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吴鞠通医案》中桂枝的运用规律。方法人工检索《吴鞠通医案》处方中含有桂枝的医案,采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并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1.4),采用系统集成的频次分析与关联分析对所纳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筛选,本研究共纳入医案320则,吴鞠通对于桂枝的运用主要见于痰饮、痹证病症中,辨证以寒证、饮证、湿证及脉络瘀阻证为主。运用桂枝的医案中,以胸胁部症状出现频次最高;脉象以弦脉、细脉、紧脉及其相兼脉为多。吴鞠通对于桂枝的运用呈现宽范围的用量特点。结论吴鞠通擅用桂枝,重视脉象对于桂枝运用的指导意义;其冲破明清小剂量运用桂枝的限制,据病情轻重而灵活调整桂枝的用量;且善于把握桂枝的温通之性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管理系统(V2.5),分析"疾病-证候-治法-中药"之间的关系,探讨丁学屏教授诊治水瘀交互证糖尿病肾病的临证经验及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临床医案采集,结合软件的分析系统,采用频次统计法,分析医案症状、证候、治法出现频次及中药性味归经频次;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高级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中药物组合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共纳入糖尿病肾病水瘀交互证患者17例进行分析,高频药物有土茯苓、茯苓、牛膝、防己、黑大豆等,药物组合有黑大豆与白扁豆,牛膝与茯苓,牛膝与土茯苓,白扁豆与茯苓等。结论:辨治糖尿病肾病,首先辨缓急,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治疗重视肺脾肾三脏,多用芳淡化湿,上下分利之品,祛邪而不伤正。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7,(7):1359-1363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管理系统(V2.5)",分析"疾病-证候-治法-中药"之间的关系,探讨丁学屏教授诊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证经验及用药规律,总结丁学屏教授学术经验。方法:通过临床医案采集,结合软件的分析系统,采用频次统计法,统计得出医案症状、证候、治法出现频次,使用中药性味归经频次;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高级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得出处方中药物组合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本研究对31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内风入络证进行分析,出现频次较多的虫类药物有全蝎,僵蚕,蝉蜕;药物组合有"桑叶、桑白皮""全蝎、僵蚕""黄连、桑叶、桑白皮""生地黄、僵蚕、全蝎"等。结论:辨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内风入络"为根本,治拟"熄风通络",善用虫类药物,取虫蚁速飞走诸灵,搜风通络。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于志强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总结其临证经验及用药特色.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教授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的医案,将有效方剂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分析其所用药物性味归经分布、功效频次、用药频次,并进一步进行药物关联分析、聚类及复杂网络药物组方分析.结果:共纳入病例370例,录入有效方剂455首.药性以平、寒、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多,归经以肝、肺、脾经为主.药物功效分类以平抑肝阳、明目、燥湿化痰、祛风通络为主.中药使用频次以天麻、钩藤、炙甘草、夏枯草等为多.关联规则显示钩藤-天麻、夏枯草-天麻等关联度最高,菊花-天麻、菊花-钩藤等组合应用最频繁.聚类分析得出3个核心聚类群.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处方.结论:于教授临证治疗高血压病多从肝论治,病机为肝风肝火痰浊瘀血上扰清窍,治疗喜用平肝风、清肝火、健脾化痰、活血祛瘀等法.  相似文献   

5.
