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对鼻腔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ES-DCR)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7-06/2019-05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84例84眼,依据术前鼻内窥镜检查是否有鼻中隔偏曲分组,A组42例42眼无鼻中隔偏曲,B组42例42眼伴有轻、中度鼻中隔偏曲。两组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行EES-DCR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治疗指标,术后随访6mo评价疗效及鼻腔黏连情况。结果: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69.9±13.1min、51.8±16.4mL)均较A组(53.4±11.7min、24.9±12.0mL)多(P<0.05),而住院时间两组无差异(P>0.05)。随访6mo,A组有效率86%,B组有效率71%,两组有效率无差异(P>0.05);A组患者均未发生鼻腔黏连,B组鼻腔黏连发生率为12%,但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慢性泪囊炎合并轻、中度鼻中隔偏曲者,若不伴有鼻腔功能障碍可不在Ⅰ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单行EES-DCR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手术治疗先天性泪点发育不全伴泪囊黏液囊肿的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4-2021年南京爱尔眼科医院先天性泪点发育不全伴泪囊黏液囊肿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手术者13例(17眼),平均年龄(8.1±14.2)岁(生后6天~43岁)。方法 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患者均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平均随访(20.0±15.7)个月。手术成功定义为术后囊肿未再次形成、鼻腔泪囊吻合口直径≥1.0 mm。主要指标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结果 末次随访时手术成功率94.1%(16/17眼),失败率(1/17眼)5.8%。1例术中鼻中隔黏膜损伤,术后1个月泪囊吻合区黏膜与鼻中隔粘连,分离粘连后吻合孔形成;1例术后1.5个月囊肿复发,造孔区上方存在游离死骨。结论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是治疗先天性泪点发育不全伴泪囊黏液囊肿的一种良好方法 。但泪道旁路引流插管手术尚需Ⅱ期进行。(眼科,2022,31:286-29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组筛窦气化至上颌骨额突时的成年慢性泪囊炎患者采取泪囊瓣与前组筛窦黏膜瓣吻合 的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n-DCR)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在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通过泪道CT造影(CT-DCG)确诊的前组筛窦气房气化至上颌骨额突 的成年慢性泪囊炎并接受En-DCR的患者。手术步骤:切开鼻黏膜的同时开放并扩大前组筛窦,再进 行常规En-DCR手术,最后将泪囊瓣与前组筛窦黏膜瓣进行吻合。对随访超过12个月的患者,记录 手术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纳入前组筛窦气房气化至上颌骨额突并接受En-DCR的成年慢性泪 囊炎患者84例(90眼)。En-DCR的成功率为87%(78/90)。术后出现再次泪道阻塞12眼,其中肉芽阻 塞造瘘口7眼,瘢痕闭锁造瘘口4眼,泪总管阻塞1眼。术后均未出现眼眶脂肪脱垂、脑脊液漏、鼻窦炎、 视力损害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开放前组筛窦完整暴露泪囊窝行En-DCR,通过泪囊瓣与前组筛窦黏 膜瓣的吻合方法,对前组筛窦气房气化至上颌骨额突的慢性泪囊炎患者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董洁  张含  孙鹏  谷峰  王欢  傅博  刘哲丽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6):1112-111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MEM)术不同眼内填充物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的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44例44眼。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其中A组20例;B组24例,两组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A组玻璃体腔内行平衡盐溶液(BSS)填充,B组行气体填充(13眼填充滤过空气,11眼填充100mL/LC3F8),术后随访12~16(平均13)mo。术前、术后1,3,6,12mo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FT),术后1,7d;1,3mo行眼压(IOP)检查,对比观察手术前后视力,间接检眼镜,CFT,IOP检查结果。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患眼BCVA较术前显著提高,提高0.2logMAR及以上者29眼(66%)。两组间logMARBCVA的差异手术前(0.53±0.18vs0.52±0.14)及末次随访时(0.31±0.14vs0.28±0.09)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组患眼CFT较术前明显降低,从407.82±97.00μm下降到285.25±70.07μm(Z=4.29,P<0.05)。两组间CFT的差异术前(409.45±108.40μmvs406.46±88.76μm)及末次随访时(287.60±66.94μmvs283.29±73.95μm)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A组眼压(14.25±3.06mmHg)低于B组(17.71±3.2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2,P<0.05),但两组眼压均值均未超过正常范围(10~21mmHg)。术前、术后7d;1,3mo两组间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无需俯卧位,B组患者填充滤过空气者术后俯卧位1~3d,填充100mL/LC3F8者俯卧位至少7d。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末填充BSS或气体均能显著提高视力、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两者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填充BSS可避免术后俯卧位,减轻患者术后身体及精神负担,同时手术更加快捷、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和分析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56例(56眼)慢性泪囊炎患者施行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观察组),随机对照组53例(53眼)行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随访12mo,观察患者术后泪道通畅情况,鼻内窥镜下测量骨孔面积、观察骨孔内肉芽增生情况。结果:随访12mo,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100%,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79.2%,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成功率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能提高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成功率,保持吻合口通畅,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吻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慢性泪囊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吻合术中局部应用0.4mg/mL丝裂霉素C,对照组行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随访12mo,观察患者泪道通畅情况,鼻内窥镜下测量造瘘口面积,检查鼻腔结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35例39眼,治愈38眼,治愈率97%;对照组30例34眼,治愈26眼,治愈率76%,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吻合术中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慢性泪囊炎,组织损伤小、面部不留瘢痕,能有效减少术后吻合口闭锁,提高手术成功率,可作为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ECP)治疗儿童青光眼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8月至2020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接受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的儿童青光眼患者。观察指标包括第一次ECP手术时的年龄、青光眼类型、术前与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的视力及眼压等。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眼压和视力。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成功组及失败组的各项临床特征。结果 22例(27眼)儿童青光眼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先天性白内障术后12眼,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联合硅油填充术后10眼,外伤性白内障术后2眼,先天性青光眼3眼。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6年(中位数:5年)。术前眼压为37.8±8.1 mmHg,ECP平均次数为1.2±0.6次,术后末次随访眼压为22.6±9.8 mmHg,术后眼压下降幅度约40%。末次随访时,19眼眼压控制,7眼眼压失控,1眼眼球萎缩。行1次及以上ECP手术的1年,3年,5年及6年的累积成功率分别为84.4%,71.7%,71.7%,53.8%。手术成功组首次ECP范围(均值:287O)比失败组大(均值:223O)。结论 ECP对治疗儿童青光眼,尤其是难治性继发性青光眼是有效的。术后眼压在药物辅助下可以长期稳定。对儿童青光眼长期乃至终身眼压随访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引导下逆行泪道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技巧与疗效观察。

