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活化的叶酸分子连接到O-羧甲基壳聚糖(O-CMCS)上。以CaCl2为交联剂,通过离子交联法制备叶酸修饰的O-CMCS纳米粒子(FCC NPs),并开展了从FCC NPs作为抗癌药物紫杉醇(PTX)载体的研究。结果表明:FCC NPs呈球形,粒子大小约190 nm,对PTX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均受PTX加入量的影响。该纳米粒子对药物的释放具有较好的pH敏感性,能够增强PTX在癌细胞处的富集。同时,该纳米粒子无细胞毒性,纳米粒子表面由于叶酸的存在使其具有较好的细胞靶向性,且载药纳米粒子对癌细胞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备主动靶向乳腺癌的pH响应负载多烯紫杉醇(docetaxel,DTX)的纳米粒子,并考察其理化性质、载药和药物缓释特征及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靶向和杀伤效果.方法 采用纳米沉淀法和基于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的表面修饰方法制备主动靶向MCF-7细胞的载DTX的叶酸(folic acid,FA)和PDA修饰的胆酸-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子(DTX-loaded CA-PLGA@PDA-PEG-FA/NPs);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子的形貌,纳米粒度仪分析纳米粒子的粒径和zeta电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纳米粒子表面修饰情况;采用透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纳米粒子的载药率、包封率以及体外释放曲线;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分析负载荧光探针的纳米粒子的体外细胞摄取;采用MTT法研究载药纳米粒子对MCF-7细胞的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制备的DTX-loaded CA-PLGA@PDA-PEG-FA/NPs呈“核-壳”结构,水合粒径为(166.4±3.9)nm,zeta电位为(-11.7±3.8)mV,载药量为(9.67±0.45)%,包封率为(88.32±3.10)%,在pH5.0的释放介质中药物释放较在pH7.4的释放介质中快,XPS分析结果显示PDA和叶酸在纳米粒子表面的修饰,MCF-7细胞摄取的主动靶向的纳米粒子多于未连接主动靶向配体的纳米粒子,载药主动靶向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明显优于DTX的临床制剂泰素帝(R).结论 主动靶向乳腺癌的pH响应的载药纳米粒子表现出良好的主动靶向性和MCF-7细胞杀伤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乙酰普鲁兰纳米粒子对人绒毛膜癌细胞(BeWo b30)的细胞毒性以及细胞摄取研究,为普鲁兰基纳米药物跨胎盘屏障机制及妊娠期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透析法制备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乙酰普鲁兰纳米粒子(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labelled pullulan acetate nanoparticles,PA-FITC NPs),分别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考察乙酰普鲁兰纳米粒子粒径、Zeta电位、形貌及结构;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细胞生长曲线,考察不同浓度纳米粒子(0.4~2.0 mg/m L)对BeWo b30细胞的细胞毒性;考察纳米粒子浓度、孵育时间、孵育温度对BeWo b30细胞摄取纳米粒子的影响。结果 PA-FITC纳米粒子水合直径为(348.0±114.3)nm,Zeta电位为(-26.0±5.1)m V,呈表面光滑、内部结构规整的球形。PA-FITC纳米粒子在0.4~2.0 mg/m L浓度范围内细胞存活率为95.0%~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eWo b30细胞摄取实验表明:细胞吞噬纳米粒子的量随着PA-FITC NPs的浓度升高和孵育时间延长而增大;当孵育温度从37℃降低至4℃,PA-FITC NPs的细胞摄取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乙酰普鲁兰纳米粒子呈球形,对BeWo b30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BeWo b30细胞摄取PA-FITC纳米粒子与纳米粒子浓度、孵育时间和孵育温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Yang H  Chen SD  Lu GQ  Li B  Liang L  Xu J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9):2058-2061
