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早期感染期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收集永嘉县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经临床证实的早期感染期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患者6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实验室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结果:62例患者中50例首诊主诉有感冒样症状,62例肺吸虫抗体阳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5.51±3.06)×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例35.6%±19.0%,均有不同程度升高,42例肺内病变合并胸腔积液,4例单纯性胸腔积液,16例仅有肺内病变。结论:首诊主诉感冒样症状,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结合肺内病灶,需考虑到并殖吸虫病感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外并殖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和实验室特征,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料供临床医师参考。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所确诊的10例肺外并殖吸虫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并分析。结果肺外并殖吸虫病累及的脏器主要是脑组织(40%)、肝脏(20%)及皮下组织(40%)。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80%的患者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和肺吸虫IgG抗体阳性,70%的患者免疫球蛋白IgG阳性,所有患者的CD3~+T、CD4~+T及CD8~+T细胞基本在正常范围。影像学检查均提示病灶呈多发性,累及皮下组织者伴有游走性寄生的特点。结论肺外并殖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应结合流行病学史、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提高鉴别诊断意识,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胸肺型并殖吸虫病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 :文献复习我院 7例及国内 32 8例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报道 ,统计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误诊情况。结果 :临床上发热 (6 5 .33% )、盗汗 (36 .2 4% )、咳嗽 (87.11% )、咳铁锈色痰或咯血 (31.6 5 % )胸痛或呼吸困难 (5 2 .10 % )、肺部干湿罗音 (2 5 .0 0 % )为主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多增高 (94.12% ) ,胸片炎性浸润性阴影 (41.5 7% ) ,囊样或结节状影 (14.98% ) ,条索状阴影 (2 0 .5 9% ) ,胸膜肥厚 (6 0 .0 0 % ) ,胸腔积液 (19.6 1% )。误诊率达 39.48% ,其中 5 0 .0 0 %误诊为结核病。结论 :胸肺型并殖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 ,极易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分析肺腺癌误诊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原因,提高对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对15例误诊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肺腺癌病例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主要症状为长期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胸部影像均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小结节影.15例均被误诊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抗结核治疗无效,经病理学诊断为肺腺癌.结论误诊原因主要是对肺腺癌缺乏认识,其临床表现与胸部X线影像和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极其相似.对诊断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时,应结合临床表现考虑到肺腺癌.  相似文献   

5.
并殖吸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临床上根据并殖吸虫对人体主要损伤部位可分为 :胸肺型、脑型、肝型、皮肤型及亚临床型 ,其中胸肺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胸痛、咳嗽、咯血、铁锈性血痰等 ,易被误诊为肺结核或肺炎[1] .邵向云根据国内较多误诊病例的综合报告资料统计 ,误诊率约占 2 9 3%~ 5 7 6 % [2 ] ,如果诊治的医务人员没有并殖吸虫方面的知识可导致并殖吸虫病例完全误诊 ,这是并殖吸虫病诊断的突出问题 .云南存在多种并殖吸虫种类并有使人致病的虫种 ,本文分析在思茅地区发现的 1例并殖吸虫病误诊为肺结核病的病例 ,以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6例肺曼氏裂头蚴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肺曼氏裂头蚴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 有食用蛙肉、蛇肉史3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5例,胸水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4例.6例患者外周血曼氏裂头蚴抗体检查均呈阳性,肺部CT均表现为片状、斑片状或结节状影,其中5例合并胸腔积液.结论 肺曼氏裂头蚴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为减少误诊并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率,临床实践中要注意掌握该病流行病学特点,及时行外周血曼氏裂头蚴抗体和肺部CT检查,必要时可进一步作病理活检及虫体鉴定确诊.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我院近期诊断的20例四川并殖吸虫病患者,20岁以下青少年占80%,病程平均2.5±1.4年,以胸液和皮下结节为主要表现,误诊率达90%,讨论了误诊原因,肺并殖吸虫性胸膜炎、心包炎,与结核性胸膜炎、心包炎的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引起胸腔积液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搜集2000年2月—2016年5月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呼吸内科胸腔积液患者256例的临床资料,最终确诊为甲减致胸腔积液26例。其中,包括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结果 26例患者发病年龄40~72岁,病程1.5~12个月;可表现活动气喘、胸痛、咳嗽、乏力,仅3例合并黏液性浮肿。