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毒副作用应引起重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达理 《光明中医》2000,15(3):31-32
大自然中一切草木根、皮、叶、茎、果、籽均可入药 ,五谷、五果、五虫、五金 ,乃至动物排泄物都可入药 ,因其各有不同性味、归经、功效 ,医者正是利用其不同的性味、归经、攻效针对不同的病人、疾病、证候等予以治疗。客观地说 ,药物的性味不同 ,内含着有不同的毒性。张子和说 :“凡药皆有毒也 ,非只大毒、小毒谓之毒。”张景岳说 :“药以治病 ,因毒为能 ,所谓毒药 ,足以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正者 ,谷食之属是也 ,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 ,药饵之属是也 ,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 ,正以人之为病 ,病在阴阳偏胜尔……是凡可辟邪安正者 ,均可称为毒药 ,故曰毒药攻邪也。”其说甚是。《素问·五常政大论》说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 ,无毒治病 ,十去其九。谷肉果菜 ,食养尽之 ,无使过尔。”告诫人们 ,用药要考虑毒性 ,不使太过伤人之正气。仔细体会 ,真辩证法也。不役使毒性 ,不能愈病 ;太过又伤正气 ,妙在“适度”尔  相似文献   

2.
<正> 用药治病,一般来说,有是病而用是药,但用药不及,则不能纠其偏,若用药太过,则反伤其正,亦可致偏。而用药之妙,全在一个平字。笔者根据多年来脾胃病的用药经验,归纳如下。一.燥湿健脾,勿伤脾阴胃津脾者,太阴也,本气为湿,得胃阳资助,以行其运化之功。所以脾体阴而用阳,以燥湿  相似文献   

3.
把握病机,权衡利弊,防治结合,防患于未然是谓上工,《内经》早有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之说,清代名医徐灵胎把医生治病比做打仗,提出用药如用兵说:“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故病之为患,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敌国也,以草木偏胜,攻脏腑之偏胜,必能知己知彼,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  相似文献   

4.
“中病即止”是告诫医者治病不可孟浪从事。中医治病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调整脏腑阴阳的偏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药物都具有毒性,治病就是借助其毒性,以攻致病之邪气,病邪败退用药要适可而止。《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明训毒药治病不可过量,无毒之品亦不能尽  相似文献   

5.
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四气和五味。气味配伍理论在方剂配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媲美君臣佐使理论,简单易学且其疗效显著,受到历代医家的青睐。叶天士对药物气味配伍理论研究颇深,不仅继承前世医家对气味配伍的临床应用,而且将其发挥到了极致,在治疗脾胃病时尤其注重气味配伍的应用。本文通过梳理《临证指南医案》有关辨治脾胃病医案,论述了叶天士运用酸、苦、甘、辛、芳香、淡味之间的气味配伍理论在治疗脾胃病中“随证变法”的应用,分为甘温益气、辛甘化阳、酸甘养阴以补脾胃之虚;辛开苦降、酸苦泄热以调脾胃之气机;芳香、淡味祛脾胃之湿;辛润、辛香、辛温以温胃通络等。叶天士将气味配伍与脏腑、病证相结合,灵活变通经方所寓之法并应用于脾胃病的临床证治中,如活用桂枝汤中辛甘理阳与辛甘理营之法、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之法、麻杏薏苡汤中分消三焦湿热之法、旋覆花汤中辛润通络之法,为后世辨治脾胃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攻病当取其偏保躬则用其平--程杏轩学术观点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开金 《江西中医药》2003,34(11):14-14
程杏轩是新安医学的创始人之一 ,《杏轩医案》三集 ,集中反映了程氏的学术观点 ,对指导临床医者用药 ,有较高的原则性和灵活性。1 攻病当取其偏程氏指出治病就是以药物之偏 ,以纠正疾病之偏胜 ,不问药物有毒与否。答鲍北山案曰 :“凡攻疾之药 ,俱是有毒 ,不独附子为然 ,但有病则病当 ,彼性攻寒不逮 ,何暇留连作毒 ,故第论用之当与不当 ,不必问其毒与不毒 ,苟用之不当 ,即无毒亦可化为大毒。”程氏对药物的有毒无毒分析得十分精辟。其在临床也是这样做的 ,对于大病重病 ,屡用附子不畏其热 ,重用石膏不畏其寒。如治郑鹤鸣夹阴伤寒案 :“苟真…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气味配伍理论的内涵和叶天士、吴鞠通两位温病医家的相关文献,探索总结气味配伍理论在温病学"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下的具体应用规律,说明温病学对于气味配伍理论的发展成就与其特有的辨证体系息息相关。而在面对卫气营血、三焦这种涵盖面广、层次分明、证候错杂的辨证体系用药时,气味配伍理论较君臣佐使理论往往更灵活实用,切合病机。同时指出以温病学辨证体系为指导应用气味配伍理论治疗内伤杂病,在当代中医临床上具有独特的诊疗优势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朱丹溪顾护脾胃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星 《中医杂志》2003,44(4):245-246
人们通常认为,朱丹溪用药苦寒戕伐生气。通过对朱丹溪著作的研读,阐述了朱丹溪“脾胃为清纯冲和之气,胃纳水谷,补阴配阳”的观点,并从气、血、痰、郁四伤学说加以论证,说明其治病用药重视中焦脾胃,处处注意顾护脾胃之气的思想,从而表明应更加全面地继承朱丹溪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9.
笔者以叶天士络病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胁痛案,探讨胁痛络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总结归纳叶天士辨治胁痛的选方用药规律。叶天士认为胁痛络病的辨证可分虚实,络实证分为肝络气滞、痰湿阻络、寒凝阻络和血络瘀痹证;络虚证分为营络虚寒和肝肾亏虚证。治疗上,叶天士提出“络以辛为泄”的观点,首创辛味通络法。胁痛络实证宜攻之,以通络为法;胁痛络虚证,以“大凡络虚,通补最宜”为法,治以补虚通络,常用益气补血和甘缓柔润之品来荣养脉络。叶天士认为胁痛初起病在气分,肝失疏泄,气机失于调达,肝气郁滞则发胁痛;胁痛日久入血络,肝经气血郁滞,气滞血瘀,瘀血阻滞经脉,同时精血亏虚,络脉失于温润荣养而痛;且久病可入肝络,血瘀气滞,肝络气机运行不畅,肝失疏泄,亦致胁痛。叶天士善以柔肝来通络,盖肝为刚脏,多用甘缓养血柔润之品以益肝体,既能养血柔肝,又能辛润通络,使其用条达和畅。  相似文献   

