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住院及门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患者(简称HIV感染者/AIDS患者)不同免疫状态下合并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感染率情况,进一步了解HIV/AIDS合并HCMV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进行HIV/AIDS体内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计数,采用聚合酶链-荧光法进行HIV/AIDS尿液中HCMV-DNA检测,采用χ2检验分析HIV/AIDS不同来源、不同免疫状态下合并HCMV感染率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IV/AIDS患者合并HCMV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817例HIV/AIDS患者合并HCMV感染阳性率21.5%(147/817)。HIV/AIDS患者的年龄、性别在是否合并HCMV感染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T细胞≤50个/μL、合并梅毒感染为HIV/AIDS患者合并HCMV感染危险因素(P<0.001,OR=6.410,95%CI=4.141~9.922;P<0.05,OR=1.790,95%CI=1.206~2.657),门诊和住院HIV/AIDS患者合并HCM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042,P<0.001)。以患者来源为分层因素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HCMV感染率分析,住院HIV/AIDS患者CD4+T细胞≤50个/μL时为合并HCMV危险因素(P<0.001,OR=4.796,95%CI=2.998~7.668);门诊HIV/AIDS患者,CD4+T细胞≤50个/μL时为HIV/AIDS患者合并HCMV危险因素(P<0.001,OR=18.468,95%CI=6.668~51.154)。结论 AIDS期患者应及时筛查有无巨细胞病毒合并感染, AIDS CD4+T细胞数≤50个/μL、合并梅毒感染为HIV/AIDS患者合并HCMV感染的危险因素,门诊AIDS患者CD4+T细胞≤50个/μL其合并HCMV感染可能性为CD4+T细胞>50个/μL的18.468倍,应予以重视,尽早治疗,获得更好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云南省保山市1990—2020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为提高HIV/AIDS病人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 计算1990—2020年保山市6 838例HIV/AIDS病人的生存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6 838例HIV/AIDS病人,全死因死亡1 757例(25.69%),平均生存时间为19.51年(95%CI:18.51~20.51);随着防控措施的强化,相对于2005年以前的第一个时期,后三个时期5年生存率均有所升高而死亡风险均下降。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HIV/AIDS生存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性别(男比女:HR=1.223,95%CI=1.094~1.367)、确诊年龄(40~<50岁比15~<25岁:HR=1.743,95%CI=1.110~2.739;50~<60岁比15~<25岁:HR=2.092,95%CI=1.306~3.351;≥60岁比15~<25岁:HR=3.179,95%CI=1.984~5.094)、感染途径(经注射吸毒传播比经异性传播:HR=0.694,95%CI:0.58~0.83)、样本来源(医疗机构其他就诊者检测比羁押人员:HR=1.584,95%CI=1.283~1.955)、抗病毒治疗(未接受ART比接受ART:HR=17.159,95%CI=15.062~19.547)、首次CD4细胞值(CD4为200~<350个/μL比<200个/μL:HR=0.536, 95%CI=0.459~0.627;350~<500个/μL比<200个/μL:HR=0.390,95%CI=0.323~0.472;≥500个/μL<200个/μL:HR=0.350,95%CI=0.286~0.427)。结论 在云南防治艾滋病政策和措施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保山31年来HIV/AIDS病人生存率得到较大提升,但男性、确诊年龄大、异性性途径传播、样本来源为医疗机构其他就诊者检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和首次CD4结果低是HIV/AIDS生存的危险因素,需要进一步精准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三亚市2010—2021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简称HIV/AIDS)晚发现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降低晚发现比例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三亚市2010—2021年新报告的HIV/AIDS信息,依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年提出的5类晚发现判断标准识别晚发现者,以是否为晚发现者为因变量,人口学信息为自变量,运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HIV/AIDS发生晚发现的影响因素。结果 三亚市2010—2021年新报告HIV/AIDS 710例,晚发现比例为33.4%(237例);第1~5类晚发现构成比分别是0.8%、59.1%、10.1%、17.3%和12.7%。2010—2021年晚发现比例由95.5%降至22.4%,呈下降趋势(χ2趋势=34.77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民族、文化程度、样本来源和确证年份是三亚市HIV/AIDS晚发现的影响因素,黎族HIV/AIDS晚发现比例为56.8%,晚发现风险高于汉族(OR=2.253,95%CI=1.361~3.67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HIV/AIDS晚发现比例为55.5%,晚发现风险是高中及以上者的1.722倍(95%CI=1.072~2.765);样本来源于医疗机构和检测咨询者晚发现比例分别为63.1%和45.5%,晚发现风险均高于来源于MSM人群者(OR=5.564,95%CI=3.278~9.444;OR=2.204,95%CI=1.239~3.923);与2018—2021年相比,2010—2013年确证者风险较高(OR=2.246,95%CI=1.311~4.488)。