胸腔积液可表现为双侧,亦可表现为单侧。胸腔积液多合并心包积液或腹腔积液,仅6例表现单纯胸腔积液。12例患者合并肺实变,部分患者胸腔积液量少但肺实变面积较大。胸腔积液生化检查可为渗出液,亦可为漏出液,或介于渗出液及漏出液之间。细胞学分析单核细胞为主16例,淋巴细胞为主10例。2例确诊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乳糜胸,其中1例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明显高于界限值。所有入组患者经甲状腺素替代治疗胸腔积液均完全吸收,时间14~98(35.6±24.8)d,病情均无反复。结论甲减引起胸腔积液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临床漏诊率高,应作为胸腔积液待查的常规鉴别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引起乳糜胸及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假阳性,临床医师应注意识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20例以肺部症状为首发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误诊为肺部疾病的临床资料,旨在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t993年1月1日--2012年12月1日杭州市中医院收治的20例误诊为肺部疾病的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等。结果男性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8±12)岁,既往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4例;患糖尿病3例;慢性肾炎7例。咳嗽20例,咳痰12例,咯血5例,气促5例,胸痛3例,发热8例,皮疹和红斑3例,关节疼痛5例,两下肢浮肿3例。肺部湿哕音7例。5例患者低氧血症,11例患者肺功能异常。胸部CT表现肺内弥漫性磨玻璃影4例,弥漫粟粒影2例,间质性改变4例,多发斑片及片状影10例,伴充气支气管征5例、伴多发结节3例、形成空洞2例、胸腔积液7例、心包积液2例。误诊为间质性肺炎4例、细菌性肺炎10例、粟粒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各1例及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3例。20例患者实验室检查(ANCA)阳性率为100%。结论以肺部症状为首发的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肺部疾病,结合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可作出正确诊断。ANCA检查能显著减少漏诊误诊,及时诊断和早期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节型肺隐球菌病患者CT影像学特征及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穿刺或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病理确诊的结节型肺隐球菌病患者33例临床病案资料及增强CT扫描影像学表现。结果 28例诊断为肺隐球菌病,诊断准确率为84.85%,2例误诊为周围型肺癌,1例误诊为原发综合征,2例误诊为肺恶性占位待除外;33例患者结节单发15例,多发18例;单肺叶19例,多肺叶14例;横向分布以周围型为主,有21例;纵向分布以上、下肺区为主,分别有14、13例;33例患者肺隐球菌病CT显示63个结节,其中晕征29个、分叶25个、毛刺12个、空洞7个;结节大于3cm17个,小于3cm46个;胸膜增厚10个,胸膜凹陷7个;空气支气管征Ⅲ型最多为26个,Ⅳ型5个,Ⅴ型11个。结论结节型肺隐球菌病较常分布于胸膜下,空气支气管征、晕征、分叶是相对具有鉴别性的CT表现,但其CT特异度仍不高,易误诊为肺癌、肺结核,故建议临床加深对结节型肺隐球菌病认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非典型结节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非典型结节病患者20例,采用螺旋CT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就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胸内淋巴结肿大15例,占75%,其中无肺部病灶仅胸内淋巴结肿大者7例,为仅有纵隔淋巴结肿大但肺门淋巴结无肿大者3例,以淋巴瘤误诊;单侧肺门淋巴结肿大伴纵隔淋巴结2例,以纵隔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转移误诊.出现蛋壳样钙化,主要在肺门及前中纵隔分布,肿大淋巴结均<2.5cm2例,肿大淋巴结在增强后重度强化.有肺部病变14例,占70%,误诊12例,为60%误诊率,分别误诊断转移性肺癌和亚急性血型播散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伴胸腔积液.另外肺部病变和胸内淋巴结肿大者8例,纵隔淋巴结及单侧肺门淋巴结肿大者3例,其中误诊为纵隔及肺转移1例.本组20例患者中,诊断为结节病5例,占25%.肺活检诊断8例,经纵隔淋巴结活检诊断5例,经实验室及临床诊断2例,在给予激素治疗后病情均缓解.结论 结节病常被误诊为其它疾病,影像学表现多不典型,需在对胸部结节病的典型影像学进行掌握的同时,也应了解不典型影像学表现,与其它疾病作鉴别诊断,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病史行综合分析,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误诊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非典型肺栓塞症误诊的常见原因,提高对非典型肺栓塞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及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临床确诊的120例非典型肺栓塞症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120例非典型肺栓塞症入院时误诊39例(误诊率32.5%)。误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8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7例,肺炎5例,胸腔积液3例,肺结核3例,支气管哮喘3例,房间隔缺损1例,急性左心衰竭1例,心源性晕厥1例。结论非典型肺栓塞症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很容易误诊、误治,临床医师应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对于高度怀疑的患者,应尽早行肺部增强CT 或肺动脉CT 血管造影等检查,减少对非典型肺栓塞症的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减少漏诊或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2年1月我院诊断的肺结核合并肺癌及单纯性肺结核患者各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病例间的临床表现相似,早期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痰液或胸腔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及支气管镜检查。结论肺结核合并肺癌临床上易漏诊或误诊,及时进行影像学及支气管镜检查、痰液或胸腔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及肺活检病理学检查将有助于减少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14.
