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切除与保留C_3椎板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2月,对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其中,31例术中切除C_3椎板(切除组),25例术中保留C_3椎板(保留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切除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保留组(P0.05),但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而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术前和术后3个月,两组间的JOA与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切除组的JOA和VAS评分均显著优于保留组(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C_(2~7)Cobb角无显著变化(P0.05),切除组C_(2~7)矢状垂线(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无显著变化(P0.05),而保留组C_(2~7)SVA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切除组的C_(2~7)SVA显著小于保留组(P0.05)。[结论]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C_3椎板切除能够增加颈椎的前向稳定性,减小传统术式对颈椎矢状面力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变化。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因脊髓性颈椎病伴椎管狭窄症并接受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前路组,n=53)或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路组,n=47)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对比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C_(2~7) Cobb角、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VA)、T_1倾斜角(T_1-slope)的变化,分析不同术式术后患者矢状位平衡的变化。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25.5±3.2)个月。2组患者术前JOA评分、C_(2~7) Cobb角、SVA、T_1-slop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C_(2~7) Cobb角、SV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中,术前高T_1-slope患者与低T_1-slope患者术后颈椎后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中,高T_1-slope患者颈椎后凸发生率显著高于低T_1-slope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对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影响优于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当术前患者T1-slope较高时,为减少术后矢状位平衡失代偿,可尽量选择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西白求恩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08例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C_3~C_7)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第24个月随访时C_(0~2) Cobb角、C_2椎体矢状面垂直轴线至C_7椎体后上缘的距离(C_(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_(2~7) SVA)、C_(2~7) Cobb角、T1-Slope 4项矢状面平衡影像学参数,对日本矫形外科协会颈椎功能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的变化以及轴性症状进行评定。结果患者术后24个月JOA及SF-36评分分别由术前的(11.16±2.28)分、(42.76±5.63)分增加至(14.08±2.17)分、(51.25±5.82)分,平均神经功能改善率为(46.5±3.8)%;NDI及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15.61±5.43)分、(4.64±1.87)分降低至(11.36±7.93)分、(3.31±1.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C_(0~2)Cobb角及C_(2~7) SVA分别由术前的(11.37±5.54)°、(21.09±5.86)mm增加至(15.36±4.51)°、(25.49±11.52)mm,C_(2~7) Cobb角由术前的(13.93±8.68)°减少至(10.65±8.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T1-Slope则由术前的(26.84±5.10)°变化为随访时(26.3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6)。随访时C_(0~2)Cobb角的增加与C_(2~7) SVA的变化呈正相关(Pearson=0.420,P=0.015)。随访时的VAS评分高T1-Slope组为(3.13±1.60)分,低T1-Slope组为(2.45±1.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高T1-Slope组明显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为64.8%,低T1-Slope组为33.3%。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矢状面平衡有一定影响,颈椎有前倾趋势,但通过上颈椎过度后伸的代偿,颈椎整体可以保持稳定。对于术前高T1-Slope的患者,术后会发生更严重的轴性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正常人与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患者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区别,并探索CSM患者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术前和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中心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96例正常体检人员的颈椎DR检查结果,以及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76例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骨病外科因CSM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及随访结果。在DR片上测量正常人、CSM患者术前和术后C_(2~7) Cobb角、C_2椎体矢状面垂直轴线至C_7椎体后上缘的距离(C_(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 C_(2~7) SVA)、T_1倾斜角(T_1 slope, T_1S)和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 TIA)的值,并收集整理CSM患者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以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结果健康组和CSM组C_(2~7) Cobb角、C_(2~7) SVA、T_1S和TI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4个参数分别为(18.86±7.22)°、(12.09±3.51)°,(14.00±6.00)mm、(19.38±4.65)mm,(25.99±4.27)°、(23.41±5.63)°,(82.40±7.03)°、(77.64±7.27)°。