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黄芩对肺炎克雷伯菌体外生长、生物膜形成能力及耐药性的影响。 【方法】 制备黄芩药液,以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为试验菌株,平板法检测黄芩液对该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培养基中分别添加1/2 MIC、1/4 MIC、1/8 MIC、1/16 MI黄芩液,与未添加黄芩液作对比,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OD600值,绘制细菌生长曲线,了解黄芩是否抑制肺炎克雷伯菌的生长。48孔培养板中建立肺炎克雷伯菌体外生物膜模型,建模初期实验组分别加入黄芩液使其终浓度为1/2MIC、1/4MIC、1/8MIC、1/16MIC,与空白对照组于1、3、7 d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观察黄芩液对肺炎克雷伯菌黏附、生物膜形成时间、厚度以及形态的影响。细菌培养与药敏实验中分别加入0、1/2MIC、1/4MIC、1/8MIC、1/16MIC黄芩液,检测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 【结果】 平板法检测黄芩液对肺炎克雷伯菌的MIC和MBC分别为32 mg/mL和64 mg/mL。在不同浓度黄芩液作用下,肺炎克雷伯菌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慢,其中以1/2MIC浓度减慢最为明显。体外生物膜模型试验显示,建模1 d和3 d时,实验组较空白对照组形成的绿色荧光生物膜减少;建模7 d,黄芩液终浓度为1/2 MIC实验组较空白对照组形成的绿色荧光生物膜有所减少,并出现大量红色死细菌,1/4MIC、1/8MIC、1/16MIC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形成的生物膜规模大体一致。药敏试验中,1/2 MIC、1/4MIC、1/8MIC实验组能逆转细菌对头孢类、喹诺酮类、单酰胺环类的新型β-内酰胺等抗生素的耐药性。 【结论】 黄芩可通过抑制肺炎克雷伯菌体外长、生物膜形成而抑制其生长,能增强耐药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感方单用及联合头孢噻肟对肺炎克雷伯菌( KP)生物被膜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二倍稀释法测定肺感方及头孢噻肟对KP标准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制备KP菌悬液及灭菌载体,将灭菌载体放入含有菌悬液的无菌24孔板内37℃恒温培养以建立体外生物被膜模型。实验分为模型组(灭菌生理盐水)、1/4 MIC 肺感方组、1/4 MIC头孢噻肟组、1/4 MIC头孢噻肟+1/4 MIC肺感方组。每组均在建模时、建模第3天和第7天加入相应干预药物,在建模第3天和第7天银染法鉴定生物被膜,并采用连续稀释法行活菌计数。结果受试菌株建模3 d时可形成生物被膜,7 d时可形成较稳定生物被膜。在建模第3天及第7天,1/4 MIC头孢噻肟组、1/4 MIC肺感方组、1/4 MIC头孢噻肟+1/4 MIC肺感方组的生物被膜菌丝粘连及细菌团块形成依次减少;建模第7天,模型组、1/4 MIC肺感方组、1/4 MIC头孢噻肟组、1/4 MIC肺感方+1/4 MIC头孢噻肟组生物被膜活菌数依次减少(P<0.05)。结论1/4 MIC肺感方可抑制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形成,并可破坏已形成生物被膜,联合1/4 MIC头孢噻肟时作用更为显著,两药具有协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芩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黄芩素(Baicale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早期、成熟生物膜(biofilm,BF)的抑制作用。方法以编号为17546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实验菌株,构建体外BF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黄芩素组),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荧光显微镜观察载体表面BF形态;连续稀释法行活菌计数。结果建模3 d,荧光显微镜发现黄芩素终浓度分别为128μg/mL、64μg/mL、32μg/mL的实验组形成BF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载体表面活菌计数(x±s,log10CFU/mL)分别为4.00±0.27、4.24±0.31、5.26±0.45,均少于空白对照组活菌计数5.69±0.18(P<0.05);建模7 d荧光显微镜观察,黄芩素终浓度分别为128μg/mL、64μg/mL、32μg/mL的实验组仅见少许散在生物膜,BF结构较空白对照组明显稀薄,其BF内细菌活菌计数(x±s,log10CFU/mL)分别为4.04±0.12、4.69±0.41、5.63±0.10亦均少于空白对照组活菌计数6.08±0.10(P<0.05)。结论黄芩素在体外可以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鱼腥草素钠增强妥布霉素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方法: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鱼腥草素钠、妥布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棋盘稀释法测定两者联合抗菌作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单药及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最小抑膜浓度(SMIC),扫描电镜下观察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态的影响,采用倾注平板法进行菌落数计数。结果:鱼腥草素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512μg/mL,妥布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4μg/mL,两药联合后MIC分别为64μg/mL和1μg/mL,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为0.375,提示两药协同作用明显。