胡好明  陈吉泉 《浙江医学》2006,28(11):937-938
胸腔积液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病因复杂,一般根据临床、胸水检验等可较快确诊,但对一些少见病因导致的胸腔积液,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引起误诊。本文报道19例被误诊的少见病因引起的渗出性胸腔积液(pleural exudative effusion,PEE),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临床上很常见,呈典型临床表现时容易诊断,合并胸腔积液时需与原发性肺、胸膜疾病相鉴别。我们总结50例CHF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心源性胸水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6.
结核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在临床上很常见 ,有时也很难鉴别。本文对 73例胸腔积液患者的胸液中肿瘤坏死因子 (TNF) ,白细胞介素 8(IL - 8)和γ干扰素 (IFN -γ)进行测定 ,以探讨上述细胞因子在鉴别良恶性胸液中的临床应用价值。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胸腔积液病例 73例 ,结核性胸液 30例 ,其中 ,男 18例 ,女 12例。年龄 18~ 72岁之间 ,平均年龄 35 6岁。诊断标准 :胸水为渗出性 ;有发热 ,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 ;经抽胸液及系统抗结核治疗后胸液吸收 ,中毒病状消失 ,其中合并浸润型肺结核 2例。恶性胸液 2 8例中 ,男 2 0例 ,女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复杂性肺炎旁胸腔积液临床特征和治疗,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2例复杂性肺炎旁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患者病情转归及处理措施。结果12例患者经有效抗生素及反复胸液穿刺引流,11例好转,1例死亡。8例胸腔注射尿激酶后胸液引流量较注射前增多。1例注射后出现血性胸水。结论复杂性肺炎旁胸腔积液需尽早确诊,尽早胸液穿刺并尿激酶注射充分引流胸水,以减少胸膜增厚和避免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8.
肺结核及肺癌患者肺底积液17例临床探讨晋城市人民医院(048000)和龙虎附院急诊科张振广肺结核及肺癌患者的肺底积液,属肺底和横隔之间的胸膜腔内的积液,为胸腔积液不典型表现之一,临床上容易忽略而误诊。我们在1986~1994年收治17例肺底积液,报告...  相似文献   

19.
对原发性肺腺癌58例进行临床分析。因症就诊者为主要发现方式。症状以咳嗽、胸痛,咯血多见。X线表现多为周围型,呈孤立的结节,或并有毛刺或呈分叶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以胸腔积液为主要表现者易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胸水脱落细胞检查与胸膜活检对胸水型肺腺癌的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20.
詹泽娟  翁端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3,(28):3748-3749,F0002
目的分析原发性肺隐球菌病肿块、结节型的CT表现,并与肺部恶性肿瘤鉴别,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肿块、结节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CT表现,结合文献总结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结果 2例患者中均无基础疾病,1例临床表现为畏冷、发热伴咽痛、咳嗽,1例无明显症状。CT表现为单发结节型1例,结节、肿块混合型1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1例,肺穿刺活检证实1例。结论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缺乏特异性,尤其是肿块、结节型,容易误诊为肺部恶性肿瘤,确诊主要依赖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