目的探讨蛋白酶体功能缺陷是否能诱导多巴胺能细胞发生凋亡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高选择性的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0、1μmol/L、5μmol/l或10μmol/L)处理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株24h,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的改变。10μmol/Llactacystin作用24h后,Hoechst荧光染色观察凋亡细胞的核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百分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10μmol/Llactacystin作用0、24或48h时PC12细胞内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3活化片段的动态变化。结果5μmol/L或10μmol/Llactacystin作用24h后,PC12细胞的活力(87%±6%和26%±6%)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oechst荧光染色显示10μmol/Llactacystin作用24h后部分细胞呈现凋亡细胞核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证实31.4%±4.0%的PC12细胞发生了凋亡,与对照组(7.5%±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印迹法显示对照组细胞内仅有极少量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3活化片段表达;10μmol/Llactacystin作用48h的PC12细胞内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3活化片段的表达明显较多。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能诱导多巴胺能细胞PC12发生凋亡,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3蛋白酶的激活可能参与lactacystin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过程;蛋白酶体的功能缺陷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抑制低氧诱导因子-1α转录活性,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在低氧诱导的细胞死亡中的作用。方法①将PC12细胞接种于12孔板,在20%常氧和3%低氧环境中培养24 h,在光镜下拍照并应用计数方法记录PC12细胞的生长情况。②将PC12细胞接种于96孔板,在常氧和低氧环境中培养24 h后,用细胞活力检测剂(a novel tetrazolium compound,3-(4,5-dimethylthiazol-2-yl)-5-(3-carboxymethoxyphenyl)-2-(4-sulfophenyl)-2H-tetrazolium inner salt,MTS)检测PC12细胞的生长情况。③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分别用5 nmol/L、50 nmol/L、500 nmol/L的低氧诱导因子-1α抑制剂棘霉素处理PC12细胞24 h和48 h后,用MTS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①细胞计数和MTS法检测细胞活力的结果均显示3%的低氧条件可明显诱导PC12细胞死亡。②不同浓度的低氧诱导因子-1α抑制剂棘霉素处理PC12细胞24 h之后,低氧和常氧的细胞活力没有显著区别。③不同浓度的低氧诱导因子-1α抑制剂棘霉素处理PC12细胞48 h之后,低氧不再促进细胞死亡,相反,低氧条件处理的细胞活力明显好于常氧。结论低氧会促使PC12细胞死亡,棘霉素抑制HIF-1α的转录活性24 h后,低氧对PC12细胞的促死亡作用减弱;48 h后,低氧组的细胞活力还可超过常氧组。这表明,低氧下过量的HIF-1α转录激活对细胞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纳米载体Ac-αCD携带的Bcl-xl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ASON)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rat 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RPASMCs)增殖和凋亡作用。方法设计合成5’端标记Cy3的Bcl-xlASON,由纳米载体Ac-αCD携带。实验分3组:纳米载体携带的Bcl-xl ASON组(ASON-NPs组)、单纯纳米载体组(NPs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使用纳米载体Ac-αCD携带的Bcl-xl ASON、纳米载体Ac-αCD和培养液处理RPASMCs 48 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RPASMCs对纳米载体携带的Bcl-xl ASON的摄取情况;RT-PCR、Western blot检测Bcl-xl的mRNA和蛋白表达;MTT检测处理后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ASON-NPs组细胞质内大量呈颗粒状均匀分布的红色荧光物质,空白对照组和NPs组细胞细胞质内未见红色荧光物质;ASON-NPs组处理的RPASMCs的Bcl-xl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NPs组(P<0.05);ASODN-NPs组、NPs组、空白对照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53.61±3.02)%、(6.30±1.90)%、(1.40±0.62)%,凋亡率分别为:(53.04±2.09)%、(10.98±2.03)%、(2.19±0.11)%、ASON-NPs组和NPs组细胞抑制率、凋亡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ASON-NPs组均显著高于NPs组(P<0.01)。结论纳米载体Ac-αCD携带的Bcl-xl反义寡核苷酸能被RPASMCs有效摄取,从而抑制其增殖,促进凋亡。  相似文献   

7.
