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本系列实验通过研究弱视噪声视功能的缺损和感知觉学习对弱视视觉功能的恢复作用,进一步证实大脑可塑性和感知觉学习对大脑可塑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屈光不正性弱视50例88眼和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儿童40例80眼。正常组屈光不正儿童和弱视组戴镜1个月后,进行噪声视功能检查,将弱视组噪声视力与无噪声视力之差异常的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戴镜、遮盖并行知觉学习,对照组仅戴镜、遮盖。3个月后对两组进行视力及噪声视功能测试,比较结果。结果弱视组:噪声视力与无噪声视力之差异常率(80.7%),明显高于正常组(18.8%)。X^2=64.328,P〈O.05。弱视组71眼噪声视力与无噪声视力之差大于2行。治疗组知觉学习后视力0.89±0.02与对照组视力0.56±0.02比较,经t检验,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噪声视力与无噪声视力之差1.55±0.11,与对照组3.45±0.19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不仅视力低下,他们排除外部噪声的能力也是降低的。知觉学习可促进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噪声视功能的恢复,即知觉学习降低了屈光不正性弱视视觉系统的内部噪声和提高了视觉信息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2.
苏炎峰  陈洁  吕帆 《眼视光学杂志》2008,10(1):62-64,80
目的评价Psychometric视力表在弱视儿童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拥挤现象对正常视力儿童和弱视儿童的影响是否相同。方法我院门诊5~15岁儿童113人,男65人,女48人,平均年龄(7.42±2.03)岁,用标准对数视力表和包含拥挤现象的Psychometric视力表分别检查左右眼的两种视力,比较正常眼和弱视眼两种视力的差别。结果正常视力儿童和弱视儿童的两种视力差异都有显著性(P〈0.05)。对数视力比P视力高。弱视儿童的两种视力差别比正常儿童大。不同弱视类型之间视力差别不大.不同弱视程度之间两种视力有差别。结论儿童都受拥挤现象的影响,但是弱视儿童的拥挤现象更明显。拥挤现象影响程度与弱视程度有关。与弱视类型关系不大。Psychometric视力表适合弱视患者的视力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的损害情况。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初诊为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137例,按弱视类型分为A、B两组,A组为屈光不正性弱视81例(127只眼),B组为屈光参差性弱视56例(56只眼)。所有患儿经睫状肌麻痹后检影验光,采用同视机、颜氏《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同时视、融合功能及立体视锐度。对两组弱视儿童严重程度、立体视、屈光状态的差异进行统计。结果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以中度弱视居多,占63.39%;与B组比较,A组重度弱视者比例较小,中度弱视者比例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7例屈光相关『生弱视患儿的屈光状态以远视为主,占69.95%;与B组相比,A组远视比例较大,散光者比例较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同时视及融合功能异常率较高,黄斑立体视存在率较高,无立体视者比例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立体视及周边立体视存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相关性弱视会损害患儿的立体视觉,屈光参差性弱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比屈光不正性弱视更严重。远视是屈光相关性弱视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程度远视性弱视儿童与同龄矫正视力正常的儿童屈光状态变化的差别。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6~2014年在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初诊为远视性屈光不正的儿童184例340只眼,分为矫正视力正常的非弱视组和轻、中、重度弱视组。比较各组年均屈光度改变的情况。结果非弱视组和弱视组屈光度每年递减(0.66±0.57)D和(1.17±1.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两组和左右弱视眼的年均屈光度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为中度和高度远视的儿童,弱视眼远视屈光度年均下降(2.11±2.01)D和(2.82±1.32)D,非弱视眼分别为(0.67±0.43)D和(0.82±01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弱视眼与非弱视眼的年均下降屈光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66),中、重度弱视眼的屈光度年均下降幅度显著高于非弱视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视性弱视儿童与正常远视性屈光不正的儿童一样,远视屈光度随年龄增长逐年下降,且逐年减少幅度大于同龄的非弱视儿童。远视性弱视眼年均屈光度下降速度与性别和眼别无关,与初诊远视程度和弱视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学龄前儿童弱视相关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甸萍  王洁  钱俊  傅东红  陆融  林菁  藏涵怡 《眼科》2007,16(2):135-136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弱视的相关因素,为群体防治弱视提供依据。设计 横断面调查及问卷调查。研究对象 2635例3-6岁学龄前儿童。方法 采用美国伟伦公司SureSight手持验光仪在本市6所幼儿园对2635例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屈光检查,对屈光异常者用1%阿托品眼液扩瞳检影,矫正远视力40.8诊断为弱视。同时对这些儿童及家长进行11项弱视相关因素问卷调查。主要指标 弱视儿童的屈光不正家族史,母孕史,儿童发育史等。结果 2635例学龄前儿童中,弱视98例(188眼)。