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医用诊断X射线检查时受检者非投照部位受照情况调查,提高医院管理者和医务工作者对受检者非投照部位采取防护措施的重视程度。方法 采用现场监测的方法了解受检者非投照部位防护前后受照剂量对比以及与放射科医生受照剂量的对比了解防护的重要性。结果 仅使用0.5mm铅当量的防护材料就能受检者非投照部位的受照剂量降低88.7%。结论 受检者非投照部位受到不必要的大剂量照射,给受检者健康带来了危害,增加了全社会集体剂量负担,在今后的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应进一步加强非投照部位的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2.
介入技术放射防护现状及改进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减少介入工作者及受检者的受照剂量。方法 根据各种放射防护的标准与资料及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介入技术的放射防护现状及改进措施。结果 归纳了改善介入技术放射防护的措施。结论 介入技术放射防护工作严重滞后,需采取综合措施,尽可能降低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PET/CT心肌代谢显像受检者周围辐射剂量水平,为保证周围人员辐射安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33例行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患者,在受检者胸部等高位置按照不同体位方向、时间和距离处对其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测量,探索受检者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分布规律。结果 在相同测量时间和距离下,受检者身体两侧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相比正、背面更低。受检者注射18F-FDG显像剂后,距离体表1 m处正面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13~21 μSv/h,检查结束后降至5~14 μSv/h,平均降低46%。受检者周围剂量当量率随距离(10~300 cm)的增加呈幂函数趋势降低,其幂指数均值为−1.2。结论 心肌代谢显像受检者注射药物后周围辐射水平较高,周围剂量当量率随时间和距离增加快速降低,建议心肌代谢显像受检者检查当天避免与他人长时间、近距离接触。  相似文献   

4.
刘伟  何星 《中国辐射卫生》2019,28(3):278-281
目的 了解PET-CT诊断项目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及相关场所的辐射水平,为降低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完善PET-CT诊断项目放射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对PET-CT工作场所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表面污染水平和人员受照剂量进行测量;根据相关检测结果与最大工作负荷对手部和眼部剂量进行估算。结果 三家医院PET-CT工作场所辐射水平(0.12~6.05 μSv/h)、β表面污染水平(本底~27.3 Bq/cm2)以及工作人员附加最大年有效剂量(1.58 mSv/a),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要求,其中一家医院的分装、注射护士手部最大年当量剂量(154 mSv/a)超出管理目标值(125 mSv/a)。结论 医院应建立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意识,降低工作人员所受附加剂量。  相似文献   

5.
儿科放射学检查中的辐射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减少接受放射学检查的儿童受照剂量。方法 运用放射实践的正当化和防护的最优化原则在儿童放射学检查中采取相应措施。结果 通过减小射野,对非受检部位进行屏蔽,可显著降低受照剂量。结论 儿童对X射线照射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更多的潜能在危害,必须加强放射学检查中对儿童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商丘市2005~2008年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为放射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GB5294-85)。结果 近4年人均有效剂量为1.99mSv·a-1。集体有效剂量为1.574人·Sv。监测率为31.9%。结论 商丘市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虽有降低,但仍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7.