CSM患者ACDF术前和术后JOA评分、NDI指数以及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_(2~7) Cobb角、C_(2~7) SVA、T_1S和TIA分别由术前(12.09±3.51)°、(19.38±4.65)mm、(23.41±5.63)°、(77.64±7.27)°变为术后的(17.19±5.06)°、(15.24±4.24)mm、(24.67±3.39)°和(79.46±5.39)°。CSM患者术前术后C_(2~7) Cobb角差值与评价指标差值具有相关性(P0.05),C_(2~7) SVA、T_1S和TIA差值与评价指标差值不具有相关性(P0.05)。高低Cobb角组、C_(2~7) SVA组、T_1S组和TIA组术前JOA评分、NDI指数以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高低C_(2~7) Cobb角组JOA评分、NDI指数以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低C_(2~7) SVA组、T_1S组和TIA组术后JOA评分、NDI指数以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人较CSM患者拥有更大的C_(2~7) Cobb角和更小的C_(2~7) SVA、T_1S、TIA;颈椎矢状位的失衡可能增加出现颈部痛疼和患CSM的风险。使用零切迹椎间融合的ACDF可以恢复颈椎的前凸,术后患者的C_(2~7) Cobb角较术前增大,C_(2~7) SVA较术前减小,而T_1S和TIA与术前接近。其中C_(2~7) Cobb角与临床症状改善存在相关,而其他3个参数与症状改善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和椎板切除并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究颈椎曲度和矢状面平衡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55例多节段OPLL患者资料,其中231例行椎板成形术(A组),224例行椎板切除并侧块螺钉内固定术(B组),手术范围均为C_(3~7)。记录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C_(2~7) Cobb角、颈椎曲度指数(CCI)、C_2铅垂线至C_7后上缘的距离(C_(2~7_ SVA)、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1.2(27~38)个月。术后24个月,2组C_(2~7) Cobb角和CCI均较术前明显减小,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_(2~7) SVA较术前明显增高,B组C_(2~7) SVA无明显变化,2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2组JOA评分、VAS评分及NDI较术前均明显改善,2组间JOA评分在各随访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I在术后1个月、3个月时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34例患者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其中A组中有11例,B组中有2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板成形术尽管在维持颈椎矢状面平衡上不如椎板切除并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但两者能获得相似的神经功能恢复。椎板成形术术后轴性痛在短期内低于椎板切除并侧块螺钉内固定术,长期两者无明显差异;椎板成形术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较椎板切除并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低,但患者均能在6个月内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微型钛板内固定与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LA椎板夹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7年9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微型钛板内固定术(31例)和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LA椎板夹内固定术(30例)治疗的MCSM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Cobb角、C2~7矢状位平衡(SVA)。结果双开门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引流量均低于单开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均显著改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颈椎Cobb角及C2~7 SVA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单开门组发生轴性疼痛9例,后凸畸形8例,C5神经根麻痹1例,血管损伤1例。双开门组发生轴性疼痛5例,后凸畸形5例。结论 2种术式对改善MCSM患者神经功能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及可重复性好。双开门较单开门术式手术创伤小,远期疗效更佳,但手术难度较高;临床可结合患者病情及术者熟练程度选择最为适宜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椎板成形术(posterior cervical 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EODL)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4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ACDF组和EODL组各42例,ACDF组行ACDF手术,EODL组行EODL手术,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同时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结果 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显著升高,VAS评分以及NDI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的C2~7 Cobb角显著升高,C2~7 SVA及T1倾斜角均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ACDF组C2~7 Cobb角显著高于EODL组(P<0.05),C2~7 SVA及T1倾斜角显著低于EODL组(P<0.05).结论 ACDF和EODL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ACDF改善患者颈椎参数的作用更优.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20年9月我院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75例多节段CSM患者,其中42例患者采用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升顶组),年龄31~79岁(57.2±10.7岁);33例患者采用传统“关节囊悬吊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悬吊法组),年龄48~82岁(67.2±9.6岁)。所有患者于术后3~14个月门诊随访。收集两组患者的住院相关基本信息;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包括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C2-7 SVA)、C7倾斜角(C7-Slope),同时测量颈椎活动度(ROM);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JOA(mJOA)评分、VAS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计算mJOA评分改善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术中出血量和平均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顶组患者年龄和术后住院天数均小于悬吊法组(P<0.05)。