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社区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携带者发生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1年在甘肃省武威市乙型肝炎防治示范区建立HBsAg携带者队列,并进行了基线调查,随后分别于2012年、2014年和2018年对该队列进行了3次随访,同时采集血液标本和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根据血清流行病学资料,将符合HBV再激活判定标准的119例纳入病例组,随机抽取282例HBsAg携带者作为对照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HBV再激活病例的平均年龄为(50.05±12.17)岁,男性占67例(56.3%),女性52例(4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吸烟(OR=2.145,95%CI:1.134~4.061)、一年内多次感冒(OR=2.020,95%CI:1.188~3.433)、经历负性生活事件(OR=2.069,95%CI:1.208~3.545)与HBV再激活呈正相关。结论 吸烟、一年内多次感冒、经历负性生活事件是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HBsAg携带者的随访管理和宣传教育,定期评估抗病毒治疗时机,防止HBV携带者不良转归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ALT持续正常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临床特征。 方法 回顾性收集60例2013年9月—2020年1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病科门诊就诊的ALT持续正常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比较患者基线和随访终点各指标的差异,统计随访结束时患者HBV DNA、HBsAg自然转阴以及肝炎活动、肝硬化和肝癌的累计发生率。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24.00~72.00月,其中31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行肝组织活检,18例(58.1%)患者肝脏伴有轻度损伤,13例(41.9%)患者肝脏存在中度损伤。患者的HBsAg、HBeAb、HBcAb、ALT和ALB水平随访前和随访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HBV DNA、AST和LSM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结束时6例患者检测不到HBV DNA;4例患者出现HBsAg自然阴转;2例患者出现肝炎活动;2例患者发展为肝硬化;1例患者进展为肝细胞癌。 结论 约30.0%的ALT持续正常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有抗病毒治疗指征。此类患者如果条件允许应积极行肝组织活检评估肝脏损伤程度;临床医生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毒学、影像学和人口学特征直接给予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初发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 DFU)患者溃疡复发率和影响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的初发DFU患者227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随访至2017年6月以获得DFU复发情况及分析影响复发高危预测因素。结果 189例(83.3%)完成随访,平均随访(3.736±1.391)年,中位随访时间3.570年。189例中85例(45.0%)溃疡复发,平均溃疡复发时间(2.738±1.545)年,中位溃疡复发时间2.370年。1年、3年、5年溃疡复发分别为29例、67例、82例。1年、3年、5年溃疡复发的发病密度分别为15.5%、39.4%和57.2%。溃疡复发组对比无复发组,年龄(≥60岁)、足底溃疡、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所占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男性、糖尿病病程(≥10年)、糖尿病足溃疡病程(≥1月)、吸烟、HbA1c(≥7.5%)、Wagner分级(≥3级)、截肢、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体重指数(≥24 kg/m2)、高血压病、血脂异常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溃疡部位、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溃疡复发预测因素。溃疡部位(HR=1.886,95.0% CI 1.204~2.955)、周围血管病变(HR=1.801,95.0% CI 1.083~2.99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HR=2.903,95.0% CI 1.565~5.384)是溃疡复发的独立高危预测因素。结论 糖尿病足溃疡远期复发率高,应对影响复发高危因素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发生血清HBeAg阴转的影响因素,为CHB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传染科门诊收集HBeAg阳性CHB患者,建立观察随访队列,定期随访和检测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HBeAg阳性CHB患者随访期间血清HBeAg变化情况,根据患者血清HBeAg是否发生阴转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血清HBeAg阴转)和对照组(血清HBeAg未阴转),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特点,并采用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血清HBeAg阴转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HBeAg阳性CHB患者634例,共累计随访2 570.01人年,其中发生血清HBeAg阴转237例,平均随访时间为40.92月,血清HBeAg阴转率为9.22/100人年。血清HBeAg阴转组与血清HBeAg未阴转组在HBV家族史、抗病毒治疗、基线WBC、PLT、ALT、AST、T-Bil、GGT、AFP、HBsAg定量、HBeAg定量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结果提示HBV家族史(HR=0.68,95%CI:0.50~0.92,P...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抗病毒基础上联合中医药治疗对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79名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根据是否联合应用中医药治疗分为抗病毒西药组(209例)和中西药联合组(470例),观察治疗1年后 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层分析联合治疗的优势人群。