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刍议乌梅丸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主治蛔厥及久利。后世方书均将此方列为“驱虫剂”,然历代医家验证,本方并不纯是驱虫之方,而是用来调整厥阴之寒热错杂证候的,为治厥阴病主方。清·柯韵  相似文献   

2.
辨证运用吴茱萸汤临床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玲 《中医研究》2002,15(1):62-63
吴茱萸汤是张仲景方 ,在《伤寒论》中 ,论本方证治有 3条 ,阳明篇用治“食谷欲呕” ,少阴篇用治“少阴病吐利 ,手足厥冷 ,烦躁欲死” ,厥阴篇用治“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篇》用本方有 2条 ,一治“呕而胸满者”,一治与《伤寒论·厥阴篇》同。以上各条证  相似文献   

3.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原治阳明寒呕、厥阴头痛、少阴吐利。虽一方三治,但其主要病机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而不仅是胃中虚寒;因吴茱萸既可温肝又可暖胃,决定了本方功效为温肝暖胃、降逆止呕,而不仅是温中祛寒。  相似文献   

4.
张磊  袁梦琪  罗璠  万冬桂 《中医药导报》2021,27(11):191-194,197
总结李佩文教授基于六经辨证治疗化疗相关性呕吐经验.李佩文教授认为化疗相关性呕吐并不完全按照《伤寒论》所述六经传变规律发展变化,初起可以太阴病、少阳病为主,而后易传入相表里之经脉而见阳明病、厥阴病,病程迁延则以少阴病、太阳病为主.太阴病阶段方用理中汤加减;阳明病阶段以增液汤、橘皮竹茹汤为主;少阳病阶段方用小柴胡汤加减;厥阴病阶段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吴茱萸汤为主;太阳病阶段主要表现为太阳病变证之痞病,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少阴病阶段要积极配合西医治疗措施.李佩文教授临床谨守病机,基于六经辨证体系,随证选用经方治疗化疗相关性呕吐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吴茱萸汤是张仲景方,在《伤寒论》中,论本方证治有3条,阳明篇用治“食谷欲呕”,少阴篇用治“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厥阴篇用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篇》用本方有2条,一治“呕而胸满者”,一治与《伤寒论·厥阴篇》同。以上各条证候,虽表现不同,但病机相同,都……  相似文献   

6.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是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良方。原书论本方证治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和“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从以上所论,可看出在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病证中用本方论治,虽然临床证候不同,但其病机都是阴寒之气上逆犯胃,故可用一方而治。  相似文献   

7.
正张仲景在《伤寒论》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篇均提到"吴茱萸汤主之",纵览吴茱萸汤全方,以一升吴茱萸为君,六两生姜为臣,人参三两为佐,大枣十二枚为使,分析其主证,有治疗阳明病的"食谷欲呕",有治疗少阴病的"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有治疗厥阴病的"干呕,吐涎沫,头痛",对比三条原文,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尽管所述症状不尽相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为少阴阳郁而设四逆散,放在《伤寒论》少阴篇,以"少阴病"冠首,病机当为少阴枢机不利,气机壅滞,阳气内遏不能外达四末,阳郁内闭。因论述简洁引发争议,后世医家未从仲景六经出发,从药物组成、脏腑辨证法推测四逆散证病机,分别提出四逆散证属少阴、厥阴、少阳经。病在少阴:系少阴阳虚相对较少,从方剂组成、临床实践角度,都不太被后世认可;少阴邪热内郁:成无己首提邪热内郁,解释四逆产生原因,得到后世医家认同,但观其或然证加减用药多具温热之性,如干姜、桂枝、附子等,用温热药治疗邪热内郁证有欠稳妥。病在厥阴:"此方原系治厥阴热厥主方,后人不识其旨,烟没已久,今表出之","四逆"是"少厥二阴热邪为本",现代医家对此观点多有继承与发展,也有医家认为四逆散证病在少阳。随着四逆散广泛应用及发展,在六版教材《方剂学》《方剂大辞典》《中医大辞典》等,四逆散被作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以"肝脾不调"为基础来解释四逆散证病机变化是确切可行的。以四逆散为基础方化裁、创造出了诸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因而四逆散被誉为"疏肝祖方"。  相似文献   

9.
作为伤寒经方,吴茱萸汤分别见于阳明病篇第243条(参赵刻本,下同):“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病篇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病篇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后世诸多注家对阳明病篇及厥阴篇的吴茱萸汤证的解  相似文献   

10.
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病主方,治厥阴肝风内动,寒热错杂之证。因其集酸甘苦辛,大寒大热之品于一体,后世医家广泛用此方来治疗各种杂病,并且在运用中促进了本方新的发展与变化。其中,清代大医家叶天士对于乌梅丸的发展贡献甚多,总结其临床应用乌梅九的经验,对于理解本方的制方理论,熟悉其加减变化规律,进而扩大乌梅丸的运用范围,提高诸多杂病的临床疗效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猪苓汤证证治规律的研究——古今中外医案119例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伤寒论》载猪苓汤方共有三条。第223、224条属阳明篇,前者是与白虎加人参汤类证辨异,后者为论本方之禁忌证;319条属少阴篇。一般认为本方属少阴病方,主治少阴阴虚水热互结证。下面就我们在各种书刊中收集到的医案119例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猪苓汤证的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12.
吴茱萸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证 ,在《伤寒论》中凡三见 ,一见于阳明篇 2 4 3条 :“食谷欲呕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 ,属上焦也。”[1 ]一见于少阴篇 30 9条 :“少阴病 ,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1 ]一见于厥阴篇 378条 :“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1 ] 自古至今 ,大多注家均随文释义 ,认为吴茱萸汤可统治阳阴、少阴、厥阴之证 ,清·汪昂《汤头歌诀》中更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概括为“阳明寒呕少阴利 ,厥阴头痛皆能保。”影响所及 ,现代五版教材《方剂学》中吴茱萸汤的“主治”也列为 :“1.胃中虚寒 ,食谷欲…  相似文献   

