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人基因重组FⅧ(rFⅧ-FS)治疗血友病A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0月至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对16例有急性出血症状血友病A患者进行血液生化检查以及相关病毒免疫学检测,测定rFⅧ-FS治疗前和治疗后1 h以及治疗后12 h的血浆FⅧ:C,检测治疗前后血浆FⅧ抑制物滴度。结果16例患者共给予88次(平均每例患者输注5.5次)rFⅧ-FS输注,共112 089 IU(平均每个患者每次输注1273.7 IU),15例(93.7%)患者输注rFⅧ-FS后出血症状好转,1例(6.3%)患者输注后治疗效果不佳,患者输注后1 h(23.2%±13.5%,P=0.0001)和12 h(12.7%±7.6%,P=0.0001)的FⅧ:C显著高于输注前FⅧ:C(1.1%±1.1%)。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经检测未发现FⅧ抑制物产生。治疗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幻视,停药后24 h症状消失。结论rFⅧ-FS在治疗血友病A患者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血友病A和B患者通常依靠凝血因子(F)Ⅷ和FⅨ浓缩进行替代治疗,当循环血液中有抑制物产生时,替代疗法无效,需要利用凝血复合物(APCC)和活化的FⅦ等旁路治疗。这就需要有一个不仅能反映单一凝血因子活性,而且能反映凝血因子间相互作用的检测系统。设计和方法:凝血酶形成检验(TGAs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获得性血友病A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对2014-07~2016-04确诊的4例获得性血友病A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并讨论。结果 4例获得性血友病A患者的发病年龄为44~73岁,男女发病比例1∶3,均未找到明确相关病因,首发症状均为皮肤软组织出血,所有患者均有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抗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下降(0.4%~0.9%),FⅧ抗体检测阳性(10.12~115 BU/ml)。通过糖皮质激素单用或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后,4例患者FⅧ抗体滴度均较前下降,FⅧ水平较前升高。1例患者在治疗间期因脑出血死亡。结论 (1)获得性血友病A发病罕见,多见于老年人。(2)临床表现以自发性出血为主,其中以皮肤黏膜及肌肉软组织出血多见。(3)旁路治疗为止血治疗的一线方案,糖皮质激素单用或联合环磷酰胺仍是当前清除抗体的核心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获得性凝血因子(F)Ⅷ抑制物所致获得性血友病(AH)A的认识。方法报告7例AHA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复习文献并讨论。结果6例患者为中老年人,1例患者为25岁产后妇女,既往均无出血病史及家族病史。患者表现为皮肤瘀斑、肌肉血肿及自发性血尿、手术后或产后大出血等临床常见出血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FⅧ活性(FⅧ:C)降低、Bethesda法检测FⅧ抑制物阳性并定量。根据临床出血程度和实验室检查抑制物滴度高低,分别给予血浆输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相关治疗,1例患者抑制物明显降低,1例患者抑制物转为阴性,其余患者抑制物滴度变化不大;1例患者死于失血性休克。结论AHA临床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但病情凶险,致命性出血发生率高。因此早期识别诊断、及时处理尤为重要,可有效降低临床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国内血友病A患者接受第3代重组人凝血因子Ⅷ(FⅧ)替代治疗后FⅧ抑制物产生和相关安全性情况。方法:对411例重型和中型血友病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1例血友病A患者均为男性,46例仅接受百因止治疗,包括18例既往未接受过FⅧ治疗(PUP)和28例既往接受过FⅧ治疗(PTP);365例接受百因止与其他FⅧ制剂治疗,包括9例PUP和356例PTP。411例患者中13例(3.2%)报告了抑制物产生阳性,包括27例PUP中的3例(11.1%)和384例PTP中的10例(2.6%)。在365例接受百因止与其他FⅧ制剂治疗的患者中,分别有7例(1.9%)、36例(9.9%)和11(3.0%)报告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和丙肝表面抗体阳性,同时有9例(2.5%)和1例(0.3%)报告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在46例仅接受百因止治疗的患者中,未见病毒学阳性结果。结论:中国血友病A患者接受百因止替代治疗总体安全且耐受性良好,抑制物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前、后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比较介入治疗前(68例)、治疗后(67例)及对照组(40例)以下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g)、凝血因子Ⅶ(FⅦ)、Ⅷ(FⅧ)、Ⅹ(FⅩ);P-选择素(Ps),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uPA抑制物(PAI)。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PT、APTT、TT、Ps、VWF、uPA均升高,Fg、FⅦ、FⅧ、FⅩ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PT、APTT、Ps、VWF、uPA降低,FⅦ、FⅧ升高。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凝血障碍,纤溶亢进,血小板活化,介入治疗后减轻,但未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正血友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分为血友病A(hemophilia A,HA)及血友病B(hemophilia B,HB),前者血浆内缺乏凝血因子Ⅷ(FⅧ),后者缺乏凝血因子Ⅸ(FⅨ)。血友病患者因凝血功能障碍,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手术禁区,但随着凝血功能的评估和替代治疗的开展,越来越多的血友病患者成功实施了手术,但围手术期最佳替代治疗的剂量和疗程仍处于  相似文献   

