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目的从临床、皮肤镜、还有病理学特点角度入手,细致分析皮肤纤维瘤。方法对某医院40例皮肤纤维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明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结果40例患者中,包括10名男性患者,30名女性患者。患者四肢常见暗红色的丘疹,还有褐色结节。经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后发现,大部分患者的肿瘤细胞以肉眼可见的细长梭形分布于真皮中部,呈现出交叉状的特征。结论要想诊断患者的病症与临床表现,需要经过科学、细致的病理检查,并利用皮肤镜进行辅助检查,确保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为后续手术切除做出必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皮肤纤维瘤(DF)的皮肤镜与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图像特点,总结皮肤镜及RCM诊断DF的图像特征。方法 选取31例患者(35个皮损),行皮肤镜及RCM检查,并经病理确诊DF后分析皮肤病理、皮肤镜及RCM图像。结果 发现7种皮肤镜图像模式,其中外周纤细色素网络和中央白色网络(45.7%,16/35)是皮肤镜较常见的模式;RCM图像最常见的是表真皮交界高密度高亮度环(100%,35/35);硬化型DF皮肤镜图像中央白色瘢痕样斑片面积更大,RCM图像中真皮有明显束状增生的胶原纤维。结论 外周纤细色素网络和中央白色网络是DF较具诊断意义的皮肤镜特征;表真皮交界高密度高亮度环是DF具有诊断意义的RCM特征;皮肤镜图像中央大片瘢痕样斑片及RCM中真皮束状胶原纤维可能为硬化型DF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皮肤纤维瘤组织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观察和分析了32例皮肤纤维瘤的组织病理变化,其中男14例,女18例,均为单发的皮肤结节,发生于真皮中层,表皮改变多为棘层肥厚,部分呈假上皮瘤样增生及形成幼稚的毛囊-皮脂腺样结构,肿瘤成分以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增生和幼稚的胶原纤维为主,有些病例可见泡沫细胞、多核巨细胞和含铁血黄素细胞,多数瘤体内有不同程度的毛细血管增生,不同病例中细胞和纤维的比例不同,作者对本病的分类及其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和结节性筋膜炎的鉴别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皮肤纤维瘤(DF)的临床特征和组织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整形外科收治的皮肤纤维瘤66例患者(80个病灶)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66例皮肤纤维瘤患者,男女比例1:1.13,中位发病年龄33.5岁,病程1个月-12年,肿瘤的大小从0.3-5cm不等,多数肿瘤的大小≤2cm(85.00%),部分患者有自觉症状,如瘙痒、触压痛等。80个病灶位于四肢者51例(63.8%),且下肢多于上肢,多表现为单发褐色结节。术前确诊“DF”12例,拟诊“梭形细胞瘤”2例、“隆突性纤维肉瘤”1例、“瘢痕”1例、“体表凹陷”1例、“肉芽肿”1例、“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80张H-E染色切片中,细胞性2张(2.5%),动脉瘤样1张(1.25%),非典型性1张(1.25%),余均为经典型DF。免疫组化Vimentin、CD10均呈阳性,CD34阴性率为82.93%。结论:不同分型的DF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和免疫组化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掌握其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是诊断的关键,结合免疫组化分析可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分析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昆明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2004年7月至2011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皮肤基底细胞癌1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病理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部分病例常规诊断困难的加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8例患者男性85例,女93例,女稍多于男性,年龄24~88岁,中位年龄63岁.结论 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首诊多数得不到正确诊断与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病情进展,主要与恶性黑色素瘤、皮脂腺癌、鳞状细胞癌、毛发上皮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46岁。20年前右侧背部和臀部、双下肢出现数个皮色或褐色丘疹,豆粒大,质坚,无痛痒,皮疹表面皮肤无红肿和破溃。近两年来,患者发现背部右侧和左下肢皮疹渐增大,颜色渐渐变黑,偶有痒、痛,于2004年4月就诊。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 分析3514例乳腺癌患者9年间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7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并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信息来源于病例病案记录,采用相对数及构成比描述分析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指标.结果 3514例乳腺癌患者性别(男/女)比例为1.00:318.45...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05年麻疹病人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11例住院治疗的麻疹病例的年龄、性别、主要临床症状、并发症和预防接种史进行分析。结果111例中有预防接种史者12例,占10.8%;年龄大者具有koplik斑的少;全部病例康复出院。结论坚持预防接种可有效控制麻疹的发病率;隔离治疗和良好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恶性程度较高,总体预后较差,初诊时分期较晚,治疗手段有效率欠佳。本研究探索影响CCA发生、发展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以期为CCA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潜在的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02 年以来经病理确诊且临床资料完善的512 例CCA患者的病历资料。