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研究鱼腥草素钠增强妥布霉素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方法: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鱼腥草素钠、妥布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棋盘稀释法测定两者联合抗菌作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单药及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最小抑膜浓度(SMIC),扫描电镜下观察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态的影响,采用倾注平板法进行菌落数计数。结果:鱼腥草素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512μg/mL,妥布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4μg/mL,两药联合后MIC分别为64μg/mL和1μg/mL,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为0.375,提示两药协同作用明显。妥布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SMIC50黏附期为8μg/mL,早期生物被膜阶段为16μg/mL,成熟期生物被膜阶段为32μg/mL,两药联合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SMIC50黏附期为8μg/mL,早期为0.5μg/mL,成熟期为8μg/mL,鱼腥草素钠对妥布霉素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有增强作用。结论:鱼腥草素钠与妥布霉素抗菌协同作用明显,鱼腥草素钠对妥布霉素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2.
肽核酸体外抑制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膜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PNA)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探讨其潜在的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和斑点杂交联合筛选出能与铜绿假单胞菌PAO1早期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motA mRNA结合紧密的反义寡核苷酸序列,根据其序列合成肽核酸(PNA)并连接穿膜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CCPs)(KFF)3K形成CCPs-PNA,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CCPs、PNA和CCPs-PNA处理铜绿假单胞菌PAO1,定量测定并用显微镜观察其对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 PNA和CCPs-PNA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膜的早期形成都有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也增加,但CCPs-PNA对生物膜形成的抑制明显优于PNA组。1、5、10μmol/L的(KFF)3K-PNA对PAO1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分别约为30%、50%、70%。而1μmol/L的PNA对PAO1生物膜形成基本没有影响,5、10μmol/L的PNA对PAO1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却分别为3%和10%左右。各个浓度的CCPs对细菌生物膜的形成都没有影响。与对照组相比,CCPs-PNA处理之后的PAO1,其运动能力明显下降,PAO1处理组与对照组在运动培养基上的扩散直径之比约为3∶5。结论针对motA基因的PNA通过抑制PAO1的运动能力、降低吸附,从而对铜绿假单胞菌PA01起始阶段的生物膜形成产生抑制作用,穿膜肽(KFF)3K大大增强了此作用。推测铜绿假单胞菌的motA基因或其编码产物可能是一个良好的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的生物被膜(Biofilm,BF)形成与耐药性中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di-GMP、人杀菌肽LL-37的作用。方法选取铜绿假单胞菌野生型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strain,PAO1)展开研究,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绿原酸、c-di-GMP、人杀菌肽LL-37对PA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结晶紫定量法检测PA的BF形成中绿原酸、c-di-GMP、人杀菌肽LL-37的清除作用,采用PA运动试验检测绿原酸、c-di-GMP、人杀菌肽LL-37对PA运动能力的影响,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原酸、c-di-GMP、人杀菌肽LL-37对PA的BF结构及存活情况的影响。结果 人杀菌肽LL-37MIC值为64mg/L、绿原酸MIC值为256mg/L、c-di-GMPMIC值为32mg/L,相比于c-di-GMP组,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空白组的OD590nm值明显降低,且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牡荆素与抗生素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 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 铜绿假单胞菌对应各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利用96 孔细胞培养板结合结晶紫染色法探讨牡荆素单独使用 及与抗生素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结果 当牡荆素的浓度≥ 31.25 μg/ml 时,能抑制PAO1 生物 膜的形成,使生物膜的总量从100% 减少到(80.00±4.62)%,且随着牡荆素的浓度增高,其抑制能力越强;4 种 抗生素头孢他啶(CAZ)、环丙沙星(CIP)、庆大霉素(GEN)和左旋氧氟沙星(OFLX)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分别为0.5、0.5、2.0 和8.0 μg/ml ;亚抑菌浓度的CAZ、CIP、GEN 和OFLX 与牡荆素联用时能协同抑制 PAO1 生物膜的形成,分别使生物膜的总量从100% 下降至(39.38±5.32)%、(40.31±2.95)%、(23.31±3.95) % 和(50.23±3.14)%。结论 牡荆素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且与抗生素联用时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人抗菌肽LL-37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生物膜的相关作用,为MRSA的预防治疗以及新药物开发应用提供新策略.方法 运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LL-37对临床MRSA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建立96孔板及6孔板生物膜体外模型;通过结晶紫定量法以及激光共聚焦荧光染色法检测LL-37对MRSA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 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得LL-37对临床MRSA菌株的MIC为12.5 μmol/L.不同浓度LL-37作用后,结晶紫定量法结果表明1/20 MIC亚抑菌浓度的LL-37即可抑制生物膜形成(P<0.01),且抑制率随用药浓度增加也随之提高,在1/4 MIC条件下生物膜形成抑制率可达到63%.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可见,用药组生物膜排列稀疏,厚度变薄,组成菌量明显减少.结论 低浓度的LL-37能够抑制MRSA生物膜的形成,并且对成熟生物膜结构也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抗菌肽LL-37 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影响,为将来在临床感染的控制和新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科学的依
据。方法运用平板结合结晶紫染色法体外建立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模型,肉汤稀释法检测LL-37的最小抑菌浓度;采用扫描
电镜和结晶紫染色定量法观察抗菌肽LL-37作用后生物膜结构和量的改变。结果成功体外建立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模型,测
得抗菌肽LL-37 MIC为64 μg/ml;经过抗菌肽LL-37作用后,鲍曼不动杆菌成熟生物膜结构被破坏。当LL-37浓度为2.5 μg/ml
时即可破坏生物膜结构,且随着LL-37浓度增加,生物膜的量逐渐减少。结论抗菌肽LL-37在浓度远小于其MIC时即可破坏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结构。
  相似文献   

7.