姜黄素对MPP~+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姜黄素(Curcumin,Cur)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并且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C12细胞凋亡,罗丹明123染色FCM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Ψm),双氢罗丹明123染色FCM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的含量。结果不同浓度MPP+作用PC12细胞24h后,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1),与单纯MPP+处理组比较,20μmol/L Cur和不同浓度的MPP+同时处理PC12细胞24h后,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P<0.01);一定浓度的Cur对PC12细胞作用24h后无明显凋亡诱导作用,但可使MPP+处理组细胞凋亡率下降(P<0.01);20μmol/L Cur可抑制MPP+引起的PC12细胞△Ψm降低及细胞内ROS含量增多。结论姜黄素可以抑制MPP+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其作用机理可能与维持线粒体正常膜电位,稳定线粒体功能,清除ROS有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MTT法评估了羧甲基壳聚糖-大黄酸偶联物(CR偶联物)和载紫杉醇(PTX)的CR偶联物胶束(PTX/CR偶联物胶束)对MCF-7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CR偶联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PTX/CR偶联物胶束24 h内表现出优于Taxol®的抗肿瘤活性。通过包载环境响应型荧光探针P4,考察了共载P4和PTX的CR偶联物胶束[(P4+PTX)/CR偶联物胶束]在MCF-7细胞中的摄取情况,结果显示,MCF-7细胞对其具有较好的摄取效果,(P4+PTX)/CR偶联物胶束组与其加维拉帕米组摄取量无显著性差异,提示CR偶联物胶束可以保护其所载荧光探针和/或药物不被P-gp外排到细胞外。该研究结果为CR偶联物及PTX/CR偶联物胶束的进一步体内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凝胶为纳米载体,荷载抗肿瘤成分槲皮素,以增加药物对MCF-7细胞的毒性和细胞摄取。方法?采用正交设计优化PNIPAm合成工艺,红外光谱进行结构确证;单因素试验优化载槲皮素纳米凝胶(Que-PNIPAm)处方及工艺,分别对粒径、表面形态、载药量进行表征并考察体外释放行为;CCK-8法考察纳米凝胶对MCF-7细胞的毒性;荧光倒置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对纳米凝胶的MCF-7细胞摄取作用进行定性观察和定量测定;抑制剂法考察其细胞摄取机制。结果?Que-PNIPAm的粒径为(166.1±2.87) nm,载药量为3.18%;电镜下纳米粒子呈类球形、粒径分布均匀;载药纳米凝胶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原药,且42℃下显示出更高的细胞摄取效率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秋水仙素与2-去氧葡萄糖对细胞摄取有抑制作用。结论?制备的载药纳米凝胶粒径小,具有温敏特性,能够显著增强药物被细胞摄取能力及肿瘤细胞毒性,MCF-7细胞对PNIPAm的摄取机制为微管蛋白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单甲基亚砷酸(MMAIII)联合隐丹参酮(CPT)对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的协同抑制效应,阐明其诱导多发性骨髓瘤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用含10%gibco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按隐丹参酮单药组、MMAIII单药组和联合组分别加药处理。cell-counting-kit-8(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Ⅴ-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标记蛋白PARP的总蛋白和剪切表达水平;酶标仪检测酸性鞘磷脂酶活性;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膜神经酰胺和脂筏标记物。