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评价其健康与防护的重要依据。为此,我们于1997年按照GB5294-85《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对我市5个县、市及市直不同级别的29个医院143名放射诊断工作人员进行了个人剂量监测分析。  相似文献   

2.
邢台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琰 《职业与健康》2009,25(7):693-694
目的了解邢台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X射线受照剂量的情况,以保护介入放射工作者的身体健康,为规范管理介入放射工作,制订相应的防护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热释光计(TLD)的方法,测定介入放射操作者的受照剂量。结果通过对11家医院,13台X射线机的检测结果表明,介入放射操作人员73名以左手和胸部受照剂量最高,平均分别为108、94μGy/h。全年个人受照剂量94.5%的人小于国家剂量限值(20mSv/a)。结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由于放射介入手术不同,所以全身各部位均有可能受到X射线的照射,应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和加强个人防护。  相似文献   

3.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入放射学是70年代末兴起的放射学的一个新领域,介入放射学操作的共同特点是医生必须在床边操作,暴露于X射线下工作,且操作时间长,散射线分布广,医生的个人防护及X射线机的防护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部分操作人员未经过基本的放射防护培训考核,因此,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普及,其防护问题已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介入治疗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医学技术 ,是在X射线透视下进行插管或穿刺的技术 ,已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这项技术不同于传统的X射线隔室操作诊断技术 ,介入治疗的工作人员需在X射线管球透视下较长时间工作。因此 ,有关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及防护条件颇受关注。我们对辽宁省已开展介入治疗的 5家医院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调查。1 仪器和方法测试采用法国产E2 6 2X、γ射线巡测仪 ,均经有关部门检定。在介入治疗现场 ,用E2 6 2X、γ射线巡测仪于诊视床边工作位置相当于工作人员头、胸、腹的高度分别测量空气比释动能率。2 结果测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医用诊断放射工作人员X线受照剂量。方法按《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监测规范》(GBZ 138-2002)要求,用个人剂量监测仪监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及集体X线受照剂量。监测周期为3个月,一共4期。结果乌鲁木齐市放射工作人员206人中,X线受照年剂量当量<5.0 mSv者占98.06%,年剂量当量>5.0 mSv者占1.94%。市、县、区三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X线受照剂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乌鲁木齐市5所医院X线受照人均年剂量当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乌鲁木齐市医疗单位放射工作人员对X线的防护状况较好,绝大多数工作人员X线受照剂量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6.
周金娟 《职业与健康》2006,22(17):1334-1334
目的了解衡阳市医院从事放射医疗人员的受照剂量现状,为放射损伤诊断及制定或修订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佩戴个人剂量计的方式,对该市290名放射医疗人员进行个人剂量检测。结果该市放射医疗工作人员总接受剂量为654.4 mSv;市级医院平均接受剂量为3.0 mSv,高于县(区)级医院的1.96 mSv。结论使用移动式射线装置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偏高,应加强此类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相似文献   

7.
建筑材料中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来源于铀系、钍系和天然钾,它不仅构成了室内的γ辐射场,而且是室内氡及子体的主要渊源之一。人们有80%的时间在室内,所以建筑材料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近年大量的工业废渣被用于建筑材料的生产,而部份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核素含量偏高,明显增加了居民的受照剂量,为了保障公众及后代的健康,保护环境促进工业废渣的合理利用,我们对我市建材的放射性核素含量进行了调查并作了剂量估算。1调查方法1.1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按照《建筑材料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1](GB6566—86)规定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南海石油测井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方法 使用Z或IZ鉴别式个人剂量计对南海石油测井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2004~2009年共监测551人,Hp(10)、Hp(3)和Hp(0.07)的人均年受照剂量均为0.63 mSv,实测集体剂量当量分别为346.51人·mSv、347.80人·mSv和348.11人·mSv,南海石油测井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年剂量均小于5 mSv。结论 南海石油测井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较低,远低于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受照剂量调查水平。  相似文献   