妥布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SMIC50黏附期为8μg/mL,早期生物被膜阶段为16μg/mL,成熟期生物被膜阶段为32μg/mL,两药联合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SMIC50黏附期为8μg/mL,早期为0.5μg/mL,成熟期为8μg/mL,鱼腥草素钠对妥布霉素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有增强作用。结论:鱼腥草素钠与妥布霉素抗菌协同作用明显,鱼腥草素钠对妥布霉素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生物被膜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机制,为临床选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肺炎克雷伯杆菌生物被膜模型。用银染法及扫描电镜对生物被膜进行鉴定。分别检测浮游菌(A组)、生物被膜菌(B组)、亚胺培南作用生物被膜菌(C组)、头孢西丁作用生物被膜菌(D组)、阿奇霉素作用生物被膜菌(E组)产生β-内酰胺酶的活性。结果B组β-内酰胺酶活性(0.550±0.099)u/mg高于A组(0.333±0.029)u/mg,是A组1.65倍(P<0.01);C组(0.773±0.038)u/mg、D组(0.663±0.056)u/mg均高于B组(P<0.01);C组高于D组(P<0.01);B组高于E组(0.417±0.025)u/mg(P<0.01)。结论生物被膜肺炎克雷伯杆菌产生大量β-内酰胺酶是其耐药主要原因之一,阿奇霉素能够减少生物被膜肺炎克雷伯杆菌β-内酰胺酶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金银花活性成分异绿原酸对早期、成熟期烟曲霉生物被膜的体外作用。方法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异绿原酸对受试烟曲霉菌株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构建体外早期、成熟期静止生物被膜模型并用不同浓度(64、128、256、512、1024μg/mL)的异绿原酸组分别作用48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检测生物被膜内存活菌;扫描电镜(SEM)观察生物被膜形态学改变;结晶紫染色法定量生物被膜。比较各组MIC和MFC。结果异绿原酸对受试烟曲霉菌株的MIC和MFC均大于1024μg/mL;不论早期或成熟期,空白对照组和异绿原酸各浓度组生物被膜内菌体在CLSM下均以绿色的活菌为主;电镜观察证实异绿原酸可破坏早期、成熟期的生物被膜结构,使胞外基质减少,菌体轮廓清晰;当异绿原酸浓度达到256μg/mL时,可以使载体上不同时期生物被膜的量明显降低,256、512、1024μg/mL异绿原酸组生物被膜定量与空白对照组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绿原酸在体外不能杀死烟曲霉生物被膜内菌体,但可对烟曲霉早期和成熟期生物被膜产生破坏作用,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黄芩原药材、药渣中黄芩苷含量,并探讨其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芩原药材、药渣1(复方提取)、黄芩药渣2(单方提取)的黄芩苷含量,二倍稀释法、纸片法分别测定黄芩原药材、黄芩药渣1、黄芩药渣2对副溶血弧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抑菌圈直径。【结果】黄芩原药材、黄芩药渣1、黄芩药渣2的黄芩苷含量分别为4.91%、2.05%、2.25%;黄芩原药材对副溶血弧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98、3.91、62.5 mg/mL,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7.5、15.5、9.0 mm;黄芩药渣1对副溶血弧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31.25、125、250 mg/mL,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1.0、0、0 mm;黄芩药渣2对副溶血弧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31.25、250、250 mg/mL,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0.0、0、0 mm;阳性对照药中药复方NZ对副溶血弧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24、1.95、31.25 mg/mL,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2.0、22.0、21.0 mm。【结论】复方和单方提取黄芩药渣中黄芩苷含量及MIC值相差不大,以黄芩苷含量为指标来看,提取后的黄芩药渣仍有很好的利用价值。复方和单方黄芩药渣对不同菌株的MIC差异显著不同,与原药材相比有39倍差距之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Th17细胞及白细胞介素-17(IL-17)、IL-21和IL-22在克雷伯菌肺炎(KP)患儿外周血中的变化,探讨其在克雷伯菌肺炎临床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36例KP患儿与32例健康儿童外周血Th17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IL-17、IL-21和IL-22的水平。结果 KP组外周血Th17细胞占CD4+T细胞8.15%±3.46%,显著高于健康组5.37%±4.12%(P<0.01)。KP组血清IL-17水平高于健康组(23.13±6.27 pg/mL比12.53±6.64 pg/mL,P<0.05);IL-21和IL-22表达水平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KP感染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并伴有IL-17水平的升高,提示Th17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IL-17在克雷伯菌肺炎免疫失调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头孢他啶对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影响.