结果 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隐丹参酮浓度15μM时细胞存活率为(80.9±5.4)%(24h)、(60.0±8.4)%(48h),单甲基亚砷酸浓度1μM时细胞存活率为(82.5±5.8)%(24h)、(67.7%+9.7)%(48h),隐丹参酮(15μM)联合单甲基亚砷酸(1μM)作用U266细胞24h、48h后细胞存活率为(29.1±7.0)%(24h)、(18.0±2.7)%(48h);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细胞凋亡率为(41.7±4.4)%、单甲基亚砷酸组为(10.6±4.0)%、隐丹参酮组为(10.5±3.0)%;Western Blot显示,联合作用组凋亡蛋白PARP剪切活化水平较单甲基亚砷酸单药组及隐丹参酮单药组有显著升高;酸性鞘磷脂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上调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酸性鞘磷脂的活性;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结果显示,联合用药后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膜上荧光强度增加,加入Filipin后荧光强度较联合用药减少。结论 MMAIII与CPT协同作用能诱导人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凋亡发生,其作用机制主要与促进细胞膜鞘磷脂水解生成神经酰胺、诱导脂筏聚集促进凋亡相关蛋白剪切活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设计并合成叶酸修饰酸碱度响应壳聚糖纳米胶束,考察材料及其载药胶束对肿瘤细胞的体外生物活性。方法: 醛基化的壳聚糖与亲水性的胺类化合物经还原胺化反应得CHI-DMA,进一步与月桂酸(LA)经缩合反应得CHI-DMA-LA;叶酸(FA)修饰后得FA-CHI-DMA-LA;包载阿霉素(DOX)后得载药纳米胶束FA-CHI-DMA-LA/DOX。采用氢核磁共振测定材料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考察材料形态;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粒径和表面电位;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材料中叶酸的接入率、载药胶束的载药率和包封率;荧光分光光度法测试不同酸碱度下载药胶束体外释放药物的性能;MTT法检测胶束对KB细胞的毒性;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考察载药胶束在KB细胞中的吞噬情况。结果: 合成了叶酸修饰的壳聚糖胶束材料FA-CHI-DMA-LA,后续用于实验的FA-CHI-DMA-LA-1和FA-CHI-DMA-LA-2胶束的粒径分别为(73±14)nm和(106±15)nm,表面电位分别为(15.59±1.98)mV和(21.20±2.35)mV。其载药胶束FA-CHI-DMA-LA-1/DOX和FA-CHI-DMA-LA-2/DOX的载药率分别为(4.08±1.12)%和(4.12±0.44)%,体外药物在酸碱度5.0下累积释放分别达37%和36%,是酸碱度7.4下的1.5倍左右。FA-CHI-DMA-LA在1.25~125 μg/mL浓度下作用24 h后KB细胞存活率均在70%以上。FA-CHI-DMA-LA/DOX载药胶束的细胞摄取较CHI-DMA-LA/DOX增强,且在无叶酸培养基孵育下细胞摄取比含叶酸培养基孵育下增强。与游离阿霉素和CHI-DMA-LA/DOX比较,FA-CHI-DMA-LA/DOX对KB细胞杀伤力更高,其中FA-CHI-DMA-LA-2/DOX给药孵育24 h后细胞存活率约17%。结论: 成功制备了作为药物输送载体的叶酸修饰壳聚糖纳米胶束材料,其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适应肿瘤微环境酸碱度的药物释放和肿瘤靶向效果。  相似文献   

12.
普朗尼克F-127包裹的三甲基壳聚糖纳米传递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研究旨在构建普朗尼克F-127(PF-127)包裹的三甲基壳聚糖(TMC)纳米粒(F-S NPs),以提高TMC纳米粒(S NPs)克服黏液屏障的能力。以胰岛素(INS)为模型药物,采用单因素筛选法优化纳米粒(F-S NPs)的处方,获得粒径为(240.6±6.51)nm、Zeta电位+(10.42±1.60)m V、包封率(43.39±2.83)%、载药量(3.39±0.57)%的纳米粒。分别采用黏蛋白吸附实验和尤斯室实验考察纳米粒克服黏液屏障的能力。用黏液分泌型细胞HT29-MTX-E12考察纳米粒的摄取能力。结果表明,F-S NPs与黏蛋白的亲和能力仅为S NPs的28%,其表观黏液渗透系数为S NPs的2.79倍。F-S NPs的细胞摄取能力分别为游离胰岛素、S NPs的16和1.4倍。PF-127成功包裹于S NPs的表面,显著提高了纳米粒克服黏液屏障和E12细胞的摄取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β-淀粉样肽25-35(βamyloid peptide-25-35,Aβ25-35)诱导体外去血清培养的PC12细胞周期变化与凋亡的关系。方法用常规的去血清培养使细胞同步于G0期,采用终浓度为0~45μmol/L Aβ25-35处理PC12细胞24h,用MTT比色法分析细胞存活率;Hoechst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凋亡的形态学改变;DNA电泳观察细胞凋亡时特异性梯状条带(DNA-Ladder);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细胞周期的改变与凋亡的时间关系。结果随着Aβ25-35剂量的增加,PC12细胞存活率降低(P<0.01);用25μmol/L Aβ25-35处理PC12细胞12、24h,荧光染色结果显示24h出现典型的凋亡,表现为核固缩、核碎裂;DNA电泳结果显示凋亡特异性梯状条带;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去血清培养24h可使约90%PC12细胞停滞于G0/G1期,25μmol/L Aβ25-35诱导组8、16、24h与对照组比较,S期细胞比例增加(P<0.01),16h后细胞凋亡率增加(P<0.01),可见明显的亚二倍体峰(Ap峰)。