两组术前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 SVA、C7-Slope和颈椎ROM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升顶组C7-Slope和C2-C7 SVA小于悬吊法组(P<0.05),C2-7 ROM大于悬吊法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mJOA和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mJOA和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JOA评分改善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NDI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相比,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CSM早期可获得相同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且在维持颈椎矢状面平衡及颈椎活动度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超声骨刀在颈椎椎板(C_(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实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自2015-06—2016-01经影像学诊断证实的36例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椎板(C_(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试验组术中使用超声骨刀,对照组术中使用微型磨钻。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每分钟出血量、术后1周JOA评分、术后JOA评分改善率、术后48 h引流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术中每分钟出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周JOA评分、术后JOA评分改善率、术后48 h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椎板(C_(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与使用微型磨钻相比,使用超声骨刀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对骨组织及软组织损伤更小,更为安全、高效、精准、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经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后临床疗效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9-12采用ACDF治疗的36例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NDI指数、JOA评分、C_(2~7)Cobb角、C_(2~7)SVA值、T1S、TIA,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疼痛VAS评分变化量、NDI指数变化量、JOA评分变化量与C_(2~7)Cobb角变化量、C_(2~7)SVA值变化量、T1S变化量、TIA变化量的相关性。结果 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NDI指数、C_(2~7)SVA值、TIA较术前降低,JOA评分、C_(2~7)Cobb角、T1S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NDI指数变化量与C_(2~7)Cobb角变化量呈负相关(P0.05);JOA评分变化量与C_(2~7)Cobb角变化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 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NDI指数变化量与C_(2~7)Cobb角变化量呈负相关,JOA评分变化量与C_(2~7)Cobb角变化量呈正相关,临床应重视患者C_(2~7)Cobb角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锚定法”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不稳定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接受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锚定法”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35例不稳定性MCSM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手术前后影像学图像上测量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ROM)、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截面积,并计算椎管扩大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患者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8个月;手术时间(93.0±21.5)min,术中出血量(189.5±35.1)mL,术后引流量(169.4±15.6)mL,住院时间(8.5±0.8)d。术后C2~7 Cobb角、椎管矢状径、椎管横截面积、JOA评分、VAS评分及N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扩大率为(72.6±11.5)%,JOA评分改善率为(81.5±5.3)%。术后颈椎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颈部轴性疼痛6例,C5神经根麻痹1例。所有患者未发生螺钉及铆钉松动、脱落,扩大的椎管再关闭现象或其他并发症。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骨融合良好。结论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锚定法”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能明显改善患者脊髓功能,维持颈椎曲度及稳定性,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与传统融合器并钛板融合术比较,探索C_4/C_5/C_6/C_7三节段Zero-P融合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与影像学变化。方法纳入2009年7月—2013年5月在本院接受C_4/C_5/C_6/C_7颈椎融合手术的患者共72例。其中A组患者应用Zero-P进行融合,共30例;B组用传统融合器加钛板,共42例。两组患者术前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于术后2个月、6个月、1年、2年及近期各时间点进行复查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曲度、C_(4~7) Cobb角、吞咽困难发生率、融合率、邻近节段退变(ASD)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年,随访期间,A组与B组术后JOA评分、NDI、融合率及ASD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C_(4~7)Cobb角呈缓慢丢失趋势,在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小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呈缓慢丢失趋势,在末次随访时低于B组(P0.05)。A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于术后2个月时低于B组(P0.05),余随访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Zero-P用于颈椎三节段融合时中期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其可有效降低术后2个月吞咽困难发生率,但对手术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的维持作用较差。  相似文献   

13.
