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基于CT增强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下胸椎横突间区域的解剖,为下胸椎横突间入路寻找安全的手术入路,明确在下胸椎通过横突间手术入路进行椎体间融合术的可能性、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对20例无胸椎疼痛症状的患者进行T_(8~12)的常规CT及增强扫描,最后软件对检查节段行三维重建,观察并测量下胸椎的横突长度、下胸椎的横突远端间距、下胸椎的上下2个胸椎的横突间距、下胸椎椎间孔外椎间隙的高度以及下胸椎椎间隙斜径,观察并测量下胸椎横突间手术入路范围内的主要血管分布及内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胸椎每节横突的长度,在同一节段左右两侧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同一节段相比较T_8T_9T_(10)T_(11)T_(12)。下胸椎上下横突间距T_(8、9)、T_(9、10)T_(10、11)T_(11、12)。下胸椎横突远端间距T_8T_9T_(9、10)T_(11)T_(12)。下胸椎椎间孔外椎间隙高度T_(8、9)、T_(9、10)T_(10、11)T_(11、12);其中T_(8、9)节段与T_(9、10)节段无显著差异。下胸椎椎间隙斜径T_(8、9)T_(9、10)T_(10、11)T_(11、12)。下胸椎横突间区域血供主要来源于肋间后动脉及其分支,肋间后动脉入肋间后走行多上下迂曲,并可见共干变异,于横突前、肋间后间隙多有CT可见背支发出,走行于椎间孔水平,位于横突间隙上份水平。下胸椎横突间区域血管内径测量情况T_(11、12)T_(10、11);T_(8、9)节段与T_(11、12)节段无显著差异;T_(9、10)节段与T_(10、11)节段无显著差异。结论 CT增强三维重建在下胸椎横突间手术入路区域的骨性解剖结构及动脉特点的基础研究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下胸椎横突间区域血供很丰富,血管走行有一定规律,尤其是肋间后动脉及其分支,因此,熟悉并掌握下胸椎横突间区域骨性解剖结构及动脉特点可明显降低手术中的出血量。通过横突间手术入路进行下胸椎的椎体间融合术在T_(10、11)和T_(11、12)节段十分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胸椎椎弓根形态测量研究   总被引:44,自引:6,他引:38  
目的:观察不同节段胸椎椎弓根形态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量40具国人胸椎标本的椎弓根横径、矢状径、矢状面夹角、椎弓根间距、椎弓根后缘皮质到椎体前缘皮质距离及椎弓根-椎板夹角,观察椎弓根后缘中点与相应横突根部的关系。结果:(1)除T1外,各节段椎弓根矢状径均明显大于横径(P<0.01);(2)椎弓根矢状面夹角从T1到T9逐渐减小,T10以下为负角;(3)椎弓根后缘皮质沿其轴线到椎体前缘的长度从T1到T7逐渐增加,T7到T12基本相同;(4)T1与T12椎弓根螺钉拟进钉点位于横突根部中点,T2及T11位于横突根部中上1/3点,其余各节段均位于横突根部上缘。结论:进行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时,应根据不同节段椎弓根形态特点,结合X线片或CT片,选择相应的螺钉直径、长度、进钉部位及方向。  相似文献   

3.