结论Aβ25-35降低去血清培养的PC12细胞存活率,诱导同步化于G0/G1的PC12细胞重新进入细胞周期并随之出现凋亡,提示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可能与细胞周期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simvastatin)诱导K562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内活性氧与谷胱甘肽的变化及凋亡中发生的时间顺序,以探讨辛伐他汀诱导K562凋亡的机制.方法:20μmol/L浓度辛伐他汀处理K562细胞,48 h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12、24、48、72 h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荧光染料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内活性氧,化学比色法检测细胞内谷胱甘肽.结果:辛伐他汀作用K562细胞48 h后出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12、24、48、72h细胞抑制率为0、(19.02±O.92)%、(56.4±3.20)%、(74.4±5.54)%,K562细胞生长被抑制;细胞凋亡率升高为:(2.55±0.25)%、(6.1±0.35)%、(14.15±O.42)%、(30.70±O.65)%;活性氧的荧光强度升高为:1.61±0.15、13.1±1.54、10.0±1.05、8.10±0.87,与不同时间的对照组相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细胞内谷胱甘肽含量为:274.7±11.5、262.5±9.8、272.4±1O.5、(357.2±16.8)mg/gprot,与不同时间的对照组相比较均显著降低(尸<0.05 o结论:辛伐他汀诱导K562细胞凋亡时细胞内发生了氧化还原体系失衡,它可能是细胞凋亡的早期上游事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氯化两面针碱促进骨髓瘤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将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RPMI 8226培养至对数生长期,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并测定半数抑制浓度(IC50)。将MM细胞株RPMI8226随机分为空白组、硼替佐米(BTZ)组、氯化两面针碱(NCe)组和BTZ+NCe组。BTZ组加入500μL10 nmol/L BTZ溶液,参照IC50在NCe组加入500μL 4.5μmol/L NCe,BTZ+NCe组加入250μL 10 nmol/L BTZ和250μL 4.5μmol/L NCe,继续培养24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STK4、YAP1、Cl-caspase-3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孔相比,其余各孔的细胞存活率均降低(P <0.05);与0μmol/L NCe孔比较,1μmol/L、2μmol/L、4μmol/L、8μmol/L NCe孔的细胞存活率均降低(P <0.05)。孵育24 h的IC50<...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NF-κB "decoy"ODNs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in介导下转染小鼠巨噬细胞J774.1的优化参数以及在细胞内的分布.方法:改变ODN与lipofectin比率、转染时间;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的相对荧光强度和摄取率评价转染效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荧光分布;测定细胞上清乳酸脱氢酶(LDH)观察细胞损伤情况.结果:lipofectin介导转染显著提高J774.1细胞对NF-κB "decoy"ODNs的摄取;在24孔培养板中,NF-κB "decoy"ODNs与lipofectin比率(W/W)为1∶5、转染6 h时,转染效率最佳而细胞毒性相对较低;lipofectin介导转染6 h后,细胞内荧光物质主要聚集于细胞核和部分细胞质中,而直接转染时荧光物质多分布于细胞质.结论:lipofectin可增加NF-κB "decoy"ODNs的细胞摄入并改变其细胞内分布;NF-κB "decoy"ODNs与lipofectin比率(W/W)为1∶5、转染6 h时可获得最佳转染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大黄素联合顺铂对人食管癌EC9706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 大黄素、顺铂与两药联合分别作用于EC9706细胞12、24、48 h,MTT法测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并分别与单药比较,计算两药相互作用系数(CDI),检验其协同作用.