莱芜市医疗照射水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由医疗照射电离辐射引起受检者与患者健康的潜在影响和可采用的有效控制管理技术措施,以改善医疗照射电离辐射防护卫生质量。方法 通过对医疗照射水平的调查研究,合理配置与使用医疗照射卫生资源,采用降低受检者与患者一次医疗照射电离辐射照射剂量,提高医疗照射检查阳性率和医疗技术成果控制医疗照射所致公众电离辐射剂量负担。结果 莱芜市1996年,1998年医疗照射检查频率每1 000人口分别是200.70人次和223.23人次,男、女性别之比为1:1.21;1996年、1998年医疗照射检查阳性率分别是64.48%,69.24%,X射线诊断检查平均每人次受照有效剂量3.61 mSv;1996、1998年度X射线受检者所致电离辐射集体剂量分别是529.680人·Sv和646.810人·Sv;1998年每次X射线诊断受检者平均辐射危险度40.89×10-6结论 公众所受电离辐射最大人为因素主要源于医疗照射。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和有效防护是改善医疗照射电离辐射防护卫生质量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浦东新区介入放射诊疗的放射防护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保障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受检者的身体健康,对浦东新区从事介入放射诊疗的放射防护现状进行调查。方法 调查从事介入放射学的人员结构,剂量水平及防护管理措施。结果 防护设备不齐全,管理措施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结论 应加强对介入放射诊疗和工作的管理,降低受照剂量,使放射防护最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合理使用多排(层)螺旋CT,优化扫描参数有效降低受检者受照剂量。方法 采用颅脑、腹部扫描方式,改变相关参数,获得剂量变化趋势。结果 受检者剂量与管电压、管电流和旋转时间成正比关系,与螺距成负比关系,尤其是管电压、管电流对受检者影响较大。结论 CT检查时,在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要的前提下,应选取最佳扫描方案,有效降低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0.
心血管造影辐射剂量与放射防护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心血管造影中有关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受照剂量以及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计进行探测。结果 在28个监测点上辐射剂量相差甚大。结论 要加强介入诊治中的防护、降低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广东省部分临床核医学诊疗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状况以及人员受照剂量水平,为寻找其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以广东省14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家相关标准,采用辐射监测方法,对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放射性污染水平及人员受照剂量进行测量和推算。结果 工作场所中18F合成室操作孔在防护罩打开状态下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达到166 μSv/h;放射性药物分装、注射等操作环节手部的剂量率较高,其中在分装柜分装18F、131I和99Tcm时可分别高达3720、1220和468.2 μSv/h,在注射台(窗)注射18F和99Tcm时可分别高达537和882 μSv/h。广州G医院18F注射室的工作台面β表面污染水平为99.6 Bq/cm2,工作人员手掌部位为1.6 Bq/cm2,超过国家标准限值。核医学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为0.08~5.18 mSv/a。在无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分装人员手部的年当量剂量最高,为0.02~390 mSv/a;注射人员次之,为0.57~85.62 mSv/a;而分装、注射时工作人员眼晶体、全身和下腹部的职业照射剂量较低。结论 核医学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现况良好;应重视放射工作人员自身防护,熟练操作技能以缩短作业时间,采取合理防护设(措)施以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临床常用的手工分装、全自动分装和PET药物分装注射系统三种方式分装氟代脱氧葡萄糖(fluorine-18-fluorodeoxyglucose,18F-FDG)的分装时间、分装准确性和分装人员手部及眼部受照剂量。方法 分装的目标活度为296 MBq,在分装人员双手食指根部、双手腕外侧以及铅防护眼镜固定位置佩戴热释光剂量计,同一分装人员分别用三种方式进行30例次18F-FDG分装,每次分装活度在296 MBq ±10%以内为达标,记录每例次的分装次数、每次分装活度和分装时间。结果 完成30例次分装,三种分装方式的分装次数分别为43、47和30次,首次分装成功率分别为76.67%、73.33%和100%,平均每次目标分装的次数分别为1.43、1.56和1例次,平均每例次分装时间分别为(39.15 ±32.80)s、(203.60 ±203.11)s和(82.29 ±26.11)s。