀证指标而起到多靶点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应诊专家:世医冯疴安为《现代名医大典》第36页入选人。曾出席1988年全国活血化瘀研讨会及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1993年出席全国首届名医学术交流大会暨中国民间医药开发中心成立大  相似文献   

15.
阐述运用信息融合技术和融合模糊逻辑推理、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一种基于竞争神经网络的瘀血舌象及血瘀证智能推理模型的思路。认为瘀血舌象及血瘀证智能推理模型的建立可实现对中医专家诊断推理过程的模拟,克服传统中医舌象诊断依赖个人经验和不量化的弱点,将为建立舌象自动诊断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紫暗舌患者甲皱微循环检测的研究蔡辉,宁静(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10016)主题词望舌,甲皱微循环紫暗舌是血瘀证的一项重要诊断标准,甲皱微循环检测是诊断血瘀证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因而研究两者的相互关系,对于诊断血瘀证具有很高的价值。近十余年来学者们对此...  相似文献   

17.
61例尿毒症瘀点瘀斑舌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舌微循环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61例尿毒症瘀点、瘀斑舌的舌尖微循环观察,发现本组患者舌尖微循环呈瘀滞状态。表现为发团形增多,微血管袢以模糊、渗出、血色暗红、管袢瘀血、血流缓慢为主,部分管袢有扩张和红细胞聚集现象。初步探讨了尿毒症瘀点、瘀斑舌形成机理,认为舌尖微循环观察对中医血瘀证的诊断及连续动态观测活血化瘀治疗效果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血瘀证是中医临床中常见证之一,自古以来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证治经验,现代中医对血瘀证的中西医基础和临床研究也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为进一步阐明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总结和提高血瘀证及其治疗方法,展示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的新成果、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临床治疗血瘀证提供新依据,特面向国内外广泛征稿。现将征稿相关内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9.
基于目前高血压病血瘀证细胞模型均以静态培养的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而体外静态培养的细胞并不能完全符合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活体细胞的特性,不适合中医整体观、恒动观的传统理论,以及中医特色不强等问题,探讨建立一种以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主要致病因素的高血压血瘀证细胞模型,并以中医活血化瘀经典方剂进行检验,建立一种符合血瘀的诊断标准,有较公认的病理生理变化指标,用活血化瘀代表方剂治疗可使血瘀状况改善或者逆转的细胞模型,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血瘀证实质和活血化瘀方药的作用机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中医学对血瘀证的认识以及针对血瘀证所采用的活血化瘀治疗,源远流长,理论独特,经验丰富,应用广泛,尤其在治疗某些疑难病方面效果显著,因而深得国内外医药界关注.建国后由于国家重视、各种现代化检测手段的逐步建立,特别是随1982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血瘀证及活血化瘀多项研究被列入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多年来在众多学者、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一些项目获国家发明或进步奖、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尤其是在2003年,陈可冀院士领衔的团队有关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奖项是建国以来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取得的最高奖项,并成为当年中国医学界10大新闻之一,标志着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已成为当前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为活跃、最为深入、而且最富有成效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