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综合分析冠心病心电图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11月-2017年6月)收治的99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试验组,再选择98例同一阶段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QTd与JTd值、中医辨证分型QTd与JTd值比较等参数指标。结果:试验组QTd与JTd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心阳亏虚证、心气亏虚证、心阴亏虚证、心血瘀阻证、寒滞心脉证、痰阻心脉证、气滞心脉证患者的QTd与JTd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心电图存在一定相关性,通过观察心电图变化能够有助于治疗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CT冠状动脉影像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确诊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共分为心血瘀阻、痰阻心脉、寒滞心脉、气滞心脉、心气亏虚、心阴亏虚及心阳亏虚等7个辨证。将其CT冠状动脉影像与同期正常体检健康对照组80人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主要中医特征为心血瘀阻(30.0%)、痰阻心脉(20.0%)及心阴亏虚(13.75%)。观察组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体积、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7类证候分型,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CT冠状动脉影像具有一定关系,冠脉CTA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QT、JT离散度与中医证型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娅萍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8):1097-1099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心电图QT、JT离散度的相关性。方法临床观察123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QT、JT离散度,并与30例健康人作对照,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QT、JT离散度与冠心病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的QTd、JTd、QTcd、JTcd值均高于对照组;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中实证组患者的QTd、JTd、QTcd、JTcd值均高于虚证组;冠心病六个证型中,心血瘀阻型的QTd、JTd、QTcd、JTcd值最大。结论QTd、JTd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支数呈正相关;随着QTd、JTd均值的升高,中医证型由本虚向标实发展,说明病情在不断加重;心血瘀阻型患者的冠状动脉缺血最重,更易发生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证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冠脉CTA)影像表现。方法将冠心病组患者100例分为心血瘀阻、痰阻心脉、寒滞心脉、气滞心脉、心气亏虚、心阴亏虚及心阳亏虚7个证型,同时选取5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析冠脉CTA影像特点。结果心血瘀阻、痰阻心脉及心阴亏虚证候为冠心病患者的主要证候特点,分别占中医证型的前3位。冠心病组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体积、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7种证候分型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CTA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对于不同中医证型冠心病的诊断分析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玲玲 《新中医》2020,52(1):60-62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与心电图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将100例冠心病作为研究组,以及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人员100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24 h动态导联心电图检测,分析不同中医证型冠心病患者与心电图相关性。结果:100例研究对象,52例本虚证,占52.00%;48例标实证,占48.00%。标实证、本虚证传导阻滞、房颤、早搏检出率均高于心肌梗死、室速、窦速(P <0.05)。对照组QT离散度(QTd)值>标实证QTd值>本虚证QTd值(P <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心电图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相关性,标实证患者心电图QTd值显著高于本虚证,应当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证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CTA影像表现。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心血瘀阻、痰阻心脉、寒滞心脉、气滞心脉、心气亏虚、心阴亏虚和心阳亏虚等7个证型。分析冠状动脉CTA影像特点。结果:心外膜脂肪体积(EAV)心血瘀阻证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积分(CACS)除气滞心脉证与心气亏虚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CTA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探讨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NKI 2005-2011年关于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文献,并建立数据库,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研究。[结果]文献分析显示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常见证型前10位依次为心血瘀阻证、心气亏虚证、气虚血瘀证、痰阻心脉证、气阴两虚证、心阳亏虚证、心阴亏虚证、心脉气滞证、气滞血瘀证、寒凝心脉证。[结论]基于文献分析进行冠心病心绞痛辨证分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应加强症状规范研究及成果标准的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85例冠心病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探讨hs-CRP与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5例冠心病患者为冠心病组,40例与患者年龄相近的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乳胶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比较两组及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之间hs-CRP水平。