正常人T4~T12肋骨头与相应椎体椎管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正常人肋骨头和相应椎体及椎管的解剖学及影像学关系。方法:解剖测量组(A组),解剖10具正常成人尸体脊柱标本,测量各节段肋骨头对椎体遮挡率(即双侧肋骨头前缘连线到椎管前壁距离与椎体前缘到椎管前缘距离百分比),以及胸椎前路置钉时最大前方安全角度以及最大后方安全角度(最大前方安全角度即以肋骨头为参照物前路牢固置入螺钉时可向椎体前方形成的最大夹角;最大后方安全角度即以肋骨头为参照物置入螺钉时螺钉不进入椎管可向椎体后方形成的最大夹角);影像测量组(B组),测量30例健康成人胸椎CT平扫片,测量CT照片上各节段肋骨头对相应椎体遮挡率、胸椎前路置钉时最大前方安全角度以及最大后方安全角度。结果:两组肋骨头对相应椎体遮挡率自上而下逐渐减小(从T4约30%到T12约-0.4%),越往头侧肋骨头相对于椎体越靠前,越往下胸椎肋骨头定位相对靠后;前方最大安全角度渐增加(T4约27°到T12约38.3°,P<0.05),后方安全角度逐渐减小(T4约23°到T12约-9°,P<0.05),A、B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CT片的测量肋骨头和相应椎体椎管的关系可指导胸腔镜辅助下胸椎前路手术置钉,在上段胸椎椎体前路置入螺钉时可考虑部分去除肋骨头,在下段胸椎前路置入螺钉时在肋骨头前缘可安全置入螺钉。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小型猪上胸椎各节段椎间盘在垂直受压以及5°前屈、后伸、侧弯时椎间盘的压强变化及分布特点。方法取12具小型猪脊柱标本,分为两组(n=6),一组截取T_(1、2)、T_(3、4)、T_(5、6)、T_(7、8)节段椎间盘,另一组截取T_(2、3)、T_(4、5)、T_(6、7)、T_(8、9)节段椎间盘,两组合并即为完整上胸椎数据。应用生物力学试验机及LLW双面型感压纸对各节段椎间盘依次行100、150、200 N载荷,测量垂直载荷以及5°前屈、后伸及侧弯时压强,分析不同载荷及运动条件下各上胸椎椎间盘的压强变化特点。结果与垂直载荷相比,前屈时上胸椎各节段前方纤维环压强呈增大趋势(P0.05),而后方纤维环压强部分节段无明显改变(P0.05)或呈增大趋势(P0.05);后伸时上胸椎各节段前方纤维环压强呈减小趋势(P0.05),而后方纤维环压强部分节段呈减小趋势(P0.05)或无明显变化(P0.05);侧弯时,随载荷增大各节段侧弯凹侧纤维环压强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各上胸椎椎间盘的压强分布在不同载荷下具有不同特点,椎体的后侧结构在上胸椎活动及压强分布中起重要作用。上胸椎侧弯时凹侧压强明显增大,表明受力不对称可能是脊柱侧弯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个体体质量是影响脊柱侧弯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经胸椎椎弓根-肋骨途径置钉固定中上位胸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肋骨途径置钉的安全性和牢靠性,找出较理想的进钉点。方法6具成人胸椎尸体随机分为3组,A组经椎弓根途径置钉,B、c2组以不同的进钉点经椎弓根一肋骨途径置钉。对3组螺钉的位置、钉道总长度及各组成部分的长度行影像学测量。结果B、C2组的误置率明显低于A组,B、c2组间的误置率相当。B、c2-N.$T道的总长度明显长于A组,B、c2组间的钉道总长度相当。B组钉道的非骨性部分长度占钉道总长的百分比明强低于C组。结论经椎弓根一肋骨途径置钉固定中上位胸椎的安全性和牢靠性有一定保障,横突中外1/3头侧是较为理想的进钉点。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胸椎椎弓根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青少年胸椎椎弓根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正常青少年 42人 ,平均年龄12 .4岁 ,摄胸椎X线片 ,对 2 7人行全胸椎椎弓根CT扫描 ,分别测量各节段椎弓根横径、螺钉进钉点和深度 ,以及椎弓根轴线与矢状面夹角等 ,并根据X线测量方法 ,对 10 3例脊柱侧凸患者进行节段椎弓根螺钉器械矫正。结果 :正常C4椎弓根横径最小 (3 .9± 0 .66)mm ,胸椎椎弓根钉进钉点均位于横突根部上缘与中点之间 ,T11、12 椎弓根矢状角为负角 ,其余为正角。 10 3例患者共置入 10 82枚胸椎椎弓根螺钉 ,穿透椎弓根内外侧及椎前皮质的螺钉分别占 18.6%、 14 .5 %和 2 .1% ,仅 1例患者出现了与椎弓根穿透内侧皮质有关的神经系统症状 ,无其他相关并发症。结论 :认真阅读X线片 ,了解与掌握不同节段椎弓根形态特征及周围解剖关系 ,有助于进行正确的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特发性胸椎右侧凸畸形患者行经胸前路手术时不缝合胸膜对主动脉偏移的影响.方法:20例青少年特发性胸椎右侧凸畸形行经胸前路手术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13例,均为女性患者,平均14.0岁,胸弯Cobb角平均45.1°,术中均缝合胸膜.B组7例,均为女性,平均14.8岁,胸弯Cobb角平均64.6°,术中不缝合胸膜.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及胸腔引流管拔管时间.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均行胸椎T5~T12节段CT扫描,在每个节段测量右侧肋骨头至主动脉后壁的切线与双侧肋骨头连线的夹角(α)、椎管前缘中点与主动脉中心连线和双侧肋骨头连线的夹角(β)、主动脉与椎体间距离(a)以及与左侧肋骨头前缘的垂直距离(b),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患者术后置钉安全角(α)、主动脉相对椎管前缘旋转角(β)较术前增大,在T8、T9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主动脉与椎体间距离(a)减小,主动脉后壁与右侧肋骨头间距离(b)增大,和术前相比在T9有显著性差异;术后平均胸腔引流量220ml,平均拔管时间6d.B组患者手术后α、β角减小,a值增大、b值减小,所有术后指标的改变在多数节段有显著性差异,术后平均胸腔引流量350ml,平均拔管时间8d.