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TIG2在寻常型银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正常组织,未受累组织和银屑病皮损中TIG2蛋白和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正常组织及未受累组织中,TIG2表达于表皮全层,在银屑病周围皮损中,可见TIG2阳性染色于棘层上部,在棘层下部及基底层中表达较少,而在银屑病中间皮损中无表达.TIG2在正常和未受累皮肤基底层中的表达高于其在银屑病边缘皮损基底层中的表达(p<0.01);TIG2在正常皮肤和未受累皮肤中的表达高于其在银屑病中间皮损中的表达(P<0.01);银屑病边缘皮损基底上层中的表达高于其在银屑病中间皮损中的表达(P<0.01).结论 TIG2可保持表皮正常分化功能,TIG2的降低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Ki-67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DP法检测了48例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区及20例正常人表皮中Ki-67的表达及分布特点,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方法)检测Ki-67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区Ki-67表达均较正常表皮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分布于除角质层以外的表皮各层,而正常表皮表达阴性或仅在基底层有弱阳性表达。RT-PCR检测结果表明寻常型银屑病组Ki-67的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正常表皮。结论 Ki-67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过度表达,提示其与银屑病的表皮细胞过度增殖、分化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及血清中的表达,探讨OPN与银屑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①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5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和10例正常人皮肤中的OPN的表达情况;②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5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40例正常人血清中OPN的表达;③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与OPN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银屑病组皮损及血清OPN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银屑病组血清OPN表达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评分呈正相关(P<0.05),银屑病BMI超重组血清OPN的表达高于BMI正常组(P<0.05).结论 OPN可能参与了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银屑病的严重程度.肥胖可能是银屑病患者OPN高表达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磷酸化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P-STAT3)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36例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P-STAT3及bFGF表达的情况,并探讨P-STAT3和bF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P-STAT3及bFGF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屑病患者P-STAT3表达和bFGF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P-STAT3和bFGF在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表达均升高,且呈正相关,提示两基因有可能共同参与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IL-15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mRNA及蛋白质水平研究白介素15(IL-15)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及非皮损皮肤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对2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及非皮损皮肤中IL-15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同时以10例正常人皮肤作为对照。结果2种IL-15前体蛋白的mRNA在所有皮肤标本中都有表达,银屑病皮损中IL-15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非皮损处皮肤(P〈0.001)和正常人皮肤(P〈0.001),非皮损皮肤的表达与正常人皮肤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L-15低表达于非皮损和正常皮肤的基底细胞层,而在银屑病皮损处高表达,且表达范围可达表皮全层及真皮乳头层。皮损处IL-15的表达明显高于非皮损(P〈0.001)和正常皮肤(P〈0.001),非皮损与正常皮肤之间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的皮损中高表达IL-15,在疾病的发生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树突细胞溶酶体相关膜蛋白(DC-LAMP) 、树突细胞特异性非整合素(DC-SIGN)的表达,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DC-LAMP、DC-SIGN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与正常皮肤的表达。结果 DC-LAMP在银屑病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C)基底层和棘层以及真皮树突细胞(DC)均高表达,在正常皮肤表皮KC基底层和真皮DC中呈低表达(P<0.01);DC-SIGN在银屑病表皮KC和真皮DC中均高表达,在正常皮肤表皮KC基底层和真皮DC中低表达(P<0.01)。结论 寻常型银屑病发病与DC LAMP、DC-SIGN有关。DC、KC可能通过表达DC-LAMP和DC-SIGN发挥抗原递呈作用,参与银屑病免疫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MMP-9)的表达水平及表达模式。方法用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9例寻常型银屑病皮损、15例寻常型银屑病非皮损及15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中MMP-2、MMP-9的表达水平及表达模式。结果MMP-2及MMP-9主要表达于表皮各层的角质形成细胞胞浆内。MMP-2及MMP-9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72.100%,在寻常型银屑病非皮损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3.33%及25.00%,在正常皮肤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7%及0%。MMP-2及MMP-9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非皮损及正常皮肤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MMP-2及MMP~9的表达异常可能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素酶(heparanase,HP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方法 选取嘉兴市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25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5例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标本和20例对照组健康皮肤标本的HPA和VEGF水平并进行比较。 结果 HPA表达产物主要位于细胞浆,呈棕黄色颗粒状,银屑病组表达集中于棘层、基底层与乳头层血管内皮细胞,对照组呈阴性表达。VEGF表达产物主要位于细胞浆,呈棕黄色颗粒状,银屑病组表达集中于棘层与乳头层血管内皮细胞,基底层也有少量表达,对照组呈阴性表达或基底层少量表达。对照组HPA和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5%,银屑病组HPA和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8%、96%,银屑病组HPA和VEGF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银屑病皮损中HPA和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585,P<0.05)。 结论 HPA和VEGF在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皮肤,二者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作为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病理诊断的辅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脂异常与炎症标记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2016年本院收治的终末期肾脏病(ESRD)中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的患者40例及同期的健康志愿者40例为研究对象,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的患者为实验组,同期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人群的血脂水平、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睾酮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HD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正常人,而脂蛋白A水平高于健康正常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MHD患者的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P<0.01),男性患者血清睾酮(T)平均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HD患者血脂水平与炎症指标异常的程度与心血管的发病率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研究TNFα诱导蛋白3相互作用蛋白1(TNFα-induced protein 3-interacting protein 1,TNIP1) mRNA及其编码蛋白在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体内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研究分为两组,病例组为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我院皮肤科收治的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25例,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33.0±8.3)岁;健康对照组为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人群共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31.3±9.9)岁.