结论 三亚市HIV/AIDS晚发现形势不容忽视,尤其是来源于咨询检测和医疗机构的HIV/AIDS,应加强检测力度,提高人群主动检测意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阜新市2011—2019 年接受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HIV/AIDS患者状况,分析患者治疗后免疫学失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全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进行筛选,检测患者CD4+T淋巴细胞、基因型耐药等情况,通过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免疫学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243例HIV/AIDS患者纳入研究,总计随访2 680次,66例(占27.16%)患者发生免疫学失败,其中57例(86.36%)患者CD4细胞计数降低至或低于开始治疗前水平,甚至CD4细胞数<200个/μL;9例(占13.64 %)患者连续接受治疗≥ 1年CD4细胞计数< 100个/μL。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从确诊至启动治疗时间≥12个月(OR=1.73,95%CI:1.24~3.55)、离异或丧偶(OR=1.61,95%CI:1.10~3.21)、以CCR5为辅助受体(OR=1.67,95%CI:1.01~3.43)、以NVP为基础的治疗方案(OR=2.73,95%CI:1.84~3.55)、发生基因型耐药(OR=9.90,95%CI:1.35~23.68)与发生免疫学失败呈正相关,而CD4+T淋巴细胞数≥600个/μL(OR=0.03,95%CI:0.01~0.08)和服药依从性≥95%(OR=0.23,95%CI:0.11~0.48)与发生免疫学失败呈负相关。结论 HIV/AIDS患者应及早开展HARRT治疗,治疗过程中增加患者CD4+T 淋巴细胞数监测次数,及时掌握患者免疫系统恢复动态情况和耐药情况,同时加强服药依从性教育,树立患者治疗信心,巩固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西安市2011-2017年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病例(HIV/AIDS)晚发现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选取西安市2011-2017年新报告的HIV/AIDS,采用趋势χ2检验分析晚发现率及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晚发现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西安市2011-2017年新报告HIV/AIDS的晚发现率依次为20.2%、23.1%、28.4%、26.1%、28.7%、32.2%和31.1%,各年度晚发现比例呈上升趋势(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晚发现比例较男性低(OR=0.740,95%CI:0.607~0.903); 65岁~组(OR =2.253, 95%CI: 1.564~3.245)、已婚有配偶(OR =1.418, 95%CI: 1.220~1.649)、非本市现住址(OR =1.349, 95%CI: 1.196~1.523)、农民/农民工/工人(OR=1.217, 95%CI: 1.058~1.447)、异性传播(OR =2.513, 95%CI: 1.528~4.133)和医疗机构来源(OR =1.958, 95%CI: 1.678~2.283)的病例晚发现比例较高。结论 西安市2011-2017年新报告HIV/AIDS的晚发现率逐年升高,应加强对老年人口、流动人口和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防病意识和检测意识,积极推进各级医疗机构全面开展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服务(provider initiated HIV testing and counseling,PITC),促进HIV感染者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初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死亡和脱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HIV感染者有效管理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广西钦州市2008—2018年初始抗病毒治疗(ART)HIV感染者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死亡和脱失情况。结果 共7 812例HIV感染者进入队列,总体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3.25/100人年和2.41/100人年。抗病毒治疗第1年内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5.70/100人年和 4.88/100人年。Cox回归分析显示,死亡影响因素是年龄≥50岁(HR=2.60,95%CI:2.27~2.98)、男性(HR=1.90,95%CI:1.62~2.23)、静脉吸毒(HR=1.84,95%CI:1.56~2.17)、治疗前WHO临床分期为Ⅲ/Ⅳ期(HR=1.33,95%CI:1.15~1.53)、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μL(HR=1.58,95%CI:1.25~1.99)、治疗机构为县级(HR=2.74,95%CI:2.36~3.19)、HIV诊断到抗病毒治疗间隔天数30~< 90 d(HR=1.17,95%CI:1.01~1.36)、间隔天数90 ~<365 d(HR=1.21,95%CI:1.02~1.44);脱失影响因素是年龄≥50岁(HR=1.60,95%CI:1.37~1.87)、男性(HR=1.56,95%CI:1.32~1.85)、静脉吸毒(HR=1.96,95%CI:1.62~2.36)、开始ART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 350/μL(HR=1.43,95%CI:1.16~1.77)、抗病毒治疗初始方案含LPV/r(HR=1.80,95%CI:1.36~2.38)、抗病毒治疗开始时间在2013—2016年(HR=1.36,95%CI:1.12~1.65)、抗病毒治疗开始时间在2017—2018年(HR=1.66,95%CI:1.30~2.14)、HIV诊断到抗病毒治疗时间间隔天数>365 d(HR=1.21,95%CI:1.01~1.45)。