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CAD)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目前可用于ICAD的检查手段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这三种检测方法都能明确ICAD的诊断,但评价颅内血管狭窄程度的标准尚不统一.DSA是一种有刨检查,对ICAD的诊断仍是金标准,而CTA、MRA属于无创或微创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临床应用时应结合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择检测方法.上述三种检测方法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及评价ICAD严重程度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刘霞  李镝  陈爽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8,12(44):8729-8732
血管内支架置入能使狭窄的血管得以重建,大脑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有效防止脑缺血及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和并发症少等特点,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新方法。但目前血管内支架置入后再狭窄仍影响介入治疗的长期疗效, 支架置入损伤血管壁从而激活一系列的愈合过程是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原因, 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药物洗脱支架通过局部输送针对支架置入后局部炎症的抗炎药物, 以达到增加疗效、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赵惠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35):6919-6922
目前国外有几种类型的心血管支架获得了相当满意的临床效果,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临床试验,均肯定了血管内支架置入的临床意义。但进口血管内支架价格昂贵,难以广泛应用。近年来国产血管内支架已开始用于心血管疾病,但由此产生的并发症也日益显露出来。药物洗脱支架在降低再狭窄率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何种材料、何种药物涂层的血管内支架更适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目前尚无定论。目前开发新的涂层药物,并寻找更加合理有效的药物组合,以提高抑制新生内膜增生效果是当务之急。随着科技的进步,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种新型合成材料且具有多效能的药物涂层支架将问世。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相关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主要手段,可用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或亚急性期病例的治疗,尤其是可预防严重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其围手术期和远期并发症包括支架植入失败、颅内出血、刺破血管、栓塞,以及支架内再狭窄,而围手术期的抗凝药物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夹层导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9年6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的52例颈动脉夹层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入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血管内支架置入组(20例)和药物治疗组(32例); 分别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是否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基本情况,比较2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脑卒中复发率等情况,并随访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 Rankin量表(mRS)评分及评估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有效性。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血管内支架置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高于药物治疗组的18.6%,但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血管内支架置入组治疗7 d后的NIHSS评分为(2.5±3.2)分,90 d后随访mRS 0~2分患者占80%(16/20); 药物治疗组治疗7 d后的NIHSS评分为(5.4±3.5)分,90 d后随访mRS 0~2分患者占50%(16/32),2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急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改善颈动脉夹层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近期及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目前研究和应用较为广泛的药物涂层支架进行讨论,进而探讨药物涂层支架对防治冠脉血管内再狭窄的作用。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3/2009)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3/2009),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质量评价。从目前最常用的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和紫杉醇涂层支架防治冠脉血管内再狭窄的临床应用,讨论药物涂层支架在防治冠脉血管内再狭窄中的应用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结果:药物涂层支架可以很好地减少支架后血管内再狭窄的发生,但在临床应用中仍然存在着贴壁不良、支架断裂等其他问题。 结论:药物涂层支架防治冠脉血管内再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良好。但是药物涂层支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系的夹层动脉病(CAD)是青年脑卒中的常见原因之一,在脑卒中患者中患病率约占20%,其中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病(ICAD)占70%~80%。许多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创伤等都与其有关。ICAD多表现为同侧颈部疼痛或头痛、Horner综合征及脑缺血。磁共振血管造影为其首选检查方法。ICAD相对预后良好。抗凝与抗血小板药物在其急性期治疗及二级预防中仍存在争议。文中就ICAD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观察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经颅多普勒(TCD)评价其疗效,并随访7~10个月。结果4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75%下降到8.0%。术中发生短暂性抽搐1例,无脑栓塞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7~10个月,未见新的TIA或脑梗死,TCD复查未见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串联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12例(26处)经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串联病变患者采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前DSA示动脉直径狭窄率为65~100%,平均84.62±8.24%。结果本组支架置放成功率92.6%,术后平均狭窄率为16.92±14.84%;术后用mRS量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7例0分,3例1分,2例3分。发生2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年卒中率为6.2%;随访期间2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串联病变,在技术上可行,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硬化性狭窄的技术及其效果。方法 2006年7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颅内外动脉硬化性狭窄伴血管迂曲患者38例,均采用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 36例支架成功置入,2例失败。治疗后血管狭窄程度由治疗前的90.23%±6.73%下降至5.46%±1.78%,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显著(P<0.05)。本组无死亡病倒。术后随访1月~4年,2例4年后复查DSA发现支架内再狭窄,再次给予支架置入治疗;2例支架内轻度狭窄,给予药物治疗。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当路径血管迂曲,支架到位困难时,影响介入手术的成功率,但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支架、支撑力不同的导丝以及一定的技术调整,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站式CT灌注(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扫描对颈内动脉夹层(ICAD)致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本研究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采用一站式CTP联合CTA扫描筛查出的ICAD致AIS且代偿差患者共39例,其中观察组17例,均急诊行ICAD闭塞处球囊扩张或支架成形术,若合并远端大血管栓塞者予行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治疗。对照组为不同意介入手术或存在手术禁忌证的患者22例,选择静脉溶栓或/和抗凝治疗。结果2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至入院时间对比,(P0.05)。治疗后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月后临床预后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高灌注脑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均未出现穿刺部位血肿、对比剂过敏、造影剂肾病等介入操作相关性并发症。结论通过一站式CTP联合CTA扫描从超早期AIS患者中筛查出ICAD致AIS且侧支循环差、代偿不足的患者,采用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既能有效地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且明显改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及远期临床预后,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2.