结果冠心病各中医证型组的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心血瘀阻组比较,阴寒凝滞组,气滞心胸组、hs-CRP水平明显降低;与痰阻心脉组比较,阴寒凝滞组、气滞心胸组hs-CRP水平明显降低;心血瘀阻组与痰阻心脉组,阴寒凝滞组与气滞心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s-CRP水平是冠心病病变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脂指标与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为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33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参考患者体征、临床症状及舌脉特征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其中痰阻心脉型73例、心血瘀阻型58例、气虚血瘀型54例、气滞血瘀型51例、气阴两虚型47例、阳气虚衰型32例,将6种证型设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分析比较各证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血脂指标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TC、TG、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内各证型患者T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痰阻心脉型TC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5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内各证型患者TG、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内各证型患者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痰阻心脉型LDL-C水平明显高于其他5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以痰阻心脉型最多,患者TC、LDL-C水平越高,越有可能辨证为痰阻心脉型,血脂指标检测对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和肌钙蛋白(c Tn I)与胸痹心痛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胸痹心痛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 157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胸痹心痛中医辨证分为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心阴不足、痰浊闭塞、心血瘀阻、阴寒凝结、气滞胸痛和胸痹心痛的变证真心痛证型:痰瘀交阻、气阴两虚、阳虚欲脱共10个证型,1个对照组;并设立冠心病组、动脉粥样硬化组、正常组,搜集正常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各个中医证型NT-pro BNP、c Tn I的数据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由ROC曲线确定NT-pro BNP水平从而诊断(辨证)心阳不振证型。结果:NT-pro BNP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高于正常组(P0.001),冠心病组高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P0.001),冠心病组NT-pro BNP、c Tn I低于急性心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NTpro BNP:心阳不振阳虚欲脱气阴两虚痰瘀交阻心气不足、心血瘀阻痰浊闭塞、寒凝气滞气滞胸痛、心阴不足对照组。心阳不振与心气不足、心阴不足、痰浊闭塞、寒凝气滞、心血瘀阻、气滞胸痛、痰瘀交阻、气阴两虚、对照组比较,P0.001;与阳虚欲脱比较,P0.05;ROC曲线AUC面积为0.874(P0.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NT-pro BNP对心阳不振的辨证(诊断)有意义。c Tn I冠心病组高于正常组(P0.00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c Tn I真心痛的证型值(痰瘀交阻、气阴两虚、阳虚欲脱)最高分别与心阳不振、心气不足、心阴不足、痰浊闭塞、寒凝气滞、心血瘀阻、气滞胸痛、痰瘀交阻、气阴两虚、对照组比较,P0.001。结论:NT-pro BNP可以作为心阳不振辨证的客观指标,最佳临界值是NT-pro BNP为563,约登指数为(Youden index)0.588。c Tn I可以作为辨证真心痛证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大内皮素(Big ET-1)及N末端脑钠肽(NT-proBN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405例冠心病患者按中医辨证为气虚、阴虚、阳虚、气滞、血瘀、寒凝、痰浊7个证型,检测其血浆BigET-1和NT-proBN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血瘀及兼证、非血瘀证两组比较,Big E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及兼证、非阳虚证两组比较,寒凝及兼证、非寒凝证两组比较,NT-pro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不同西医分型比较,NT-pro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瘀证可能和Big ET-1相关,阳虚证、寒凝证可能和NT-proBNP相关,Big ET-1、NT-proBNP可能作为冠心病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胡志亮  赖惠梅 《新中医》2017,49(7):23-25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中医证候与心室率和左房内径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29例在本院诊断为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分别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并根据临床症状及舌脉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本研究纳入的患者以气滞血瘀证和痰浊阻滞证居多,分别为65例(28.38%)和64例(27.95%)。虚证组快速型心室率发生率为34.67%,实证组快速型心室率发生率为59.7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虚证组左房内径(36.63±1.84)mm,实证组左房内径(28.35±2.17)m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脾两虚证与水饮凌心证、气滞血瘀证、痰浊阻滞证患者的左房内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阳不振证与肝肾亏虚证、水饮凌心证、气滞血瘀证、痰浊阻滞证患者的左房内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肝肾亏虚证与水饮凌心证、气滞血瘀证、痰浊阻滞证患者的左房内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水饮凌心证与气滞血瘀证、痰浊阻滞证患者的左房内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中医证候主要以气滞血瘀证及痰浊阻滞证为主,虚证患者的左房内径长于实证患者。各证型中,肝肾亏虚证患者左房内径最长,气滞血瘀证患者左房内径最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研究冠心病各中医证型与血常规中两常规化验指标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326例经冠脉造影检查后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气滞、寒凝、血瘀、痰浊、气虚、阴虚、阳虚(阳脱)7个证型,检测其血常规中RDW和MPV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气滞及兼证、非气滞证两组比较,血瘀及兼证、非血瘀证两组比较,痰浊兼证、非痰浊证两组比较,气虚及兼证、非气虚证两组比较,阴虚及兼证、非阴虚证两组比较,阳虚及兼证、非阳虚证两组比较,RDW、MP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凝及兼证、非寒凝证两组比较,RDW、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DW、MPV值由气滞证、寒凝证、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阴虚证到阳虚证逐渐增大。结论 RDW、MPV与冠心病各中医证型有相关性,可一定程度上揭示冠心病在各中医证型间传变规律,为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型及其标准化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在临床中的差异与共性特点。