结果 治疗1年后,抗病毒西药组和中西药联合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1.5%和12.8%(P=0.66);应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评分模型分层分析显示,评分0~1分的患者,抗病毒西药组和中西药联合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6%和8.1%(P=0.04)。结论 抗病毒基础上联合中医药治疗能够提高评分为0~1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四川省西昌市2008–2018年初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死亡和脱失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从艾滋病基本防治信息系统选取2008–2018年在西昌市首次开始抗病毒治疗(ART)的HIV感染者,分析抗病毒治疗者的死亡和脱失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病死率和脱失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计2 723例HIV感染者进入队列,总体病死率为1.92/100人年,总体脱失率为2.49/100人年。在开始抗病毒治疗的第1年内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10.83/100人年、13.89/100人年。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主要的死亡风险是年龄≥40岁(HR=2.30,95%CI:1.53~3.48)、男性(HR=1.94,95%CI:1.14~3.30)、ART前一年内结核感染(HR=1.92,95%CI:1.01~3.65)、ART前三个月出现艾滋病相关疾病/症状(HR=2.44,95%CI:1.50~3.99)、ART前乙肝感染(HR=2.50,95%CI:1.32~4.71)、CD4+T淋巴细胞计数< 200 cells/ul(HR=1.79,95%CI:1.12~2.86)。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主要的脱失风险是年龄≥40岁(HR=1.53,95%CI:1.07~2.18)、男性(HR=5.60,95%CI:2.60~12.08)、静脉吸毒(HR=2.18,95%CI:1.46~3.27)、初始抗病毒治疗方案为EFV+3TC+TDF(HR=2.57,95%CI:1.32~5.01)。结论 西昌市HI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但在开始治疗的第1年内病死率和脱失率较高。抗病毒治疗工作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重点要减少静脉吸毒人群刑满释放后的脱失,从而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初治菌阴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现况及临床特征,为制定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横断面研究,收集苏州市5家结核病定点医院初治菌阴肺结核患者人口学、经济来源、生活方式、结核病知识、主要病史及进入结核病定点医院前发病和就诊等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79例初治菌阴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186例,就诊延迟率为49.08%。老年人(OR=1.898,95% CI=1.157~3.112,P=0.011)、日工作时间大于8 h(OR=1.774,95% CI=1.014~3.102, P=0.044)、流动人口(OR=3.252; 95% CI=1.807~5.855, P<0.001)和发热(OR= 2.061,95% CI=1.021~4.160,P=0.043)是初治菌阴肺结核患者发生就诊延迟的危险特征,而咯血(OR= 0.356, 95% CI= 0.164~0.773,P=0.009)是就诊延迟的保护特征。结论 初治菌阴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现象较严重,需对不同临床特征的患者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减少就诊延迟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PEg-IFNα-2b)治疗低水平HBsAg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HBsAg<500 IU/mL且开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析在治疗第24周、第48周HBsAg清除率及相关疗效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88例患者,在0~48周达到HBsAg清除有45例,其中应答组与未应答组性别、HBsAg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HBsAg清除的45例中,24例使用PEg-IFNα-2a治疗,21例使用PEg-IFNα-2b治疗,两组HBsAg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治疗第24周时新增HBsAg清除患者25例,经多因素分析,基线HBsA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991,95%CI=0.983~1.000,P=0.042);治疗第48周时新增HBsAg清除患者10例,经多因素分析,第24周HBsAg下降率有统计学意义(OR=1.063,95%CI=1.077~1.123,P=0.027)。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sAg<500 IU/mL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sAg 清除率明显高于基线水平高者;PEg-IFNα-2a、PEg-IFNα-2b疗效无差异。治疗过程中第24周HBsAg下降幅度可预测治疗48周时HBsAg清除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贵州省盘州市肺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的影响因素,为该市肺结核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导出盘州市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肺结核病患者的病案信息,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的危险因素。结果 盘州市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共报告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5 342例,有2 776例患者就诊延迟,就诊延迟率为51.97%,就诊中位天数为13 d (2~42 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居住地、户籍、职业、文化程度、患者来源和病原学检查结果为盘州市肺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60岁(OR=2.61,95%CI:1.30~7.01)、郊区或农村(OR=1.67,95%CI:1.10~6.27)、农业和运输业(OR=2.35,95%CI:1.86~4.19)、转诊(OR=1.71,95%CI:1.22~4.21)及因症推荐(OR=1.70,95%CI:1.15~4.61)的患者发生就诊延迟的比例更高。