10.
首先反思现今关于病因学研究的不足,继则基于中医学的气本体论及《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相关论述,分析中医学正邪本为一气的正邪观,提出"一气中和"的常病观,厘清并确定内邪、外邪、内伤、外感等实质意义与异同,进而指出现今学术界对四者分类的临证弊端与不足,提出"邪"之质实为已偏之气,"病"之本实为本气之偏,"致病"之实在于致气之偏,"治病"之道在于由偏而至中和之态的本体性认识,重新构建具有"感而后应"特点的中医学邪气致病理论,并阐述"内外合邪"的致病与治病观。  相似文献   

11.
薛川松 《河南中医》2013,33(7):1016-1017
“药得阴阳五行之偏,是故以偏治偏,必归于平而后病愈”.病乃“气有偏颇”,药物治病是因为“药得阴阳五行之偏”,是以“以偏治偏”.故药物皆有偏性,用之对症即是其治病之基础,不对症即是副作用产生之根源.  相似文献   

12.
朱丹溪以"阳有余阴不足""相火论"著称于世,为金元四大家"滋阴派"代表医家。其注重以经辨证、以经取药、取经导邪、经络论治为其辨证治疗杂病的首要原则。临证方面,将六经辨证与经络论治相结合,并将经络辨证理论用于指导判断疾病的预防和预后;用药方面,将分经用药与"引经报使"纳入其治疗思想,注重根据病经取药,对于痰郁杂病取经导之,对于本虚标实病患择要攻补兼施、从经入药,其治疗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深远,特别是对现代中医极具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郁证是临床上常见的情志疾患。吴门名医叶天士推重气味理论,文章通过研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郁》,从气味配伍角度归纳其治郁八法,以资临证运用。  相似文献   

14.
以中医学燥病的基本内涵和病症特点为出发点,结合新冠肺炎当前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此疫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性为燥疫,病名可诊断为肺燥疫;初期主要病位为肺与大肠气分发为干咳、腹泻,中后期累及肺之精分致肺痿气痹,而未及血分;核心病机为涩滞气机,耗伤精津。并结合吴鞠通、喻嘉言对舌苔和燥病的阐释,力证此病不可但见"舌苔厚"就妄认为湿疫而滥用辛燥,在治法上提出应效法清燥救肺汤以攻燥治病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5.
4 辨病选药 防微杜渐 【原文】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叶天士对肝风病因、病机、立法用药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叶氏在继承前人肝风病因、病机认识基础上提出的肝风病机为"身中阳气之动变"及创立的"阳化内风"理论,于当今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医运用中药治病,并非完全着眼于药物的某种有效成分去抑制或杀灭致病因子,而是强调运用药物性味之偏去调整机体阴阳之偏。所以,张景岳说:“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欲救其偏,则为气味之偏者能之。”所谓药物气味之偏,即指药物的寒热温凉之性和酸苦甘辛咸之味。中医认为,这些不同的性味之偏,正是药物发挥疗效作用的根本所在。因此,对于单味药要讲究它的性味偏性,对于由若干药物组成的方剂,也要讲究它的性味偏性。这样,才能收到“以  相似文献   

18.
程杏轩是新安医学的创始人之一,其针对临床用药,提出了如下学术观点:(1)攻病当取其偏,即以药物之偏,纠正疾病之偏性,不问药物有毒与否;(2)守住正气,王道无近功,就是对邪盛正虚之人,要注意养护正气,取得治病的主动权,用药注意平正通达,宜养宜和,不可只求速效;(3)情志之病,未可全凭药力,宜结合精神调摄;(4)不药得中医之效,即当病情诊断不明时,不要乱服药,应密切观察病情,方可获取佳效。程氏之学术观点有较高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对于临床医者用药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国三临床用药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国三教授临床用药特点。王老治病用药,务求从整体出发,四诊合参,审查病机,以法治之;强调攻邪而不伤正,正气是战胜邪气的决定因素;久病之人,注重扶正理念,顾护胃气,补养脾胃,补其正气,则病自愈。  相似文献   

20.
胃病从肝论治,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案共计49案,其中有16案是从肝论治或肝胃同治的病例.叶天士说:"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变之所""肝脏厥气乘胃入膈""厥阴顺乘阳明,胃土久伤,肝木愈横","厥阴之气上干,阳明之气失降".现代医家刘渡舟也指出:"肝胃之气,本又相通,一脏不和,则两脏皆病",说明肝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病理联系.现代医家黄一峰治疗胃脘痛,以通调气机为纲,他认为胃气失于通降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气滞又可以导致食积、痰湿、郁火、瘀血、伤阴等病理变化,使之久痛难愈.而胃气之所以失于通降,首先与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息息相关,所以治疗胃痛,十分重视疏泄肝气以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胃之通降失司,则脾之清气难以升发,故临诊用药常升降并进,常用黄连(或龙胆草)配吴茱萸辛升苦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