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对某医院PET-CT工作场所和医用回旋加速器机房监测,了解其辐射水平,并估算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方法 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监测剂量当量率及表面污染。结果 PET-CT工作场所部分区域辐射水平较高,PET-CT工作人员所受附加最大年有效剂量约为1.4 mSv,回旋加速器操作人员所受附加最大年有效剂量约为0.5mSv,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的限值规定要求。结论 PET-CT工作人员应加强辐射防护意识,减少所受附加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广东省部分临床核医学诊疗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状况以及人员受照剂量水平,为寻找其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以广东省14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家相关标准,采用辐射监测方法,对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放射性污染水平及人员受照剂量进行测量和推算。结果 工作场所中18F合成室操作孔在防护罩打开状态下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达到166 μSv/h;放射性药物分装、注射等操作环节手部的剂量率较高,其中在分装柜分装18F、131I和99Tcm时可分别高达3720、1220和468.2 μSv/h,在注射台(窗)注射18F和99Tcm时可分别高达537和882 μSv/h。广州G医院18F注射室的工作台面β表面污染水平为99.6 Bq/cm2,工作人员手掌部位为1.6 Bq/cm2,超过国家标准限值。核医学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为0.08~5.18 mSv/a。在无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分装人员手部的年当量剂量最高,为0.02~390 mSv/a;注射人员次之,为0.57~85.62 mSv/a;而分装、注射时工作人员眼晶体、全身和下腹部的职业照射剂量较低。结论 核医学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现况良好;应重视放射工作人员自身防护,熟练操作技能以缩短作业时间,采取合理防护设(措)施以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07年湛江市不同类型放射工作人员接受外照射剂量水平。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方法进行定期监测。结果 2007年湛江市有效监测放射工作人员共378人次,集体剂量当量为340.6(人·mSv),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90 mSv/a,远低于标准规定的放射性职业照射年平均有效剂量限值。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较大,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98mSv/a,受照剂量较小的是工业X射线应用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34 mSv/a。不同级别医疗卫生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不同,受照剂量最大的为市级医院,其次为镇级医院,最小的是县级医院。结论 湛江市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较低。其中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人员是今后放射卫生防护的重点,尤其是市级医疗卫生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99Tcm药制备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手部当量剂量情况。方法 对采用不同防护套和不同工作时间制备99Tcm药所致手部当量剂量进行估算。结果 按照年工作250天计算,采用3 mm铅防护套所致手部的当量剂量约为668.8 mSv/a,采用2 mm钨合金防护套所致手部当量剂量约为392.7 mSv/a;按照年工作100天计算,采用3 mm铅防护套所致手部的当量剂量约为267.3 mSv/a,采用2 mm钨合金防护套所致手部当量剂量约为157.1 mSv/a。结论 99Tcm药制备过程中手部剂量的辐射影响不容忽视,应合理分配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或提高防护效果,保证工作人员手部的年受照当量剂量低于GB 18871—2002中四肢或皮肤的年剂量限值500 mSv/a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卷烟机工作场所辐射水平和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方法 仪器法和热释光剂量法。结果 在卷烟机正常工作状态下,距源表面5 cm、100 cm处泄漏射线均值分别为12.08μSv·h-1和0.34μSv·h-1。工作人员人均年受照剂量为0.836mSv。结论 卷烟机工作场所辐射水平和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6.
洛阳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外照射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了解放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外照射剂量。方法 用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进行个人外照射剂量测定。结果 共测定2 026人次,集体剂量当量为5.858Sv/人,人均年剂量当量为2.891mSv。其中从事密封源其他应用(密温度计、核子秤、料位计、液位计等)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最高达3.920 mSv/a,最低为核医学放免工作人员。结论 洛阳市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量较低,工作场所防护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南宁市医院放射科与核医学科室内氡浓度和γ照射量率水平,估算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为辐射防护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TD累积氡探测器和FH40G环境X、γ剂量率仪测量室内外氡浓度和γ照射量率。结果 核医学、放射科地下和地面工作场所、工作人员和居民受照剂量分别是1.98 mSv、1.84 mSv、1.62 mSv、1.48 mSv和1.49 mSv。结论 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受到的附加剂量主要与放射性同位素的用量与防护条件有关。放射科工作人员剂量增高的原因主要来自氡污染产生的内照射。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厦门市2012-2014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评估厦门市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及防护现状,为进一步做好辐射防护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计常规监测方法,对厦门市1659人次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14年厦门市放射工作人员年均个人有效剂量当量范围0.28~0.34 mSv/a,平均0.31 mSv/a,以介入治疗组最高,为0.47 mSv/a,其次为核医学组(0.41 mSv/a),放射治疗组和放射诊断组相对较低。结论 厦门市2012-2014年放射工作人员年均有效剂量明显低于20 mSv/a国家标准规定的年有效剂量限值,厦门市医疗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条件可满足健康和安全需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解不同放射工作人员接受外照射剂量水平及动态变化,正确评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效果。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方法。结果 4年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6 042人次。