结论:特发性胸椎右侧凸患者经胸前路矫形术时缝合胸膜后主动脉相对椎体向前方偏移并靠近椎体,而不缝合胸膜者主动脉相对椎体向后方偏移并远离椎体,不缝合胸膜可给予前路或后路置钉更大的安全空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椎管减压比较.[方法]选择本院骨科自2005年3月~ 2010年10月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63例,采用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A组)31例,单纯椎管减压(B组)20例,按照Macnab标准指数综合评价其临床疗效,观察过伸、过屈位时的水平位移,采用UCLA系统来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本组病例中,5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 ~ 63个月(平均34个月),A组优良率(85.72%)显著高于B组(53.85%).A组手术方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不大,邻近节段退变置入前和置入后1年无明显变化.B组手术方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显著,2例术后1年退变明显加重,采用A组手术方案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A组1例患者术后6个月发生螺钉断裂,予以取出.[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疗效满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并且置入后早期对椎间盘的邻近节段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腰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上节段使用棘突间Coflex置入手术(Topping-off手术)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用6具男性L3~S1节段的人脊柱标本,建立L4/5椎弓根螺钉坚强固定(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模型及L4/5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L3/4棘突间Coflex置入(Topping-off手术)的模型。每具标本均进行完整、坚强固定和联合固定3种状态的生物力学测试。分别比较完整标本(A组)、L4/5坚强固定(B组)、联合固定(C组)中L3/4和L5/S1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内压差异。结果:B组L3/4节段平均活动度较A组显著增加(P0.05)(分别比A组前屈增大0.54°,后伸增大0.34°,侧弯增大0.30°,旋转增大0.19°);B组L5/S1活动度亦比A组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L3/4节段的活动度与B组相比,后伸方向显著减小(P0.05)(比B组减小0.32°),而前屈、侧弯、旋转减小不明显(P0.05);与A组相比,后伸及旋转无显著增大(P0.05),前屈及侧屈有显著增大(P0.05)(分别比A组前屈增大0.38°,侧屈增大0.28°)。C组L5/S1活动度与B组相比,除前屈方向外均有增大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均有增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L3/4椎间盘内压显著增加(P0.05)(分别比A组前屈增大0.78k Pa,后伸增大0.88k Pa,侧弯增大1.84k Pa,旋转增大1.45k Pa);L5/S1椎间盘内压也显著增加(P0.05)(分别比A组前屈增大1.21k Pa,后伸增大0.94k Pa,侧弯增大0.70k Pa,旋转增大0.81k Pa)。与B组相比,C组L3/4椎间盘内压减小(分别比B组前屈减小0.29k Pa,后伸减小1.39k Pa,侧弯减小0.13k Pa,旋转减小0.10k Pa),但仅后伸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L5/S1椎间盘内压分别比B组前屈减小0.39k Pa,后伸减小0.10k Pa,侧弯增大0.15k Pa,旋转增加0.18k Pa,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C组L3/4椎间盘内压增大,其中前屈、侧屈及旋转显著增大(P0.05)(分别比A组前屈增大1.53k Pa,侧屈增大1.71k Pa,旋转增大1.35k Pa);C组L5/S1椎间盘内压也显著增大(P0.05)(分别比A组前屈增大0.82k Pa,后伸增大0.84k Pa,侧屈增大0.85k Pa,旋转增大0.99k Pa)。结论 :生物力学测试发现,Topping-off手术中Coflex对单节段坚强固定上方相邻节段有保护作用;但使下方相邻节段的应力增加,可能对远期退变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下颈椎椎动脉与横突孔大小及位置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下颈椎椎动脉与相应节段横突孔之间的位置关系,探讨行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时椎动脉损伤的风险。