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以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技术研究)36例不同类型的白血病p53抗癌基因点突变,结果在14例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发现3例有p53基因片段的泳动变位。进一步对其中的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核苷酸序列直接测定,显示在第7外显子的257位编码子核工本酸由CTG突变为CAG、氨基酸由天冬氨酸突变为缬氨酸,22例髓系白 血病未发现有p53基因的点突变。结果提示p53抗癌基因点突变  相似文献   

2.
用银染PCR-SSCP方法检测50例不同类型的白血病P53基因点突变,结果25例髓系白血病中2例有P53基因点突变且均为AML-M2a型,11例淋巴细胞白血病中2例有P53基因点突变,都是B系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P53基因点突变患者,一般情况差,对化疗不敏感,预后不佳。结果显示:P53基因点突变导致功能失活在白血病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并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p53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江继发潘祥林朱平王正起王应福王岩我们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方法检测了6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p53基因点突变,结合向白血病转化,观察该基因在转变中相对危险性和...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中国人结直肠癌p53基因的突变谱,探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银染技术用于研究结直肠癌中p53基因突变的可行性。方法应用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41例结直肠癌p53基因突变,以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直肠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34%(14/41)的病例显示有p53基因突变,其中外显子5,6,7和8各有4,1,5和4例突变。20例有P53蛋白异常表达,阳性率为49%。结论导致P53蛋白异常堆积的p53基因突变是结直肠癌的一种常见的分子结构改变,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CR-SSCP银染技术是一简便、快速、有效的检测基因点突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银染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检测原发性肝癌p53基因突变。方法用银染及单链构象多态性(SS-SSCP)技术检测169例原发性肝癌的癌变及癌旁正常组织p53基因第7,8外显子(E7,E8)的突变,并进行DNA测序,鉴定突变位点。结果4例患者p53基因E7中第249号密码子第3号碱基发生了G:C→T:A的颠换(AGG→AGT),2例患者E8中第273号密码子第1号碱基发生了C:G→T:A的转换(CGT→TGT),总的突变率达38%(6/16);6例p53基因突变的癌变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整合率为5/6,8例未发生p53基因突变的癌变组织中HBV的整合率仅为1/8,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53基因突变是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常发事件,且与HBV的慢性感染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有利于探讨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并为基因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15 基因CpG岛甲基化作为各型急性白血病通用的基因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法检测40 例初治或复发急性白血病、5 例完全缓解期白血病及8 例( 份) 正常骨髓的p15 基因CpG岛甲基化,并对MSP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p15 基因CpG岛甲基化阳性率为80% ,AML与ALL的阳性率(分别为83% 和73%) 差异无显著性;5 例完全缓解期白血病患者中1 例p15 CpG岛甲基化阳性(该例患者不久白血病复发);正常骨髓8 例均为阴性,表明p15 CpG岛甲基化为白血病细胞所特有;MSP产物测序结果与理论结果相符合,MSP敏感度可达10 -3。结论 p15 CpG岛甲基化在各型急性白血病中均有很高的发生率,可以作为各型急性白血病通用的微量残留病(MRD) 指标;白血病完全缓解期p15 CpG 岛甲基化仍为阳性可能预示着复发;MSP法DNA需要量极少,不需要有特异性酶切位点,无同位素污染,对标本要求不高,敏感度高,是甲基化研究的一个简便、敏感、特异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7.
白血病的p53基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40例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进行p53基因的DNA印迹杂交分析和p53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发现4例有p53基因结构异常,主要聚集在AML-M5亚型;13例有p53蛋白高表达,与白血病类型,患者预后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
ELISA检测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ELISA检测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郭华北,蒋秉坤(蚌埠医学院,安徽蚌埠233003)在人类许多肿瘤细胞中发现有抗癌基因p53的突变,导致细胞内p53蛋白的高水平表达[1]。检测肿瘤患者p53抗体(p53Ab)将为肿瘤发病机理及肿瘤免疫学的研究提供依...  相似文献   