集体剂量当量为11.90(人.Sv.a-1);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98mSv.a-1;其中从事X射线诊断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最高为2.14 mSv.a-1;从事其他射线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为1.95 mSv.a-1;最低的为从事放射治疗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为1.21mSv.a-1结论 全区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水平除从事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人员中的四人年剂量当量超过国50mSv.a-1外,其他各类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均小于国家限值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12年大连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客观评价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水平和管理水平。方法 按照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的方法进行。结果 2012年大连放射工作人员集体有效剂量为2.2人·Sv,年人均有效剂量为1.12 mSv/a,其中医学应用为1.23 mSv/a,工业应用为1.01mSv/a。结论 2012年大连市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水平在调查水平之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滦南县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及放射诊疗设备现状,为评价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现状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16)的要求,采用热释光剂量法对滦南县所有医疗卫生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进行监测。结果 滦南县共有放射诊疗单位30家,放射工作人员146人,实际监测人员131人,监测率89.73%。131人的集体年剂量当量为51.97 mSv人,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40 mSv。其中128人年剂量当量低于2 mSv,3人年剂量当量在2~5 mSv之间,占2.29%,年剂量当量值均无超过5 mSv。县级医院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36 mSv,乡镇级医院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44 mSv,牙科门诊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34 mSv,个体诊所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31 mSv。放射工作人员中以普通放射工作人员为主,共计97人,占74.05%,人均年剂量当量0.38 mSv;从事CT人员19人,人均年剂量当量0.50 mSv;从事介入人员9人,人均年剂量当量0.24 mSv;专职牙科人员4人,人均年剂量当量0.34 mSv;放射治疗2人,人均年剂量当量1.04 mSv。经比较,放射治疗与其他放射工种的人均年剂量当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县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表明放射职业环境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河北省某医院2015—2019年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剂量水平及动态变化情况,从而评价放射性工作防护情况及放射管理措施的效果,为加强放射人员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现行GBZ 128标准,采集2015—2019年所有放射工作人员连续五年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比较不同年份及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岗位)间人均年有效剂量的动态变化和差异水平。结果 2015—2019年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16 mSv/a、0.08 mSv/a、1.25 mSv/a、0.72 mSv/a和0.37 mSv/a,均小于5 mSv/a,低于医院的管理目标值和国家标准的要求;不同年份间比较2017年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岗位间比较介入放射(2E)和核医学(2C)人均年有效剂量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院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处于较低水平,应继续保持现有的放射防护管理和措施;介入放射与核医学放射人员个人剂量较高,是放射防护管理的重点监护对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南通市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的剂量水平及分布情况,评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效果,为放射防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RGD-3D热释光剂量仪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外照射个人剂量当量HP(10)监测,职业类别包括诊断放射学、介入放射学、核医学、牙科放射学、放射治疗、工业应用等,采用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个人监测管理系统进行数据汇总统计。结果 南通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73 mSv/a,所有监测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均小于年剂量限值20 mSv,集体有效剂量为0.570人·Sv,人均年有效剂量以介入放射学(0.375 mSv/a)稍高,其次为核医学(0.316 mSv/a),人数最多的诊断放射学为0.271 mSv/a,其余职业类别年有效剂量值均在较低水平;不同地区放射工作人员平均年有效剂量相差不大,人均年有效剂量海安县(0.418 mSv/a)较其他地区稍高;二甲医院以下医疗单位监测剂量值(0.361 mSv/a)要高于二甲医院及以上医疗单位(0.182 mSv/a)和工业企业(0.143 mSv/a)。结论 2016年南通市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均处于较低水平,我市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工作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河北省部分核医学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现状和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现状,为加强放射卫生监督和制定核医学相关标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河北省内16个核医学工作场所用X、γ辐射剂量仪测量周围剂量当量率,用α、β表面污染仪测量工作场所及工作人员体表的β表面污染;以热释光剂量法监测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深部个人剂量当量Hp(10),并查阅这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最近两年内的职业健康检测报告。