方法 采用刚果红染色鉴定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透析后腹膜透析液一腹膜透析管系统建立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分别用连续稀释涂板细菌菌落计数和银染法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细菌生物被膜在低浓度(1 ×MIC)和高浓度(1×MBC)头孢他啶作用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 该大肠杆菌菌株建模7d形成成熟生物被膜.低浓度头孢他啶对成熟生物被膜作用不显著(P>0.05),而高浓度头孢他啶能显著减少成熟生物被膜内活菌数(P<0.01),且破坏生物被膜作用明显.结论 高浓度头孢他啶能破坏成熟大肠杆菌生物被膜.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4,(8):1036-1038
目的:研究红霉素(EM)在体外抑制铜绿假单胞菌(P.a)形成生物被膜(BF)的同时,对BF内P.a抗生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1构建体外PAO1生物被膜模型;2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扫面电镜(SEM)观察载体表面BF形态;连续稀释法行活菌计数。K-B纸片扩散法行药敏实验。结果:建模3d、7d,EM组载体表面BF少于空白对照组,活菌计数少于空白对照组。EM组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和氨曲南对早期BF内P.a抑菌圈直径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EM组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对晚期BF内P.a抑菌圈直径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P<0.01),但是头孢他啶抑菌圈直径明显增大(P<0.05)。结论:EM抑制PAO1生物膜的形成同时,随着EM作用时间的延长,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对BF内P.a的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乌梅等10味中药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明确其最低抑菌浓度(MIC),为临床应用中药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各收集10株产ESBLs和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制备适当浓度的各种中药煎液备用。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定量抑菌试验,分别测定和比较各种中药的MIC值。对抑菌作用明显的中药进行产ESBLs和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MIC比较。结果中药乌梅、五倍子、黄连、黄芩、黄柏、穿心莲、鱼腥草、重楼、金银花、连翘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MIC值分别为(17.19±4.94)mg/mL、(18.75±6.59)mg/mL、(37.50±10.21)mg/mL、(46.20±15.10)mg/mL、(450±105.41)mg/mL、(475±79.06)mg/mL、(237.50±39.53)mg/mL、(118.75±59.29)mg/mL、(425±88.19)mg/mL、(225±52.70)mg/mL,其中乌梅、五倍子、黄连、黄芩的MIC均值分别为17.19mg/mL、18.75mg/mL、37.50mg/mL、46.20mg/mL,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乌梅、五倍子、黄连、黄芩对产ESBLs和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MIC值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10味中药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抑菌活性。其中乌梅和五倍子效果最强,其次是黄连、黄芩,其余的中药抑菌活性较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在体外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模型,研究黄芩苷联合头孢他啶对生物膜的协同杀菌效果.方法 选取临床分离的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采用LB肉汤-吸痰管系统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连续稀释法进行活菌计数,微量稀释法测定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15.65 mg/L的黄芩苷可抑制和破坏生物膜,并增强头孢他啶对生物膜内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结论 黄芩苷能增强头孢他啶对生物膜内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黄连水煎剂对体外建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F)的作用,及黄连水煎剂联合苯唑西林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方法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提供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34134,采用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出黄连水煎剂和苯唑西林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在体外使用腹膜透析管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模型,加入不同浓度的黄连水煎剂和苯唑西林钠作用3天和7天后,琼脂平板菌落计数法评估细菌粘附腹透管的能力,结晶紫染色法行载体表面BF半定量,银染法快速鉴定BF。