的:探讨巯乙磺酸钠(mesna)对成熟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BF)的影响及其联合环丙沙星(CIP)对铜绿假单胞菌BF的作用。方法: 微量稀释法检测 mesna和CIP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建立铜绿假单胞菌BF体外模型后分为对照组、低浓度mesna组及高浓度mesna组, 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 采集并结合BF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SA) 定量分析mesna对铜绿假单胞菌BF作用后的结构参数; 铜绿假单胞菌BF再次分为mesna组、CIP组及CIP联合mesna组,用CLSM采集BF图像并结合Amira 5.2三维重建软件定性分析mesna单独及联合CIP对成熟铜绿假单胞菌BF的作用;以棋盘设计,将不同浓度的mesna (0、0.5、1.0、2.0、4.0 g•L-1)和不同浓度的CIP(浓度依次为(0、1/2、1、2、4和8 MIC)两两组合,平板计数法检测mesna单独及与CIP联用后BF内活菌数。结果: mesna对PAO1的 MIC为10 g•L-1,CIP对PAO1的MIC为0.125 mg•L-1; CLSM图像经ISA软件定量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mesna能使BF厚度、平均扩散距离和结构熵均减少(P<0.01),区域孔率增加(P<0.01),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效应更明显(P<0.01);CLSM图像经三维重建后可见,单用mesna(2 g•L-1), BF内细菌密集层叠,厚度较厚,可见大量活菌,未见明显死菌;单用CIP(2MIC),BF内仍可见大量活菌,死菌数少; mesna(2 g•L-1)联合CIP(2 MIC)组可见BF细菌稀疏、厚度薄,活菌数少,BF内可见大量死菌;单用2 g•L-1mesna能使BF中的活菌数减少(P<0.05),单用2MIC CIP可使BF中活菌数降低(P<0.05), 1 g•L-1 mesna与1 MIC的CIP联合应用可使BF上的活菌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mesna能破坏铜绿假单胞菌BF形态结构,mesna与CIP存在协同作用,可增强其杀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克拉霉素和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BF)的体外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平板培养法建立BF体外模型,经不同浓度克拉霉素处理后,扫描电镜(SEM)观察,琼脂平板法测定不同浓度克拉霉素处理组加替沙星的最低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结果扫描电镜形态学观察显示,1/4MIC、1/16 MIC克拉霉素处理组的BF中纤维素样物质及胶连现象明显减少,BF的网状结构被破坏;MBEC测定结果显示,与0 MIC克拉霉素处理组的加替沙星MBEC值(7.75+2.13)Lnμg/mL比较,1/4MIC克拉霉素处理组(5.00+2.39)Lnμg/mL、1/16 MIC克拉霉素处理组(5.75+2.16)Lnμg/mL均显著降低(P<0.01,P<0.05);而1/4MIC克拉霉素处理组与1/16 MIC克拉霉素处理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克拉霉素本身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具有杀菌活性,但1/4MIC、1/16 MIC克拉霉素均能减少铜绿假单胞菌BF中的纤维素样物质,破坏生物膜的结构,而增加加替沙星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lasI rhlI基因缺陷对铜绿假单胞菌体外生物膜形成的影响;观察铜绿假单胞菌PAO1野生型及其群体感应系统的lasI rhlI基因缺陷型菌株人工生物膜致病性的差异,了解群感应系统的lasI rhlI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感染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生理盐水-吸痰管系统进行铜绿假单胞菌体外生物膜的培养,3d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PAO1、PAO1 lasI rhlI形成生物膜的情况。从大鼠支气管内直接予以PA(菌种为铜绿假单胞菌PAO1野生型,PAO1 lasI rhlI基因缺陷型)海藻酸盐微菌粒悬液(1×109CFU/mL)攻击,建立PAO1野生型及QS系统的lasI rhlI基因缺陷型菌株人工生物膜肺部感染动物模型。于感染2周后评估各组大鼠的肺部病理学、细菌学的变化。结果3d后PAO1野生型的生物膜较厚,lasI rhlI基因缺陷型菌株所形成的生物膜结构呈薄膜状,明显薄于PAO1野生型。感染2周后,PAO1野生型组的病理学改变和细菌学改变均显著重于lasI rhlI基因缺陷组(P<0.001)。结论QS系统的lasI和rhlI基因影响铜绿假单胞菌体外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并且在PA肺部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克拉霉素 (clarithromycin ,CAM )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 (biofilm ,BF)的抑制以及对环丙沙星 (ciprofloxacin ,CIP)的增效作用。