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分支型室速发生机制与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分支型室速 (FVT)的机制。方法 就 10例FVT的心电图特征、机制以及治疗作一探讨。结果  10例中 8例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CRBBB) ,2例呈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ICRBBB) ;额面电轴LAD者中 8例 ,RAD者 2例。 5例经射频消融治疗、3例用异搏定治疗、1例利多卡因治疗、1例FVT发作时心率仅 6 8/min ,拟为自律性增高的逸博心律 ,阿托品使发作消失。 1例有文氏传出阻滞后 ,该 2例似不能以折返机制解释 ,余近返机制可能性为大。讨论 支型室速多为折返机制 ,但不能排除自律性增高。  相似文献   

2.
室房逆传的再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在体房室结无室房逆传或逆传功能明显低于房室顺传的机制。方法 对128例心脏介入性诊疗术患者,分别作心房、心室刺激,观察经房室结顺传及室房逆传的电生理特征。结果 除2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外,107例房室顺传文氏点大于150次/min;有经房室结室房逆传者12例(11.2%),其中室房逆传文氏点10例小于130次/min,2例为130次/min。95例(88.8%)及2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均无室房逆传。结论 绝大多数在体房室结固有逆传功能明显低于房室顺传,或呈单向传导。房室旁道和/或房室结逆传快径路是室房逆传良好的主要原因及形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病症的根本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ILVT)的体表心电图形态特点和电生理特点,探讨其误诊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并差异性传导(室上速并差传)的原因及两者的鉴别要点。方法选择进行了心内电生理和成功的导管射频消融术证实为ILVT且术前曾误诊为PSVT并差传的病例13例,回顾性分析ILVT的临床、体表心电图、心内电生理特点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对比分析PSVT并差传的心电图特点。结果ILVT和PSVT并差传的体表心电图均呈宽QRS形心动过速,伴有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或伴类RBBB特征。ILVT的心电轴左偏或重度右偏。其QRS波群呈类RBBB图形,V1导联有“兔耳征”者11例,13例均呈I、V5、V6的s波宽但顶峰呈尖锐状,不粗钝无明显切迹,V6导联R/S〈1者12例。起源于心室间隔部及左室心尖部9例,其体表心电图上Ⅱ、Ⅲ、avF均以S波为主,起源于左室流出道和左室游离壁近心底部4例,其Ⅱ、Ⅲ、avF以R波为主。电生理特点:13例均可诱发及中止,室速时呈VA分离或1:1VA传导、2:1VA传导,心室刺激可拖带心动过速。用激动标测与起搏标测方法标测靶点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全部获得即刻成功,2例术后复发。结论体表心电图鉴别Ⅲ和PSVT并差传有其独特性和局限性,电生理检查是明确诊断的手段,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房室旁道间歇性逆传阻滞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惠杰  蒋文平 《心电学杂志》2000,19(3):131-133
为探讨房室旁道间歇性逆传阻滞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对房室旁道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中作腔内电生理检查,观察房室顺传和室房逆传功能及途径。结果显示261例中有7例(4例为隐匿性预激综合征)为旁道逆向(或双向)传导阻滞(2.7%)。尽管旁道间歇性逆传阻滞是一种少见现象,但由于旁道传导阻滞,无法对旁道进行定位及射频导管消融,因此了解旁道有无间歇性逆传阻滞,对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中的室房逆传和对房室结双径路的快径逆传间歇性的认识。方法对401例AVNRT者中,在基础状态下RVAS1S1>500ms为无室房逆传的13例患者进行异丙肾试验,重复电生理检查。结果401例AVNRT为慢快型,其中388例(96.8%)RVAS1S1<300ms,为有室房逆传组,而13例(3.2%)RVAS1S1>500ms,为无室房逆传组。结论AVNRT的病人中行电生理检查示房室结存在双径路而室房分离或室房传导时间长,在不能诱发心动过速时,应使用异丙肾上腺素以明确存在快径间歇性逆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VT)系特发性VT的常见类型,其心电图(ECG)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型伴电轴左偏或右偏以及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形。其中ECG表现为RBBB型伴电轴左偏的特发性VT是具有独特的临床、ECG和电生理、电药理特点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房室结逆向传导的电生理特点。方法分析在我院行电生理检查和/或射频消融的成年患者中电生理资料比较完整的300例患者的房室结逆传电生理特点。结果射频消融术后有161例(54%)有房室结逆传。有逆传患者的前传功能要好于无逆传的患者,对于术后存在室房逆传的患者,逆传功能均明显差于前传功能。射频消融术后有28例(17%)经房室结逆传最早激动冠状静脉窦口,其逆传功能较最早激动希氏束电图的病例相比要差,而两者的前传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射频消融术后54%的患者存在房室结逆传,可能是正常人群中室房逆传的真实反映。有室房逆传患者的房室结前传功能优于无室房逆传者,也优于其本身的逆传功能。房室结逆传冲动进入心房可能存在两条不同的通路。  相似文献   