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NIP1 mRNA及其编码蛋白ABIN1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ABIN1蛋白在患者皮损和健康对照者皮肤中的定位和表达.结果 病例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NIP1 mRNA的相对表达量(0.292 1±0.1016)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085 9±0.266 3)(P <0.05),ABIN1蛋白在病例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0.093 2 ±0.003 9)与健康对照组(0.290 9 ±0.057 8)相比也有显著差异(P<0.05).ABIN1蛋白主要表达在健康对照者皮肤的表皮层,且主要表达在细胞核外,病例组皮损中ABIN1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银屑病患者TNIP1 mRNA及其蛋白的低表达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区表皮Smurf2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区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2(Smadubiquitinationregulatoryfactor2,Smurf2)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SP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和对照正常皮肤中Smurf2的表达情况。结果RTPCR显示,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Smurf2表达水平上调。与对照正常皮肤相比,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Smurf2的免疫组化染色显著增强。结论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区表皮Smurf2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miR-21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皮损旁组织以及正常健康人群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同时研究其下游靶蛋白RASA1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和正常人群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21在12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皮损旁组织以及15例正常人群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别倍数用2-ΔΔCt值表示。利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45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与20例正常人群皮肤组织中RASA1蛋白的表达情况,RASA1阳性显色主要为细胞质显示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 结果 经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后分析显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中miR-2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RASA1蛋白在正常皮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0.00%,显著高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阳性表达率(1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009,P<0.001)。 结论 miR-21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其靶蛋白RASA1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皮肤组织;可能是由于miR-21的差异表达调控RASA1基因,导致RASA1蛋白表达受到抑制,从而参与指向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 mRNA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FGF10 mRNA在22例正常皮肤组织、银屑病皮损和未受累皮肤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原位杂交法检测发现,在22例正常皮肤组织、银屑病皮损和未受累皮肤表皮的全层或表皮中下层可见FGF10 mRNA表达(95%);在正常皮肤表皮的基底层或少量细胞内可见FGF10 mRNA的表达(5%);在寻常型银屑病非皮损表皮的中下层或个别细胞内可见FGF10 mRNA的表达(82%).寻常型银屑病皮损表皮中FGF10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FGF10 mRNA在银屑病发病早期阶段的表达增高可能与银屑病的早期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6.
张建玲 《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2009,(10):1116-1118
寻常型银屑病是一种顽固性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随着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开展,目前出现不少新的治疗药物和新技术与方法,给难治易发性银屑病的治疗带来新的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寻常型银屑病从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方面的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组织疗法对寻常型银屑病疗效及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组织疗法对银屑病病人疗效及免疫学指标的影响。②方法 采用ELISA法和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 (APAAP)法 ,观察 17例银屑病病人采用组织疗法治疗前及治疗 30d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补体及活化片段的变化 ,同时观察了组织疗法的效果。③结果 银屑病病人外周血CD4 ,CD4 /CD8,C3,C4明显降低 ,CD8,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 ,C3d和sC5b 9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 =4.78 11.6 2 ,P <0 .0 0 1) ,治疗后各指标变化较治疗前更明显 (t=2 .994.79,P <0 .0 0 1) ;治疗后PAS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t =4.77,P <0 .0 0 1)。④结论 组织疗法可能通过减少补体活化和抑制免疫反应减轻银屑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皮肤镜在寻常型银屑病与慢性湿疹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我院68例头皮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62例头皮慢性湿疹患者均采用皮肤镜技术检测。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与慢性湿疹患者皮损颜色、低倍下血管形态、低倍下血管模式、高倍下血管形态(肾小球样血管、细分支血管)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高倍下血管形态的非典型血管无统计学差异(P>0.05)。寻常型银屑病、慢性湿疹患者皮肤镜下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指标分别为低倍下血管模式的规则排列、不规则排列。结论皮肤镜低倍下血管模式下是否规则排列可能是鉴别寻常型银屑病与慢性湿疹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血常规指标的分析在诊断白血病中的意义.方法:筛选出本院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的62例白血病患者,按照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急性组与慢性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行血常规指标检验与分析,对比其白细胞、血红细胞以及血小板的差异性.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上升率、下降率、正常率以及血红细胞的上升率、正常率和血小板的上升率、下降率、正常率,差异均显著(P<0.05);急性组的诊断符合率为74.2%,慢性组的诊断符合率为71.0%,对比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血常规指标的分析在诊断白血病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降低误诊率与漏诊率,可作为白血病临床诊断的辅助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