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2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治疗及经验教训。方法:分析21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误诊原因。结果: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病因不甚明确,在临床上极易造成误诊。结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及内镜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内镜活检证实大量嗜酸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2.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 .方法 收集该院1995~2008年收治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36例,对其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消化道造影、内镜及病理表现和治疗随访等情况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总结.结果 ①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多呈急性或亚急性病程,多有过敏性疾病病史或饮食的诱发因素.②症状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为主,无肠外症状.③多数患者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升高.④内镜下主要为炎性改变,活检部位以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检出率较高,病理示胃肠道组织以大量嗜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其中统计小肠嗜酸细胞≥38/HP.⑤治疗首选皮质激素,抗过敏、饮食调整有效.结论 临床怀疑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时应在内镜或造影检查时行多部位活检,即使内镜和造影观察正常,也应进行黏膜活检,十二指肠是活检的关键部位,空肠活检亦能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检索我院1997—2005年共收治的16例EG患者,对他们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访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结果:(1)EG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低热及体重下降等,其主要取决于病变累及的范围和程度。(2)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细胞计数随着症状的缓解而下降。(3)内镜下表现多为黏膜糜烂和水肿。缺乏特异性,以胃窭和回盲部最常受累。活检可见大量嗜酸细胞浸润。(4)激素为治疗EG的一线药物,可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细胞恢复正常。(5)病情可反复,反复复发的患者可考虑延长激素的治疗时间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结论:EG在诊断上极易造成误诊,最后的诊断需要依靠活组织检查来证实。  相似文献   

4.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误诊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误诊原因,减少误诊率。方法:选择9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误诊为胃溃疡3例,糜烂性胃炎2例,炎症性肠病2例,复合溃疡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结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和非特异性,易误诊,提高消化内镜医师及临床医师的诊断水平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合并2型糖尿病2例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检索我院1999~2007年共收治2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对他们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访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结果(1)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低热及体重下降等糖尿病酮症的表现;临床症状的缓解随酮症的纠正和血糖控制理想而缓解;(2)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细胞计数随着症状的缓解而下降;(3)内镜下表现多为黏膜糜烂和水肿,累及全胃,缺乏特异性,以胃窦和回盲部最常受累,活检可见大量嗜酸细胞浸润;(4)激素、胰岛素应用为治疗的一线药物,可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细胞恢复正常;(5)病情反复复发的患者可考虑延长激素的治疗时间、长期应用胰岛素或免疫抑制剂。结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合并2型糖尿病在诊断上极易造成误诊,最后的诊断需要依靠活组织检查来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探讨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EG惠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EG多以腹痛(83.3%)、腹泻(50.0%)、腹胀(50.0%)为主要症状,也可有消化道梗阻、腹水等表现.外周血嗜酸细胞比例达37%~68.4%;骨髓中嗜酸细胞增多达26.8%~60%;腹水见大量嗜酸细胞;内镜表现多为黏膜充血、水肿及糜烂;病理见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激素治疗可迅速缓解症状,并可使外周血嗜酸细胞迅速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P<0.05),结论:EG的症状和内镜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外周血、骨髓及腹水嗜酸细胞,尤其是内镜下多点活检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预后,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15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EG患者均有腹痛症状,不同分型(粘膜型、肌层型、浆膜型)临床表现各有差异,内镜下可见粘膜充血、糜烂、出血、溃疡。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结论EG临床表现多样性,无特异性,外周血及胃肠粘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健,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对我院1997~2009年误诊的8例EG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7例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3例,恶心、呕吐3例,腹胀2例,低热、肠梗阻各1例;3例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误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4例,十二指肠炎、慢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各1例.内镜下多点活检示受累胃肠黏膜有嗜酸细胞浸润7例,1例术中快速冷冻切片及术后病理检查均示回肠肌层见嗜酸细胞浸润,慢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伴大量嗜酸细胞浸润,确诊为EG.经内科保守治疗7例,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再行内科治疗1例,均治愈,随访0.5~1.0年无复发.结论 胃肠道黏膜病理学检查是EG确诊的关键,同时重视血常规检查和消化内镜的多点活检,可提高该病的检出率,糖皮质激素对EG的治疗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9.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和内镜特点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与内镜特点,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对1979~2005年5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报道的131例EG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预后做回顾性分析。结果20.61%的患者与进食有关,12.21%的EG有过敏性疾病史。临床表现多样,消化不良型EG51.90%;梗阻型7.63%;腹水型18.32%;混合型22.14%。75.58%的EG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嗜酸细胞的比例为7.00%~74.00%,嗜酸细胞的绝对值0.48×109~7.64×109。腹水中可见大量嗜酸细胞。内镜表现多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和息肉样增生,病理见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激素可在1周内迅速缓解症状,并逐渐使嗜酸细胞恢复正常。结论EG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多数患者外周血和腹水中嗜酸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腹腔积液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曾误诊的两例嗜酸粒细胞性腹腔积液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两例均以腹胀为主要症状,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腹腔积液,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首诊均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最终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嗜酸粒细胞性腹腔积液,予抗组胺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嗜酸粒细胞性腹腔积液临床罕见,且该病目前尚无明确诊断标准,导致诊断困难;对高嗜酸粒细胞血症并不明原因腹腔积液者需考虑本病。  相似文献   

11.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EG)临床上少见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以消化系统症状如乏力、腹痛、腹泻、恶心、腹部不适等为常见临床表现 ,伴有消化道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 (EC)增多或浸润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等 ,少数患者因急性腹痛伴胃肠道不全梗阻起病 ,极易误诊为一般胃炎、结核性腹膜炎、外科急腹症或漏诊。为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现将我院 1990 - 0 1~ 2 0 0 2 - 0 5收治的 EG11例临床表现、实验室内镜检查、病理、诊断治疗和误诊原因回顾性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本组 EG11例 ,男 8例 ,女 3例 ,年龄为 15~ 5 8岁 ,平均 31岁± 12…  相似文献   

