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及其漏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并分析其误诊、漏诊的常见原因。方法对100例经CT复查证实的蛛网膜下腔出血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中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CT表现为分布于脑沟、裂、池内的线状、带状、片状或铸型高密度影。纵裂池及小脑幕出血灶边缘一般较模糊。出血部位以侧裂池和脚间窝最多,分别为46例及56例,2例纵裂池出血首次误诊为硬膜下血肿;1例四叠体池出血因出血量少首次CT检查为阴性,通过适时CT复查得以确诊。结论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较高,可避免漏诊及误诊,并对其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把寻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面积脑梗死首次CT征象31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分析大面积脑梗死首次CT征象改变。方法 对 31例大面积脑梗死病人 ,采用GE高速智能螺旋CT ,层厚 5mm ,连续扫描全脑。结果 发病≤ 6hCT等密度影者 9例 ,低密度影者 1例 ,二者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 ;≥7h均为低密度影 ;低密度影者侧脑室受压 1 1例 ,中线移位 5例 ,梗死后出血 3例。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过早检查 ,CT不易全部表达 ,应根据病人症状和体征适时复查CT ,才能确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原因,为临床正确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1995年1月—2003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132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2例中有30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诊,其中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者11例,老年性痴呆者10例,脑动脉硬化者4例,脑炎2例,丛集性头痛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结论 老年人慢性硬膜下出血极易误诊。为减少误诊,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及常规头颅CT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头颅CT检查对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分析2010年8月—2013年8月在我院行头颅CT检查确诊脑出血患者的CT结果和临床特点。结果 288例患者中,基底节出血203例(占70.48%),脑叶出血22例(占7.64%),脑干出血25例(占8.68%),小脑出血28例(占9.72%),脑室出血或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的有12例(占4.17%)。康复者128例,症状改善者63例,无明显变化者27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者16例,死亡54例。结论CT可以迅速而准确的诊断脑出血,并根据动态监测结果,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表现与临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表现与临床预后关系。材料和方法:通过CT检查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00例,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中线结构移位与临床预后情况。结果:凡出血部位深,脑出血>50ml,中线结构移位>10mm,血肿穿破脑室者,预后差,死亡率高。结论:CT的影像学表现对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方法:对以外伤后头痛头晕症状明显为主诉,3d内症状无明显缓解的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结合体征及头颅CT检查结果行腰穿检查。结果:头颅CT提示脑皮质点片状高密度影及脑池、脑沟高密度影及可疑脑池、脑沟高密度影患者腰穿结果均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头晕症状明显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患者行腰穿90%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无论是否伴有恶心呕吐症状或脑膜刺激征,头颅CT提示脑皮质点片状高密度影及脑池、脑沟高密度影及可疑脑池、脑沟高密度影患者均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头痛头晕症状明显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3d内症状无明显缓解的患者要高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刺激征表现可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血性脑脊液与颅脑CT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外伤后血性脑脊液检出率与颅脑CT异常的关系。方法对49例典型脑震荡病人行腰椎穿刺,检查其血性脑脊液的发生率。对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行颅脑CT复查,当颅脑CT正常时行腰椎穿刺及脑脊液检查。结果在49例典型脑震荡病人中,血性脑脊液检出率为18.4%(n=9)。在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中,当颅脑CT显示出血吸收时,血性脑脊液检出率为90.5%(n=38)。红细胞计数平均为14.1×106/L。