方法:筛选50例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要求椎动脉检查正常、颈椎无明显畸形。测量横断位图像中C3~C7左右两侧椎动脉与相应横突孔的有关数据,即横突孔的最大横径(W)、最大矢状径(H),椎动脉直径(AL),椎动脉与横突孔的内(M)、外(L)、前(A)、后(P)边缘的最短距离,椎动脉到椎弓根的最短距离(h),椎动脉面积(AVA),横突孔面积(AF),并计算椎动脉占相应横突孔的面积百分比(AVA/AF)。结果:所有测量指标同一性别同一节段左侧与右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C5的M及C6的L男性大于女性(P0.05)外,其他各指标同一节段男性与女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C3到C6横突孔的W、H和AF均呈逐渐增大趋势,C7横突孔变异较多,H及AF最小。C3~C6的M均小于L(P0.01),C3、C4及C5平面A小于P(P0.05),C6平面P小于A(P0.05)。h在C3最小,为0.5±0.2mm;C7横突孔无椎动脉通过,相应平面上h最长,为7.3±2.7mm。AVA/AF从C3到C6逐渐减小,C3最大为35.7%±15.7%,C6最小为27.4%±12.8%。结论:椎动脉在下颈椎相应横突孔中有相对"宽裕"的空间,椎动脉位于相应横突孔的内侧,C3、C4及C5平面椎动脉偏前,C6平面偏后。在置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时,C3椎动脉损伤的风险最大,其次为C6,C7最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重度骨质疏松人工骨模块中不同剂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强化椎弓根螺钉的稳定性,分析螺钉稳定性与PMMA剂量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将48块重度骨质疏松模块随机分为A~F 6个实验组(n=8),A组不注射PMMA,B~F组分别向钉道内注入1.0、2.0、3.0、4.0、5.0 m L PMMA后,各组拧入椎弓根螺钉,记录最大拧入力矩(T_(max))。待骨水泥硬化后进行X线检查,观察螺钉周围骨水泥的分布情况;随后进行力学实验,测量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并观察模块的破坏情况。结果 B~F组螺钉被PMMA严密包绕,B~F组螺钉周围PMMA的范围逐渐增加。与A组相比,B~F组的T_(max)均有显著提高。B组和C组、C组与E组之间T_(max)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任何2组的T_(max)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F组的Fmax均有显著提高。B组和C组、C组和D组、E组和F组的Fmax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任何2组的T_(max)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_(max)、Fmax、PMMA剂量三者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螺钉拔出后,A~F组模块的破坏程度逐渐增加。结论 PMMA可以显著提高重度骨质疏松人工骨模块中椎弓根螺钉的稳定性,螺钉的稳定性与PMMA剂量存在正相关关系。本研究中注射4 m L PMMA可以作为重度骨质疏松条件下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胸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胸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解剖学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取20具胸椎标本,男12具,女8具,仔细解剖颈部的后侧和前侧方,以清楚地暴露胸椎椎板和椎弓根。以椎板下缘向上,外缘向内各7mm为进钉点,在T1,2,T5,6,T9,10直视下置入经关节螺钉,通过CT重建,测量经关节螺钉内固定进钉角度和钉道长度。结果:胸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均成功置入,螺钉固定方向在矢状面呈尾倾,冠状面呈外倾。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平均角度在矢状面尾倾(52.6±5.9)°,在冠状面外倾(12.4±2.9)°。螺钉钉道长度(22.5±1.9)mm,各固定节段间角度略有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但上、中、下不同胸椎节段之间的钉道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胸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具有解剖学可行性,可以作为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内固定方法,但置钉时要求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Renaissance机器人导航系统在胸腰椎骨折微创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对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后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置钉方式的不同分为机器人组及徒手组,机器人组采用机器人导航辅助置钉,徒手组采用传统徒手置钉法置钉.机器人组20例,男13例,女7...  相似文献   

14.
