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肠道菌群是一个大型微生物群,具有增强肠道完整性、吸收能量、抵御病原体入侵等生理功能[1-2]。人类许多疾病如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肝病等均与肠道菌群存在相关性[3]。近年来,肠道菌群已成为研究疾病发生和进程的热点方向。中药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中药口服后对肠道菌群结构、丰度等起到调节作用,同时肠道菌群能产生各种代谢酶,特异性地参与中药有效成分的物质代谢与化学结构重塑,  相似文献   

3.
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人肠内菌群的平衡是相当稳定的。肠内菌群平衡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菌群失调往往导致各种胃肠道等消化道疾病的发生。肠内菌微生物种类繁多,含酶丰富,对中药成分的转化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许多中药对肠道菌群的平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中药和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对于中药现代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重金属容易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干扰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危害人体健康。肠道菌群可通过胞外络合、胞外沉淀和胞内积累,将重金属吸附到细胞表面或细胞内部,改变这些重金属的结构、毒性或生物可及性。该文阐述了几种重要的重金属元素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揭示这些微生物对重金属抗性的策略,为利用肠道微生物缓解重金属中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肠道菌群的宏基因组、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迅速,但与肠道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尚不十分清楚.固有淋巴细胞3群(ILC3)是一类富集于肠黏膜的固有免疫细胞,是抵御肠道微生物感染的重要防线.一方面,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ILC3的发育、增殖及功能,在不同的微生物信号的作用下,ILC3表型可以发生转变,其作用亦具有两面性;另一方面,ILC3维护了肠道菌群的共生平衡,并调节了其他免疫细胞对共生菌的反应.本文就ILC3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郑鹏  嵇武 《医学综述》2014,(24):4479-4481
人体消化道存在大量细菌,肠道菌群调节着人体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其功能状态的改变与人体多种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转归密不可分,在宿主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该文总结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与现状,简介肠道菌群的构成以及生理功能,探讨肠道菌群与肠道疾病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8.
肠道菌群与艰难梭菌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菌群与艰难梭菌相互作用的研究苏文金(厦门大学生物学系)BourliouxP(巴黎南大学药学院微生物学系)伪膜性结肠炎常见于服用抗生素的病人,其症状与厌氧的艰难梭菌(Clostridiumdifficile)及其毒素的作用有关,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肠道寄生虫病在本地区的感染种类和感染率。方法 选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自然村做人群粪便中的虫卵检查,蛲虫虫卵用透明胶纸检测或肛门试子法检测。结果 共调查3817人。查出肠道寄生虫病9种。各类肠道寄生虫感染人数总计达775人,感染率为20.3%,其中蛲虫感染率达到了29.5%。结论 肠道寄生虫病仍是该地区的主要疾病。  相似文献   

10.
德格县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610041)吴子松,张世雯,尹光耀,瞿斌德格县卫生防疫站仁真降措卢俊康,通珠寄生虫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寄生虫感染在我省相当普遍[1]。为了解四川省藏族地区人体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我们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吉林市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方法:对1389人进行粪便普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检出肠道寄生虫9种,总感染率为71.13%,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蛔虫(64.07%)、肝吸虫(2.23%)、贾第鞭毛虫(1.94%)、结肠阿米巴(1.51%)、鞭虫(0.79%)、嗜碘阿米巴(0.28%)、肠人毛滴虫(0.14%)、痢疾阿米巴及钩虫(均为0.07%)。结论:吉林市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高,应注意建立一套完整的防治措施。,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human intestine parasitization in Jilin City.Methods: Mass survey of feces and epidemiological survey were carried out in 1389 persons.Results:Nine kinds of intestinal parasites had been detected and the total infection rate was71.13%. From high to low, the infection rates were respectively(64.07%)for ascaris lumbri-coides(2.23%) for clonorchis sinensis, (1.94%) for giardia lamblia(1.51%) for entamoe-ba coli (0.74%) for trichuris trichiura(0.28%) for iodamoeba bvetschlii (0.14%) fortrichomonas hominis(0.07%) for entamoeba histolytica and ancylostoma duodenale. Conclusion :The intestinal parasitization rate is higher in Jilin City, and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we setup a series of prophylectico-therapeutic measures.  相似文献   

12.
吉林市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吉林市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方法:对1389人进行粪便普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检出肠道寄生虫9种,总感染率为71.13%,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蛔虫(64.07%)、肝吸虫(2.23%)、贾第鞭毛虫(1.94%)、结肠阿米巴(1.51%)、鞭虫(0.79%)、嗜碘阿米巴(0.28%)、肠人毛滴虫(0.14%)、痢疾阿米巴及钩虫(均为0.07%)。结论:吉林市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高,应注意建立一套完整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人类肠道分布着系统庞大、高度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包括古生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这些肠道微生物是人体能量获取的关键,它们可以将膳食营养素代谢成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充当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纽带。在心血管疾病中,如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肠道菌群的组成也已经被证明发生了改变。本文将总结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其在生物体代谢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肠道微生物群是我们身体的复杂和重要的部分,为正常的代谢功能和防止疾病提供重要支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其中许多结构(肠细胞凋亡和上皮完整性的丧失),功能(粘蛋白/IgA的产生中的错误)和免疫(损伤亚黏膜淋巴细胞)缺陷导致高的死亡风险。HIV感染与胃肠道的损伤有关,导致上皮屏障的结构性损伤和肠内体内平衡的破坏。AIDS患者肠道菌群谱发生了明显改变,机会性细菌占主导地位。艾滋病及其产生的免疫缺陷与肠道腺病毒的扩张有关,肠道细菌多样性和丰富程度降低。文章综述了肠道菌群对肠道的影响,艾滋病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关系,抗病毒治疗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菌群失调的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人体内肠道菌群不仅参与维持肠道正常功能,也参与维持脑内环境稳态.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以及胃肠功能紊乱.大量研究证明,肠道菌群紊乱与PD的发生关系密切.本文论述了肠道菌群对脑与肠的生理功能,分析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失调在PD发生中起到的作用,探讨基于肠道菌群的治疗PD的...  相似文献   

16.
17.
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态势十分严峻,无论是患病率还是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有非常多的因素可以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例如遗传因素、饮食、吸烟、酗酒等,最新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角色。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有几百种,其中可培养的有400余种,能影响体重和消化能力、抵御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食物中的胆碱类物质可以被肠道中的微生物代谢为氧化三甲胺(TMAO),这种物质会加大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目前被人们认为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子。益生菌作为对机体健康有益的微生物,可以调节肠道微生物的平衡从而改善高血压。通过对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研究可以来开辟预测、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陶俊  周漫 《疑难病杂志》2021,(8):842-845,854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冠心病发病的性别差异使性激素水平与疾病的关系受到关注,而雄激素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也一直被人们所探索.近年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发现,雄激素水平会影响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构成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在临床医学中,严重影响患儿生存质量、威胁患儿生命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有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先天性巨结肠合并小肠结肠炎(HAEC)和儿童炎症性肠病(IBD)三种类型。目前医学界对这三种肠道性炎症疾病的发病机制没有统一的定论和说法。但是,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是肠道性炎症疾病的重要发病原因。在医学领域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是探测肠道微生物群落的重要方法。下文将综述肠道性炎症疾病发病的过程中肠道菌群的主要作用和益生菌的应用对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肠道微生物与中药相互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pubmed、知网等平台分别以“microbiome”“microbiota”“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英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