结论 居住在郊区或农村、农业和运输业是盘州市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的危险因素。盘州市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率较高,应根据就诊延迟患者的特征,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初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死亡和脱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HIV感染者有效管理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广西钦州市2008—2018年初始抗病毒治疗(ART)HIV感染者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死亡和脱失情况。结果 共7 812例HIV感染者进入队列,总体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3.25/100人年和2.41/100人年。抗病毒治疗第1年内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5.70/100人年和 4.88/100人年。Cox回归分析显示,死亡影响因素是年龄≥50岁(HR=2.60,95%CI:2.27~2.98)、男性(HR=1.90,95%CI:1.62~2.23)、静脉吸毒(HR=1.84,95%CI:1.56~2.17)、治疗前WHO临床分期为Ⅲ/Ⅳ期(HR=1.33,95%CI:1.15~1.53)、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μL(HR=1.58,95%CI:1.25~1.99)、治疗机构为县级(HR=2.74,95%CI:2.36~3.19)、HIV诊断到抗病毒治疗间隔天数30~< 90 d(HR=1.17,95%CI:1.01~1.36)、间隔天数90 ~<365 d(HR=1.21,95%CI:1.02~1.44);脱失影响因素是年龄≥50岁(HR=1.60,95%CI:1.37~1.87)、男性(HR=1.56,95%CI:1.32~1.85)、静脉吸毒(HR=1.96,95%CI:1.62~2.36)、开始ART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 350/μL(HR=1.43,95%CI:1.16~1.77)、抗病毒治疗初始方案含LPV/r(HR=1.80,95%CI:1.36~2.38)、抗病毒治疗开始时间在2013—2016年(HR=1.36,95%CI:1.12~1.65)、抗病毒治疗开始时间在2017—2018年(HR=1.66,95%CI:1.30~2.14)、HIV诊断到抗病毒治疗时间间隔天数>365 d(HR=1.21,95%CI:1.01~1.45)。结论 钦州市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但治疗第1年内病死率和脱失率较高。需针对死亡和脱失的影响因素,加强抗病毒治疗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和治疗者宣传教育以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与HBV DNA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HBV DNA含量对HBV宫内感染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3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含量,发生宫内感染的为病例组,余为对照组,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30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中,有22例发生宫内感染。其中HBsAg阳性7例,HBV DNA阳性18例,HBsAg和HBV DNA均阳性的3例,总的HBV宫内感染率为9.6%(22/230)。(2)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仅HBV DNA浓度分级有统计学意义,OR为1.57(1.12.2.21)。(3)230例HBsAg阳性孕妇中HBV DNA阳性者119例,发生宫内感染18例,感染率为15.1%(18/119),并且当孕妇血清HBV DNA浓度≥10^7copies/ml时,HBV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χ^2=-7.92,P〈0.05)。结论 孕妇血清HBV DNA浓度分级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且当HBV DNA浓度≥10^7copies/ml时,其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DNA(HBV-DNA)载量与血清免疫和生化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14例乙肝患者血清, 分别用荧光定量PCR法、化学发光法和速率法检测血清中的HBV-DNA、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分析各标志物之间的关系。结果: 214例中, HBV-DNA阳性率为57.48%;HBeAg阳性率为28.04%。HBV-DNA载量与HBsAg和ALT水平均无相关关系(P>0.05), 但与HBeAg水平密切相关(P<0.01), HBV-DNA阳性组的HBeAg和ALT水平均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P<0.01)。结论: HBV-DNA载量与HBeAg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与HBsAg和ALT水平无相关性, HBsAg水平作为HBV-DNA的替代方法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与乙肝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RNA(HBV RNA)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选取33例CHB为对照组,25例乙肝肝硬化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持续使用强效核苷及核苷酸类药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治疗半年以上,比较两组HBV RNA、HBV DNA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及表达水平。并采用Spearman法对HBV RNA、HBV DNA、HBsAg、肝功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在乙肝肝硬化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HBV RNA、HBV DNA阳性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的表达水平均高于CH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HBV RNA与HBV DNA呈正相关(r=0.715,P<0.01),与其余肝功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HBV RNA、HBV DNA与AST对乙肝肝硬化的鉴别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6(95%CI:0.613~0.880)、0.729(95%CI:0.591~0.866)和0.640(95%CI:0.494~0.786),HBV RNA联合HBV DNA鉴别诊断乙肝肝硬化的AUC为0.754(95%CI:0.623~0.885)面积最大,诊断价值最高。