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徐丽明  顾锐  林野  朱庆三 《中国骨伤》2008,21(8):603-605
目的:回顾分析一组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资料,探讨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治疗效果及理论依据。方法:胸椎骨折脱位23例,男21例,女2例;年龄20~47岁,平均33.5岁。以累及椎体统计,23例共31椎体:T22椎,T32椎,T45椎,T56椎,T610椎,T74椎,T82椎。压缩骨折3例,爆裂骨折7例,骨折脱位9例,爆裂脱位4例。行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脱位。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25.5个月。均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0.4%,恢复到术后平均90.3%;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ASIA分级提高1~2级,脊髓完全损伤的患者感觉运动评分有不同程度上升,平均上升21.7分。结论:在中上胸椎骨折脱位治疗方面,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损伤节段可得到满意的复位及固定效果,而且有效地预防远期伤椎椎体高度的丢失和内固定失败。  相似文献   

15.
椎弓根螺钉在颈胸段骨折脱位中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技术在颈胸段骨折脱位(C6-T2)中的运用价值。方法:2001年5月至2008年1月运用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治疗颈胸段骨折脱位患者26例,男17,女9例;年龄20-75岁,平均48.5岁。采用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17例,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结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9例。术后3d运用CT平扫及重建片观察评价植入颈胸段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螺钉植入相关并发症;随访观察患者颈胸段术后植骨融合情况;统计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JOA评分及ASIA分级改善情况,综合评价患者脊髓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74个月,平均36.5个月。4例完全性瘫痪患者术后6个月内死亡。共计植入椎弓根螺钉104枚,其中颈椎椎弓根74螺钉枚(其中:C516枚,C616枚,C742枚),胸椎椎弓根螺钉30枚(其中:T1 22枚,T28枚),所有椎弓根螺钉在术中均成功植入,无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术后CT提示颈椎椎弓根螺钉11枚(14.9%)穿破椎弓根,其中7枚(9.5%)穿破外侧皮质,1枚(1.4%)穿破椎弓根上侧皮质,3枚(4.1%)穿破椎弓根下侧皮质。胸椎椎弓根螺钉中,3枚(10%)穿破胸椎椎弓根,其中2枚(6.7%)穿出椎弓根外侧缘,1枚(3.3%)穿破内侧缘(〈2mm),但无临床症状。术后随访1枚C,椎弓根螺钉断裂,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其余无螺钉松动及断钉情况出现。所有患者固定良好,并均达到骨性融合。术后6个月患者平均JOA评分由术前(7.5±2.0)分恢复到(14.5±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4,P〈0.05)。ASIA分级情况,除3例完全性瘫痪患者脊髓功能术后无明显改善外,余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椎弓根螺钉在颈胸段骨折脱位治疗中安全、可靠。术者应熟练掌握颈胸段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fos和神经振荡在七氟醚麻醉小鼠苏醒期恐惧记忆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SPF级雄性成年C57BL/6小鼠270只,8~10周龄,体重18~24 g。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A组吸入2.5%七氟醚麻醉2 h;B组吸入2.5%七氟醚麻醉6 h;C组吸入2.5%七氟醚麻醉2 h,连续3 d,每组90只。所有小鼠先进行恐惧条件实验训练,训练后1 d进行相应的七氟醚麻醉处理,记录麻醉停止到翻正反射出现(苏醒)的时间。于麻醉前30 min(T0)、翻正反射出现后5 min(T1)、30 min(T2)和60 min(T3)对小鼠进行恐惧条件实验测试,记录冻结时间百分比。于T0、T1时进行旷场试验,记录小鼠运动总路程和在中心区域停留时间。A组随机另取6只小鼠于麻醉前1周在海马组织植入微电极,后将小鼠放回原来的笼子恢复1周,于T0—T3时记录Delta、Theta、Alpha、Beta和Gamma波相对能量值。于T0—T3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海马组织c-fos阳性细胞数,采用Western blot法记录海马组织c-fos蛋白相对含量。
结果 与T0时比较,T1时A组和B组冻结时间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B组中心区域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B组停止麻醉到翻正反射出现的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T1时冻结时间百分比明显低于A组(P<0.05),T1时中心区域停留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C组停止麻醉到翻正反射出现的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T1时冻结时间百分比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T1时中心区域停留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与T0时比较,A组T1时Theta波和T1、T2时Gamma波相对能量值明显升高(P<0.05),T1时海马CA1区c-fos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T1时海马组织c-fos蛋白相对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T1时比较,A组T3时Theta波和T2、T3时Gamma波相对能量值明显降低(P<0.05),T2、T3时海马CA1区c-fos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