动脉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发病率不高,但它极易引起脑缺血和卒中。目前内科治疗还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是部分患者还需要采用血管内介入或外科手术进行治疗。本文在回顾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自然病程、病理生理变化和内科治疗疗效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血管内介入和外科手术的治疗原则、方法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初步总结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及其治疗经验。方法 18例患者计19处颅内动脉狭窄(前循环11处、后循环8处)行球囊膨胀支架血管内成形术,术前平均狭窄(80.3±7.92)%,平均狭窄长度(5.89±1.82)mm。结果 19处动脉狭窄均成功支架植入,狭窄降至(4.68±9.53)%,无颅内出血、支架内急性闭塞手术并发症。短期随访(5~24个月)脑缺血症状均未再发作;脑血管造影随访15例,1例见支架内内膜增生但无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 23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施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共检出25个狭窄病变,其中22个位于椎动脉起始段(左侧13个,右侧9个),1个位于椎动脉颅内段,2个位于基底动脉.共成功植入26枚球囊支架,金属裸支架15枚,药物洗脱支架11枚;基底动脉植入2枚,椎动脉植入24枚.其中1例基底动脉急性闭塞患者采用尿激酶动脉溶栓辅助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结果 23例患者施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血管平均狭窄率从治疗前的81.40%(50%~95%)降至6.30%(0~15%).20例患者平均持续随访21个月,17例(85%)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3例(15%)部分缓解;2例复发患者中1例再次血管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血管开通良好,1例拒绝接受再次治疗.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疗效满意.药物洗脱支架对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且优于金属裸支架,若手术后积极辅以抗血小板治疗可进一步提高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脑动脉狭窄是临床上引起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当前严重的脑动脉狭窄患者药物治疗并不能显著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研究发现,随着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增加。近年来,介入治疗已成为神经科领域中的热点研究,也是当前脑血管狭窄治疗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方法之一,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因具有即时性、微创、适应证广等优点在脑动脉狭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的研究[1]。但血管内支架成型术存在血管损伤、并发症高的缺点,其在脑动脉狭窄治疗过程中机械性血管壁损伤后发生再狭窄的的安全性、病理生理机制以及临床疗效当前仍无十分确切的结论。本研究对我院使用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的60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观察术后情况及随访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多由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层组织变性、钙化,管腔内继发血栓,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1]。它的治疗方法目前有内科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血管内介入支架治疗。近些年因神经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具有创伤小、病人痛苦小、见效快、并发症少的特点[2],CAS(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发展迅速,被更多的患者接受。但支架置入过程中及术后血压、心率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不同材质的血管内支架置入的安全性,分析不同血管内支架材料置入后抗凝血性、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的变化。 方法:以计算机检索方法在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CNKI:2002/2007)检索关于不同血管内支架材料置入后抗凝血性、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的变化的自身前后对照实验,检索词为“血管内支架、药物涂层材料、再狭窄”。检索后对每项研究的资料结果进行提取、分析。 结果:共有19项实验2 731例血管内支架置入患者符合纳入标准,血管内支架置入后血管脉狭窄率均较术前降低,随访结果显示药物涂层支架较金属裸支架能明显减低再狭窄率,支架形态良好,无变形,支架处血流通畅,无血管内再狭窄发生。同时对比得出血管内支架置入后的炎症过程的激活对血管内皮的增生与再狭窄起着重要作用。 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动静脉狭窄的成功率高,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特别是药物涂层支架能够显著降低血管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但由于纳入试验少,证据的强度不足,其他有效性指标和安全性,有待更多证据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高度狭窄的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对经TCD、颅脑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yhy,DSA)证实为大脑中动脉M1段高度狭窄(90%)的256例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对临床症状变化,手术成功率、狭窄病变改善情况、远期血管通畅率以及支架内再狭窄率进行评估。结果251例(251/256)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高度狭窄患者成功的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8.05%。其中15例患者出现与神经功能、死亡相关的并发症(5.86%)。血管狭窄率从手术前(92.26%±2.11%)下降至术后(15.40%±2.60%)。平均m RS和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平均随访(21.70±0.80)个月,249例患者接受脑血管造影复查,平均狭窄率为(12.81%±2.20%)。23例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再狭窄率为9.24%,其中5例出现缺血性卒中再发,复发率为2.01%。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高度狭窄具有安全、有效的优点,手术并发症低,随访结果显示血管通畅率好以及较好的预防前循环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颅内动脉及颅外椎动脉狭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总结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经验,以探讨其短中期疗效、安全性及预防再狭窄的作用。方法在局麻或全麻下,采用直接支架成形术,治疗53例反复TIA或脑梗死后恢复良好、狭窄程度>50%且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人。术后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并定期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53例病人共55处脑动脉狭窄,其中颅内动脉47处,颅外动脉8处。均采用药物洗脱支架进行治疗。51例共53处狭窄成功植入药物洗脱支架(Cypher支架51枚,Taxus支架2枚)。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74.5±6.7)%减少至(8.7±4.4)%。3例发生穿支血管闭塞症状。术后随访2 ̄14个月,仅1例病人因再狭窄复发TIA,其他病人无TIA或卒中复发。血管造影随访3 ̄12个月,平均6.4个月,共30例(56.6%),1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2例支架近端轻度狭窄(<50%)。结论药物涂层支架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与裸支架比较,药物涂层支架能显著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的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手术夹闭动脉瘤颈与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夹闭曾被认为是治疗的“金标准”,但存在着创伤大、显露困难、手术难度高等问题。血管内栓塞治疗作为一种微侵袭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治疗风险低等优点,但也存在栓塞后再通和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等缺陷。目前,国际上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了随机化研究,得出血管内栓塞治疗在临床转归方面优于手术夹闭的结论。然而,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时,仍需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