结果 大黄素、顺铂单独作用12、24、48 h后增殖率分别为(58.35±5.03)%、(45.18±1.33)%、(40.24±9.71)%和(72.06±2.92)%、(56.60±6.41)%、(23.06±4.52)%,两药联合为(47.35±5.78)%、(37.29±4.85)%和(15.45±1.46)%,与单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药联合CDI值为0.94±0.03、0.91±0.04和0.90±0.03;两药联合作用2 h后,细胞内活性氧显著升高.结论 大黄素能抑制EC9706细胞增殖,促进凋亡,与顺铂联用能增强其促凋亡作用,两药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环维黄杨星-D对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PC12细胞死亡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环维黄杨星-D (CVB-D)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CBV-D对6-羟基多巴胺(6-OHDA)诱导的PC1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方法:以PC12细胞为模型细胞,采用四氮唑(MTT)比色法检测6-OHDA对PC12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PC12细胞对培养液中[3H]-D,L-谷氨酸的摄取;采用HPLC法测定细胞外液中谷氨酸的浓度.结果:6-OHDA能抑制PC12细胞摄取谷氨酸,提高胞外谷氨酸的浓度,降低细胞的存活率;CVB-D能拮抗6-OHDA对PC12细胞摄取谷氨酸的抑制作用和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论:CVB-D对PC12细胞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谷氨酸转运体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穿膜肽修饰的纳米颗粒介导的光动力学疗法(PDT)对胰腺癌SW1990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将胰腺癌SW1990细胞分成4组,不光照不含光敏剂的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与细胞共孵育的游离Ce6组,NP/Ce6组及TAT-NP/Ce6组.首先分别制备出纳米颗粒TAT-NP/Ce6和NP/Ce6.利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各组被SW 1990细胞摄取的情况;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光照下在细胞内产生活性氧的情况;最后用MTT或活死染色法检测光照下各组对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 FACS结果显示各组分别被细胞摄取4h后,TAT-NP/Ce6组胞内荧光显著高于NP/Ce6组(P<0.001),同时NP/Ce6组明显强于free Ce6组(P <0.001).荧光显微镜显示光照下纳米颗粒TAT-NP/Ce6组在细胞内产生活性氧明显强于其他各组(P <0.001).MTT法显示在每一Ce6浓度下光照时,TAT-NP/Ce6组对细胞的杀伤效果明显强于NP/Ce6 (P<0.01),Ce6浓度为0.5μg/ml时,活死细胞染色法同样证明了对细胞的这种杀伤效果.结论 TAT肽修饰的纳米颗粒能有效增加胰腺癌细胞对其摄取,其介导的PDT杀伤胰腺癌细胞效果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蜕皮甾酮(ecdysterone,ECR)对H2O2作用不同时间诱导PC12毒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MTT(3-4,5-d im ethylth iazolyl-2,5-d iphenyltetrazolium brom ide,MTT)法检测H2O2对PC12的毒性及ECR的保护作用。PC12细胞的形态学改变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acrid ine orange/eth id ium brom ide染色,AO/EB),完整无损的PC12细胞呈绿色,受损或死亡细胞呈橘黄色和红色。结果1、25、50和100μmol.L-1ECR与PC12细胞分别作用6h,12hand 24h时,PC12细胞的MTT吸光值无明显改变;50、100、200μmol.L-1H2O2分别与PC12作用6h,12h,24h时,PC12细胞的MTT吸光值明显降低(P<0.05,P<0.01 andP<0.01);如果用不同浓度的ECR(1、25、50 and100μmol.L-1)预处理PC12细胞0.5 h后,再加入H2O2(100μmol.L-1)并分别作用6h,12h,24h,则PC12细胞的MTT吸光值相对增加(P<0.05 at 50μmol.L-1,P<0.01 at 100μmol.L-1)。AO/EB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CR对H2O2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结论ECR能够相对增加PC12细胞的存活率,对H2O2的PC12细胞毒性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