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估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中融合器位置对融合器沉降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L_4/L_5单节段TLIF的8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后即刻CT平扫上融合器与L_5椎体上终板的相对位置,将患者分为中央组(37例)与边缘组(46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局部前凸角)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中央组患者椎间隙高度、腰椎局部前凸角较术后即刻均有明显丢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边缘组患者椎间隙高度、腰椎局部前凸角显著高于中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共18例发生融合器沉降,中央组12例(32.4%),1例重度沉降,11例轻度沉降;边缘组6例(13.0%)均为轻度沉降,2组沉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LIF中融合器位于终板中央区域会增加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率,术中置入融合器时应放置于终板边缘区域,以降低术后融合器沉降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腰椎融合术改变了腰椎的生物力学环境,使邻近节段应力集中,本研究就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对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 2002~2006年,采用PLIF治疗腰椎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单一正中入路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1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单一正中入路MIS-TLIF(modified MIS-TLIF组,n=53)和TLIF(TLIF组,n=53)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皮肤切口长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使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modified MIS-T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皮肤切口长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少于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6、12个月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显著改善,且modified MIS-TLIF组术后1、6、12个月ODI优于TIL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相对于TLIF,单一正中入路MIS-TLIF可减少手术创伤和术中出血量,患者术后恢复快,切口并发症少;相较于传统MIS-TLIF,该技术减压空间充分,学习难度低。因此,单一正中入路MIS-TLI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微创手术方式,可作为MIS-TLIF的一种替选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腰椎椎间形态对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接受单节段TLIF治疗的9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影像资料,将患者分为沉降组43例,其中男15例,女28例,平均年龄(53.56±8.2)岁;未沉降组47例,其中男8例,女39例,平均年龄(58.26±13.53)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影像参数(椎间隙高度、局部前凸角、终板形态参数、骨赘程度等)。再将患者分为无骨赘组46例,其中男15例,女31例,平均年龄(50.43±8.76)岁;骨赘组44例,其中男8例,女36例,平均年龄(61.84±11.18)岁。比较两组患者末次沉降度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2~27个月,平均(14.5±3.6)个月。沉降组的椎体前缘骨赘、终板形态较未沉降组的退变程度更高;沉降组的椎间隙矫正度高于未沉降组;骨赘程度与沉降度呈负相关。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终板形态不规则...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连续双节段腰椎滑脱(L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21年5月,采用TILF治疗连续双节段腰椎前滑脱患者36例,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48 h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情况。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标准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滑脱距离(SD)、滑脱角度(S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矢状位垂直轴(SVA)、T1骨盆角(TPA)、T1倾斜角(T1S)、胸腰和谐角(TLA)、PI与LL差值(PI-LL)等影像学参数。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120~275(190.28±6.12) min,术中出血量为210~550(345±11) m L。所有患者术后和末次随访SD、SA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斜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DLS)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2018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30例DL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OLIF治疗15例(OLIF组)、采用TLIF治疗15例(TLIF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间融合、椎间孔高度及椎间高度恢复情况等;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8.5±2.3)个月,末次随访时OLIF组均获得椎间融合,TLIF组1例未完全融合。O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d及末次随访VAS评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OLIF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ODI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椎间孔高度及椎间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术后1 d时OLIF组优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2种术式治疗DLS近期临床疗效良好。OLIF创伤小,ODI、椎间和椎间孔高度恢复优于TLIF。  相似文献   

7.
退行性腰椎疾病包括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和退变不稳等。传统的手术治疗常常行椎板切除减压,但减压不固定、不融合,常引起腰椎侧凸、脊柱不稳加重,继发出现背痛和神经系统症状。近年来,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技术要点,评价并探讨该术式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24例采用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39~72(59.6±9.5)岁;腰椎间盘突出伴椎间隙退变15例,腰椎轻度滑脱伴或不伴节段性不稳定9例;22例为单节段融合,2例为双节段融合;单节段融合的节段L2,3 1例,L3,4 3例,L4,5 18例,2例双节段融合均为L3,4及L4,5。该技术主要包括局麻加基础麻醉下,行穿刺及椎间孔镜下减压、椎间隙处理及取自体骨植入、融合器植入并撑开,以及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 d及1、3、6、12、18个月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MRI检查评估内植入物稳定性及融合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单节段融合手术时间(192.3±22.7)min,双节段融合(272.5±24.7)min。估计术中出血量每节段<50 ml,所有患者未输血。术前VAS(7.4±1.1)分,术后改善至(2.3±0.8)分(t=-19.65,P<0.000 5);术前ODI(41.2±3.3)%,末次随访时改善为(12.3±2.5)%(t=-35.76,P<0.000 5)。术后共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2例术后出现对侧神经根性症状,于对侧椎间孔镜减压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1例出现经皮螺钉置入相关神经症状,予拆除该侧钉棒内固定后,症状缓解;1例出现手术切口感染,予清创缝合术后好转。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未出现融合器及钉棒系统的移位和松动,14例出现融合迹象。