吴鞠通治疗温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成就,为温病学辨证论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温疫易发时段与六气格局分布相关;君相两火加临易发温厉,气运不同决定疫病寒温性质各异,运气胜复、标本中气理论阐述温病证治机理,精通气运之理,临证自有准的等5个方面,对吴鞠通运用运气理论论治温病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现今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具有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河北中医》2021,43(5)
目的 探析燕赵医家窦材《扁鹊心书》使用艾灸关元的应用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窦材所著《扁鹊心书》为检索源,将符合标准的临证医案纳入,提取临床症状信息,并用Excel 2016软件建立原始数据库文件;应用SPSS Statistic 23进行频数、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医案36条,300壮以下17条,300壮及以上19条。提取临床症状36个,出现总频次92次,以“肢冷”最高; 300壮以下涉及临床症状27个,出现频次51次,以“倦怠”“肢冷”最高; 300壮及以上涉及临床症状27个,出现频次41次,以“肢冷”最高。经聚类分析,发现皮肤紫斑、噫气、口干为一组,发热、咳嗽、食少为一组,肢冷、谵语、头昏为一组,倦怠、痞满、泄泻、呕吐为一组的4个艾灸关元穴核心临床症状群,按照经脉病候,分别为少阴病证、太阴病证;发现咳嗽、食少、发热为一组,倦怠、痞满为一组,泄泻、呕吐、肢冷为一组的3个灸量300壮以下核心临床症状群,为太阴病证;发现噫气、耳聋、皮肤紫斑、肢冷为一组,食少、泄泻为一组的2个灸量300壮及以上核心临床症状群,属少阴、太阴并病。结论 窦材善用艾灸关元穴治疗太阴病证和少阴病证,且与灸量关系密切,300壮以下以治疗太阴病证为主,300壮及以上则治疗少阴、太阴并病。  相似文献   

7.
《吴鞠通医案》中有大量医案证明,吴鞠通在临证过程中不仅善于化用经方,更能结合患者病情发展和自身经验,做出合适的化裁.从理法方药4个方面,桂枝汤证、下法和复脉类方3个角度,选取桂枝汤、承气汤、复脉汤的部分医案为例,与《伤寒论》《温病条辨》之理论条文进行对比,同时参考其他古今医家的观点.分析结果显示,吴鞠通的临证思路可分为继承自张仲景与个人临床观察2个部分,是对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黄吉赓教授治疗肺系病证的用药经验.采用医案数据库统计分析系统对其肺系病证门诊医案进行症状频次和药物频次相关性统计分析:收集黄吉赓教授肺系病证门诊医案共计100例,对症状的统计中,共出现了56种症状,主要以肺系、脾系、肾系症状为主。全部医案中载经验方17首,其中使用频数最高者为治咳2方。共59次。用药凡147味,总用药频数计5699次,频数最高者为桔梗,达248次(占,4-用药频数的4.4%,占方剂总数的98.4%),其中频数前10味的药物为桔梗、甘草、半夏、紫菀、枳壳、射干、柴胡、款冬花、郁全、丹参,可组成黄老治疗肺系病的基本方。  相似文献   

9.
以《龙砂八家医案》所载医案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龙砂医家医案,探讨龙砂医家运用五运六气临证的思维特点,认为龙砂医家善于运用运气学说的"天人合一"观、周期节律、"开阖枢"理论等分析病机,预测疾病转归预后,根据值年运气特点调整用药思路,使用运气《司天方》,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收集及选取马伟明主任中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首诊医案,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组方规律,根据中医症状,提取其相关药物,探讨马伟明主任中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组方用药及随症加减规律,阐述其临证经验。结果共纳入348个医案,通过"方剂分析"明确常用药物为姜半夏、炒黄连、香茶菜、玫瑰花、大血藤、蛇六谷等6个;通过"医案分析"明确前10位中医症状为胃脘痞胀、胃脘痛、口苦口臭、呃逆、恶心呕吐、大便黏滞不爽、嗳气、身倦困重、反酸、胃脘灼热。根据"中医症状"分别提取其相关"方剂"进行"症-药"分析,得出随症加减的方药变化规律。可见,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可展现马伟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病证结合,辨证除症"的个体化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11.