结果黄连水煎剂MIC为16 mg/m L,苯唑西林钠MIC为4μg/m L,3天BF模型中,1/2MIC黄连水煎剂、1/4MIC黄连水煎剂、1/8MIC黄连水煎剂、1/16MIC黄连水煎剂、1/2MIC苯唑西林钠、1/4MIC苯唑西林钠作用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计数分别为(39.333 3±3.994 2)×10~6CFU/m L、(52.366 7±3.537 8)×10~6CFU/m L、(81.266 7±3.341 8)×10~6CFU/m L、(90.900 0±2.040 1)×10~6CFU/m L、(50.866 7±2.208 6)×10~6CFU/m L、(77.666 7±2.880 7)×10~6CFU/m L,空白组的菌落计数为(92.033 3±3.890 6)×10~6CFU/m L,与空白组相比较,1/2MIC黄连水煎剂,1/4MIC黄连水煎剂、1/8MIC黄连水煎剂、1/2MIC苯唑西林钠、1/4MIC苯唑西林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16MIC黄连水煎剂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3)。7天的BF模型中,1/2黄连水煎剂比1/2苯唑西林钠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更强(P<0.001),结晶紫、银染也得到相似的结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1/16MIC黄连水煎剂的作用下,加入不同浓度的苯唑西林钠,此时苯唑西林钠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25μg/m L。结论黄连水煎剂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并且在苯唑西林钠联合黄连水煎剂时,能有效地提高苯唑西林钠的疗效,为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提供新的治疗方案,同时也提高了抗生素的疗效,为临床上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感染患者肺炎克雷伯菌(KP)分布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26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KP感染分为未感染组(n=170)和感染组(n=56),分析T2DM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收集T2DM合并感染患者KP标本,记录标本来源并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并对所有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MLST)分型,记录预后情况。结果:基础疾病、抗生素使用、侵入性操作、血清白蛋白(ALB)、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为影响T2DM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T2DM合并感染患者体内分离56株肺炎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在痰液中的占比最高为44.62%,其次为尿液19.64%,血液中占比16.07%,脓液中占比12.5%,其他标本占比7.14%。56株KP总耐药率最高为氨苄西林,最低为亚胺培南,痰液标本中KP对头孢呋辛、头孢哌酮、庆大霉素耐药率高于非痰液标本,非痰液标本中KP对头孢他啶高于痰液标本(均P<0.05)。56株肺炎克雷伯菌MLST分型共发现42个ST型,ST-20型、36型、65型、347型、660型各2株,...  相似文献   

15.
黄芩不同提取物对两种深部真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黄芩不同提取物对耐氟康唑白色念珠菌标准抹及都柏林念珠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制备黄芩乙醇提取液及水煎液,采用琼脂扩散法及试管对倍稀释法对耐氟康唑白色念珠菌标准株及都柏林念珠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测定抑菌圈直径及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对耐氟康唑白色念珠菌标准株,乙醇提取液及水煎液的抑菌圈直径(mm)分别是:28,34;MIC(ng/mL)分别是:125~62.5,7.8~15.6.对都柏林念珠菌,乙醇提取液及水煎液的抑菌圈直径(mm)均为32;MIC(mg/mL)均为62.5~31.25.结论:黄芩乙醇提取液及水煎液对耐氟康唑白念珠菌标准株及都柏林念珠菌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对耐氟康唑白色念珠菌标准株,水煎液抑菌效果优于乙醇提取液.对都柏林念珠菌,两种提取液抑菌效果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下不同根管冲洗剂组合对感染根管内粪肠球菌灭杀效果的研究。方法选取使用根管治疗的粪肠球菌感染根管模型样本100例,随机均分为A、B、C、D 4组(n=25),A组采用1%次氯酸钠液+洗必泰液超声冲洗,B组采用1%次氯酸钠液+3%双氧水超声冲洗,C组采用1%次氯酸钠液+17%EDTA超声冲洗,D组单用1%次氯酸钠液超声冲洗,比较4组的细菌清除效果。结果 A组冲洗前菌落数为(7.59±0.18) CFU/mL,冲洗后为(2.56±0.62)CFU/mL,差值(5.02±0.56)CFU/mL;B组冲洗前菌落数为(7.58±0.16)CFU/mL,冲洗后为(3.06±0.67)CFU/mL,差值(4.51±0.59) CFU/mL;C组冲洗前菌落数为(7.60±0.19)CFU/mL,冲洗后为(3.11±0.73)CFU/mL,差值(4.48±0.46)CFU/mL;D组冲洗前菌落数为(7.61±0.21)CFU/mL,冲洗后为(4.96±0.45)CFU/mL,差值(2.74±0.76)CFU/mL。4组清洗后根管内粪肠球菌数均较冲洗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清洗后较其他3组细菌数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1%次氯酸钠液+洗必泰液超声冲洗感染根管内粪肠球菌灭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碳青霉烯类耐药型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型。