12.
张宏  丰慧 《临床误诊误治》2007,20(11):30-31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gastroenteritis,EG)是以大量嗜酸细胞浸润胃肠壁为特征的少见病,易引起误诊.我院1990~2006年共收治8例EG,均经活检及腹水检查确诊,予抑酸、、免疫抑制、保护胃黏膜等药物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北京:金盾出版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嗜酸性胃肠炎(EG)的误诊原因,以减少误诊。方法:对1例EG的临床表现、医技检查等进行分析,结合文献报道分析EG误诊原因。结果:EG为少见病,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多数临床医师缺乏对本病的认识,加之内镜活检率低,腹腔镜、小肠镜检查不普及,导致诊断困难,容易误诊。结论:胃肠道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是EG确诊的关键,但需内镜下多点、深挖活检。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以消化道表现出现时与EG难以区分,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4.
范颖楠  马洪升 《新医学》2011,42(12):820-822
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完整的13例EG患者的住院资料,并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病理结果、治疗和预后等.结果:13例中4例既往有过敏史;临床表现以腹痛(9例)、腹泻(7例)为主,分型以黏膜型(11例)为主,10例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算升高,3例IgE升高.内镜下病变表现为黏膜肿胀、红斑、糜烂、溃疡,无特异性,好发于胃窦及十二指肠,组织病理学及腹水检查均提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2例应用泼尼松、1例应用酮替芬治疗有效,治疗2~7d症状缓解,10例患者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1).结论:过敏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及IgE水平升高对诊断EG有提示价值,但黏膜组织及腹水检查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诊断标准,治疗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酮替芬治疗亦有效.  相似文献   

15.
嗜酸性胃肠炎误诊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亦称嗜酸性胃肠炎,是一种少见病,以胃肠道的某些部位有弥散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痉挛性疼痛.可伴恶心、呕吐、发热或特殊食物过敏史。约80%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高达15%~70%。1999年以来我院收治11例,其中误诊6例,误诊率达54.5%。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误诊原因.方法:对6例被误诊的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有腹痛,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误诊时间2日~5个月,中位时间13 d.初诊时误诊为胃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2例,胰腺炎1例,结核性腹膜炎1例,胃癌合并幽门梗阻1例,肠梗阻1例.后行胃镜检查均见胃黏膜糜烂、水肿,活组织病理检查(活检)均见嗜酸粒细胞浸润而确诊.结论:对EG的认识不足,未仔细分析检查结果,未作全面的相关检查,尤其未做胃镜及活检等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治疗和预后。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5-2011年收治的EG患者1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EG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腹泻(9例)、腹痛(7例)、便血(5例)、低热(2例)、不完全性肠梗阻(2例)、腹水(1例);(2)EG患者中9例有过敏体质;(3)9例患者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计数明显增高,随症状缓解而下降;(4)患者内镜检查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可见黏膜散在充血、点片状糜烂、出血灶或浅溃疡,以胃窦、十二指肠、回肠末端、回盲部最明显,活体组织检查可见大量EOS浸润;(5)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13例(81.3%)黏膜型EG的CT或消化道钡餐检查无特殊发现,2例(12.5%)肌型EG肠壁肌层受累时可见不全肠梗阻,1例(6.3%)浆膜型EG出现腹水;(6)激素为治疗EG的一线药物,可迅速缓解症状并使EOS恢复正常;(7)本病是一种自限性变应性疾病,虽可反复发作,但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结论:EG的临床及内镜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深层活检胃肠黏膜组织中EOS增多是诊断关键。  相似文献   

18.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性疾病,临床大宗病例报道少见,误诊率高。我院2003年10月,2005年11月共诊治EG13例,随访1个月-2年,症状全部缓解,停用激素后复发2例,血中嗜酸细胞始终较高2例,临床首诊全部误诊。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本病的认识与警惕,现将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嗜酸性胃肠炎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嗜酸性胃肠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5例嗜酸性胃肠炎的CT及临床、病理表现特点,并回顾复习文献报道所见。结果临床主要表现有腹痛5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4例。CT上,5例均见有异常的胃肠道病变,主要有:胃肠道壁增厚5例,其中伴见分层状壁增厚3例,胃肠腔狭窄3例,黏膜皱襞粗大2例,多发溃疡、不全小肠梗阻、胃肠分泌液增多各1例。肿块4例,其中肠外肿块3例,肠内肿块1例;4例中2例呈均质密度伴强化,2例呈环形壁强化伴中心坏死液化。微少量腹水2例。结论 嗜酸性胃肠炎CT表现与嗜酸细胞浸润胃肠壁深度与广度有关;而分层状胃肠道壁增厚、伴黏膜皱襞粗大的壁增厚、坏死性或均质性肉芽肿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典型表现结合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名及过敏史的临床表现可提示本病的论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与内镜特点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例及1979年1月至2005年5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报道的131例EG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0.61%的EG患者与进食有关,12.21%有过敏性疾病史。临床表现多样。消化不良型EG占51.91%,梗阻型占7.63%,腹腔积液型占18.32%,混合型占22.14%。75.58%的EG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嗜酸粒细胞的比例为0.07—0.74,嗜酸粒细胞的绝对值为(0.48-7.64)×10^9/L。腹腔积液中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内镜表现多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和息肉样增生,病理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应用激素可在1周内迅速缓解症状,并逐渐使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结论 EG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多数患者外周血和腹腔积液中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