结论 钦州市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但治疗第1年内病死率和脱失率较高。需针对死亡和脱失的影响因素,加强抗病毒治疗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和治疗者宣传教育以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黄石市2000—2019年艾滋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HIV /AIDS)病人死亡情况及死亡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减少死亡的方法。方法 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下载相关卡片,运用Excel 2007和SPSS 21.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2 361例HIV /AIDS患者累计死亡760例,累计病死率32.19%。死亡时50岁以上患者600例(占78.95%),73.15%(556/760)的患者接受过CD4+T淋巴细胞检测,其中65.11%(362/556)的患者检测值<200 个/μL;50.79%(386/760)的死亡病例接受过抗病毒治疗;54.61%(415/760)的死亡病例确诊后1年内死亡,多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其他就诊者(OR=5.081,95%CI=2.776~9.302)、未接受抗病毒治疗(OR=4.716,95%CI=3.002~7.407)、最近1次CD4+T淋巴细胞值<200个/μL(OR=8.550,95%CI=4.289~17.046)和未检测的患者(OR=29.392,95%CI=13.466~64.155)更容易在1年内死亡。艾滋病相关死因占比逐年下降,至2017年为39.13%。死亡时患者平均年龄从2001年的37.39岁增长到2019年的66.86岁。结论 黄石市HIV /AIDS累计病死率较高,死亡时平均年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逐年升高趋势,晚发病例更容易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不断提高,艾滋病无关死亡占比和患者生存时间不断增长。应继续开展早发现、早治疗工作,提升抗病毒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年轻男男性行为者(you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YMSM)偶遇性伴现状,分析关联因素。方法 2016年9月—2019年9月用“滚雪球”抽样法,对绵阳市YMSM偶遇性伴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血清学检测,用χ2检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偶遇性伴的关联因素。结果 共调查351人,最近6个月有肛交250人,其中有偶遇性伴者112人,占44.8%(112/250),平均性伴(1.9±1.6)人,每次使用安全套者92人。最近6个月有无偶遇性伴者HIV、梅毒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性角色均可(OR=2.921,95%CI:1.079~4.864)、最近6个月多性伴(OR=9.424,95%CI:4.494~19.762)、最近6个月群交(OR=25.537,95%CI:2.098~310.891)、自我接纳得分越高(OR=1.627,95%CI:1.104~2.398)者有偶遇性伴的可能更大,最近6个月有固定性伴者(OR=0.082,95%CI:0.035~0.188)有偶遇性伴的可能更小(P<0.05)。结论 YMSM偶遇性伴普遍,其偶遇性伴与性角色、性行为和自我接纳相关联,行为风险较大,应针对性开展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四川省西昌市2008–2018年初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死亡和脱失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从艾滋病基本防治信息系统选取2008–2018年在西昌市首次开始抗病毒治疗(ART)的HIV感染者,分析抗病毒治疗者的死亡和脱失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病死率和脱失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计2 723例HIV感染者进入队列,总体病死率为1.92/100人年,总体脱失率为2.49/100人年。在开始抗病毒治疗的第1年内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10.83/100人年、13.89/100人年。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主要的死亡风险是年龄≥40岁(HR=2.30,95%CI:1.53~3.48)、男性(HR=1.94,95%CI:1.14~3.30)、ART前一年内结核感染(HR=1.92,95%CI:1.01~3.65)、ART前三个月出现艾滋病相关疾病/症状(HR=2.44,95%CI:1.50~3.99)、ART前乙肝感染(HR=2.50,95%CI:1.32~4.71)、CD4+T淋巴细胞计数< 200 cells/ul(HR=1.79,95%CI:1.12~2.86)。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主要的脱失风险是年龄≥40岁(HR=1.53,95%CI:1.07~2.18)、男性(HR=5.60,95%CI:2.60~12.08)、静脉吸毒(HR=2.18,95%CI:1.46~3.27)、初始抗病毒治疗方案为EFV+3TC+TDF(HR=2.57,95%CI:1.32~5.01)。结论 西昌市HI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但在开始治疗的第1年内病死率和脱失率较高。