吕玲  李霄  熊可  李霖  张晗 《天津中医药》2020,37(8):892-896
[目的]分析古代医案中饮病的证治规律。[方法]通过整理第5版《中华医典》中饮病相关医案,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饮病的症状、脉象及处方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出254则医案,涉及症状77种,脉象19种,药物264味。症状出现频次最多为咳嗽、气喘、心下痞等,聚类分析得到5类核心症状。脉象频数分析发现弦脉出现频率最高,且弦脉与沉脉关联性最强。药物出现频率最高为茯苓、半夏、桂枝等,关联分析得出常用药对组合为半夏+茯苓,聚类分析得到3类核心药物组合。[结论]饮病症状可涉及上中下三焦,临证用药以温阳化饮为主,遵循了"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管理系统(V2.5),探讨李飞跃名中医诊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证经验及用药规律,总结其学术经验。方法:通过临床医案采集,结合软件的分析系统,统计得出医案症状、证候、治法出现频次,使用中药性味、归经、频次以及处方中药物组合使用频次,分析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对14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进行分析,其中中药处方中用药频次前三位的中药分别为川芎、桑枝、土鳖虫,药物组合频次前三位的分别为川芎-桑枝、当归-川芎、川芎-土鳖虫。结论:李飞跃教授认为本病总属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肝脾肾虚不足为本,风寒湿邪外袭、气血痹阻为标,以活血祛瘀行气、祛风湿、通经络为主,扶正补虚为辅的主要治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疾病-证候-治法-中药"之间的关系,探讨丁学屏教授诊治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临证经验及用药规律,总结丁学屏教授学术经验。方法:通过临床医案采集,结合软件的分析系统,采用频次统计法,统计得出医案症状、证候、治法出现频次,使用中药性味归经频次;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高级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得出处方中药物组合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本研究对39例糖尿病阴虚热盛证进行分析,高频药物有地骨皮、黄连、山药、地黄、知母等,药物组合有桑叶、黄连,桑白皮、黄连,地黄、桑叶、黄连等。对29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进行分析,高频药物有黄连、山药、地黄、地骨皮、知母等,药物组合有黄连、地骨皮,地黄、地骨皮、黄连,地骨皮、山药、黄连等。结论:辨治糖尿病,兼顾"本虚标实",治拟"清热、滋阴"并举,多用甘寒生津之品清热救液。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专家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及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所有关于慢性胃炎专家经验报道的文献,并人工查阅《临证治验》《张泽生医案医话集》筛选慢性胃炎的有效医案。提取医案中四诊信息、中医证素诊断、治法及方药信息并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科研病例采集系统制定结构化电子病历采集模板,采集医案资料建立数据库,并根据系统数据挖掘平台对慢性胃炎症状、证素、治法及用药频次进行描述性统计,对症状-证候-治法-药物之间的关系、药物配伍规律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筛选了108位中医药专家的278则有效医案。慢性胃炎症状出现频次前5位为胃脘痛(200)、胃脘胀满(176)、纳呆(139)、嗳气(101)、反酸(87);证素出现频次前5位为脾气虚(128)、肝郁(92)、气滞(82)、胃热(53)、湿热(50);治法出现频次前5位为健脾(141)、清热(109)、理气(95)、疏肝(93)、化湿(58)。278则医案共使用中药239味,其中出现频次≥10次的有80味,出现频率≥10%的有甘草、半夏、白芍、陈皮、白术等40味。白芍、茯苓、陈皮、白术分别与甘草,党参、白术、陈皮分别与茯苓,茯苓、白术、陈皮、甘草分别与砂仁两者之间,麦芽、山楂、神曲,白术、陈皮、茯苓三者之间为慢性胃炎最常见药物配伍。结论慢性胃炎以脾虚、肝郁为本,以气滞、湿热、血瘀为标,治疗以健脾益气、疏肝解郁为基本大法,根据兼挟的不同分别佐以行气、清热、化湿、活血、养阴和温阳之法。  相似文献   

15.
<正>医案是中医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国学大师章太炎尝谓:"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的确,医案是医者活生生的临证记录,最能反映其学术思想、诊治经验和用药特色,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笔者以为,借鉴古代名家的医案特别是诊治真假疑似病证的案例,对临证辨惑析疑,提高疗效,无疑有着较大的启发和帮助。兹精选几则典型医案,并加以评析,以飨读者。1真寒假热案  相似文献   

16.