9.
介入放射工作者受照剂量及其防护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介入放射学将单纯的放射诊断技术与影像方法引导下的导管治疗技术于一体,为疾病诊断和治疗开拓了新的途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但因介入放射工作时间长,身体各部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剂量照射,为了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促进介入放射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充分重视介入放射的辐射防护,为此我们对省内部份医院的介入放射工作状况开展了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10.
辐射工作者个人受照剂量与淋巴细胞微核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分析个人受照剂量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影响,为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放射工作者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连续6年对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受照剂量进行监测,并检验淋巴细胞微核,分析两者相关规律。结果 放射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微核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乡镇医院组、工业探伤组显著高于市属医院组、县区医院组。淋巴细胞微核率、微核检出率与放射工龄呈曲线正相关关系(r=0.957,P〈0.01);与个人年受照剂量呈直线正相关(r=0.996,P〈0.01);与个人累积受照剂量呈直线正相关(r=0.996,P〈0.01)。结论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造成一定损伤,放射防护工作中必须重视减少电离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分析99Tcm-MDP骨显像检查期间受检者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优化核医学技师工作中的辐射防护。方法 测量33例全身骨显像受检者注射99Tcm-MDP(亚甲基二膦酸盐)后,不同时间、不同距离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测量50例受检者注射99Tcm-MDP后身体不同部位(胸腹交界、骨盆、股骨中段和膝部)不同距离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结果 受检者注射99Tcm-MDP后4 h,距其3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是2 h的(59 ±11)%;距受检者1~7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随距离增加递次显著下降;注射99Tcm-MDP后4 h,距受检者3、5和7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约为1 m处的(18 ±1)%、(7 ±1)%和(2 ±1)%,P值均<0.001。在距受检者体表0.1 m处测量,受检者身体部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从高到底依次为骨盆、胸腹交界、股骨中段和膝部,P值为<0.05。骨盆部位距体表0.1和0.2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较体表处分别下降了(49 ±6)%和(63 ±6)%。结论 骨显像检查技师的辐射防护措施可以进一步优化:适当推迟骨显像检查,以待受检者体内的辐射剂量进一步下降;引导受检者时,在确认受检者得到足够照顾的前提下,技师应尽量拉开与受检者之间的距离;给骨扫描受检者摆体位时尽量远离其辐射剂量最高的躯干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模拟测量125I粒籽植入治疗过程中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为工作人员的防护提供辐射剂量学数据。方法 根据现场调查中接触粒籽源环节,模拟125I粒籽植入手术过程,植入前及植入后,分别测量距离其0.05 m及1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水平。植入时,分别将10粒、50粒、100粒、150粒125I粒籽源置于治疗床上,分别测量0 mm、1 mm、10 mm、20 mm固体水以及0.25 mmPb的铅方巾覆盖粒籽源的条件下,距离床边10 cm处头部、胸部、腹部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水平。头部、胸部、腹部分别代表距地高度155 cm、125 cm和105 cm。手部代表距离辐射源0.05 m。结果 粒籽源活度测定时,井型电离室0.05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0.46~0.64 μSv/h。粒籽源装入植入枪后,其表面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15.7~16.3 μSv/h,所检测的其余各阶段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均为本底辐射水平。粒籽植入过程中,随着所植入的粒籽数量的增加,工作人员操作位置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水平均随头部、腹部、胸部、手部顺序递增。但随着固体水厚度的增加,各操作位置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水平顺序递减。当粒籽源覆盖铅方巾后,其表面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均为本底辐射水平。结论 操作125I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虽未超过相关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但处于较高的水平,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并分析2015-2017年云南省医学应用类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本省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16)的方法,应用热释光个人剂量仪检测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的受照剂量,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共监测医学应用类放射工作人员8 776人,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13 mSv/a,其中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的职业类别是核医学(2C),为0.346 mSv/a;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的年份是2017年,为0.388 mSv/a。利用SPSS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云南省医学应用类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在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内。建议将核医学(2C)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作为重点,保护其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国内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试验比较国产和进口两款X-γ剂量率仪响应时间性能,评估其在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检测中的适用性。方法 在一台医用X射线摄影机上,使用固定的管电压(70 kV),分别设定不同的管电流获取高中低三档剂量,曝光时间从10 ms递增至1 000 ms,记录不同曝光时间下两种X-γ剂量率仪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读数。结果 国产RJ32-2106P型X-γ剂量率仪在3档剂量水平的X射线中,低剂量档时间响应为160 ms,中、高剂量档对应的响应时间为50~64 ms;AT1123的响应时间在3个剂量档均稳定在80~100 ms左右。结论 在医用X射线诊断机房防护检测时,应根据X射线辐射场,选择能够测量短时间出束和脉冲辐射场的设备进行测量。RJ32-2106P和AT1123X-γ剂量率仪在不同剂量水平下时间响应在200 ms以内,适用于医用X射线诊断机房的放射防护检测。  相似文献   