利用Kaplan-Meier 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 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元Cox回归法对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CCA发病率≤60 岁者高于>60 岁者(61.13% vs 38.87%),男性略高于女性(52.54% vs 47.46%),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35 μg/L 者占66.21%,病理分期III 和IV 期患者居多(分别占49.22%和17.58%)。单因素分析发现ALB,ALP,CA19-9 等因素与预后相关,多因素Cox 生存分析发现ALP,CA19-9,肿瘤最大直径等是CCA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CA发病率≤60 岁人群较高,初诊时分期较晚,CA19-9 是较为敏感的实验室指标。ALP,CA19-9,肿瘤最大直径,合并子瘤,肝硬化及TNM分期是影响CCA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007年1月~2014年9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手术切除的48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48例PT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1岁。均以乳腺肿块就诊,肿块直径从1.5~25 cm不等,平均6.7 cm。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2例行肿块单纯切除术,14例行肿块扩大切除术,12例行乳房切除术。参照2003版WHO标准将组织学分级分为良性PT 27例,交界性PT 15例,恶性PT 6例。其中30例获随访3~48个月,随访期间肿瘤复发4例。结论:PT是一种较少见的乳腺肿瘤,准确把握PT的临床病理特点,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分析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皮肤科79例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以及皮肤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9例患者中,男45例,女34例;男:女为1.3:1。发病年龄31—86岁,平均62岁。临床表现多为结节,痣样或疣状改变。病理分型为实体型46例(58.2%),色素型11例(13.9%),其余类型为22例(27.8%)。临床初诊不符合率为40.5%。结论皮肤基底细胞癌临床和肿瘤病理表现多样,病理分型以实体型为主。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I-NENs)的特点、治疗及预后,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20年3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92例GI-NEN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2例患者,男女比例:0.88:1,平均诊断年龄50.41岁;多位于直肠(80.4%),其次为胃(9.8%)、十二指肠(4.3%)、阑尾(4.3%)等;肿瘤直径:0~1cm者占76.1%,1~2cm者14.1%,大于2cm者约9.8%;浸润深度:黏膜、黏膜下层者占82.6%,肌层、外膜者17.4%;转移情况:有7.6%伴转移,92.4%无转移;治疗:共有47.8%经内镜下治疗,52.2%经外科手术治疗;1 年、3 年、5 年生存率分别是95%、94%、94%。结论:GI-NENs的发病年龄跨度较大,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病部位以直肠最为多见,病变较少浸润至肌层及以下,较少转移;不同病理分级在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有无转移、预后等方面的分布不同,分级越高,提示预后不佳;1 年、3 年、5 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肿瘤的发病部位、肿瘤分级、大小、浸润深度、转移、治疗影响患者的预后生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1例行手术切除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随访,分别对临床常见症状、肿瘤的部位及大小、核分裂像、免疫组化结果、Fletcher分级等因素进行预后分析。结果腹痛和血便是GIST常见临床表现;免疫组化CD117和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6.27%和81.36%;肿瘤直径和Fletcher分级在不同部位的GIST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72%、67%;多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术后辅助甲磺酸伊马替尼(IM)治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痛和血便是GIST的常见临床表现;CD117和CD34是GIST诊断的常用病理指标;Fletcher分级有利于预后评判;靶向治疗能进一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肾实质性恶性高血压的临床及肾脏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6例肾实质性恶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16例肾实质性恶性高血压中,临床诊断为肾病综合征4例(25%),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50%),硬皮病肾危象1例(6.25%),间质性肾炎1例(6.25%),狼疮性肾炎2例(12.5%)。16例患者均表现为进行性肾功能损害;临床表现以蛋白尿为主,其次为蛋白尿伴血尿。肾脏病理改变以肾小球病变为主者15例(93.75%),肾小管间质疾病1例(6.25%)。结论:肾实质性恶性高血压患者年龄较轻,主要表现为肾功能进行性恶化,肾脏结构多数异常;肾脏病理改变以增生硬化性肾小球病变为主。肾实质性恶性高血压患者疗效较差,预后不好。 相似文献
20.
152例老年大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方法总结1993年7月-2000年12月间收治的65岁以上老年人大肠癌152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和生存率。结果152例老年人大肠癌中,合并其他疾病者101例(66.5%1;Dukes分期:B、C期116例(76.3%)。病理类型:腺癌131例(86.2%),其中高、中分化腺癌83例,低分化腺癌48例;黏液腺癌13例(8.5%);印戒细胞癌3例(2.0%);息肉恶变5例(3.3%);合并大肠息肉25例(16,4哟;多原发性大肠癌2例(1.3%);术后1年生存率90.2%,3年生存率76.8%,5年生存率55.4%。结论目前老年大肠癌发病率逐渐增高,临床分期以进展期为主,病理类型主要为高、中分化腺癌,手术根治率高,预后较好,但应注意合并大肠息肉及多发原发性大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