抗病毒治疗工作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重点要减少静脉吸毒人群刑满释放后的脱失,从而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西崇左市4个边境市县(大新县、宁明县、凭祥市、龙州县)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基因型耐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区艾滋病治疗人群的抗病毒治疗(ART)方案调整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18年9月371例来自崇左市4个边境市县年龄≥18岁的HIV感染者,收集研究对象抗病毒治疗信息和pol区基因序列进行基因亚型和耐药情况分析。结果 获得371例患者的HIV pol区序列,对抗病毒药物产生耐药有62例,总体耐药率16.7%,耐药患者基因亚型以CRF01_AE为主,占72.6%,其次是CRF08_BC,占22.6%;耐药类型以非核苷类药物为主,占75.8%,耐药突变位点以K103N为主,主要对EFV和NVP产生耐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区来源于龙州县(OR=3.392,95%CI:1.093~10.525)、基因亚型为08BC(OR=9.431,95%CI:3.296~26.985),更换过治疗方案(OR=2.662,95%CI:1.241~5.708)与检出基因型耐药密切相关。基因距离分析显示CRF01_AE>CRF08_BC>CRF07_BC;不同亚型中,耐药组基因距离均大于非耐药组。结论 广西边境部分地区HIV/AIDS 患者抗病毒治疗耐药率较高,且高度耐药占比较高,需加强合理用药、HIV耐药检测,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防城港市2017年中越女性性工作者(Female sex worker,FSW)人群哨点监测情况和行为学特征的差异,为制定FSW的性病、艾滋病防治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哨点系统数据库中收集2017年防城港市女性性工作者监测数据,按照研究对象国籍分为中国籍和越南籍两组,比较这两组人群的人口学信息、血清学检测结果、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艾滋病相关行为学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 此次调查的FSW共759名,其中,中国籍632名,年龄17~55岁,平均年龄(30.92±8.28)岁;越南籍127名,年龄16~57岁,平均年龄(29.43±8.71)岁;越南籍FSW HIV阳性率(2.36%)高于中国籍FSW(0.6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6);越南籍FSW在场所档次、文化程度、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等均低于中国籍FSW,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得出场所档次高(OR = 3.395,95%CI:1.064~0.838)、前一个工作地点为本市(OR= 3.802,95%CI:2.443~5.916)、接受过安全套宣传和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干预(OR=19.196,95%CI:5.755~64.028)以及艾滋病知晓率高(OR=4.044,95%CI:1.848~8.849)是安全套使用的促进因素。结论 防城港市在今后对FSW的性病艾滋病防控重点为低档场所中的低文化程度、未接受过艾滋病相关干预项目和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的FSW,另外还需着重提高全体FSW每次性行为时都坚持使用安全套的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江门地区非婚非商和商业异性性传播艾滋病患者病死率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使用χ2检验和单因素、多因素Cox分析不同性伴侣数的非婚非商和商业异性性传播艾滋病患者的死亡相对危险性。结果 非婚非商异性传播(P<0.05)和商业异性传播(P<0.05)在性伴侣数不同时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非婚非商的2级(RR=2.63,95%CI=2.52~2.71)、3级(RR=1.61,95%CI=1.42~1.73)和商业的2级(RR=2.11,95%CI=1.71~2.33)、4级(RR=1.52,95%CI=1.43-1.76)与其各自对应的1级相比死亡危险度更高,经调整性别、确诊年龄、样本来源、基线CD4水平、抗病毒治疗后不同性伴侣数级别与非婚非商业异性传播患者病死率相对危险度呈正相关(RR=1.12,P<0.05)。结论 本研究表明性伴侣数越多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艾滋病病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江门地区确诊时60岁及以上病例的生存状况和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搜集2004—2019年现住址为江门本地、确诊时为60岁及以上HIV/AIDS病例的人口学信息、生存相关信息和相关影响因素,生存率、累计生存率等指标采用寿命表分析方法,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生存影响因素。 结果 796例病例生存时间为0~12.61年,平均2.22年,中位数1.21年,观察期终点,生存并能随访297例,失访32例,死亡467例,总死亡率为0.32/人年,1年、5年和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52.67%、30.33%和18.40%,单因素Cox分析显示男性(RR=1.39, 95%CI=1.07~1.81)、年龄偏高(RR70~79=1.37, 95%CI=1.13~1.67; RR≥80=1.80, 95%CI=1.31~2.47)和其他感染方式(RR=1.64, 95%CI=1.14~2.36)死亡风险较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RR=0.65, 95%CI=0.44~0.98)、商业(RR=0.77, 95%CI=0.61~0.97)、主动进行HIV检测(RR=0.44, 95%CI=0.31~0.63)、接受CD4检测(RR=0.25, 95%CI=0.21~0.31)、接受抗病毒治疗(RR=0.23, 95%CI=0.19~0.28)、基线CD4细胞计数较高(RR200~349=0.46, 95%CI=0.32~0.67; RR350~499=0.43, 95%CI=0.26~0.70; RR≥500=0.57, 95%CI=0.37~0.90)有一定保护作用;多因素Cox分析显示接受抗病毒治疗(RR=0.67,95%CI:0.57~0.78)和基线CD4细胞计数高者(RR200~349=0.46,95%CI:0.32~0.66,RR350~499=0.39,95%CI:0.24~0.64,RR≥500=0.37,95%CI:0.24~0.59)对降低病例死亡风险有一定作用。 