《鲁峰医案》自问世以来,流传不广,仅存孤本,因此未得到后世医者的足够重视和研究。该书按所辑病症特点及科别类属,划为5部分:虚损类、伤寒类、瘟疫类、诸痛类、妇人类。栽临证经验方82首。以病症类别为纲,以经验方剂为目,统案、统论,其中对于伤寒、温疫、虚损等病证都有独到的见解,是一部具有相当参考价值的临证医案著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吴鞠通治疗小儿痘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方法 应用Excel软件对《吴鞠通医案》小儿痘证相关条文处方进行数据录入,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及IBM SPSS Modeler 18进行频数、性味归经、聚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收集到处方214首、中药130味、总使用频次2307次。其中使用频次>40次的药物共有15味,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主要归入肺经、肝经、脾经、胃经。通过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队,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到8个聚类药物组合。结论 吴鞠通治疗小儿痘证注重辨证,灵活应用凉泻或温补之法,重点在于解毒,需彻底清除痘毒。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管理系统(V2.5)",分析"疾病-证候-治法-中药"之间的关系,探讨丁学屏教授诊治糖尿病合并肥胖的临证经验及用药规律,总结丁学屏教授学术经验。方法通过临床医案采集,结合软件的分析系统,采用频次统计法,统计得出医案症状、证候、治法出现频次,使用中药性味归经频次;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高级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得出处方中药物组合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本研究对13例糖尿病合并肥胖脾胃湿热证进行分析,高频药物有黄连,地骨皮,土牛膝,土茯苓,莪术等;药物组合有"黄连,土茯苓""黄连,地骨皮""黄连,莪术""黄连,土牛膝""土茯苓,土牛膝""黄连,土茯苓,土牛膝""莪术,郁金"等。结论辨治糖尿病合并肥胖,从湿、热、瘀、浊着手,治以清热祛湿,疏瘀化浊。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信息挖掘技术研究名老中医谢海洲"治痹三要四宜"学术思想之健脾利湿法。方法:利用"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实现谢海洲教授治疗风湿病临床信息结构化,利用名老中医经验智能分析平台进行数据分析挖掘,采用"人机结合,以人为主"原则,以谢海洲大量临床诊疗病例材料和信息数据为基础,从中医痹病证型、治法、用药等方面,对谢海洲治疗风湿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加以研究。结果:谢海洲教授治疗风湿病证候名称共46种,证候名称出现频次共5175次,其中气血虚、气虚、脾气虚证候占24.46%,寒湿痹阻、风湿痹阻、湿热痹阻、湿浊痹阻、湿瘀痹阻、寒湿闭阻证候占25.70%。各种治法出现61种,各种治法名称频次12097次,益气、补脾治法占10.50%;祛湿、消肿、利湿、化湿治法占14.18%。各种类药物出现23种,共出现各种类药物名称出现频次8573次。调补药物名称出现频次2230次,占26.01%,祛风湿药使用1360次占15.86%,祛邪药物2350次占27.41%。其中温散祛湿药物名称出现频次62次占0.72%,占祛邪药物2.64%;清热除湿898次占10.47%,占祛邪药物38.21%;祛湿药物1390次占16.2 l%,占祛邪药物59.15%。结论:以上研究较准确体现了谢海洲教授"治痹三要四宜"之健脾利湿法学术思想,从客观实际反映谢海洲教授治痹临床辨证思维模式、治法特点、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7,(2):233-236
目的:探讨薛博瑜教授辨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思路。方法:采用数据处理平台Medcase V3.2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对所收集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医案运用频数及关联规则分析,从症状、舌苔、脉象、证型、治法及用药规律方面进行挖掘。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医案73例,临床症状中"乏力"出现频次最高;证型以"湿热蕴结、肝郁脾虚、肝肾亏虚"为主,治则宜"疏肝清化、健脾清化、养阴清化";常用药物为"炒白术、垂盆草、赤芍、广木香、白芍"等。结论:薛博瑜教授辨治非酒精性脂肪肝重视痰湿瘀滞的病机,治法以清化湿热,健脾疏肝益肾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