结论 乙肝肝硬化与CHB的HBV RNA和HBV DNA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两者联合在CHB与乙肝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价值更高,HBV RNA可考虑作为常规检测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乙肝患者血浆HBVDNA水平与乙肝五项指标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水平与乙型肝炎免疫标志物五项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我院就诊的267例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含量与乙型肝炎免疫标记物(乙肝五项)的表达关系。患者血浆标本中HBV-DNA含量的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根据含量高低分为四个等级(小于103/ml、103-105/ml、105-107/ml、大于107/ml);乙肝五项指标(HBsAg、抗HBsAb、HBeAg、抗HBeAb、抗HBcIgM)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按照阳性、阴性统计。结果乙肝患者血浆中HBV-DNA检出率为61.8%,HB-sAg、抗-HBsAb、HBeAg、抗-HBeAb、抗-HBcIgM的检出率分别为98.50%、1.12%、42.70%、40.45%、96.25%。在HBV-DNA含量不同的患者中,乙肝五项的检出率也不相同,随着HBV-DNA含量的升高,HBsAg、抗-HBcIgM的检出率变化不大,而HBeAg的检出率逐渐升高,抗-HBeAb检出率逐渐降低。结论血浆中HBVDNA含量与乙型肝炎免疫标志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随着HBV-DNA水平的升高,乙型肝炎免疫标志物出现不同的表达,这对临床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病情及指导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未接受抗病毒干预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各阶段的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值与HBV DNA及患者年龄的关系.方法:2015年3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但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498例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将入选者分成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145例)、慢性HBV携带组(57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慢性乙型肝炎(CHB)组(151例)、HBeAg(-)CHB组(65例)、HBeAg(-)乙肝肝硬化(LC-B)组(43例)和HBeAg(+)LC-B组(37例)6组.对血清HBsAg定量与血清HBV DNA及患者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各组间的HBsAg定量值有统计学差异,其中HBeAg(-)、(+)的CHB组间HBsAg水平差异显著.除外非活动性HBsAg携带的HBV感染者的HBV DNA与血清HBsAg定量值呈显著正相关性.HBV感染者的血清HBsAg定量值与其年龄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年龄>40岁的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HBsAg定量值明显低于同年龄段的HBeAg(-)CHB患者.结论:HBV感染各阶段的血清HBsAg水平各不相同,该水平与患者的年龄及HBV DNA关系密切,是区分年龄超过40岁的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与HBeAg(-)CHB患者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广西灵山县2~6岁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效果,为乙肝病毒(HBV)高流行区乙肝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12月,按照横断面调查研究原理,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灵山县2~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3~5 mL,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HBV血清学标记物。结果 调查了1 594名儿童,乙肝疫苗免疫覆盖率为100%;5岁以下儿童HBsAg标准化阳性率为0.17%(3/832,95%CI:-0.11~0.45);抗-HBs标准化阳性率为68.98%(95%CI:66.71~71.25);HBeAg 和抗-HBe 标准化阳性率分别为0.16%(95%CI:-0.04~0.36)和0.38%(95%CI:0.08~0.68);抗-HBc 标准化阳性率为43.97%(95%CI:41.53~46.41)。不同年龄组间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呈下降的趋势(P<0.001)。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城乡分布、低出生体重和分娩医院级别与抗-HBs阳性率有关,加强免疫与低龄儿童抗-HBs阳性率无关。3名HBsAg持续阳性儿童的母亲产检检测HBsAg阳性。结论 广西灵山县达到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的目标 (<1%);已经完成乙肝疫苗全程基础免疫的学龄前儿童没必要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7.
干扰灵联合免疫核糖核酸治疗慢性乙肝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干扰灵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慢性乙肝26例,并与18例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结束时,HBsAg转阴率154%(4/26),HBeAg转阴率772%(17/22),HBVDNA转阴率577%(15/2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访一年1例患者HBeAg、HBVDNA转阴,2例患者HBsAg、HBeAg、HBVDNA转阴后变阳,其有效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上述结果表明:干扰灵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疗法能明显抑制HBV复制,提高抗病毒疗效。本文并对影响抗病毒疗效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