15.
我国辐射防护仪器的应用现状和校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辐射防护仪器在我国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确立正确使用防护仪的重要性。方法 用在标准剂量学实验室校准的方法,获得不同类型防护仪的校准因子和测量结果的相互关系。结果 对强贯穿辐射外照射进行区域监测,防护仪的测量结果应采用周围剂量当量表达。结论 当测量的光子外照射辐射水平与防护限值接近时,建议将测量值修正到周围剂量当量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松江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评价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状况,进一步为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提供指导。方法 依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16),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进行剂量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2017—2018年松江区共监测620人,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448 mSv·a−1,两年集体剂量当量为277.514人·mSv,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在0.259~1.276 mSv·a-1,核医学人均年剂量当量高于其他四类(P < 0.05),介入放射学高于放射诊断学、牙科诊断学和放射治疗(P < 0.05)。结论 松江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远低于国家规定的限值20 mSv·a−1,工作环境是相对安全的,但仍需提高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加强自身防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上海市PET/CT使用基本状况,通过对PET/CT工作场所放射性水平的监测,掌握目前上海市PET/CT场所防护情况。方法 普查上海市PET/CT医疗机构,通过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和β表面污染两项检测指标进行现场监测。结果 截止2011年底,上海市共有PET/CT 13台。现场检测表明,候诊室及注射室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水平相对较高,候诊室门四周最高达19 552 nSv/h,注射室桌面最高达6 136 nSv/h,注射室中央最高达5408 nSv/h。PET/CT工作场所β表面污染无超国家标准限值情况,但注射室内,尤其是传递窗及废物桶四周仍然较高。结论 上海市PET/CT工作场所放射防护较得当,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水平能控制在标准限值内,但国家标准对PET/CT等核医学场所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并没有限值,防护重点仍是外照射的防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某医院新建PET-CT中心项目进行设备性能及场所检测与评价,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受检者及公众的健康权益,同时为行政部门的审核提供技术依据。方法 对平面布局、屏蔽防护及安全控制措施进行分析、核实并现场检测,根据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进行评价。结果 该院PET-CT中心平面布局合理,设备性能所检指标均符合要求,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措施良好。结论 本项目各项放射防护措施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能够有效的放射工作人员、受检者及公众的健康权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检验和提升全省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监测技术水平和能力,确保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准确可靠,获取本年度仪器设备的宇宙射线响应值.方法 2018年9月,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在宁波组织开展了全省辐射环境监测网络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测量比对,共有15家单位的33台仪器设备参与了5个监测点位的比对测量,所有比对结果采用Z比分数值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广东省部分临床核医学诊疗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状况以及人员受照剂量水平,为寻找其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以广东省14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家相关标准,采用辐射监测方法,对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放射性污染水平及人员受照剂量进行测量和推算。结果 工作场所中18F合成室操作孔在防护罩打开状态下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达到166 μSv/h;放射性药物分装、注射等操作环节手部的剂量率较高,其中在分装柜分装18F、131I和99Tcm时可分别高达3720、1220和468.2 μSv/h,在注射台(窗)注射18F和99Tcm时可分别高达537和882 μSv/h。广州G医院18F注射室的工作台面β表面污染水平为99.6 Bq/cm2,工作人员手掌部位为1.6 Bq/cm2,超过国家标准限值。核医学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为0.08~5.18 mSv/a。在无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分装人员手部的年当量剂量最高,为0.02~390 mSv/a;注射人员次之,为0.57~85.62 mSv/a;而分装、注射时工作人员眼晶体、全身和下腹部的职业照射剂量较低。结论 核医学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现况良好;应重视放射工作人员自身防护,熟练操作技能以缩短作业时间,采取合理防护设(措)施以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