方法:根据中医冠心病辨证标准,分别选取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痰阻心脉证、阴寒凝滞证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组间心绞痛症状积分、心电图Q-T段时间及S-T段电压变化、心电图结果间的差异与共性。结果:心绞痛症状评分由高至低依次为阴寒凝滞证、痰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疼痛程度比较:阴寒凝滞证以中度疼痛为主,痰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均以轻度疼痛为主。Q-T段时间比较,最长者为阴寒凝滞证,最短者为气虚血瘀证,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段电压比较,下降最高者为阴寒凝滞证,下降最短者为气虚血瘀证,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心电图结果均以心肌缺血为主,其中心律失常频率最高为阴寒凝滞证,左室高电压、左室肥大频率最高均为痰阻心脉证。结论:不同中医证型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S-T段电压及冠心病并发症具有差异性,而心电图结果提示心肌缺血为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共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证型冠心病实证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分布规律。方法:回顾2008~2014年在广东省中医院诊断为冠心病,中医辨证为实证并行动态血压监测患者的相关资料,计算出患者AASI及对称动脉硬化指数(SAASI),结合患者中医证型,分析各证型的上述指数的分布规律。结果:不同年龄冠心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中老年组患者最易患冠心病。冠心病实证以痰阻心脉证为主(占40.1%),气滞血瘀证发生率最低(占16.7%),其排列顺序为痰阻心脉证阴寒凝滞证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不同证型冠心病实证AASI、SAASI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以痰阻心脉组的AASI、SAASI水平最高。结论:在不同证型冠心病实证患者中,AASI及SAASI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此两项指标的检测可为冠心病实证辨证分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3,(4):707-710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中医辨证分型与血脂、C-反应蛋白(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220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气滞血瘀、痰阻心脉、心血瘀阻、阳气虚衰;3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脂四项、血清CRP及Hcy水平,分析各指标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证型分布呈现痰阻心脉>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心血瘀阻>气滞血瘀>阳气虚衰的趋势。(2)血清脂质水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痰阻心脉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证;低密度脂蛋白痰阻心脉证>气滞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证。(3)冠心病组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证型组间CRP水平呈瘀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阳气虚衰证。(4)Hcy水平心血瘀阻证>瘀阻心脉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证。结论:血清脂质、CRP、Hcy水平与冠心病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可作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辅助诊断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CH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有关本病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已初步探明中医辨证分型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功能、QT离散度(QTd)、JT离散度(JTd)、血脂、血液流变学、C反应蛋白(CRP)、自由基、血清微量元素等的关系。今后冠心病实质研究应提高客观化指标的特异性、敏感性,同时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工作,制定统一的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不同客观指标纳入相同的标准证型中作综合分析,使研究进一步深入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尿酸与冠心病及其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将120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痰阻心脉、气阴两虚、气虚血瘀、阳气虚衰4个证型,用酶法检测冠心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尿酸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冠心病中医各证型血尿酸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痰阻心脉型明显高与气阴两虚、气虚血瘀、阳气虚衰型(P〈0.01)。结论:血尿酸水平增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冠心病血尿酸水平显著增高可作为中医证型痰阻心脉型的辨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心电图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8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瘀血闭阻型、痰浊内阻型、心肾阳虚型、寒凝心脉型、心气亏虚型、心肾阴虚型6组,每组各30例。采用12导联心电图机检测,比较其相关指标与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8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心肌缺血78例(43.3%)、心律失常47例(26.2%)、左室高电压33例(18.3%)、左室肥大22例(12.2%)。Q-T延长阳性者62例(34.4%)、S-T段下移阳性者78例(43.3%)。QRS波群离散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瘀血闭阻型、痰浊内阻型、寒凝心脉型、心肾阳虚型、心气亏虚型、心肾阴虚型,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以心肌缺血为主,不同中医证型与心电图存在一定内在联系。该病患者临床以瘀血闭阻型为主,心电图则多以Q-T间期延长、S-T段下移及QRS波群离散度增加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关联性。方法:根据冠脉CT结果将103例患者分为冠状动脉狭窄组17例、单支病变组48例及多支病变组38例,分析三组相关危险因素,了解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比较不同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积分的关系。结果:与冠状动脉狭窄组比较,多支病变组伴有高血脂、糖尿病、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史患者较多(P〈0.05),单支病变组的心血瘀阻证比例较高(P〈0.05);多支病变组的心血瘀阻证及心气亏虚证较冠状动脉狭窄组明显上升(P〈0.05);痰浊痹阻证IMT值与斑块积分大于寒凝心脉证、气阴两虚证、心阳不振证(P〈0.05),心气亏虚证斑块积分大于气阴两虚证、心阳不振证两组(P〈0.05),显著小于心血瘀阻证(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颈动脉超声结果可作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为临床冠心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