8.
分析22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病人的临床特征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14例左室特发室速,采用激动顺序标测,8例右室特发室速,采用起搏标测,消融均成功。作者认为,体表心电图可大致确定室速起源部位,对于QRS波无明显增宽的左室特发室速,特别是伴1∶1室房逆传者,应与室上速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室房逆传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冠状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正常者 ,其房室传导系统房室顺传及室房逆传的电生理特征。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者 10 3例 ,其中男 5 8例、女 4 5例 ,年龄 6 4 .7± 9.6 (4 8~ 78)岁。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两组 ,管腔直径狭窄≥ 5 0 %者为Ⅰ组 ;<5 0 %者为Ⅱ组。分别作心房和心室刺激 ,观察其房室 (经房室结 )顺传及室房逆传的电生理特征。结果 :Ⅰ组 78例 (75 .7% ) ;Ⅱ组 2 5例 (2 4 .3% )。两组患者房室顺传文氏点均≥ 15 0次 /分 ,无显著差异 (P〉0 .0 5 ) ;仅 8例 (Ⅰ组 6例、Ⅱ组 2例 )有室房 (经房室结 )逆传 (7.8% ) ,两组室房逆传发生率相似 ,无显著差异 (P〉0 .0 5 ) ;其室房逆传文氏点≤ 130次 /分 ;Ⅰ组中 6例有室房逆传者与 72例无室房逆传者的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相似 ,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在体房室结固有逆传功能明显低于房室顺传 ,或呈单向传导 ,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2例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示QRS时限<0.12秒,呈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伴电轴偏移的分支性室速患者。室速经静脉注射异搏定和心律平能中止发作,而对利多卡因静脉注射反应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具有快频率依赖性室房逆传特性的房室旁道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结果。方法4例患者,均有阵发性心悸史,且发作时心电图均显示为窄QRS波心动过速,按常规方法接受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结果4例均证实存在旁道的快频率依赖性室房逆传,且均诱发了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室房逆传最早激动部位均为左房。于快频率心室刺激下标测消融靶点,消融均获成功。结论旁道的快频率依赖性传导为一种少见电生理现象,可伴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房室旁道间歇性逆传阻滞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对房室旁道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中作腔内电生理检查 ,观察房室顺传和室房逆传功能及途径。结果显示261例中有7例 (4例为隐匿性预激综合征 )为旁道逆向 (或双向 )传导阻滞 (2.7% )。尽管旁道间歇性逆传阻滞是一种少见现象 ,但由于旁道传导阻滞 ,无法对旁道进行定位及射频导管消融 ,因此了解旁道有无间歇性逆传阻滞 ,对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快频率依赖性室房逆传特性左侧隐匿性房室旁道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方法对8例心电图显示窄QRS波群心动过速的患者行电生理检查,分析房室、室房传导情况、心动过速特点、旁道定位,并行射频消融。结果8例患者均证实存在快频率依赖性室房逆传特性左侧隐匿性旁道,在较慢频率起搏右心室时旁道逆传发生阻滞,而以中等频率起搏时表现为间断旁道逆传,较快频率起搏时才表现为旁道1:1传导且均诱发了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于快频率心室刺激下标测消融靶点,消融均获成功。结论左侧隐匿性房室旁道有时可发生快频率依赖性室房逆传现象,并伴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在射频消融中需注意分辨,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4.
房室(AV)结折返需要有完整的室房(VA)逆传通道。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各种起搏和药理方法在表现为单向 VA 传导阻滞时揭示 VA 传导方面的作用,评价隐性逆传的若干生物和电生理因素的作用。作者用40条健康犬做 AV 和 VA 传导的导管电生理研究。A 组(20条犬)有完整的 VA 传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2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用异搏定终止 PSVT 过程中进行了用药前后临床电生理的观察.结果表明:1.21例 PSVT 用异搏定后全部终止发作,有效率达100%;2.异搏定对房室结传导径路前向传导不应期和传导速度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是其终止室上速的基础;3.静注异搏定后,可引起血压下降,但对心动过速患者,用异搏定终止心动过速后,血压可较心动过速时反而有轻度回升.示心动过速时血压偏低者不属异搏定禁忌症.  相似文献   