在11项弱视相关因素中屈光不正家族史、早产窒息史、婴儿期眼遮盖史和儿童偏食史(肉类、鱼类)这5项与儿童弱视相关,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弱视发生有明显的相关因素,是防治弱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春花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3):503-505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同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 MFT)、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 RNFL)厚度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确诊56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的病例资料,以同期就诊的56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OCT)对患儿MFT和RNFL厚度进行测量,并对比分析两组MFT 和RNFL 厚度变化。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分析。
  结果:两组的性别、年龄、眼轴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弱视组和对照组的 MFT 分别为135.15±15.15μm 和136.14±14.26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和对照组的RNFL厚度分别为117.02±8.97μm和110.43±7.94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RNFL厚度与眼轴呈明显负相关(r=-0.36,P<0.05),而在弱视组两者无明显相关性(r=0.11,P>0.05)。
  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的MFT较正常儿童眼无明显改变,而RNFL厚度较正常眼明显增厚,并且与眼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屈光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对比敏感度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屈光不正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对比敏感度改变的差异性。方法:对30例(56只眼)屈光不正性和26例(26只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视觉对比敏感度(CS)进行测定。结果:在明视状态下中、重屈光参差性弱视在中频(6c/d)区CS下降幅度大于屈光不正性弱视(P<0.05);夜视条件下,两弱视组所有空间频率的CS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重度的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视觉质量比屈光不正性弱视低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3年至2015年在我院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6例(86眼),随机分为对照组(42眼)与观察组(44眼)。对照组进行视知觉学习训练,观察组进行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正、负相对调节以及调节灵敏度、Titmus立体视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弱视眼经过3个月的训练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及2行以上的患者为24眼。观察组则为36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2,P<0.01)。训练后两组患者对比敏感度均有所提高。观察组对比敏感度的升高以低、中空间频率升高表现突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频区对比敏感度升高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训练后观察组患者正、负相对调节以及调节灵敏度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训练3个月后,拥有>80″~200″黄斑立体视12眼,>400″~800″周边立体视18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恢复≤60″正常立体视6眼,对照组为4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在提高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力、对比敏感度、调节力以及立体视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王巍  李赵霞  陈艳艳  尹忠贵 《眼科》2010,19(5):317-319
目的探讨遮盖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适应证。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从儿童视光专家门诊中选择年龄在3-10岁,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大于一行(国际标准视力表)的90例弱视儿童(147眼)。方法将弱视儿童分为4组:具有3级视功能的56例(112眼),均为屈光不正性弱视,通过简单随机方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28例;无同视功能的34例(35眼),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27例(27眼),屈光不正性弱视7例(8眼),通过简单随机方法分为c、D两组,每组各17例。A组、c组采用常规弱视治疗加遮盖疗法;B组、D组采用常规弱视治疗,不予遮盖。分别于治疗后2、4、6个月随访观察最佳矫正视力恢复情况。主要指标弱视眼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国际标准视力表)。结果治疗后4组儿童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提高。具有3级视功能的A、B两组间比较,治疗后2,4、6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同视功能的C、D两组间比较,给予遮盖疗法的C组各时间段最佳矫正视力较不予遮盖疗法的D组提高明显(P均〈0.01)。