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抗皮肤利什曼病的混合疫苗实地试验显示,在头12个月的随访中此疫苗是安全的和有效的。此项试验为今后的抗利什曼病疫苗带来希望。全世界存在许多种属利什曼原虫。在厄瓜多尔地区内就存在多种利什曼原虫,疫苗试验在此地区进行。厄瓜多尔基多市厄瓜多尔中央大学的Rodrigo Armijos及其  相似文献   

2.
利什曼原虫病是一种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影响数百万人的健康。近年来利什曼原虫病有增加趋势。它可分为三个类型:即皮肤型,皮肤黏膜型和内脏型。只有皮肤型能自愈,其他两型的自然感染过程导致严重的后果。该病痊愈后能产生稳固的免疫力,为用疫苗防治利什曼原虫病提供了前提条件。本文陈述了各类利什曼原虫疫苗的研究过程和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SSU rRNA分子探讨中国利什曼原虫基因多态性及其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采用PCR法获得中国不同地区利什曼原虫SSU rDNA,通过Clustal X软件比对序列碱基,构建贝叶斯进化树。结果中国不同地区流行利什曼原虫分属于不同的支序,在中国除了有杜氏利什曼原虫外,还有热带利什曼原虫和一支在国际上还没有定种的未定种存在。结论在中国有未定种利什曼原虫存在。  相似文献   

4.
现场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额济纳旗大沙鼠和蜥蜴均自然感染了利什曼原虫;感染原虫的大沙鼠耳组织无溃疡;该原虫虫体比其它利什曼原虫大,对小鼠不致病。但能在黑线仓鼠睾丸的塞氏细胞内繁殖;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是大沙鼠利什曼原虫的主要传播媒介,微小白蛉新疆亚种为蜥蜴利什曼原虫的媒介;未发现当地居民有皮肤利什曼病,提示大沙鼠利什曼原虫对人类无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5.
伯氏疟原虫、约氏疟原虫和夏氏疟原虫是3种常见的鼠疟原虫,在疟疾疫苗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环子孢子蛋白(CSP)、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和顶端膜抗原1(AMA1)等抗原是几种有效的鼠疟原虫疫苗候选分子,本文综述了鼠伤寒沙门氏菌、卡介苗、乳酸乳球菌、根癌农杆菌、酵母菌、腺病毒、杆状病毒、牛痘病毒、A型流感病毒、猪细小病毒、刚地弓形虫和豚鼠利什曼原虫等载体介导的鼠疟原虫CSP、MSP-1和AMA1疫苗的研制现状。  相似文献   

6.
在过去100多年中,抗传染因子疫苗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已成为医学科学的成就之一。这些疫苗成功的原因是它们擅长于诱发抗体,而抗体是免疫保护抵抗大多数病毒和细菌的重要因子。但是也有一些例外,包括在医学上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内生物,如结核分支杆菌,疟原虫、大型利什曼原虫及可能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其保护作用主要取决于细胞介导的免疫力而不是诱导抗体的产生(体液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7.
作者成功地获得8株分泌抗杜氏利什曼原虫中国株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对其中5D11杂交瘤作了进一步检定分析,用5D11上清液对利什曼原虫不同种、株、期5种抗原进行ELISA实验,显示具有期特异性与一定程度种特异性。该单克隆抗体属IgG1亚类。用聚丙烯酰胺盘状电泳分析5D11杂交瘤腹水有一特异的明显区带,经进一步实验证明此区带即IgG1。初步定出在小鼠腹水电泳谱中IgG1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基因的基因分析与同源性。方法:以杜氏利什曼原虫39KD抗原基因为探针,与不同种株的利什曼原虫进行Southem杂交,确定不同种株的利什曼原虫该基因的变化,并将该基因序列测定后,进行DNA序列数据库检索,分析其同源性,并进行数据库登记。结果:杜氏利什曼原虫不同地域株及婴儿利什曼原虫基因组中均含有该基因,并且无明显定位变化,整个基因在DNA数据库中无完全DNA同源序列,在GenBanK中的序列号为3280。结论:该抗原基因是利什曼原虫保守基因。  相似文献   

9.
静雨 《国外医学情报》2002,23(10):27-27
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一种含有白蛉唾液腺蛋白的疫苗能使小鼠免患利什曼病。美国国立变态反应和传染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此前证实,从白蛉唾液中获得免疫力的小鼠在被带有利什曼原虫的昆虫叮咬时或面临带有白蛉唾液的寄生虫挑战的情况下,能够抵制感染。Jose Kibeiro及其同事现已应用这条信息开发了一种抗利什曼病的疫苗。这项研究的第一步是对取自于大利什曼原  相似文献   