方法:对45例52眼慢性泪囊炎患者行逆行泪道置管术,术中在鼻内窥镜显示器引导下查找探针头部并取出金属导丝,术后2~3mo拔管,观察术后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术中未见明显鼻黏膜出血等并发症,拔管后随访3~5mo,治愈41眼(79%),好转4眼(8%),无效7眼(13%)。有效率87%。

结论:在鼻内窥镜引导下行逆行泪道置管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鼻黏膜损伤出血,使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25G+与27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3/2022-04于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89例89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45例45眼,行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和B组(44例44眼,行27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分析两组患者术中玻璃体切割时间和手术完成时间、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眼压情况及术后主观舒适度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术中玻璃体切割时间无差异(P>0.05),但B组手术完成时间短于A组(35.50±14.27min vs 41.73±14.25min,P=0.042)。两组术后BCVA均优于术前(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眼压均低于术前(P<0.05),且术后1、7d A组眼压略低于B组(P<0.05)。术后1d, A组主观舒适度评分高于B组(6.13±1.20分vs 3.45±1.17分,P<0.001);术后7d,两组主观舒适度评分无差异(2.18±1.01分vs 1.93±0.87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常规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和鼻内窥镜引导逆行注气法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手术时效和疗效。
  方法:收集秦皇岛市海港医院眼科2009-01/2015-12下泪小管断裂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7例6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 A组33例33眼行常规泪小管断裂吻合术,B组34例34眼行鼻内窥镜引导逆行注气法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泪小管断裂。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和Mann-Whitney秩和检验的方法对两组的找到泪小管断端的时间和手术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A组找到泪小管断端的时间为44.42±10.66min,B组找到泪小管断端的时间为30.06±6.21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2,P<0.05)。术后6mo冲洗泪道判断手术疗效,B组疗效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7,P<0.05)。
  结论:鼻内窥镜引导逆行注气法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泪小管断裂和常规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相比,手术时间短,术后疗效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行玻璃体切割术前用雷珠单抗或曲安奈德玻璃体腔内注射前后玻璃体腔内细胞因子的变化。

方法:前瞻性研究。将2015-05/2017-02我院收治的PDR患者88例112眼纳入研究。依照随机方法分为行玻璃体切割术前玻璃体腔注射0.5mg/0.05mL雷珠单抗组(43例57眼)、行玻璃体切割术前玻璃体腔注射4mg/0.1mL曲安奈德组(45例55眼),两组患者分别在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前抽取0.5mL玻璃体液后于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或曲安奈德。注药后7d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前再次抽取玻璃体液0.5mL。采用双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玻璃体液的胎盘生长因子(PIGF)。用Luminex200液相芯片分析系统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3(MCP-3)、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B/BB(PDGF-AB/BB)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浓度。