结论对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颅脑CT检查存在一定漏诊率,只有脑脊液中红细胞计数达到一定数值,才能出现颅脑CT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中超声和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11月~2017年8月在我院出生并收治儿科ICU室临床怀疑颅内出血患儿568例,超声于生后1~7天内检查,CT于14天内检查,观察比较二者诊断价值。以MRI结果为标准或根据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标准,分别计算超声和C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568例患儿经临床证实为颅内出血的有556例,其中,室管膜下出血3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6例,硬膜下出血51例,脑实质合并脑室内出血79例。超声诊断颅内出血506例,其中室管膜下出血3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4例,硬膜下出血40例,脑实质合并脑室内出血72例。误诊1例,漏诊51例。诊断的敏感性为90. 8%,特异性为91. 7%,准确性为90. 8%; CT诊断颅内出血534例,其中室管膜下出血3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6例,硬膜下出血51例,脑实质合并脑室内出血79例。误诊0例,漏诊22例。诊断的敏感性为96. 0%,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6. 1%。结论早期颅内出血超声可作为筛查手段;超声对室管膜下出血敏感性高于CT,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少量脑实质出血及硬膜下出血,CT优势于超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动态观察在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对脑血肿、脑水肿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我科136例脑出血患者于入院当天行头颅CT检查,观察出血量、出血部位及占位效应,并于术后第2天及第7天复查头颅CT,动态观察手术前后出血量与脑水肿变化。结果术前CT显示血肿越大,血肿灶周围水肿体积增大越明显,占位效应及中线移位越显著。术后血肿完全清除或大部分清除者,占位效应消失或明显好转。血肿部分清除或较术前加大者,脑水肿和占位效应也加重。结论 CT不仅能显示血肿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及脑移位情况,并能动态观察手术前后脑血肿及脑水肿演变过程,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观察疗效及估测预后提供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PNSH )的CT与临床表现。材料和方法 :根据CT图像示是否合并脑室内出血 ,将 6 1例PNSH分为A、B两组 ,记录出血部分、出血量、入院时意识水平及是否出现脑血管痉挛、迟发性脑缺血、急性脑积水、颅内再出血等并发症。结果 :两组出血量有差别 ,A组患者中意识水平正常 ,住院期间发生脑血管痉挛 3例 ( 0 8% ) ,脑积水 3例 ( 0 8% ) ;B组入院检查意识出现嗜睡及局部神经症状 ,产生脑血管痉挛 2例 ( 0 9% ) ,迟发性脑缺血 9例 ( 4 0 9% ) ,急性脑积水 14例 ( 6 3 6 % ) ,颅内再出血 3例 ( 13 6 % )。结论 :PNSH合并脑室内出血 ,伴脑血管痉挛、迟发性脑缺血、急性脑积水、颅内再出血等并发症的出现率高于没有脑室出血的PNSH ,且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高瑞  薛宝兰 《人民军医》1994,(11):71-72
我们对1988~1992年我院急诊误诊的周例轻型脑出血和脑梗塞与CT、MRI检查结果的符合率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急诊中轻型脑出血及脑梗塞的诊断符合率。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31例中,男性22例,女性9例。年龄12~88岁(平均51±7.5岁);病后3~10d内进行CT扫描和MRI检查,证实脑出血者10例,脑梗塞21例。脑出血误诊为神经性头疼2例、脑炎1例、癔病1例、高血压1例、脑梗塞5例;脑梗塞误诊为神经性头疼4例、脑炎1例、糖尿病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低钾1例、高血压2例、消化道出血1例、脑血管痉挛1例、脑出血7例。=、误诊病例的临床特征误…  相似文献   

1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CT和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和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2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21例,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1例。10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13例行MRA检查。结果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72.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 T1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脑外型病灶位于中颅窝、鞍旁,MRI呈类似哑铃形较均匀的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见明显均匀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结论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CT和MRA可明确诊断;脑外型者易误诊,对CT和MRI表现类似的中颅窝脑膜瘤,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Pacton等于1974年首次报道,外伤后初次CT检查未发现颅内血肿,再次扫描时才发现者称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国内文献亦见报道。笔者对我院1251例急性颅脑外伤的回顾分析中发现31例(2.5%),其临床表现易被脑震荡、脑挫裂伤症状掩盖导致误诊。另外,CT检查时间的迟早也是影  相似文献   

14.