结论 江门市应加强对老年人群艾滋病防治宣传,采用更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安全套推广策略,提供符合老年人特点的辅助性性行为用具,提倡早检测、早治疗,及时开展CD4检测,加强抗病毒治疗,提高老年HIV/AIDS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男男性行为者(MSM)肛交性行为特点及影响要素,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MSM聚集的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选择18周岁以上,最近1年内有过肛交同性性行为的男性810人为调查对象,分析肛交性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最近6个月MSM人群同性肛交性行为比例为82.1%(665/810),HIV感染率为18.1%(147/810);无保护肛交的比例为45.6%(303/665),HIV感染率为26.1%(79/303);最近6个月与无保护肛交有影响的因素有:已婚(OR=0.938, 95%CI:0.642~0.971)、获得同伴教育(OR=0.376, 95%CI:0.262~0.539),居住时间>6~12个月(OR=0.276, 95%CI:0.120~0.634)、居住时间>12~24个月(OR=0.544, 95%CI:0.292~0.743)、居住时间24个月以上(OR=0.347, 95%CI:0.256~0.767)、感染性病(OR=0.401, 95%CI:0.201~0.800)、知晓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OR=0.443, 95%CI:0.104~0.773)。结论 MSM无保护性肛交发生比例高,虽然婚姻对无保护性肛交有制约作用,但艾滋病健康促进至关重要;基于互联网抽样和干预是MSM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和控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湖北省艾滋病感染者中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的婚姻影响因素及配偶检测情况。方法 收集湖北省2013—2017年艾滋病感染途径为“同性传播”的病例,比较“已婚/离异”组和“未婚”组之间的差异,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有婚姻组配偶HIV检测情况。结果 湖北省2013—2017年累计报告 7 005例MSM感染者, 5 996例≥22岁法定结婚年龄,其中12例(0.20%)婚姻状况不详,2 772例(46.23%)有过婚姻(已婚、离异),3 212例(53.57%)未婚。有婚姻组与未婚组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性病史和样本来源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MSM人群大于40岁有婚姻的可能性增大(OR=91.348,95%CI:72.653~114.854);职业中政府/企事业单位(OR=1.571,95%CI:1.192~2.071)和农民/民工(OR=1.454,95%CI:1.158~1.825)有婚姻的可能性较大;初中文化程度有婚姻的可能性最大(OR=2.971,95%CI:2.425~3.639)。有婚姻组配偶HIV检测率为28.90%(801/ 2 772),阳性率18.73%(150/801)。结论 对于MSM人群的异性伴侣和妻子,也应纳入干预和关怀。建议加强针对MSM人群本身特点的干预内容,对医务人员和社会大众进行反歧视教育,促进MSM人群的配偶告知和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广西部分地区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的危险行为、安全套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在广西南宁市、柳州市和贺州市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招募MSM,开展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其社会人口学、行为学、艾滋病相关知识、安全套使用等基本信息。采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最近6个月同性肛交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影响因素,计算OR(95%CI)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75名MSM中,认为当地MSM疫情严重占56.3%,曾经吸食过新型毒品占5.1%,最近6个月同性肛交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仅占58.4%,最近6个月性伴数3人以上占25.9%,最近6个月与异性发生过性行为占1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高中或中专及以上[OR=1.86(95%CI:1.01~3.43)]、认为当地MSM艾滋病疫情严重[OR=3.79(95%CI:1.61~8.95)]、最近1年做过HIV检测[OR=1.93(95%CI:1.18~3.15)]、最近1年患过性病[OR=0.36(95%CI:0.14~0.90)]为最近6个月同性肛交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影响因素。结论 广西MSM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低,需结合不同特点的MSM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高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减少艾滋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