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郁发之”源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在论述了风、寒、暑、湿、燥、火6种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五郁理论.而“火郁发之”讲的是对于火郁的治疗原则,原指外邪侵袭人体,阻遏气机,火热不得发泄而成火郁,用发之之法进行治疗.王冰注曰:“发为汗之,令其疏散也.”火郁所引发的疾病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也有论述:“火郁之发……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疡疿,呕逆,瘛疭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侬,善暴死.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其气四.”后世医家对“火郁发之”也有不同见解.笔者试就近10年来临床对“火郁发之”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0)
[目的]探究"火郁发之"的基本内涵,剖析历代医家关于火热病的论述,以期拓宽"火郁发之"在临床诊疗中的运用。[方法]运用概念思维的方法,对"火郁"的病因病机、"火郁发之"治则的具体内涵进行逐一阐述。搜集整理历代医家对"火郁发之"的论述,并列举相关方剂以深化思考。[结果]火郁之症的产生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端,其机理是人体中的火气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升降出入之机失去常度,郁遏停滞在某一部位,火性不得泄越所致。《内经》中首载"火郁发之",即对火郁之病,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使气之开合、升降、出入协调,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张仲景在《伤寒论》较完备地论述了"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金元以降,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或从外感,或从内伤,自成体系创立名方,使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结论]自《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后世医家对火郁之证的认识逐步深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近年来,"火郁发之"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其学术价值值得总结、继承、推广。 相似文献
3.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8)
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对其理论含义及其在临床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索,然其所得多出于臆测。本文结合清代叶天士及近人赵绍琴先生的体会进行探讨,着重指出火郁的病机在于气机的失畅,其临床见症多种多样,其治疗当突出一发字。 相似文献
4.
齐文升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5,(2)
“火郁发之”,语出《内经》,后之贤哲,多所发明。“郁”为病理,喻闭塞之意;“发”乃治则,含透散之旨。“火郁发之”是言火热之邪郁闭于内,不可单施苦寒直折,尤当透散以发之。仲景开“火郁发之”之先河,河间以为表里诸热证皆可归于阳气怫郁,东垣独重脾胃,内伤之病皆由脾胃而始,阳气抑遏脾土,清气不得升发。余以为,阳气以动为常,以行为用,盖当今之世,工业污染,农烟似霭;人处华栋,冬如暖夏,夏似凉冬,天地交济既失;人复生息失慎,焦虑紧张,激怒愤懑,气血常悖于内,渐至郁怫生火,郁火暗生,故治必内安其心,外适天地,天地人以位,方可身安立命,远疾疢矣。故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顺气开结,引路去邪,从火之性,发火之郁。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相似文献
5.
6.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影响公共健康的精神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中医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归于郁证范畴。通过对郁的涵义进行梳理后发现, 郁既有病因、病机的涵义,也有疾病的涵义。抑郁症的病机和临床表现与中医郁证吻合, 临床可参考中医“郁证”进行辨证论治。“火郁”是抑郁症由轻转重的重要病机, 临床应以虚实为纲论治“火郁”, “火郁”实证治以清透, 虚实夹杂证治应通补。 相似文献
7.
“火郁发之”妇科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中,火郁为五郁治法之一,不仅可因外感,内伤也可致郁,但凡邪气阻滞气机,引起人体气血循行障碍,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里,均可成火郁之证。其治宜"发之",即宣发、发泄,用解郁、宣泄、轻扬等方法,开散郁结,宣通其滞,条畅气血,使营卫通达,郁火泄越。通过分析妇科2例临床病例,阐释"火郁发之"之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8.
“火郁发之”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德顺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25-26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经大论》,这个理论对五脏病理、临床治法治则的制定和遣药组方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学者对“火郁发之”内涵的研究非常局限。笔者查阅、整理了与之相关的古籍文献,以期对“火郁发之”的内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火郁发之,即火热之邪被郁遏于内,治疗当“发而越之”,其关键在于宣畅气机。火郁发病广泛,妇女因其特殊的生理特点,更易罹患郁火,治疗时需审证辨因,方能使郁火发散,邪祛正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志病日益增多。工作环境,人事关系,家庭经济,婚姻状况,子女教育,以及由于人口老龄化而来的一些问题,都成为病因。因此,肝郁日久及由此而来的郁火也日益增多,郁火的治疗,已提到了医疗日程上。经云:“火郁发之”。前人对郁火均以此为据,用李 相似文献
11.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
探讨与剖析火郁发之的理论内涵,通过查阅相关古籍文献,总结归纳易水学派医家的学术思想,并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火的概念、火郁证的证候特点以及风药的运用,从而为治疗温热病、湿热病、内伤发热等火热内郁病证提供理论依据及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2.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10)
<正>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赤水玄珠·郁证门》曰:夫郁者,结滞而不通畅之谓,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所以为郁。外感六淫,内滞气、血、痰、饮、食等阻碍气机,郁久化火,皆可成火郁之证。治疗上,但凡顺其病机,因势利导,发其郁滞者皆属于发的范畴,诚如张景岳所言: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火郁发病甚广,内外妇儿尽皆有之,妇女因经、带、胎、产、乳的特殊生理,加之妇人善怀而多郁,因此更易发生火郁之证。临证施 相似文献
13.
14.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后世金元及明清温病学家将其拓展应用于内伤杂病及温病治疗之中.“火郁”为火热之邪被郁闭于体内不可往外透发而成的病理改变,病机在于气机壅滞、升降失常;“发之”指发其郁滞,疏泄气机,使怫郁之火得以透达发越而解的治疗原则.栀子豉汤首见于《伤寒论》,由栀子和豆豉构成,共奏清宣郁热之功,用... 相似文献
15.
16.
自《黄帝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历代医家对此续有阐发。“火郁”二字重在“郁”字,有“郁”固当“发”,“发之”的核心思想在于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临床上,“火郁证”的范畴十分广泛,涵盖伤寒、温热病、湿热病、内伤杂病等各方面。因此,“火郁发之”理论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火针疗法配合升阳散火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火针疗法配合升阳散火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符合PHN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6例.治疗组运用火针配合升阳散火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毫针刺法.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9%(P<0.05).结论 火针疗法配合升阳散火汤加减治疗PHN能扶阳补气,宣发郁热,行气散瘀止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赵黎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3):120-122
"火郁发之"即对于火郁病证要采取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张仲景、李东垣、刘完素、朱丹溪、吴鞠通、王清任等医家都对此有理论阐述与名方传世,我们试结合制方医家学术思想,以探讨"火郁发之"理论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基于“火郁发之”探讨论幽门螺杆菌胃炎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施治,为幽门螺杆菌胃炎的治疗拓展思路。[方法]通过查阅中医古籍文献,结合现代医学相关理论,探讨“火郁”病机在幽门螺杆菌胃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将“火郁发之”理论作为切入点进行辨证施治,并赋予医案以证其效。[结果]幽门螺杆菌胃炎以“火郁”为核心病机,邪气积聚化热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前提,痰浊、湿热、瘀血、癌毒是病机演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正虚邪实是后期胃黏膜发生萎缩和肠化的必要条件。治疗初期强调因势利导,疏导阳明胃腑气机,驱除邪气、透泄郁热;后期虚实夹杂,在清透伏热的基础上佐以扶正,补透结合。所举验案中患者证属肝胃郁热、湿热瘀阻,以理气透热、化湿通络为主要治法,疗效明显。[结论]从“火郁发之”论治幽门螺杆菌胃炎,紧扣病机,疗效显著,为中医辨治幽门螺杆菌胃炎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