13.
高社光 《中医杂志》2007,48(7):592-594
小柴胡汤源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长期以来,在论及小柴胡汤证时,多认为本方用于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是治疗少阳病的专方,而忽视甚至否认它对太阳、阳明、厥阴病以及杂病的治疗作用。《伤寒论》教材将其列为少阳病主方,方剂学教材无一例外地将其归入和解剂中,并作为少阳病的首方加以介绍,似乎对小柴胡汤如此论定已尽其意,这有违张仲景之原意,更有碍于小柴胡汤诸多功用之发挥。王琦教授曾指出:“《伤寒论》是‘因证立方’,而非‘因经设方’。有人不明此点,一讲麻黄汤、桂枝汤就是治太阳病,承气、白虎汤就治阳明病,小柴胡汤就治少阳病,…  相似文献   

14.
厥阴病病机为气血两虚、阴阳之气不足特别是下焦阳气不足,病性为虚寒。凡"阴阳气不相顺接"者便为厥阴病,厥阴病本证是上热下寒之证,吴茱萸汤证与当归四逆汤证非典型的厥阴病证,为厥阴杂病。厥阴病可转为阳明病、少阳病和少阴病,也可不传变,通过本身阴阳之气的恢复而在本经痊愈。厥阴病的痊愈以阳气恢复为主导,但是如果厥阴阳气回复太过则又生他变,最常见的为咽痛、脓血及下血。将厥阴病的本证、杂病、坏病和转入他经的方证分清,可知厥阴病治法为"辛苦酸甘"并用之法。  相似文献   

15.
<正>自清代医家舒驰远以下,厥阴病之病机属寒热错杂已是主流学派的观点,如刘渡舟认为"厥阴病的特点和少阴病不一样,如果把厥阴说成或寒或热的一个侧面,那就和少阴病的寒化证、热化证相同,也就无法反映厥阴病的特点,则有失六经分证的基本意义"[1]。寒热错杂是贯穿厥阴病始终的内在病机,如何从厥阴病发展过程把握寒热进退,在论治厥阴病时犹为重要。伤寒病三阴证俱有下利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亦有32条涉及,纵观诸条文,亦很难将厥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厥阴是六经之末,病情发展到厥阴,即病变已到了后期阶段,病变后期寒热混杂,虚实互见,他经他脏病证亦屡出迭见,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或规律。厥阴篇病情复杂,主要表现是寒热挟杂和厥热胜复,但厥阴篇所述病变证治,重点却是厥、利、呕、哕这四大类证。笔者就此四大类证作了一些探讨,认为四大类证多为他经他脏之病,非厥阴经本病,故称其为"类证"。但对类证证治则作了详尽分析,因为笔者认为这四大类证实际上多为杂病杂证,为临床之所常见,不可必认为是伤寒后期才出现,这是笔者在研读中所谓的阐微之见。  相似文献   

17.
吴茱萸汤证证治规律的研究:古今医案246例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初杰  关庆增 《中医杂志》1991,32(2):15-16
吴茱萸汤证的原文在《伤寒论》中共出现三次,其论述不足50字,却涉及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病变,故历代医家各抒己见。笔者在此基础上,查阅大量医案专辑及1988年前出版的医学刊物等临床资料,共收集有关吴茱萸汤  相似文献   

18.
吴茱萸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证在仲景书中凡五见。一是《伤寒论》“阳明病篇”的第245条、“少阴病篇”第309条、“厥阴病篇”的第377条;二是《金匮要略方论》“呕吐哕下利病篇”的第8条和第9条。以上五条原文,从表面上看,《伤寒论》三条为外感病而设,而《金匮要略方论》两条为杂病而立。但仔细深入探究,可以发现,这五条原文,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兹剖析如下,求同道教正。一、原文解说《伤寒论论》“阳明病篇”的第245条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阳明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下降为顺。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而气上逆,则食谷而欲呕吐,故用吴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假如辨证不准,将吴茱萸汤误投于胸膈有热,邪热迫胃,饮气上逆的食谷欲  相似文献   

19.
<正>1乌梅丸证治述略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说:"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后世医家认为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之主方,适用于"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的治疗,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杂病,而不仅仅作为驱虫剂的代表方。根据历代医家应用乌梅丸的经验,可将乌梅丸  相似文献   

20.
疑难杂病重脉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过程中 ,如何根据四诊证据的前后顺序进行分析 ,正确地辨证论治 ,一直是历代医家注视的重要问题。例如 :《内经》在指出辨证论治要四诊合参时 ,强调“欲知其要 ,则色脉是矣”。《难经》中又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提出辨证依据的前后主次序列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明确提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论杂病亦强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