结论对于具有3级视功能的弱视儿童,治疗时不必采用遮盖疗法,而无同视功能的弱视儿童,则需要对优势眼采用适当的遮盖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微视野计评估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黄斑光敏感度及固视稳定性。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07/2022-01初次诊断为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儿童39例(弱视眼39眼,对侧眼39眼)和同期纳入最佳矫正视力(BCVA)正常的屈光不正患者42例,选取右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微视野计(MP-3)测量弱视眼、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组的黄斑中心凹10°范围平均光敏感度和固视稳定性[包括2°和4°范围内固视点百分比(P1,P2),68.2%、95.4%及99.6%双曲线椭圆面积(BCEA)],比较弱视眼、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组的平均光敏感度和固视稳定性的差异。结果:弱视眼组患者黄斑区光敏感度较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低(均P<0.017),对侧眼组与正常对照组患者黄斑区光敏感度比较无差异(P=0.555)。弱视眼组患者P1均小于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17);对侧眼组与正常对照组患者P1比较无差异(P=0.887)。三组患者P2、68.2%BCEA、95.4%BCEA、99.6%BCEA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弱视眼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BCVA均与AT、P1、...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观察分析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方法近视性弱视患儿甲、乙两组共112例212眼,甲组62例117眼,年龄4-12岁(5.71±1.78岁),乙组50例95眼,年龄3-12岁(5.96±1.83岁);其中甲组轻度、中度、高度近视眼分别为21眼(17.95%)、67眼(57.26%)、29眼(24.79%),乙组为18眼(18.95%)、55眼(57.89%)、22眼(23.16%)(χ2=0.09,P〉0.05);甲组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眼分别为30眼(23.15%)、64眼(54.70%)、23眼(19.66%);乙组为24眼(25.26%)、54眼(56.84%)、17眼(17.89%)(χ2=0.133,P〉0.05);甲组病例采用短小遮盖+近距离视功能训练;乙组病例采用短小遮盖+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所有病例治疗随访时间17个月,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结果甲组基本治愈率为39.32%,有效率为43.59%,无效率为17.09%;乙组基本治愈率为47.37%,有效率为36.84%,无效率为15.79%,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χ2=1.434,P〉0.05);甲乙两组治疗后轻、中、高度近视眼数分别为:4眼(3.42%)、65眼(55.56%)、48眼(41.03%)和5眼(5.26%)、67眼(70.53%)、23眼(24.21%)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6.734,P〈0.05)。结论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治疗近视性弱视疗效好,同时能更好的减少治疗后弱视眼近视度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是否随治疗时间延长,其视力会均匀一致的逐渐提高及治疗12个月后的整体疗效。方法2011年2月至6月我院就诊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82人(152眼),经过正规的弱视治疗,记录每3个月弱视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共计4次,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2眼矫正视力并非随时间延长而均匀一致的提高,各治疗阶段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过12个月的综合治疗,弱视治疗的有效率达98.03%,各阶段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的治疗,矫正视力并非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均匀一致提高,但总的疗效是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13.
王丽丽  卢炜  傅涛  苏庆 《眼科》2013,22(4):266-268
目的  了解弱视儿童近视力和远视力是否存在差异。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弱视儿童81例(139眼)。方法 对81例初次就诊的弱视患者进行屈光矫正,分别运用标准对数远视力表和标准对数近视力表进行矫正后远、近视力的测量及分析。对所有接受检查的弱视儿童分别按年龄、屈光度和病因进行分组统计分析。主要指标 近视力,远视力。结果 不同病因弱视患者的远近视力比较: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性弱视患者的平均近视力分别为0.48±0.27、0.47±0.28、0.45±0.30,平均远视力分别为0.46±0.22、0.40±0.20、0.43±0.30,各组的远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年龄弱视患者的远近视力比较:3岁~≤5岁组、>5岁~≤7岁组、>7岁~12岁组的平均近视力分别为0.41±0.23、0.56±0.29、0.46±0.31,平均远视力分别为0.39±0.18、0.52±0.22、0.42±0.23,各年龄组患者的远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屈光度弱视患者的远近视力比较:≤+4.00 D组和>+4.00 D组平均近视力分别为0.45±0.26、0.48±0.28,平均远视力为0.40±0.30、0.46±0.21,两组屈光度患者的近视力与远视力平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病因、不同年龄段、不同屈光度的弱视患者其远、近视力无明显差异。 (眼科,2013,22: 266-268)  相似文献   

14.