10.
利什曼病是一种由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s pp)引起的虫媒疾病。皮肤利什曼病(CL)表现为原发性皮肤溃疡,一般不产生内脏病变,主要流行于中东和北非一些国家。目前,CL尚无有效的预防性或治疗性疫苗,病情也无法得到控制。虽然大多数的CL人畜共患患者可在6~9个月内愈合,但患者身上会留下大面积终生性疤痕。  相似文献   

11.
<正>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又名黑热病(Kala-azar),是由趋内脏的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白蛉为传播媒介[1]。我国内脏利什曼病致病的病原体主要为杜氏利什曼原虫和婴儿利什曼原虫,现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发病率最高的3个地区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和四川省[2]。临床表现包括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高球蛋白血症等。及时、正确诊断内脏利什曼病,  相似文献   

12.
疫苗接种是防治传染性疾病的一种有效的防治策略。安全、有效和低成本的疫苗是如今疫苗研究的追求目标。生物信息学和高通量测序的方法为疫苗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进行表位预测,分析出可以诱导有效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的优势表位参与疫苗构建,再综合其他方面的生物信息学技术评估最终构成新的多表位疫苗。本文主要从抗原选取、计算机表位预测、多表位的连接、蛋白三维构建及评估、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面对当前最主要的多表位疫苗研究策略进行综述,同时总结了多表位疫苗目前的研究情形和未来的发展。该策略已经应用于新冠病毒、疟疾及利什曼原虫等病原体的多表位疫苗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3.
对4株分离自甘肃、山东及陕西流行区黑热病患者及1株分离自北京郊区流行区的一只貉的利什曼原虫,应用同功酶电泳方法进行初步鉴定,分别属于杜氏利什曼原虫及婴儿利什曼原虫。  相似文献   

14.
利什曼原虫病免疫学一利什曼原虫的多种型性利什曼原虫的特征是在其动基体的细胞器中有‘核外’的脱氧核糖核酸。这种原虫种型繁多,均寄生在不同脊椎动物宿主的细胞内部,而这些细胞主要是属于单核吞唁细胞系统。这种原虫在动物宿主细胞内繁殖为无鞭毛的圆形小体,称无鞭毛体(amastigoles)并在媒介昆虫——白蛉的肠壁内发育为单鞭毛体,称前鞭毛体(Promastigatas)。  相似文献   

15.
用草原兔尾鼠复制内脏利什曼病模型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给草原兔尾鼠经腹腔接种婴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5个月后剖杀动物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动物的脾、肝、骨髓、淋巴结、肾及输尿管内均有不同数量的利什曼原虫分布,有典型的内脏利什曼病病理损害。作者认为草原兔尾鼠是一种便于复制内脏利什曼病模型的动物。  相似文献   

16.
皮肤利什曼病是一种由热带利什曼或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侵犯皮肤引起的慢性皮肤寄生虫病,临床上较为少见,而发生在鼻部的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鼻部皮肤利什曼病病例.  相似文献   

17.
皮肤利什曼病是一种由热带利什曼或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侵犯皮肤引起的慢性皮肤寄生虫病,临床上较为少见,而发生在鼻部的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鼻部皮肤利什曼病病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用SDS-PAGE、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新疆株前鞭毛体中McAbs识别的抗原成分进行了检测。我们制备的抗杜氏利什曼原虫新疆株McAbs(A-9、A-11、C-11、E-12和H-10)共识别7条特异性抗原区带,抗原分子量分别为77000、74000、59000、54000、48000、43000和41000。  相似文献   

19.
<正> 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于人体巨噬细胞中,有效地逃避了机体免疫系统对它的作用,引起人的利什曼病。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利什曼原虫侵入人体后,原虫与人体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观察,1975年Zuckerman 曾对此做过详细的综述。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利什曼原虫寄生后,引起的一系列免疫系统的特殊反应,以及利什曼原虫免疫逃避机理,还没有一个十分完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应用利什曼原虫抗原免疫CBA/T6小鼠,7天后取免疫小鼠的淋巴结经在体外抗原再刺激下培养一周后,分离得致敏的T淋巴母细胞,与T胸腺瘤株BW5147进行细胞杂交,获得几株具有利什曼原虫抗原特异性T辅助活性的T细胞杂交瘤。4B_(11)、4C_7和5D_7株表现两个亲代细胞的表面抗原特征Thy 1,1和Thy1,2。在B细胞抗半抗原斑点形成细胞应答过程中,T细胞杂交瘤的辅助活性仅接受利什曼原虫抗原的刺激信号,不应答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