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中医临床治疗阳萎多从补肾入手,但未必皆效。蒋健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发现,阳萎非惟肾虚,亦关肝脉;治疗非惟补肾,亦需治肝,甚至必要时以治肝为主。本文结合古代文献、现代药理以及临床验案分析,介绍蒋健教授临证肝肾同治,以肝为主治疗阳萎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崔晨  耿琦  陈文文  曾金  蒋龙宣  蒋健 《四川中医》2013,(10):103-105
五更泻乃临床常见病证,临证若仅从补肾入手,未必皆效。本文结合历代文献及临床案例分析,探讨蒋健教授临证治疗五更泻不拘于温肾补肾的学术经验,并提出病证结合的治疗观点,以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颤证的治疗案例,介绍蒋健教授对此病证的证候识别要点、观察组方原则及其用药经验。基于古今医家关于颤证因机证治论述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蒋健教授认为震颤本质上为风病,风夹痰瘀是其最为常见的基本病机;治疗上重视联合运用祛痰除湿、活血化瘀、祛风熄风3原则为主进行治疗;观察组方三原可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灵活应用,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蒋健教授根据临床实践总结归纳出治疗胃痞的“六原则”,即:补(包括补气,补阳,补阴)、温(温中散寒)、清(清泄肝胃郁热)、理(疏理肝胃之气)、消(包括消食和胃,导滞攻积)、化(化痰祛湿).六原则基本涵盖了胃痞的病因病机及病理特点,囊括了治疗胃痞的常用方法.根据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灵活组合,仍然可以适用于个体化治疗.提出以数原则治疗某病证,是蒋健教授多年临床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对辨证论治高度而简约的概括,更加贴近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后被广泛应用于癫证、郁证、狂证、惊悸怔忡、失眠等病证的治疗。蒋健教授认为本方可以用来治疗神经官能症类疾病,用其治疗胃肠寒冷、口淡无味、遗精、早泄等证,取得佳效。  相似文献   

6.
陈誩教授临床擅长应用半夏泻心汤等经方治疗各种杂病,认为脾胃病之辨证思维,当以阴阳为纲,辨脾胃之"纳运""升降""燥湿""寒热""虚实""气血""通涩"为目,辨明标本纲目,随证治之。半夏泻心汤主治病证不限于痞证,可广泛应用于口疮、吞酸、呃逆、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便秘、消渴、虚劳、腰痛、眩晕、咳嗽、心悸胸痹、失眠等病。陈誩教授根据患者寒与热、虚与实之轻重,调整辛温药与苦寒药、扶正药与祛邪药的用量,并根据兼夹证,以半夏泻心汤为主加减化裁,使之方证相符。  相似文献   

7.
肝热痰瘀致高血压病眩晕病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诊治高血压病眩晕的经验,探讨肝热痰瘀证高血压病的病机,为临床辨治高血压病眩晕提供思路。方法:从肝热、痰浊、瘀血三个方面,针对张学文教授提出的高血压病的肝热痰瘀病机进行深入分析,并搜集现代医学依据予以论证。结论:肝热痰瘀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临床治疗高血压病应该注意以清肝涤痰化瘀为主。  相似文献   

8.
痛经在妇科临证中颇为常见,中医学有"经来腹痛"、"吊阴痛"、"经行下牛膜片"等记载。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笔者经过对历代医家的医案整理研究和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采用分肝郁、肝热、肝寒、肝虚4型从肝论治治疗痛经,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周仲瑛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撷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仲瑛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撷英周少林江苏省盐城卫生学校(盐城224001)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酸甘化阴法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一种较常见病证。中医辨证多属于胃阴亏损。周仲瑛教授认为,“酸甘化阴”是治疗本病的大法,并且根据不同的临床证候,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0.
崔晨  耿琦  陈文文 《四川中医》2014,(5):136-139
过敏煎为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证实有抗过敏作用的一贴经验方,蒋健教授临证以此方为主治疗多种过敏性或与过敏有关的疾病。本文通过列举数例临床验案,总结蒋健教授的临证经验,即在辨病的基础上结合辨证论治可提高过敏煎的适用性与疗效。  相似文献   

11.
戴永生 《辽宁中医杂志》2012,(11):2179-2181
对心肺肾三脏病证共562例,从病例基本情况,五行辨证分类,临床病案举隅,辨证特点探析等方面进行论述,规范出心脏病证传及脾、肝、肺、肾四脏,肺脏病证传及肾、脾、肝、火四脏;肾脏病证传及肝、肺、心、脾四脏的母病及子,子病及母,母子相及,相乘、相侮、乘侮并见的中医五行辨证6种模式。提出"异病(证)同辨"和"同病(证)异辨"是其五行辨证特点。这一模式经11年实践在临床上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探讨妇科相关病证中弦脉形成的病理机制以及常见病证用药特点。提出妇科病中,弦脉常见的病证主要与肝脏病证有关,常用疏肝气药、清肝热药、补肝血药和风药等,临床用药应理气而不可伤阴,清热而不可伤阳,补脾以养肝血,调肝注重补肾。  相似文献   