计算三种分装方式所测个人剂量当量,手部剂量当量最高的位置为左右双手食指底部,左手和右手手工分装分别为(1231.48 ±29.40) μSv/GBq和(1281.24 ±121.00) μSv/GBq、全自动分装分别(862.49 ±30.50) μSv/GBq和(678.64 ±51.68) μSv/GBq,PET药物分装注射系统分别为(4.50 ±2.25) μSv/GBq和(7.88 ±1.13) μSv/GBq。三种分装方式左右眼晶体剂量当量分别为3.39 μSv/GBq和4.5 μSv/GBq、1.69 μSv/GBq和2.5 μSv/GBq、1.69 μSv/GBq 和0。按国家标准年剂量限值估算三种分装方式下分装人员年度分装例次分别为1319、1964和214364例次。结论 PET药物分装注射系统的分装成功率、准确性和稳定性最高,辐射防护最好,可减少分装人员配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2台451P型电离室剂量仪的时间常数,探讨时间响应修正公式的应用。方法 X射线机采用两个剂量率水平进行曝光,较高剂量率水平采用不同的测量模式进行测量,记录仪器测量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根据RC电路的时间响应修正公式进行数据拟合,求出仪器的时间常数τ结果 2台451P型电离室剂量仪0~5μSv/h量程时间常数τ值分别为(3 476.4±124.9) ms和(3 676.4±144.4) ms,0~50 μSv/h自动转换量程τ值分别为(2 051.6±249.5) ms和(2 047.0±271.9) ms,0~50 μSv/h固定量程时间常数τ值分别为(1 123.8±85.9) ms和(1 242.0±91.8) ms。结论 2台451P型电离室剂量仪的时间常数无统计学差异,但与操作手册的给定值有统计学差异,应合理选择曝光时间和测量模式进行防护检测,并使用已检定的时间常数进行响应时间修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X射线床旁摄片场所电离辐射水平和采取干预措施后的防护效果,为管理部门进一步制订管理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在上海市9个区随机抽取12家医疗机构的15台X射线床旁摄影机,模拟日常病房开展床旁摄影的场景,对观察点X射线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检测和评估。结果 在本研究所关注的范围内,床旁摄片场所X射线周围剂量当量率均超过本底值;不同设备(包括同型号但使用环境不同的设备)在相近的常规曝光条件产生的散射线剂量率差异较大,无防护屏场所的X射线周围剂量当量率在3.9 μSv/h至5 800 μSv/h之间;使用防护屏场所的X射线周围剂量当量率在0.095 μSv/h至22.1 μSv/h之间,明显低于无屏风的场所,铅当量高的防护屏具有更好的防护效果。结论 不同型号的X射线床旁摄片机,自身防护性能差异较大,导致工作场所放射防护剂量的差别,购置防护性能好的设备、小心使用、做好维护保养工作等是降低X射线剂量的重要保障;开展床旁摄片时应当尽量疏散毗邻床位的病人、医务人员、探视家属等公众,对无法疏散的公众,建议使用便捷且实用的移动式防护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移动式X射线探伤意外照射现场模拟检测及估算工人受照剂量。方法 对事故经过及现场进行卫生学调查,工程分析和个案调查,综合分析事故原因及后续引发的问题。结果 该能源公司管网安装蒸气管网时,聘请第三方检测公司对管网进行X射线工业探伤,造成87名工地工人疑似工业误照;根据现场模拟还原检测,使用辐射剂量仪检测到距离探伤机1 m处周围辐射剂量当量率为1 680 μSv/h,距探伤机20 m开外地方X射线剂量率为4.1 μSv/h,工人将受到14 μSv累积剂量;87名工人辐射应急体检无异常。结论 该起事件由于探伤检测公司在实施辐射危害工作前没有做到告知义务,随意开展;投资方、发包方没有履行监督的责任,造成工地工人恐辐心理,以为自己受到误照,导致聚集性事件的发生。相关企业应完善管理制度,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加强对员工放射防护知识培训与教育,消除恐慌心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河北省部分核医学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现状和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现状,为加强放射卫生监督和制定核医学相关标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河北省内16个核医学工作场所用X、γ辐射剂量仪测量周围剂量当量率,用α、β表面污染仪测量工作场所及工作人员体表的β表面污染;以热释光剂量法监测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深部个人剂量当量Hp(10),并查阅这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最近两年内的职业健康检测报告。