结果 SPECT(/CT)工作场所内各检测点之间辐射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F = 32.02,P < 0.05),其中给药窗口(护士操作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为11.92~37.77 μSv/h,平均(19.19 ±8.78 )μSv/h;PET/CT工作场所内各检测点之间辐射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F = 56.72,P < 0.05),给药窗口(护士操作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14.28~21.55 μSv/h,平均(16.55 ±3.87) μSv/h;16个核医学工作场所的β表面污染水平均符合标准要求,工作人员的工作服表面污染水平超过标准的有2个(占12.50%),工作人员手部皮肤表面污染水平超过标准的有8个(占50.00%);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1.11 ±0.65) mSv;77名放射工作人员均未发现有皮肤表观异常,但有12人(占15.58%)在对电离辐射较为敏感的组织器官存在一些异常,核医学接触时间>20年的放射工作人员眼晶体异常和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与其他核医学接触时间组相比,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 本次调查的核医学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情况良好,但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有待加强;核医学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还需引起进一步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松江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评价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状况,进一步为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提供指导。方法 依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16),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进行剂量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2017—2018年松江区共监测620人,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448 mSv·a−1,两年集体剂量当量为277.514人·mSv,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在0.259~1.276 mSv·a-1,核医学人均年剂量当量高于其他四类(P < 0.05),介入放射学高于放射诊断学、牙科诊断学和放射治疗(P < 0.05)。结论 松江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远低于国家规定的限值20 mSv·a−1,工作环境是相对安全的,但仍需提高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加强自身防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云浮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为监管部门和放射工作单位制定相关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测量方法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收集和分析2013—2018年云浮市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结果 2013—2018年云浮市共有2043人次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总体监测率为95.7%,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8 mSv/a。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工种人均年有效剂量较高,分别为0.33 mSv/a和0.32 mSv/a,不同工种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等级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值不同,其中乡镇级单位最高,为0.35 mSv/a,厂矿企业最低,为0.22 m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2013—2018年云浮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但应加强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工作岗位、乡镇级放射工作单位放射工作人员的监管和培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理论估算131I放射性药物生产过程中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和内照射剂量,与现场辐射监测结果比较,探讨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估算与评价方法。方法 以某一131I放射性药物生产企业为例,通过估算工作人员在分装、转移、包装以及转运四个环节工作人员全身和手部剂量率以及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对131I核素的摄入量,全面分析工作人员外照射和内照射剂量。结果 理论估算外照射最大受照剂量为3.23 mSv/a;实测推算工作人员外照射最大受照剂量为1.72 mSv/a,理论估算结果比监测结果保守;工作人员手部外照射受照剂量偏高112.3 mSv/a,约占年剂量限值的1/5;内照射剂量为0.23 mSv/a,占总受照剂量7.1%。结论 放射性药物生产131I项目对工作人员辐射影响分析时,工作人员手部受照剂量偏高,应采取必要的辐射防护措施,加强防护和管理;其次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不容忽视,应设计合理的气流组织,定期对气溶胶进行有效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评估福建省PET/CT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受照剂量。方法 根据福建省2014-2016年5家PET/CT工作场所周围剂量当量率和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的监测结果,分析PET/CT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受照剂量,并与国家标准剂量限值进行比较。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50 mSv,所有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均低于5 mSv。从事放射性药物分装、注射和PET/CT同室摆位作业的放射工作人员,在未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手部、头颈部和胸部位置最大年受照剂量估算值分别为549.0、137.4、134.0 mSv。结论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受照剂量处于较低水平,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未采用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时,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受照剂量可超过国家标准职业照射限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不同地区5个省的部分临床核医学的调查,获取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主要放射性核素的空气中的活度浓度水平,并分析了临床核医学中相关人员的剂量水平,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临床核医学防护规范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5个省份的部分开展临床核医学的医院,对相关的场所进行空气采样,采用无源效率刻度方法进行γ能谱分析,计算得到各场所关注核素的空气中的活度浓度分布水平,估算相关场所中工作人员因放射性核素操作所致的年待积有效剂量。结果 对5个省的9家开展临床核医学的医疗机构核医学相关工作场所进行了采样测量,开展131I治疗的医院工作人员年待积有效剂量最大值为1.67×10−1 mSv;开展99Tcm诊断的医院工作人员年待积有效剂量最大值为2.80×10−3 mSv;结论 不同的医院和场所中核素浓度水平差异较大。正常工作条件下,5个省份的9家医院核医学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年待积有效剂量均比国家标准对个人剂量的限值要求低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