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和N末端脑钠素原(NT-proBNP)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已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AMI组)和随机选取的医院体检正常的健康人8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158例观察对象在不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定量检测cTnI、CK-MB、Myo、NT-proBNP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和对照组相比,AMI组cTnI、CKMB、Myo、NT-proBNP各时间点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检测cTnI、CK-MB、Myo、NT-proBN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87.17%和81.25%、84.62%和78.75%、89.74%和72.50%、76.90%和76.25%,联合检测时灵敏度和特异度达到了93.58%和91.25%,高于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nI、CK-MB、Myo、NT-proBNP四项联合检测可提高AMI早期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_MB)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和生化分析方法对55例临床确诊AMI的病人入院后2~48小时进行cTnI、Mb、CK-MB动态检测。结果cTnI阳性率100%,Mb阳性率100%,CK-MB阳性率93%。结论cTnI、Mb、CK-MB联合检测对AMI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n-Ⅰ、Mb和CK-MB检验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对35例本院确诊为急性心梗患者做回顾性调查分析,依据入院时间比较其CTn-Ⅰ、Mb、CK-MB的阳性率及阴性率,以及在各时段用CTn-Ⅰ、Mb、CK-MB诊断AMI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进行比较.结果:在AMI早期诊断中,Mb的灵敏度最高,而CK-MB在8h以内的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cTn-Ⅰ的早期诊断价值良好.单项检测时CK-MB的特异性在A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有限.当多项目联合检测时,真阳性率有较大提高,可得到较满意的结果,加上连续动态检测,可以基本排除AMI漏检的可能性.Mb+ cTn-Ⅰ组合的真阳性率,在4 ~8h已达到100%的满意效果,与Mb+ cTn-Ⅰ+CK-MB组相同.结论:在AMI的急诊患者及时做CK-MB、Mb、CTn-Ⅰ的检查及动态观察能提高确诊率(确定是AMI或非AMI),可以为患者接受及时正确的治疗保障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CTnT、Mb、NT-proBNP、hs—CRP联合检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102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组),10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AP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105例健康人血中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红蛋白(Mb)、N末端前B型脑钠肽原(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ap)含量,各组之间相互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中CTnT、Mb、NT—proBNP、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UA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TnT特异性最高,Mb灵敏度最高,特异性较差。结论cTnT、Mb、NT—proBNP、hs—CRP对AMI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联合检测可以提高AMI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HS-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在TOSHIBA型号ACCUte-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使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结果 AMI患者入院时血清中HS-CRP水平为(10.9±3.78)mg/L,显著高于对照组(2.14±0.68)mg/L.结论 AMI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是诊断AMI新的参考指标,与心肌酶谱联合检测对AMI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康复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康复治疗在国外已得到了广泛开展.资料表明,它近期可加速患者机体和心理的康复,减少诸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及CCU(冠心病监护室)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远期可减少梗死再发,降低病死率.本文通过对我院CCU病房近3 a年来收治的146例AMI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旨在探讨AMI早期活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李树荣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121-122
目的探讨检测同型半胱氨酸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意义,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60岁)80例为实验组,按疾病发作时间分为早期组(<6 h)46例和中晚期组(>6 h)44例,选择同期体检结果正常的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均进行同型半胱氨酸、缺血修饰白蛋白浓度水平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早期组和中晚期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缺血修饰白蛋白浓度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0.05);实验各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阳性检出率在80.00%以上,各组组内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缺血修饰白蛋白阳性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两项指标检测阳性率均超过90.00%,与单独检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辅助诊断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联合检测同型半胱氨酸和缺血修饰白蛋白能够有效地提高阳性检出率,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T)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中的一种最严重的临床类型,它可以突然发生,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已成为我国心脑血管病中的主要死亡原因。如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且对早期心电图能够做出正确的预后判断,及时对症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1 早期QRS波形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初始QRS波终末变形者,在住院期间死亡率是QRS波终末不变形者的6倍,发生心脏性休克的几率为其4倍。