方法 扫描电镜观察不同CAM浓度下铜绿假单胞菌BF的形态学变化 ;高氯酸 蒽酮反应物法定量测定BF的己糖成分 ;噻唑蓝法测定活菌数。结果  1/ 16最低抑菌浓度 (MIC)、1/ 4MIC的CAM对铜绿假单胞菌的BF主要成分己糖的合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加入CAM后CIP组的铜绿假单胞菌活菌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 CAM具有抑制铜绿假单胞菌BF形成的作用 ,并可增强CIP对菌膜中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DNaseⅠ对非黏液型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及成熟生物膜的影响。方法分光光度计法检测25、50、100U/ml的DNaseⅠ对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Ⅰ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生长曲线的影响;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生物膜模型,分别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及生物膜形成后用25、50、100U/ml的DNaseⅠ处理,扫描电镜观察PAOⅠ和PA17的生物膜形态。结果随着DNaseⅠ浓度增加,PAOⅠ和PA17的对数生长期延迟,但最终不能抑制细菌生长;25U/ml的DNaseⅠ即可抑制不同类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且分解成熟生物膜,100U/ml的DNaseⅠ可完全阻止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并彻底分解成熟生物膜。结论DNaseⅠ不能直接杀灭铜绿假单胞菌,但可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并分解成熟生物膜,对非黏液型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作用效果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在体外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模型,研究黄芩苷联合头孢他啶对生物膜的协同杀菌效果.方法 选取临床分离的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采用LB肉汤-吸痰管系统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连续稀释法进行活菌计数,微量稀释法测定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15.65 mg/L的黄芩苷可抑制和破坏生物膜,并增强头孢他啶对生物膜内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结论 黄芩苷能增强头孢他啶对生物膜内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左氧氟沙星联合清解剂对铜绿假单胞菌抑菌能力及防耐药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concentration,MPC)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左氧氟沙星、清解剂单独使用及两药联用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防耐药变异浓度,并计算联合用药后的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windows,MSW)。结果左氧氟沙星、清解剂单用对铜绿假单孢菌的MIC分别为1.0μg/m L、5.0 mg/m L,MPC分别为5.12μg/m L、200 mg/m L。左氧氟沙星与1MIC的清解剂联用后可使左氧氟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降到0.5μg/m L,MPC下降至3.2μg/m L。结论左氧氟沙星与清解剂联用,具有相加作用,可以明显降低各自单独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及MPC。为优化临床用药方案、防止细菌耐药性突变株的产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曲焕章牙膏对口腔常见致病菌抑菌作用。方法采用试管液体稀释法试验,测定曲焕章牙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曲焕章牙膏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链球菌MIC均为0.0019 g/mL;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0.0313 g/mL。结论曲焕章牙膏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链球菌抑菌作用较对白色念珠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好。曲焕章牙膏不同剂量细菌抑菌作用无差异。  相似文献   

15.