结果:雷珠单抗组玻璃体腔内PIGF与VEGF-A水平注射后较注射前均明显降低,而IL-6、IL-8水平增高(PIGF:65.36±15.16 vs 19.42±6.34pg/mL; VEGF-A:315.16±14.34 vs 21.32±2.54pg/mL,IL-6:37.32±4.04 vs 52.42±5.32pg/mL; IL-8:111.723±21.32 vs 198.73±19.03pg/mL,P<0.001)。而MCP-1、MCP-3及PDGF-AB/BB的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曲安奈德组玻璃体腔内PIGF水平显著增加(74.28±17.34 vs 136.12±15.34pg/mL,P<0.05)。而MCP-1水平明显减少(2789.32±143.54 vs 2038.21±105.34pg/mL,P<0.05)。MCP-3、IL-6、IL-8、PDGF-AB/BB、VEGF-A表达均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进行对比,雷珠单抗注射后玻璃体中PIGF、VEGF-A含量明显低于曲安奈德注射后含量(P<0.01),IL-8、MCP-1水平则显著增加(P<0.05)。此外,雷珠单抗组术中出血情况明显低于曲安奈德组(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能显著降低PIGF、VEGF-A表达,同时促进IL-6、IL-8水平增加; 而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能减少MCP-1表达,促进PIGF水平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对比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药物治疗(注射雷珠单抗)与单行玻璃体切除术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择入住我院PDR患者112例125眼,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6例。试验组56例61眼采取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0.5mg的药物治疗,之后行玻璃体切割术;对照组56例64眼患者单行玻璃体切割术。分析2组患者在术中、术后若干临床指标的差异。
  结果:试验组平均手术用时、术中电凝止血频率及医源裂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5.00±13.00 min vs 133.00±14.5min,11%vs 34%,5%vs 20%(均 P<0.05)。试验组术后1 mo内前房和玻璃体腔积血率均较对照组降低,分别为7% vs 23%,5% vs 12%(均P<0.05)。术后试验组患者视力较对照组更好,0.375±0.210 vs 0.261±0.170(P<0.05)。
  结论:PDR患者在玻璃体切割术前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可有效降低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医源性裂孔发生率,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术前不同时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辅助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8-10/2019-06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收治并确诊为严重PDR的患者47例47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26例26眼于PPV术前2~3d行IVC术,B组患者21例21眼于PPV术前7~8d行IVC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次数、电凝次数、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次数、视网膜切开和硅油填充情况。随访至术后6mo,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mo,两组患者BCVA均较术前改善(均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1.37±0.83 vs 1.18±0.98,P>0.05)。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短于B组(73.19±22.78min vs 91.00±31.36min,P<0.05),但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次数、电凝次数、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次数、视网膜切开及硅油填充情况均无差异(P>0.05)。术后1wk,B组患者高眼压发生率高于A组(43%vs 15%,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复发性玻璃体出血,继发性青光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均无差异(P>0.05)。结论:PDR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前2~3d较7~8d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更能缩短手术时间,两种治疗方式均可改善术后视力,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董毅  魏表  赵燕 《国际眼科杂志》2023,23(6):900-903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联合Toric IOL植入术治疗硬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1/2021-12我院确诊为硬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04例104眼,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超声乳化组52眼采用超声乳化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术,小切口组52眼采用小切口水平空间劈核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和正常六边形细胞比例、泪膜功能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前和术后3mo两组患者BCDVA(LogMAR)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术后1wk,小切口组患者BCDVA(LogMAR)优于超声乳化组(0.15±0.04 vs 0.20±0.05,P<0.001\〗。两组患者各组内术后1wk,3mo角膜散光均低于术前,术后3mo低于术后1wk(均P<0.05),而两组间手术前后角膜散光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术后1wk、3mo,小切口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数量高于超声乳化组(术后1wk:2363.8±315.3 vs 2231.4±326.4cells/mm2,P<0.05; 术后3mo:2414.6±245.7 vs 2322.9±221.0cells/mm2,P<0.05)。术前、术后1wk两组角膜正常六边形细胞比例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术后3mo,小切口组正常六边形细胞比例高于超声乳化组(21.77%±1.91% vs 20.59%±1.65%,P<0.001)。术前、术后3mo时两组BUT和OSDI评分的比较无差异(P>0.05); 术后1wk小切口组患者BUT长于超声乳化组(6.8±0.8 vs 5.9±1.0s,P<0.001),OSDI评分低于超声乳化组(17.62±5.47 vs 20.34±6.18分,P<0.05)。小切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超声乳化组(3.9% vs 17.3%,P<0.05)。

