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茱萸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4味药物组成。《伤寒论》原著中论及吴茱萸汤的条文有三: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厥逆,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相似文献   

2.
肝阳虚在中医著作中论述不多,并不为大家所熟知,笔者通过学习仲景著作,认为肝阳虚确实存在于中医理论及临床实际当中,且吴茱萸汤实是一治疗肝阳虚之基本方,故在此简述之。  相似文献   

3.
吴茱萸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证 ,在《伤寒论》中凡三见 ,一见于阳明篇 2 4 3条 :“食谷欲呕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 ,属上焦也。”[1 ]一见于少阴篇 30 9条 :“少阴病 ,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1 ]一见于厥阴篇 378条 :“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1 ] 自古至今 ,大多注家均随文释义 ,认为吴茱萸汤可统治阳阴、少阴、厥阴之证 ,清·汪昂《汤头歌诀》中更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概括为“阳明寒呕少阴利 ,厥阴头痛皆能保。”影响所及 ,现代五版教材《方剂学》中吴茱萸汤的“主治”也列为 :“1.胃中虚寒 ,食谷欲…  相似文献   

4.
刘旭辉  吴承艳 《河南中医》2014,(10):1864-1865
不少医家常以《伤寒论》中第97条为据,认为小柴胡汤是为虚实夹杂的病证而设。笔者从小柴胡汤证病因病机、证候及立方思想三方面进行讨论,认为小柴胡汤证并非虚实夹杂证,当归属为气机升降出入逆乱,三焦失畅,枢机不利之实证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作为伤寒经方,吴茱萸汤分别见于阳明病篇第243条(参赵刻本,下同):“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病篇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病篇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后世诸多注家对阳明病篇及厥阴篇的吴茱萸汤证的解  相似文献   

6.
麻黄升麻汤列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357条,此方药味数量较多,组成相对复杂。麻黄升麻汤所针对的病机是脾阳不足,清阳不升,虚火上炎,郁于肺络,其治疗以宣散郁火及升阳举陷之法为主。故麻黄升麻汤不仅树立了升阳散火法的典范,且对于《伤寒论》厥阴病的特性及治法的理解,均有着相当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王小龙 《光明中医》2006,21(10):4-6
针对少阴病篇吴茱萸汤证历代伤寒注家不同的认识,及近代伤寒研究者不同的看法和学术观点,比较系统地整理了古今有关伤寒文献,对吴茱萸汤进行深刻的探讨,从而为经方吴茱萸汤灵活运用于临床开拓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8.
周博  颜红 《天津中医药》2018,35(7):508-509
《伤寒论》少阴病篇吴茱萸汤证历代伤寒注家认识不同,为历来研究者所困惑。笔者以《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为基础,探讨少阴病病机及少阴病用吴茱萸汤的机制,以示先贤审证用药之妙。  相似文献   

9.
皮理广 《河南中医》2015,35(2):373-374
目的:观察解郁安神汤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65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自拟解郁安神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多虑平、氯丙咪嗪、谷维素、维生素B1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43%,对照组有效率7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郁安神汤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吴茱萸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证在仲景书中凡五见。一是《伤寒论》“阳明病篇”的第245条、“少阴病篇”第309条、“厥阴病篇”的第377条;二是《金匮要略方论》“呕吐哕下利病篇”的第8条和第9条。以上五条原文,从表面上看,《伤寒论》三条为外感病而设,而《金匮要略方论》两条为杂病而立。但仔细深入探究,可以发现,这五条原文,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兹剖析如下,求同道教正。一、原文解说《伤寒论论》“阳明病篇”的第245条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阳明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下降为顺。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而气上逆,则食谷而欲呕吐,故用吴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假如辨证不准,将吴茱萸汤误投于胸膈有热,邪热迫胃,饮气上逆的食谷欲  相似文献   

11.
吴茱萸汤见于仲景<伤寒杂病论>,主要治疗阴寒内盛,浊阴不降所致的阳明寒呕,少阴吐利和厥阴头痛.我根据<伤寒论>第337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以本方治疗厥阴头痛,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13.
大建中汤证应是实寒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原方由蜀椒二合(炒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饴糖一升组成,为水煎两次服量。原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但该方功效及所治之腹痛的病因病机究竟是什么,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令人  相似文献   

14.
15.
小柴胡汤方证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柴胡汤具有功效的多重性、方证的复杂性、应用的灵活性三大特点。病位特征是半在里半在表,而非表里之间;功效特征是和里解表,而不能称为和解少阳;临床应用要谨守表不解、里未和的病机特征,却不能局限于少阳病提纲证或小柴胡汤"四大证"所列的症状。  相似文献   

16.
冯诗瑶  王新  王诗源 《新中医》2019,51(8):64-67
简版:[摘要]对心悸的小建中汤证与炙甘草汤证的脉症及用药进行分析,认为二种证型均有阴血不足之病机,其中小建中汤证为阴血不足兼阳气相对偏亢,炙甘草汤证则为阴血不足、阴病及阳而阳气亦见亏虚;小建中汤证之心悸失治日久,阴血匮乏,阴虚则阳无以化,则转化为阴阳两虚的炙甘草汤证之心悸,此两种心悸证型在症状、病机上存在递进关系。  相似文献   

17.
汪正於 《环球中医药》2012,5(6):436-440
同证是"异病同治"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小柴胡汤诸条文,结合对"胆腑"及"膜原"的认识,认为该证的内因是"血弱气尽",外因是"实邪",二者是小柴胡汤证的必要条件.其核心病位是少阳"胆腑"及"膜原",其病性是虚实相杂、寒热相错,其核心病机及其转归的内在动力是"少阳枢机不利",结合对小柴胡汤的解析,探讨了仲景应用小柴胡汤的本意和小柴胡汤的本质作用,初步探索了小柴胡汤临床应用的理法基础--启复胆腑、膜原之枢机.  相似文献   

18.
王家豪  陈仁寿 《河南中医》2023,(10):1474-1477
附子汤为张仲景创制的“伤寒温补第一方”,主治阳虚阴盛兼寒湿证,组方思路以益气回阳为本,兼以补土、益阴,方中附子大辛大热,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重用附子两枚,意在以附子之辛热驱散肾间之阴寒;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二者共为君药;白术、茯苓为臣,补土化湿;芍药为使,益阴固本。五药配伍,扶阳不忘益阴,救寒必兼固本。临床辨证以“虚”“寒”“湿”为要点,主治病证可分为虚寒证与寒湿证,古代常用于治疗痹证、妊娠腹痛、心腹痛、泄泻、多寐等证,现代亦用于治疗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心功能不全、肠胃炎等疾病。  相似文献   

1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慢性肺系疾病,为全球四大慢性疾病之一。2018年王辰院士团队最新研究结果揭示了我国慢阻肺流行病学现状,明确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约1亿,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发病率高达13.7%。长期慢性病程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往往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在重症慢阻肺治疗中立足精准辨证,应用麻黄升麻汤效如桴鼓,显示出厥阴经方在治疗复杂危重病的独特优势。笔者在临床运用经方治疗慢阻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验案,汇总显示应用麻黄升麻汤在治疗重症慢阻肺方面具有独特疗效。鉴于麻黄升麻汤病机复杂,特从病因、病位、病机、病势等方面予以剖析,择取重症慢阻肺验案一则,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甘草汤通过肃降浮逆之气,使气收蕴于内,重新回到正常的外达途径上来,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而收咽利、痛止之功,降以为补,以恢复脏腑阴阳之正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