感知觉学习训练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刚  蔺琪  吴倩  刘雯  曹文红  樊云葳  褚慧慧  张茹 《眼科》2011,20(6):382-386
目的评价感知觉学习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设计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连续选择2008~2010年于北京儿童医院眼科门诊确诊的4-12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74例(124眼)。方法治疗前通过网络平台对74例(124眼)弱视患儿进行视觉加工信息检查,依据噪声视力、位置噪声、轮廓整合及数空缺等高级视功能检查结果,确定患儿弱视缺损类型,依此针对每个弱视儿童制定相应的个性化弱视治疗方案。采用多媒体网络视频训练模式,每日训练2次,每次30分钟,3个月为一疗程。每月行视觉加工信息检查,根据治疗前后视力及视觉信息检查结果对疗效进行评估。治疗后矫正视力≥0.9者为治愈,视力提高≥2行者为有效;视力不变或仅提高1行者为无效。主要指标治疗前后视力,视觉加工信息检查(噪声视力、位置噪声、轮廓整合及数空缺等)。结果治疗时间4~12个月,平均6.8个月,74例(124眼)中治愈44眼(35.48%),有效52眼(41.94%),无效28眼(22.58%);噪声视力平均提高0.85~4.27级,位置噪声分辨力平均提高0.80~1.32级,轮廓整合能力平均提高0.62~1.27级,未出现视力下降。结论感知觉学习训练法是依从性较好的针对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赵冰莹  陶黎明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2):2302-2305
目的:探讨弱视儿童治疗前后立体视觉及P-VEP的变化。

方法:在我院门诊确诊的弱视儿童41例68眼,其中男17例29眼,女24 例39眼,年龄4~16(平均8.29±3.05)岁,按照弱视类型分为斜视性弱视组4例7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组11例11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组26例50眼。弱视治疗内容包括激光治疗、CAM训练、红光闪烁、立体视训练、电脑中频脉冲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P-VEP)、同时视、融合视及立体视检测。

结果:弱视患儿治疗前,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的异常率分别为51.2%,51.2%,80.5%,其中以立体视受损最为常见。弱视治疗后,视力增进2行或2行以上者21眼(31%),基本治愈43眼(63%),无效4眼(6%),总有效率为94%。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优于斜视性弱视或屈光参差性弱视。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功能正常者比例均增高。图形视觉诱发电位中P100波潜伏期缩短(P<0.05)。

结论:弱视患儿经积极的弱视治疗后,患儿的视力及立体视觉均可得到提高,P100波潜伏期缩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知觉学习训练在改善青少年及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功能方面的效果。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共纳入18例青少年和成年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在截止空间频率下进行对比度检测任务的训练,对侧相对健眼作为对照。患者随访3~6个月。分别观察患者训练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和对比度阈值改变,立体视改变以及试验组训练前后视觉诱发电位改变。数据进行t检验、相关性分析。结果弱视眼与相对健眼相比,其在训练前后的视力改变,截止空间频率下的对比度阈值改变,以及所有空间频率下的对比度阈值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31,P<0.05;t=5.108,P<0.01;t=3.700,P<0.01),弱视眼及对侧眼在训练前后潜伏期变化,振幅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并且18例中有8例立体视得到改善。12例患者随访3个月,弱视眼视力平均保持了99.3%,对侧眼视力改善平均保持了50%。结论知觉学习能改善青少年及成年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功能,可用于治疗大龄弱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多媒体训练治疗与遮盖疗法治疗儿童弱视临床效果的对比分析,评估多媒体训练治疗对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随机将117例(208眼)弱视儿童分为多媒体训练治疗和遮盖方法两组进行治疗,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多媒体训练治疗组60例(108眼),总有效率为90.7%,遮盖组57例(100眼),总有效率为82.0%,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在6~12岁患儿总有效率两组相比统计学有差异(P〈0.05)。疗效与弱视程度显著相关,弱视程度越轻,疗效越好(P〈0.01);遮盖组疗效与弱视的年龄相关,弱视年龄越轻,疗效越好(P〈0.05),多媒体训练治疗组疗效与弱视的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多媒体训练治疗系统治疗学龄儿童弱视优于传统的遮盖疗法,而且弱视治疗的效果和弱视程度及年龄密切相关,早发现和早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