已知自发性幕上脑内出血可伴发抽搐,但对其病程特征分析较少,老年人脑出血后伴发抽搐的评价更未见报告.我们对我院近3年半期间,才年人脑出血后早期抽搐的发生发展规律作一初步探讨.资料与方法分析我院1986年7月~1989年12月60岁以上住院脑出血患者70例,所有病人均作过CT检查.根据CT结果和病历记录作回顾性研究.依据CT计算出血量和确定出血部位,出血部位分脑叶,基底节和丘脑.排除了脑干和小脑出血,外伤性脑出血、血液病、脑瘤、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所致的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所有病例都是自发性幕上脑内出血.从有脑出血症状开始到30天内发生的抽搐均定为早期抽搐,不包括脑出血后遗留的症状性癫痫.结果本组病人共70例,男52例,女18例.年龄60~78岁.平均65.96岁.其中60~69岁51例,70~79岁19例.70例中有脑叶出血16例,基底节出血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CT诊断的认识。方法:对53例确诊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者行CT检查,CT扫描时间最早为出生后2h,最迟为出生后17d;对无昏迷的患儿在其安睡时进行CT扫描。53例全部为CT平扫。结果:单纯脑实质内局限或广泛性低密度区21例;脑实质内低密度区伴脑室改变16例;脑实质低密度区伴颅内出血16例,出血类型分别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脑实质出血及混合性颅内出血。结论:CT诊断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协助制定治疗方案有较高价值。依据脑水肿是否伴脑室改变及颅内出血行CT分型有许多优点。早产儿脑髓质低密度区不一定是脑水肿,应注意区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着重从影像学角度探讨西宁地区(海拔2260 m)早产儿颅内出血(ICH)的CT特征及其与胎龄、出生体重、临床症状及转归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对540例早产儿中387例ICH的CT特征、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0例中387例ICH的检出率为71.7%,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226例(58.4%),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SEH-IVH)124例(32.0%),脑实质出血(IPH)37例(9.6%);出生体重>1500 g、胎龄32~34周者多发生SAH,出生体重<1500 g、胎龄<32周者发生SHE-IVH较多;临床上有症状者324例(83.7%),其中以兴奋症状为主者103例,以抑制状态为主者170例,先短暂兴奋后转为抑制状态者51例;治愈及好转211例,死亡131例,自动出院45例,病死率33.9%。结论高海拔地区早产儿ICH发病率明显偏高(约71.7%),与高原缺氧关系密切,症状重,病死率高,CT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35例平均直径2cm 的小型AVM 的临床和CT 表现。57%以突发出血就诊,CT主要是发现脑血肿,畸形血管在急性出血期增强扫描常不能清楚显示。43%以癫痫或头痛就诊,CT 所见孤立结节星芒状强化易误诊为小胶质瘤或肉芽肿,对其CT 特点作了分析。另对7例血管造影阴性的隐匿性AVM 的原因及CT 显示AVM 强化的原因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对侧脑室穿刺并尿激酶(UK)溶解引流治疗脑室出血(IVH)疗效给予肯定,出血量少症状较轻者也有单纯采用腰穿置换脑脊液(CSF)治疗IVH者,我科2000-01-2005-01采取开颅脑室内血肿清除术或(和)侧脑室穿刺UK溶解引流并腰穿置换CSF治疗IVH4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征象、脑脊液/脑内室体积(CSF/ICV)对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例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资料,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度组(53例)、中度组(72例)、重度组(48例)、特重度组(29例)。比较4组CT征象、CSF/ICV,分析两者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评价其对重度及以上外伤性颅脑损伤的评估价值,并随访30天,对比不同CT征象、CSF/ICV患者预后情况,分析两者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4组基底池、中线移位、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Rotterdam CT评分、CSF/I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tterdam CT评分、CSF/ICV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r=0.715、0.672,P均<0.001);Rotterdam CT评分、CSF/ICV联合评估重度及以上外伤性颅脑损伤的AUC为0.877,大于两者单独评估,95%CI为0.824~0.919,敏感度为87.01%,特异度为78.40%;随访30天,Rotterdam CT评分、CSF/ICV高水平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于低水平患者(P<0.05);Rotterdam C...  相似文献   

20.
作者报道了52例经血管造影证实无动脉瘤存在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分析了出血部位的分布特点。CT检查发现,52例经血管造影检查证实无动脉瘤存在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部位均在脑干前方。常见部位为脚间池、桥前池,其次为一例环池、四叠体池和大脑纵裂后部;而外侧裂和大脑纵裂前部从不被血液充填,而且均无脑室内出血。4例MR检查发现血液可向下到延髓前方。作者认为,这种类型的脑池出血不同于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的出血常见于大脑纵裂前部、外侧裂和脑室内。经两位神经放射学家用这一鉴别标准分析221例经过血管造影检查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CT扫描结果,仅1例经血管造影证实为基底动脉动脉瘤破裂的CT结果被这两位医生同时误诊为无动脉瘤存在的中脑周围出血。再次阅片,作者发现该患者的出血部位在鞍上池(包括脚间池和交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