从冠脉造影来看,QRS终末变形组病变支数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BN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的动态变化及其对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24例及健康对照组20例测定血浆BNP浓度,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1例于症状发作后2、4、6、24 h测定血浆BNP浓度。结果:UA组及AMI各时间点BNP水平均明显高于SA组(P〈0.01);且随着症状发作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高(P〈0.01)。AMI患者症状发作4、6 h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9和0.898。结论:AMI患者发病2 h血浆BNP就开始增高,且增高的水平与发病时间长短明显相关;血浆BNP用于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有非常好的诊断功能。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活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活动的效果和意义。证实实施早期活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制定详细的早期活动计划并对实施的结果与传统的康复方法进行对照。结果对照组与早期活动组相比,早期活动组康复时间小于对照组,在监护天数、卧床天数和卧床并发症的发生方面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活动切实可行。可以减少卧床并发症的发生,加快心脏泵功能的恢复,缩短监护时间,尽快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刘丽娟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4,(8):169-169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以及护理方法。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由于急性左心衰而亡,死亡率达到4%,18例患者尚未达到再通标准,30例患者完全符合冠脉再通标准,再通率达到60%。结论:早期溶栓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再灌注的重要治疗手段,加强临床护理配合是提高早期溶栓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治疗及预防.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0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尿激酶在早期溶栓治疗,并行康复治疗防治.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溶栓再通20例,占66.7%,其中发病距溶栓在6h内溶栓再通16例,占80%;6-12h再通4例,占2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依据心功能(Kil1ip)分级标准,观察组Ⅰ级15例,Ⅱ级11例,Ⅲ级3例,Ⅳ级1例;对照组Ⅰ级12例,Ⅱ级8例,Ⅲ级6例,Ⅳ级4例;观察组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为(50.3±8.5)%,显著高于对照组(36.2±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早期溶栓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治疗费用低,疗效显著,明显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医院收治的46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早期组,48例中晚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中晚期组,同期体检的48名健康人员作为健康组,比较3组血清Hcy水平及早期组中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正常患者与升高患者血清... 相似文献
16.
田霞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4,(1):119-121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临床护理水平积累经验。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在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SV、LVEF、LVEDV、6MWD等心功能指标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55%,低于对照组的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2,P<0.05)。观察组WHO-QOL-BREF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7.73%,高于对照组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1,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指标,并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率的提高,值得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的急救护理特点。方法对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早期静脉溶栓急救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早期静脉溶栓的急救护理,导联中ST段会随着溶栓的治疗快速下降的患者占64例,通过辅助化验室心肌酶谱峰值的检查,早期静脉溶栓的再通率为77.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早期静脉溶栓的急救护理措施,能够提高冠脉的再通率,减少梗死发生率和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C-反应蛋白(CRP)含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采用免疫比浊法对2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CRP检测并动态观察。结果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病例组:28例为确诊急性心肌梗死(AMI)在本院内科住院的患者,男21例,女7例,年龄32~65岁;正常对照组:30例体检健康,男18例,女12例,年龄30~50岁。1.2 检查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试剂盒由3V集团提供,用法国Iisa 5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检测结果用x±s表示,并进行X2分析、t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症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的有效抢救时间、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有效抢救时间为45.5±12.9min,对照组为68.9±11.7min,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明显比对照组少,发生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与死亡率,并缩短有效抢救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的发生、预防及护理。方法分析总结笔者所在科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早期心力衰竭的观察及护理经验。结果55例患者通过上述方法视为早期心力衰竭患者,汇报医生后及时做出相应处理,其中47例经治疗末出现明显心力衰竭,仅8例发展为急性肺水肿,随后给予纠正心力衰竭治疗,6例完全好转,2例死于肺水肿。结论加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循环监测及呼吸道管理等重点环节的观察及护理,控制危险因素,可预防或延缓晕症心力衰竭的发生,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