结论c-fos表达上调和神经振荡增强参与单次短时间吸入七氟醚增强小鼠苏醒短时间内恐惧记忆的过程,但这一效应随着苏醒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侧卧体位下机器人辅助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6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8例,男4例,女4例;在侧卧位下行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年龄55~85(66.25±9.42)岁,病程(4.00±0.76)d;T11 2例,T12 2例,L1 3例,L2 1例。对照组18例,男6例,女12例,患者在俯卧位下行常规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年龄48~81(61.22±9.53)岁,病程(4.11±0.83)d;T10 2例,T11 3例,T12 4例,L1 7例,L2 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中操作时间、摆放体位时间、术后神经并发症情况,观察术后1 d及术后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术前及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依据Gertzbein-Robbins标准评估椎弓根螺钉位置的准确性。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均没有因椎弓根螺钉置入导致神经损伤。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34.13±4.61)ml、(78.17±22.02)ml,术中操作时间为(92.13±9.82)min、(106.22±11.55)min,摆放体位时间为(10.00±2.14)min、(15.17±2.66)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1 d VAS分别为(2.38±0.52)分、(4.56±0.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准确率观察组为96.88%(62/64);对照组为81.48%(8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卧体位下机器人辅助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能够缩短手术体位的摆放时间和术中操作时间,显著提高内固定置钉的准确率,减轻术后早期疼痛,减少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8.
张超  刘玥  吕游  文天用  李超  何勍  阮狄克 《中国骨伤》2023,36(5):487-489
目的:探讨在O形臂导航下提高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的技术要点。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20年1月接受O形臂导航下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2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9~76(45.3±11.5)岁。术后CT扫描以Gertzbein&Robbins分级评估颈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结果:21例患者共置入132枚椎弓根螺钉,其中116枚置于C3-C6节段,16枚置于环枢椎。术后CT扫描根据Gertzbein&Robbins分级,11.36%(15/132)打破椎弓根,其中73.33%(11/15)为B级,26.67%(4/15)为C级,无D-E级破壁。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无内固定所致相关并发症。结论: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O形臂导航下能够提高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得手术医师更有信心进行复杂困难的颈椎内固定操作。但是考虑到颈椎弓根周围重要而复杂的邻近解剖结构,以及可能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不仅应该熟练掌握导航技术要点,积累足够操作经验,同时警惕影像漂移,不应完全依赖导航。  相似文献   

19.
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影像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志峰  曹晓建 《中国骨伤》2016,29(12):1135-1139
目的 :通过对下胸椎及腰椎相关参数进行测量,明确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外展角及进针点距棘突的距离,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对40例(男17例,女23例)正常成人的T10-L5进行薄层CT扫描,厚度为1 mm,选择通过椎弓根、关节突关节及横突的横断面图像,由CT自带图像处理软件测量经椎弓根穿刺的最大和最小穿刺角度及进针点距棘突的距离,并根据测量结果指导临床应用。结果:椎体穿刺的最佳角度和进针点的数值在T10-L5间总体呈逐渐增大趋势,从T10-T12略有下降,然后逐渐增大,至L5时获得最大值;根据测量结果对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术后椎体后凸矫正率满意,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结论:术前对穿刺相关数据参数进行测量,可以很好地指导术中操作,降低手术风险,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胸腰椎Chance骨折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Chance骨折的创伤机制、-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本组21例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23~57岁,平均32岁。骨折部位:T11 3例,T12 29例,L1 8例,k1例。骨折按Denis分类:A型10例,B型2例,C型5例,D型4例。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0例。B级1例,C级2例,D级2例,E级16例。本组均行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并行脊柱后外侧植骨。结果:21例平均随访18个月(13~28个月)。除1例ASIAB级术后神经功能无改善外,其余ASIAC级或D级者恢复至E级。术后X线片示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满意,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术后腰背疼痛及功能情况总体满意。结论:胸腰椎Chance骨折属于屈曲牵张性损伤,发病率低,神经症状少,为不稳定骨折,采用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此类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