8.
获得性FⅧ抑制物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血因子Ⅷ(FⅧ)抑制物是一种抑制或灭活FⅧ促凝活性(FⅧ:C)的特异性抗体,常见于血友病A(HA)患者,多伴免疫功能紊乱。近年来,我们共收治3例获得性F抑制物患者,现报告如下。例1:男,17岁。因突发意识不清7h入院,既往有HA史,常有皮下血肿。5个月前因腹部剧痛诊断为肠套叠,术前查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的临床表现及治疗,以提高对SLE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的认识。方法对1例SLE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的临床、实验室资料及治疗进行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25岁女性患者,SLE病史5年,此次以腹痛为主诉,实验室检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135.3s)明显延长,因子Ⅷ促凝活性(FⅧ:C,0.9%)减低,因子Ⅷ抑制物滴度26.1U/ml(Bethesda法),B超及核磁共振均发现子宫后血肿,治疗上给予激素、因子Ⅷ制品、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等,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明显好转,出院后给予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随访10个月患者一般情况可。结论SLE合并血友病A在临床上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治疗上目前尚无标准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友病A患者凝血因子Ⅷ抑制物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在我院就诊的FⅧ抑制物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Excel表进行登记管理,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52例血友病A患者中FⅧ抑制物阳性者20例(13.2%).首次出血中位月龄为11.5个月(5~101个月).预防治疗者7例(35.0%)...  相似文献   

11.
我国血友病诊治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是由于凝血因子Ⅷ(FⅦ)或Ⅸ或(FⅨ)基因突变导致人体内凝血因子Ⅷ或Ⅸ水平降底或缺乏,从则导致出血.  相似文献   

12.
获得性血友病(AH)是因体内产生针对凝血因子的自身抗体而导致严重的、甚至致命性出血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以凝血因子Ⅷ(FⅧ)自身抗体(抑制物)导致的获得性血友病A(AHA)最为常见。约一半的AHA患者有基础疾病。治疗重点是使用旁路途径药物控制出血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清除抗体。在AHA的诊治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主要有诊断延误、出血不易控制、病情不能持续缓解以及治疗药物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rFⅦa)治疗高危心脏手术后严重出血的治疗经验。方法:对2006年10月至2007年6月13例高危心脏手术后严重出血的患者应用rFⅦa治疗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5~60岁,平均38岁。手术包括主动脉手术6例,瓣膜置换术5例,心脏移植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1例,监测应用rFⅦa前后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应用rFⅦa后,心包及纵隔引流量明显减少〔(1136±348)mL对比(318±114)mL,P0.005〕;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缩短〔(16.8±5.9)s对比(11.3±3.3)s,P0.0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明显减小〔(1.3±0.4)对比(0.9±0.3),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则在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2±8.8)s对比(45.6±8.2)s,P=0.355〕。术后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远期发生脑梗死1例。未发现心肌梗死及其他血栓性并发症。结论:对于高危心脏手术后的严重大出血的患者,及时应用rFⅦa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可减少引流量,降低血液制品的输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正血友病A(hemophilia A,HA)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导致凝血因子Ⅷ(factor Ⅷ,FⅧ)的表达缺陷或缺乏。HA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5~10)/10万人,男性的发病率为1︰5000,使用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因子的替代治疗是经典的阻止和预防出血的治疗手段,极大改善了HA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依据FⅧ活性(factor Ⅷ activity, FⅧ︰C)的高低,将HA分为重型(FⅧ︰C1%)、  相似文献   

15.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获得性凝血缺陷最常见病因之一。SLE患者产生抗凝血因子Ⅷ抗体时APTT明显升高,称为获得性血友病A(acquired hemophilia A,AHA);而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作为一种磷脂依赖型病理性抗凝物质,也可导致APTT升高;凝血因子FⅧ抑制物和LA甚至并存于同一患者,两者治疗方式有所不同,临床医师难以判定APTT  相似文献   

16.
报告获得性FⅧ抑制物 7例 ,其中 3例伴不同程度的出血 ,3例伴不同部位的血栓形成。探讨了非血友病A患者中的FⅧ抑制物的产生机制以及其它相关实验指标的变化 ;并就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严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病死率很高,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旨在改善出血后凝血功能异常和减少临床输血需求的新型辅助止血药物。其中,人重组活化因子Ⅶa (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rFⅦa)由于具有快速止血的功能,被广泛应用[1-3]。在临床实践中,笔者成功抢救了6例危重出血的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22~60岁,中位年龄35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血友病A(Hemophilia A,HA)是一种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凝血因子Ⅷ(FⅧ)基因缺陷而引起FⅧ含量不足或功能缺乏,从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1-2])。重型患者中有30%~40%是由内含子22倒位所致,5%为内含子1倒位所致。因此,对于重型患者首先采取内含子22倒位和内含子1倒位检测来进行直接基因诊断。由于FⅧ基因庞大,对HA进行直接基因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血友病A患者凝血因子Ⅷ基因内含子22、内含子1倒位的发生率,改进并完善血友病患者内含子22倒位、1倒位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并探讨其与FⅧ抑制物产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0例经一期法检测FⅧ:C确诊的血友病A患者,采用Bethesda方法进行FⅧ抑制物检测。采用双管多重PCR扩增技术进行内含子1倒位检测,采用长距离PCR技术进行内含子22倒位检测。结果:130例血友病A患者中发生1倒位2例(1.5%),2例均为重型血友病A患者,占91例重型血友病A患者的2.2%。71例HA患者内含子22倒位阳性患者18例(23.9%),其中34例重型血友病A患者中22倒位阳性16例,占重型血友病A的47.1%。结论:FⅧ基因内含子倒位检测方法简便、易操作,适合临床开展先证者筛查,对于HA患者倒位基因携带者及家系成员调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83年Hedner和Kisiel采用灭菌技术从人血浆中纯化出因子Ⅶa,之后将纯化的因子Ⅶa用于2例产生高滴度抗体的血友病A的治疗,出血症状很快控制。随后纯化的因子Ⅶa越来越多用于常规治疗无效且已产生抑制物的血友病的出血治疗,均产生很好的疗效。但此种方法提纯因子Ⅶa需要消耗大量血浆,过程烦琐,重组因子Ⅶa(rfⅦa)技术则很好解决了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