方法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型肺炎克雷伯菌14株,分别采用E-test实验、改良的Hodge试验、脉冲场琼脂糖凝胶电泳分型及多位点序列分型测定其耐药性、耐药基因型及主要流行序列型。结果14株碳青霉烯类耐药型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呈中高度耐药,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8~64 mg/L、16~128 mg/L;对常见头孢类抗生素头孢哌酮、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均呈高度耐药,MIC 32~256 mg/L;对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呈中度耐药,MIC 3~32 mg/L;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不稳定,MIC〈0.12~256 mg/L。本组碳青霉烯类耐药型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均为阳性,基因型属KPC-2;脉冲电泳分型显示A克隆2株、B克隆9株、C克隆3株,多位点序列分型显示ST119株、ST154株、ST4391株,分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碳青霉烯类耐药型肺炎克雷伯菌对部分其他种类的抗生素亦有较强耐药性,KPC-2型碳青霉烯酶是本院肺炎克雷伯菌产生青霉烯类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主要流行克隆型和序列型分别为B型、ST11型。  相似文献   

18.
五倍子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五倍子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受试药物的最低抑茵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用平板改良法体外模拟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模型,并检测五倍子水提取物不同的MIC浓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作用,扫描电镜确认.结果 五倍子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64 mg/mL,当增加药物浓度至1.5倍MIC(96 mg/mL)和2倍MIC(128 mg/mL)分别于4、8和24 h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时,活菌数明显减少,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24h内金黄色葡萄球菌BF中的细菌不能被完全清除.各时间段之间活菌数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 五倍子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有清除影响,具备开发应用的潜力,但还需进行药物配方和临床用药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在体外苦参水煎液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生物膜(Biofilm,BF)的影响及其与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FX)的协同杀菌作用.方法 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将不同浓度苦参水煎液作用于P.a,结晶紫染色法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评价药物对菌株黏附力的影响;苦参水煎液单独或联合LFX作用于BF,采用连续稀释法计数及CLSM对BF进行分析.结果 苦参水煎液能抑制P.a的黏附力;与LFX联合作用后,BF内存活菌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 苦参水煎液能抑制P.a生物膜的形成,并可增强LFX对BF内细菌的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了解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前后肺炎克雷伯菌(KP)分布状况、耐药KP检出比例及耐药性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病原菌耐药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WHONET 5.6软件收集并首次分析了疫情前(2019年1月~12月)及疫情常态化防控后(2020年5月~2021年4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原微生物培养的样本,比较分析疫情前后样本来源KP菌株、耐药KP检出率,耐药KP对常见抗感染药物耐药性检出差异。结果 新冠疫情前1年内及疫情常态化防控1年中样本来源均以痰液/支气管液为主;常态化防控后1年各种标本中KP的分离比例较防控前显著上升(P<0.05)。疫情前1年KP耐药前五位抗生素为氨曲南 (26.39%)、头孢他啶(26.39%)、头孢噻肟(25.46%)、氨苄西林/舒巴坦(24.54%)、复方新诺明(18.06%);疫情常态化防控后1年检出耐药KP前五位的抗生素为头孢噻肟(29.78%)、氨曲南(29.21%)、头孢他啶(29.21%)、氨苄西林/舒巴坦(25.84%)、环丙沙星(16.29%)、厄他培南(16.29%)。疫情前后比较,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显著下降(均P<0.05)。常态化防控前后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OVID-19疫情的发生导致KP检出情况及耐药性均发生了变化,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应对KP感染采取精准积极的干预措施,加强KP检出患者的管理并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耐药KP的产生与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