结论:小切口水平空间劈核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术可明显改善硬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视力及散光,对角膜内皮和泪膜功能损伤轻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记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糖蛋白抗原CA153、CA199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者血清中的分泌水平。方法:选取2017-10/2019-10在深圳市人民医院进行化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RB患儿42例为研究对象,检测首次化疗前空腹静脉血血清中肿瘤标记物NSE、CA153、CA199水平,比较不同性别、不同临床分期、单双眼受累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的差异。结果:晚期组患儿血清肿瘤标记物NSE、CA153、CA199水平均高于早中期组(49.69±18.45ng/mL vs 36.18±14.92ng/mL,22.38±12.03U/mL vs 15.10±8.32U/mL,46.44±18.76U/mL vs 30.21±24.03U/mL,P<0.05),但不同性别、单双眼受累患儿血清各肿瘤标记物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NSE、CA153、CA199在临床晚期RB患者血清中的分泌水平明显高于早中期患者,其对RB分期诊疗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观察25G+与27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MIVS)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疗效分析。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自2018-12/2020-01期间在我院治疗的各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患者76例76眼,随机分为25G+组和27G+组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前1d,术后1d,1、4、12、24wk的ETDRS视力、眼压、结膜水肿等变化情况。

结果:相对于25G+组,27G+组玻璃体切割时间较长(27.17±5.95 vs 26.71±5.93min),而总的手术时间较短(28.26±6.88 vs 30.37±6.68min),但两组间均无差异(t=0.322,P=0.748; t=-1.353,P=0.180)。两组玻璃体切割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相对于25G+组,27G+组术后1d(12.58±2.44 vs 10.56±3.21mmHg,t=2.943,P=0.004)和术后1wk(13.48±2.85 vs 12.89±2.01mmHg,t=1.460,P=0.031)的眼压波动范围较低。术后1wk内,25G+组发生一过性低眼压7眼,而在27G+组无低眼压发生,表明27G+ MIVS能够更好地稳定术后眼压。

结论:27G+ MIVS和25G+ MIVS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安全有效。与25G+ MIVS相比,27G+ MIVS术后更能够很好地稳定眼压,减少因术后低眼压引起的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割术(PPV)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对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术中并发症和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

方法:PDR患者94例(均为单眼发病)随机分为试验组(n=47)和对照组(n=47)。均行PPV治疗,试验组PPV前5~7d给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对照组不予此项干预。观察和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操作、并发症及视力恢复效果。

结果:试验组PPV操作时间(72.33±15.71min)显著短于对照组(91.06±19.29min)(P<0.05)。试验组术中电凝止血、医源性裂孔、新生血管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2%、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15%、26%(P<0.05)。在术后3、6mo,两组BCVA、黄斑厚度逐渐显著降低(均P<0.05),且试验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PPV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对降低PDR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和促进术后视力恢复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丽丹  余正星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0):1895-1897
目的:寻求更加简捷、有效的泪囊鼻腔吻合手术方式。
  方法:将吻合腔不放置填塞物泪囊鼻腔吻合术167例189眼作为试验组,回顾性将以往吻合腔填塞凡士林纱条的泪囊鼻腔吻合术103例121眼作为对照组。随访6~36(平均15±3.6)mo,比较其治愈好转率、术后鼻腔出血发生率。结果:治愈好转率:试验组:97.9%,对照组97.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重度鼻腔出血发生率:试验组:15.9%,对照组31.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时,只要术中吻合腔制作得当,止血彻底,术后鼻腔引流得法,吻合腔不放置填塞物同样有效,术后中重度鼻腔出血反而减少。  相似文献   

19.
陈艳文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1):1946-1949

目的:分析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血清和房水中维生素C、氧化应激产物、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

方法:选取2018-01/2019-12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40例40眼作为观察组,单纯白内障患者40例40眼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血液和房水样本中维生素C、氧化应激产物(丙二醛)、炎症因子(IL-6和IL-8)及VEGF水平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血清维生素C水平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房水维生素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0.6±13.6mg/L vs 27.2±9.9mg/L,P<0.05); 两组患者血清丙二醛水平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房水丙二醛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2.6±4.6nmol/mL vs 8.0±3.1nmol/mL,P<0.001); 观察组血清和房水IL-6、IL-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 两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房水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5.6±20.6pg/mL vs 16.5±4.5pg/mL,P<0.001)。

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与单纯白内障患者相比,虽然血清维生素C、氧化应激产物及VEGF水平相似,但其房水中维生素C、氧化应激产物及VEGF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血清和房水炎症因子水平相比单纯白内障患者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血浆内皮素-1(ET-1)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7-06/10期间我院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病例组)与眼部正常者3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测定并比较两组受试者红细胞免疫功能、血清EPO和血浆ET-1浓度,分析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病例组受试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81%±2.01% vs 18.06%±3.44%),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7.21±3.49% vs 11.74±2.14%),血清EPO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6.10±5.22 mU/mL vs 22.68±4.06mU/mL),血浆ET-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70.85±7.16ng/L vs 58.43±5.09ng/L)。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与血清EPO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271,P<0.05),与血浆ET-1浓度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血清EPO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