13.
江泳教授临床将病证结合的治疗思路广泛运用于临床内科、妇科疾病,取得较好疗效。江泳教授结合中、西医学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提出崩漏的共性病机为肝气虚,自拟乌梅加艾叶为主的补益肝气方,结合分型论治,根据不同证型随证治之,病证结合辨治崩漏,具有创新的治疗思路,江泳教授认为肝气虚为崩漏的共性病机,笔者结合跟师的临床所得,加以论证,阐释补益肝气方的组方思路,提出崩漏的"病证结合"治疗方案,以期有助于临证者拓宽崩漏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4.
纳呆,是脾胃常见病,表现为食欲或食量的减退,甚者厌食。在治疗中,多从脾胃施治。导师蒋健教授认为纳呆除从脾胃论治外,从肝论治亦是一个重要的治疗原则。本文主要列举导师以肝论治纳呆的验案3则,阐述了纳呆从肝论治包括肝郁气结、肝脾不和、忧思肝气失和3个证型,分别以柴胡疏肝散、半夏泻心汤和甘麦大枣汤为基础方进行治疗。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治疗纳呆的新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5.
胸胁痛为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采取疏理气机、清利湿热、活血化瘀等多种方法进行论治,然其辨治与单纯胸痛、胁痛不完全相同,部分胸胁痛痛势剧烈、反复发作、病情顽固者,其治疗亦存在一定的难度。蒋健教授临证采用其经验方治疗胸胁痛,收效较佳。本文即通过介绍蒋健教授胸胁痛经验方及其临证验案数则,总结该方方义、主治适应症特点,并在归纳古今文献对于胸胁痛相关认识的基础上,阐述蒋健教授临证胸胁痛辨治思路及灵活化裁等。  相似文献   

16.
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能够较好地模拟临床,是诊断治疗及新药研发的基础。本研究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以脾虚肝亢证抽动障碍为切入点,就动物的选择、“病”和“证”动物模型制备方法和模型评价体系进行回顾性综述,探讨脾虚肝亢证抽动障碍的实质,以期进一步制备更精确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规范中医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若一身之气不调,则百病由生。汗证是指无明显诱因以全身或局部异常出汗为表现的病证。国家级名老中医杜怀棠教授从"百病生于气"入手,认为"气虚"为汗证之关键,在治疗中擅长使用益气法治疗该病,效果明显。现对其"百病生于气"的理论、汗证病因病机、治疗经验进行简要归纳总结,并整理两则典型临床医案简要介绍其学术特色和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杨传华教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经验。方法:高血压前期以调肝降压为主,治以清肝泻火,佐以疏肝凉肝,以调肝降压汤加减;中后期注重络病学说,辨证治疗当以疏通络脉、透达络邪为总治则,临床选药可分为祛邪通络和扶正通络两大类。结果:杨老师传承周次清教授"补肾防治老年高血压病"学术思想,从血脉病证与高血压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入手,总结老年高血压患者"肾虚为本、络脉自病"的新病机观,和治疗方法。结论:杨传华教授辨析高血压,通过调肝、通络、补肾、活血脉,收到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张学文教授辨证论治高血压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中医》2015,(9):1226-1227
目的:整理大师辨证论治高血压病的一般规律及遣方用药特点。方法:本文从跟师三年期间记录的老师门诊医案中收集整理出高血压病案609例,统计发现"肝热血瘀"是老师用于高血压病的常见证属诊断,而与主证为肝热血瘀相对应的主方是清肝活血功效的变通天麻钩藤汤或脑清通汤。另外若兼证为肝热血瘀则合方会出现变通天麻钩藤汤的药物组成。即使在证属诊断中未出现肝热血瘀的高血压病案中,配药中亦会出现清肝热潜肝阳、活血化瘀的药对。结论:"肝热血瘀"为贯穿高血压病病程始终的基本病机;病证、方证、药证、量证四证结合是立法遣方用药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肝体阴而用阳",阐述该理论在临床辨治肝病及其他病证中的运用要点,并结合江泳副教授、李常度教授的特色经验及笔者本人的经历加以说明;此外,还阐述了江泳老师融合肝体阴用阳和"少火生气"理论,明确指出临床存在肝气虚证,并创造性的运用"少火生肝气"理论来治疗肝气虚证的观点,以冀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