16.
隐匿性束室纤维介导的心动过速(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阐明隐匿性束室纤维介导的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及其导管消融方法。方法 研究病例为男性、29岁,心动过速病史7年余。心动过速不能被腺苷三磷酸和维拉帕米终止,但可被普罗帕酮终止。曾在院外拟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两次行慢径改良术,但心动过速仍反复反作。在我院行电生理检查一次并在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即EnSite,3000)指导下标测和消融。结果 电生理检查示窦性心律时AH为75ms,HV 44ms,心房增频刺激及程序刺激未见心室预激现象。心室600ms起搏示室房分离,RS2程序刺激无逆传A波,提示室房逆传功能较弱。心房与心室均能诱发心动过速,但心室更易诱发。心动过速时室房分离。心动过速可呈窄QRS图形、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形及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图形。LBBB和RBBB心动过速可自行转为窄QRS心动过速。窄QRS心动过速及RBBB图形时,心动周期为300ms;LBBB图形时,心动周期为316ms,明显长于前。三种心动过速时,希氏束激动均领先于右束支激动。维拉帕米和腺苷三磷酸不能终止心动过速。专房程序刺激及超速抑制不能终止心动过速,但可被心室程序刺激终止。EnSite 3000标测系统分析发现三种心动过速的最先激动点均位于心动过速的最先活动点均位于右室间隔上部,此处行环状消融后心动过速不再诱发。随访4个月,临床无心动过速发作。结论 该患的心动过速由隐匿性束室纤维介导,其折返环路包括正常的希-浦传导系统、心室和束室纤维,其消融方法与室性心动过速相似;EnSite3000标测系统指导此类心动过速的消融有极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62岁,主因突发心慌不适2 h入院,伴胸闷、气短。入院后尝试行食管调搏终止心动过速,心电图及食管内心电图提示心动过速为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且室房逆传现象,室房逆传有全或无特征,说明室房逆传由旁道所致。经电复律终止室速后的心电图证实存在左侧旁道,经三维标测射频消融,证实本例为室速并旁道逆传。  相似文献   

18.
报告23例存在房室结特殊逆传现象的室上速患者行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表现为室房逆传时间缩短、文氏点后移、心室逆传心房平均时间49.13±7.17ms。此时易与希氏束旁及左后间隔隐匿性旁路相混淆,并可延长标测及消融时间,影响消融效果的判定。认为右心室RS2起搏及ATP试验等有助于二者的鉴别和特殊电生理现象的辨认。  相似文献   

19.
探讨房室顺传和逆传对窦房结功能障碍时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影响。选择 6 0只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家兔 ,开胸打开心包膜 ,于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交界处消融 ,有 5 0只成功建立单纯窦房结功能低下动物模型 ,随机分为心房起搏 (1∶1房室顺传 )组 ,心室起搏组 (又分 1∶1房室逆传组以及非 1∶1房室逆传组 )。观察房室顺传及房室逆传 1,2 ,4h以及 7d后 ,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心房激动时间 (A2 )和心肌波长指数 (WLI)发生的变化。结果 :心室起搏 ,若存在 1∶1房室逆传 ,AERP缩短 ,A2 延长 ,WLI减小 ;若无 1∶1房室逆传 ,则AERP逐渐延长 ,A2 无明显变化 ,WLI增大。比较 1∶1房室逆传组与非 1∶1房室逆传组发现 ,同时段两组间AERP ,A2 和WLI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发现 ,心房起搏 ,窦房结功能低下模型的AERP延长 ,A2 缩短 ,WLI增大。结论 :房室逆传能增加单纯窦房结功能低下动物模型电不稳定性 ,房室顺传则能抑制单纯窦房结功能低下动物模型心房电紊乱。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径消融过程中出现交界区心律伴室房逆传阻滞的意义。方法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经射频消融治疗患者,共91例。采用由低至高的逐点递进的方法进行消融,放电中注意观察交界区心律伴逆传阻滞现象的出现。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手术成功,其中3例首次消融后复发。91例手术中有47例曾出现交界区心律伴逆传阻滞,与无逆传阻滞组相比较,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无明显差异,但放电次数多于后者;在共计309次有效放电中,95次有室房逆传阻滞,与214次无逆传阻滞者相比较,其靶点与His束电极间垂直距离明显小于后者,伴发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AVB)的比例亦明显大于后者(12.63%vs 2.3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靶点到HBE电极间垂直距离≤1.5 cm是房室前传阻滞的独立相关因素(OR=12.50,P=0.018),而交界区心律伴逆传阻滞与AVB间相关性不明确(P>0.05)。结论在消融慢径的过程中,出现交界区心律伴逆传阻滞与房室前向传导阻滞之间并无明确的相关性,而消融靶点过高则是出现AVB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