颈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痛并发症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联合Centerpiece微型板钉固定系统术后发生轴性痛(PAP)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单开门扩大成形辅助Centerpiece微型板钉固定治疗的7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5例,女34例;年龄48~75(58.7±4.4)岁;病程2.1~3.9(3.0±0.4)年;减压节段C_3-C_6者31例,C_3-C_7者9例,C_4-C_7者39例;其中42例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记录术后发生PAP并发症情况,比较PAP和非PAP两组患者术前颈椎曲度、颈椎前凸指数、合并颈椎不稳比例和屈伸活动度间差异,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PAP发生的关联性,通过术前、PAP首发时和术后6个月JOA评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和Odom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79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6~44(36±9)个月。术后12例发生PAP,均接受保守治疗。PAP组术前合并颈椎不稳比例高于非PAP组(P0.05)。术前颈椎不稳系预测PAP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间术前颈椎曲度、颈椎前凸指数和屈伸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神经功能提高和疗效改善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合并颈椎不稳,更易因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各椎间活动度紊乱和应力再分配不均衡而继发PAP,正确处理术前颈椎不稳系预防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PAP发生关键因素,PAP预后不会显著影响远期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刘刚  田野  沈晓龙  曹鹏  袁文 《脊柱外科杂志》2020,18(4):243-247,252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中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与钉板系统(PCC)治疗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对术后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3月在本院接受ACDF治疗的136例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1例术中采用Zero-P(Zero-P组),65例采用PCC(PCC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6、12和24个月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_(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及邻近椎体高度,术后植骨融合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Zero-P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P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JOA评分、VAS评分、C_(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及邻近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4个月,Zero-P组C_(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和邻近椎体高度较术后1个月降低,与PCC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CDF术中采用PCC可获得与Zero-P相同的临床效果,虽然PCC在控制手术时间方面不如Zero-P组,但可更好地维持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TDR)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0月本院收治的随访4年的81例单节段退变性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CTDR组(n=41)及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组(n=40)。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进行功能评价,采用Mc Afee分级评定异位骨化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通过MRI进行影像学评估,比较2组手术节段、邻近节段活动度(ROM)和C_(2~7) 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术后NDI和JOA评分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CTDR组NDI明显高于ACDF组,在工作、驾车和娱乐3个项目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JOA评分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下邻近节段ROM和C_(2~7) Cobb角方面,CTDR组术前、术后变化不明显;ACDF组上位邻近节段ROM术后明显增加,C_(2~7) Cobb角术后明显减小,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R组与ACDF组相比,术后上位邻近节段ROM及C_(2~7) 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R组在末次随访时共有15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2例假体下沉,1例椎体前缘骨赘吸收。ACDF组无椎间融合器下沉、植骨不愈合、畸形愈合、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CTDR在早期恢复独立生活能力方面优势明显,中期随访可较好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置换节段ROM,减少相邻节段的异常活动,保护邻近椎间盘,但中期随访发现有异位骨化发生。  相似文献   

16.
周洋  滕红林  王靖  朱旻宇  李驰 《中国骨伤》2016,29(10):943-946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患者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57~68岁,平均57岁。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进行分析。同时记录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分析颈椎退变程度。结果:3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5.6个月。出现脑脊液漏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C5神经根麻痹4例,JOA评分由术前的5.2±2.1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1.3±2.4(P0.05),Cobb角由术前的(6.5±3.4)°提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3.2±4.9)°(P0.05)。颈椎活动度由术前的(30.4±9.2)°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6.5±8.7)°(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疗效良好,具有适用范围广、牢固等优点,但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改良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合并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8月使用改良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多节段颈椎OPLL合并颈椎不稳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比较术前及随访时的颈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肩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ROM),术后1周及随访时的椎板开门角度。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随访20~63个月,手术时间(135±48)min,术中出血量(322±82)mL。末次随访时,患者JOA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ROM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颈椎开门角度与末次随访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OPLL合并颈椎不稳能获得有效减压、提高神经功能的效果,同时能较好地维持椎板开门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