9.
银染PCR—SSCP检测大肠癌p53基因突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银染PCR-SSCP法检测肠癌细胞株及30例新鲜肠癌P53基因突变。结果发现LOVO细胞p53基因外显子5、6、7发生突变,LS174T细胞P53基因的外显子5、8发生突变,30例新鲜肿瘤标本p53基因外显子5、6、7、8的突变例数各为4、0、4、4例。大肠癌P53基因突变热点为外显子5、7、8。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突变型p53基因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应用PCR-SSCP及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41例胃癌组织和26例癌旁非病变粘膜p53基因点突变及mRNA过表达情况。结果 人胃癌组织存在p53基因突变和mRNA过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非病变粘膜(P〈0.05)。肿瘤组织分化越差,p53突变率越高,mRNA过表达的分布越广泛(P〈0.05)。发生p53基因突变的胃癌病人较未发生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 胃癌的发生、发展与p53基因突变有关,检测胃癌组织中p53突变情况可为胃癌的诊断、分期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P16基因甲基化与淋巴细胞-浆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常导致基因沉默。P16基因是一定位于9p21的多种肿瘤抑制基因,通过pl6INK4A-cyclinD1-PRb通路维持机体细胞的有序增殖。P16基因甲基化在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淋巴细胞-浆细胞肿瘤中被检测到,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关系,应用甲基化抑制因子或砷剂去甲基化治疗,恢复基因功能可望成为血液恶性肿瘤治疗的一种新手段。本文就P16基因甲基化机制及P16基因甲基化与淋巴细胞-浆细胞肿瘤(淋巴瘤、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p53和ATM基因缺失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53和ATM基因缺失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CLL)中的预后价值.方法 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和p53、ATM基因的序列特异性DNA探针对80例CLL患者的染色体标本进行p53和ATM基因缺失的检测,分析p53和ATM基因缺失与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Binet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ZAP-70表达、CD38表达、含氟达拉滨治疗疗效之间的相关性,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80例CLL患者中14例(17.5%)伴有p53基因缺失,9例(11.3%)伴有ATM基因缺失,其中3例(3.8%)同时伴有p53和ATM基因缺失.p53和ATM基因缺失与患者性别、年龄、Binet分期、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血清LDH及β2-MG、ZAP-70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CD38高表达组中,p53和ATM基因缺失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CD38低表达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和P=0.001).41例患者接受含氟达拉滨方案治疗,32例不伴有p53和(或)ATM基因缺失的患者中,12例(37.5%)获得完全缓解(CR),9例伴有p53和(或)ATM基因缺失的患者均未获得CR(P=0.047).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伴有p53基因缺失组的生存期明显较不伴有缺失组短,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伴有与不伴有ATM基因缺失组的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6).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p53基因缺失(P:0.014)和CD38表达水平(P=0.017)是判断CLL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伴有p53和(或)ATM基因缺失的患者,接受含氟达拉滨方案治疗疗效差,FISH检测p53和ATM基因缺失在CLL预后判断和指导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P53基因第5~6外显子点突变与儿童白血病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对14例儿童白血病骨髓或外周血细胞P53基因第5~6外显子点突变检测.结果14例儿童白血病骨髓或外周血标本经PCR-SSCP检出l例发生第5~6外显子点突变(突变率7.14%).结论儿童白血病发生可能与P53基因点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基因表达与临床耐药及预后的关系。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β2微球蛋白(β2-MG)作内对照,检测了97例初治敏感及难治耐药的ALL患者BCRP基因的表达,并检测30例正常人BCRP基因表达水平,将BCRP/β2-MG≥0.48定为BCRP阳性。结果显示:初治敏感ALL患者BCRP基因表达阳性率为28.7%,难治耐药BCRP基因表达阳性率为51.2%。BCRP阴性和阳性患者的首次完全缓解(CR1)率分别为71.7%和29.7%(p〈0.01)。BCRP基因表达水平在ALL的FAB亚型间L3型明显高于L1、L2型;在免疫分型中B细胞性ALL患者BCRP基因表达较T细胞性高,存在着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尤其以成熟B细胞性ALL最高。结论:ALL患者的BCRP基因高表达可以导致临床耐药,是ALL患者不利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染色体14q32上IgH基因易位情况,探讨其与CLL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运用位于14q32上IgH基因两端的序列特异性DNA探针IGHC、IGHV和双色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70例初发的B细胞CLL(B—CLL)患者的间期细胞进行IgH基因易位重排情况的检测。结果 70例B—CLL中8例(11.4%)有IgH基因易位重排,其阳性细胞率为10.5%~53.0%之间,且IgH基因易位在不同性别、年龄和Binet分期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gH基因异位在B—CLL中属易发事件,对B—CLL的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FISH是一种在分析B—CLL中IgH基因易位异常方面较为快速、准确和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不涉及DNA序列改变的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可遗传修饰,即探索从基因演绎为表型的过程和机制的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诸多证据显示,表观遗传学改变在淋巴系统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例如,近期多个实验室的资料显示,参与许多重要分子信号通路的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是表观抑制的;一组甲基化标志可被用作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额外的危险分层因素;基于表观遗传学甲基化谱研究中间性(灰区)B细胞淋巴瘤类别划分模型;多发性骨髓瘤中mciroRNA介导的表观遗传学沉默与P53功能联系密切;表观遗传修饰治疗赋予免疫治疗更广的内涵,其可能是极富潜力的免疫治疗策略之一。本文就淋巴系统肿瘤中表观遗传学改变的最新研究进展及通过干预表观遗传修饰治疗的相关研究和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鼠双微体4(MDM4)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及其在CLL预后中的意义.采用SYBRGreenⅠ荧光染料行实时定量逆转录PCR(qRT-PCR)方法检测66例CLL患者白血病细胞MDM4 mRNA的表达,以β-actin为内参照物,以2(-△Ct)方法计算MDM4的相对定量值...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人类染色体17p13.3位点新克隆的基因HC56,HC71和HC90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应用同位素标记的、以βM2基因作为内参的半定量RT—PcR法,检测35例急性白血病和4株白血病细胞系的Hc56,Hc70和HC90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急性淋巴系白血病病人的HC90基因和T淋巴系白血病细胞系Jurkat细胞HC90基因表达水平降低。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HC71基因表达水平降低。HC56基因表达在急性白血病和正常对照间未见显差异。结论:在人类白血病有HC70和HC90的基因表达异常。  相似文献   

19.
P53基因具有诱导细胞凋亡、调控细胞周期、修复DNA损伤等重要功能,超过50%人类肿瘤及13%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均存在P53基因的突变,P53基因异常与白血病的临床病程、预后转归等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与P53结构具有高度同源性的P53家族成员P73、P63基因不仅具有与P53相似的诱导细胞凋亡、转录激活等活性,又可根据转录蛋白结构的多样性发挥不同的生物学作用,甚至拮抗P53基因的功能.研究发现,P73、P63基因同时具有抑癌和癌基因的双重特性,且在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白血病中两者表现出不同表达活性及功能.本文就P53家族(P53、P73、P63)基因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异同点以及三者与白血病病程、预后转归、治疗等临床特点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