结论:采用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势,临床效果显著,但其远期结果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随访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开放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中短期疗效,以评价MIS-TLIF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9月166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70例行MIS-TLIF治疗,96例行PLIF治疗。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MIS-T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后卧床天数、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手术满意度均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MIS-TLIF组术后血清肌酸激酶值显著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VAS评分、ODI,并发症发生率和椎间融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IS-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术后恢复快,住院费用低,手术满意度高;但MIS-TLIF术后血清肌酸激酶值偏高,考虑可能因术中使用电刀,通道空间狭小,术中吸引器使用少,肌酸激酶大量吸收入血所致,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轻中度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 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单节段轻中度腰椎滑脱患者48例,其中22例采用OLIF治疗(OLIF组),26例采用MIS-TLIF治疗(MIS-TLIF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腿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影像学资料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L)、手术节段Cobb角、椎间高度(DH)、椎管横截面积(CSA)及椎间孔面积(FA)。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4~45个月,平均32.8个月。O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MIS-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和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周OLIF组VAS评分和ODI优于MIS-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Mast Quadrant微创通道与开放式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行TLIF手术治疗的65例腰椎椎间盘突出伴节段不稳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行传统TLIF的开放组(44例)及使用Mast Quadrant通道行TLIF手术的微创组(21例).比较微创组与开放组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 微创组围手术期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较开放手术组少(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时疼痛VAS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之间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较,应用Mast Quadrant通道不但同样能够完成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等操作,还具有切口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发生下腰痛概率低等优点,是手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不稳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器后移的危险因素,以有助于完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5月在本院接受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简称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238例患者的完整病历及影像学资料,共280个节段,278枚椎间融合器(Cage)。患者年龄42~76岁,平均56.9岁;平均手术节段1.4个(1~4个);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20.3个月。根据术后是否出现突然的腰痛和下肢症状决定非手术治疗或行翻修手术。结果本研究组中Cage后移7例,Cage7枚,均发生在L4/L5节段。Cage后移发生在术后1~3个月,平均1.6个月,7例患者均未因Cage后移出现腰痛或下肢症状,所有患者未行翻修手术。结论 Cage后移的危险因素有使用Cage型号过小、Cage无角度、直线型终板、术前椎间隙前后缘高度过大及合并退行性侧凸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术后椎间融合器移位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多个脊柱中心行腰椎TLIF的512例患者资料,男255例,女257例;年龄37~77岁,平均54.7岁;腰椎Ⅰ度或Ⅱ度滑脱者253例,腰椎间盘突出者200例,腰椎管狭窄者59例。于术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对X线片发现融合器移位的病例,加做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进一步分析融合器移位的特点、发病率和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512例患者中有6例发生融合器移位,发生率为1.17%。各个脊柱中心术后发生融合器位移的发生率各不相同。4例腰椎滑脱者和2例腰椎间盘突出者术后发生融合器移位,发生率分别为1.58%(4/253)和1.00%(2/200)。矩形融合器(3.11%,5/161) 比肾形融合器(0.28%,1/351)更容易发生移位。双节段者(5.75%,5/87)比单节段者(0.24%,1/425)更容易发生移位。邻近终板为直线形者(3.50%,5/143)比双凹形者(0.27%,1/369)更容易发生移位。结论 手术技巧的差异、矩形融合器的使用、双节段融合、直线形终板或术前为腰椎滑移者均可能为TLIF术后融合器移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中采用延长链接固定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3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5例PLIF术后发生ASD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延长链接固定PLIF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测量手术前后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上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等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7.9个月;手术时间90~180 min,平均120 min;术中出血量200~800 mL,平均500 mL。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手术节段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分别由术前26.96°±5.03°、(6.80±0.87)mm改善至末次随访时37.58°±1.50°、(11.04±0.68)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椎间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所有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PLIF中采用延长链接固定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ASD安全、有效,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期随访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在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8月—2017年5月,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42~102(74.6±19.7)个月后,发生ASD需再次手术的患者11例。发生ASD的节段均位于原融合节段上方,应用OLIF联合/不联合椎弓根钉行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住院天数等。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摄腰椎标准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及CT,测量手术前后椎间孔高度(IFH)、椎间隙背侧高度(DH)、椎间隙腹侧高度(VH)等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7.7±6.8)个月,手术时间(87±35)min,单节段手术时间(64±8)min(不含内固定操作),术中出血量(74.2±28.8)mL,住院(6.7±1.9)d。所有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明显降低,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手术节段椎间隙VH、DH较术前分别增加(4.5±2.1)mm和(3.2±1.9)mm,IFH较术前增加(5.7±1.6)mm。2例(18.2%)患者在椎间隙处理过程中发生终板损伤,Cage下沉,术中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无相关临床症状;1例发生腹膜撕裂,术中请胃肠外科专家手术修复;1例出现交感神经链损伤致下肢症状,1例出现一过性术侧腰大肌无力,屈髋肌力3+级,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 OLIF作为一种新的脊柱微创技术,为腰椎融合术后ASD提供了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并获得良好的近期随访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失稳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探讨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腰椎间盘切除术后脊柱失稳再手术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1997年5月~2002年8月收治的采用后路椎管减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治疗爱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腰椎失稳再手术病例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28~64岁,平48.5岁。再手术距初次手术时间2~10年,平均5年8个月。病程6个月~3年,平均1年6个月。单节段病变17例,双节段病变6例。所有患者初次手术行椎间盘切除术,根据手术后症状和影像学检查评估脊柱失稳程度以确定再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120~210min,平均180min;术中出血550~800ml,平均650ml;术后随访1~6.4年,平均3.6年。疗效应用MPQ问卷和下腰痛及功能不利评分评定,临床成功率86.9%,患者满意率82.6%。螺钉断裂2枚,松动1枚。5例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23周后恢复。3例硬膜撕裂。3例植骨未融合,其中2例行后外侧融合术。结论:腰椎间盘突出术后脊柱失稳再手术时应行腰椎融合术,同时应用内固定,促进植骨融合并以维持椎间隙稳定,疗效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