结果 SPECT(/CT)工作场所内各检测点之间辐射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F = 32.02,P < 0.05),其中给药窗口(护士操作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为11.92~37.77 μSv/h,平均(19.19 ±8.78 )μSv/h;PET/CT工作场所内各检测点之间辐射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F = 56.72,P < 0.05),给药窗口(护士操作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14.28~21.55 μSv/h,平均(16.55 ±3.87) μSv/h;16个核医学工作场所的β表面污染水平均符合标准要求,工作人员的工作服表面污染水平超过标准的有2个(占12.50%),工作人员手部皮肤表面污染水平超过标准的有8个(占50.00%);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1.11 ±0.65) mSv;77名放射工作人员均未发现有皮肤表观异常,但有12人(占15.58%)在对电离辐射较为敏感的组织器官存在一些异常,核医学接触时间>20年的放射工作人员眼晶体异常和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与其他核医学接触时间组相比,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 本次调查的核医学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情况良好,但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有待加强;核医学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还需引起进一步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辐射暴露情况,为介入手术医务人员,提供实时辐射剂量监测数据。方法 选择2019年9月—2022年3月在介入手术室参与心脏手术的医务人员96人次作为研究对象。按时间进展进行分组,干预组43人次,对照组53人次。干预组研究对象在手术过程中,提供实时剂量监测数据;对照组研究对象按常规流程进行手术。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平均术中辐射剂量率。结果 干预组研究对象的中位辐射剂量率为88.80 μSv/h,对照组研究对象的中位辐射剂量率为188.40 μSv/h。干预组较对照组研究对象,辐射剂量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 637.000,P = 0.000)。结论 为介入手术医务人员提供实时剂量监测数据,可有效降低医务人员职业辐射暴露,改善医务人员的职业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18.
王凯  张伟  李航 《中国辐射卫生》2016,25(3):356-360
目的 研制一套事故后应急环境监测谱仪,具有宽量程、防护等级高、自带无线电传输功能及电池,并可识别人工核素及其剂量率等特点,探测器可在事故后快速在核设施周围组成监测网络。方法 通过模块化、专业化、可扩展性等设计理念,依托可靠的质量管理体系,采用成熟的配件,项目成功完成了设计目标。结果 研制完成的探测器在周围剂量当量率10 nSv/h~150 μSv/h之间采用NaI (Tl)进行测量,并进行核素识别,在10 μSv/h~3 Sv/h之间采用GM管进行测量,通过具有3 G和RF冗余设计的无线传输模块将监测数据发回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处理及展示。结论 研制完成的探测器完成能满足事故后应急监测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某选煤厂密度计放射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进行检测与分析,为做好辐射防护管理和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提供指导。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的有关要求,使用便携式γ剂量率仪对密度计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当源闸开启管道内无物料时,距密度计源容器表面10 cm和100 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范围分别为4.19~21.1 μSv/h和0.30 μSv/h~3.47 μSv/h,距探测器表面5 cm处和100 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范围分别为11.8μSv/h~465 μSv/h和0.53 μSv/h~54.5 μSv/h。结论 当源闸开启管道内无物料时,部分密度计工作场所周围的剂量率水平较高,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应在不生产时及时关闭源闸,或远离密度计工作场所,以保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研究241Am-Be中子源测井过程中操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探讨测井中子源的管理及防护对策。方法 通过对某公司操作现场观摩和现场测量,获取中子源表面γ剂量率、中子剂量率以及取源、运输、装源等过程的操作时间和距离等参数,计算241Am-Be中子源测井过程中操作人员所受到的辐射剂量,分析操作人员所受个人有效剂量的来源和占比。结果 一次源罐检查、搬运和检测过程中的中子照射和γ射线照射的有效剂量分别为94.17μSv和2.72μSv,一次装源和取源的中子照射和γ射线照射的有效剂量分别为36.66μSv和24.08μSv,中子源一次测井全过程的中子照射和γ射线照射的有效剂量分别为130.83μSv和26.80μSv;按每年测井100次估算,则中子源测井总的年有效剂量为15.78 mSv。结论 某公司241Am-Be中子源测井过程中操作人员所受剂量主要为中子照射剂量,需要加强中子源管理和采取有效的中子辐射安全管理与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