动态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实验及临床联合用药的耐药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实验及临床联合用药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 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VITEK32系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实验资料进行分析,并通过调查与实验菌株相对应的临床联合用药病案资料,统计分析其临床联合用药的耐药性。结果 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逐年上升,其耐药率也逐年上升,对6种主要抗菌药的耐药率增加20%以上。从2004年1月开始出现全耐药株,至2005年6月该院已出现全耐药铜绿假单胞菌18株,其MIC值均有明显增加。临床联合用药方案中,以舒巴坦/丁胺卡那,舒巴坦/环丙沙星,他唑巴坦/丁胺卡那,亚胺培南/丁胺卡那耐药率较低。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情况十分严重。临床要根据药敏试验的MIC结果选择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槲皮素和黄芪甲苷对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是否具有抑菌活性。方法微量稀释法药敏试验TTC染色用于定量检测中药单体对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槲皮素MIC为63.5μM,黄芪甲苷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槲皮素对于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且呈浓度依赖性。对于槲皮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在临床治疗和新药研制方面都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筛选靶向铜绿假单胞菌lasR基因的反义肽核酸序列,探讨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针对铜绿假单胞菌lasR基因设计4条反义寡核苷酸序列,利用斑点杂交筛选出与lasR基因结合最佳的反义寡核苷酸序列,以此合成与穿膜肽连接的肽-肽核酸序列.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肽-肽核酸导入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模式菌PAO1中,测定不同时相点细菌生长光密度[D(600)]值并进行菌落计数,观察肽-肽核酸对其生长的抑制作用.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被膜形成情况.qPCR方法检测lasR mRNA表达.结果 斑点杂交实验结果显示:4条反义寡核苷酸序列中3条有杂交信号产生,其中第1条序列信号最强,以此为基础合成反义肽核酸.不同浓度的肽-肽核酸对铜绿假单胞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体外抗菌活性,且随着浓度增加,抗菌活性增强.结论 有效筛选出高效反义核苷酸序列,经筛选出的靶向铜绿假单胞菌lasR基因的反义肽核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抑制lasR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拟研究长链高丝氨酸内酯降解基因pvdQ在铜绿假单胞菌对白假丝酵母菌形态抑制作用中的功能。方法通过乙酸锂转化法构建CAI-4HWP1-LacZ菌株,使用X-gal平板显色法检测3-oxo-C12-HSL对白假丝酵母菌形态转换的影响;观察与铜绿假单胞菌pvdQ高表达株、野生株PAO1共同培养时,白假丝酵母菌的形态变化,了解pvdQ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对白假丝酵母菌形态抑制作用中的功能。结果 400μg 3-oxo-C12-HSL即可完全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形态转换。铜绿假单胞菌pvdQ高表达株和野生株PAO1均可抑制白假丝酵母菌菌丝形成。pvdQ高表达株对白假丝酵母菌的形态抑制作用较野生株PAO1减弱。结论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分泌信号分子3-oxo-C12-HSL,可抑制白假丝酵母菌形态转换。随着pvdQ表达增加,铜绿假单胞菌对白假丝酵母菌的形态抑制作用减弱,即pvdQ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对白假丝酵母菌形态抑制作用中起负性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vdQ基因对3-oxo-C12-HSL的水解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庆大霉素(GEN)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浮游菌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采用 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PAO1对GEN的敏感性。采用96 孔板比浊法检测亚抑菌浓度GEN对PAO1浮游菌生长 的影响,并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亚抑菌浓度GEN对PAO1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采用化学反应比色法测定亚抑 菌浓度GEN 对PAO1 毒力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GEN 对PAO1 的最低抑菌浓度为2 μg/ml;而当GEN浓 度≤0.250μg/ml时,不影响PAO1 浮游菌的增殖;当GEN为0.125μg/ml时,能促进PAO1生物膜的形成( < 0.05),且在一定范围内(0.125~0.250 μg/ml)随着GEN 浓度增高,其促进生物膜形成的能力越强;0.125 和 0.250 μg/ml GEN 能促进群体密度信号系统相关基因I、、I、、、和毒力因子青脓素、弹性 蛋白酶、碱性蛋白酶的表达( <0.05),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亚抑菌浓度GEN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 促进PAO1 生物膜的形成,并进一步促进群体密度信号系统相关基因和毒力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铜绿假单胞菌(PA)已成为院内感染的一个重要致病菌,其诱发疾病的特点呈慢性并反复急性发作,死亡率高。铜绿假单胞茵生物被膜(BF)的形成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细菌的生物膜能保护细菌抵御抗生素的作用形成耐药性,并能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造成慢性难治性感染。查阅近年有关文献表明,单种药物很难清除细菌生物被膜,药物联合在防治细菌生物膜感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该文就抗生素联合、中药联合抗生素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