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灵枢.经脉》"足阳明脉病"所记述之精神症状做了探析。文章指出,"足阳明脉病"之"病至"精神症状,非足阳明脉病,乃心气虚挟痰之悲忧荒谬症;"甚则"之精神症状系极度兴奋狂乱之阳明腑实热结证。文章还指出,心气虚挟痰之悲忧荒谬属临床较为常见之癫、狂交作病;心气虚挟痰为症自己后,转心气实挟痰之狂乐而乱,狂乐而乱久不愈,"甚则"火热燔极而灼津炼痰化燥成实结于胃腑而成腑实热结证;古人未能深察,误将心气虚挟痰之症指为阳明腑病前段之脉病。还就《素问》对"足阳明脉病"之不妥阐释予以了纠正。  相似文献   

2.
张心海主任医师认为胃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发于脾胃气滞,痰湿内停。导师辨证上善用望诊,尤重望色;重用脉诊,强调脉症从舍。治疗上重视健脾理气消痰,以二陈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重用气药,补气健脾,使气行水行,消已生之痰,绝生痰之源以治标,达到标本同治之效。  相似文献   

3.
周路红  宋志萍 《光明中医》2016,(12):1680-1682
清代山西介休医家王堉亦官亦医,从其所著《醉花窗医案》一书可知,王堉辨证用方遣药,颇具匠心。尤其是对痰症的认识、诊断及治疗,表现出王堉师法古人、善用成方的特点。王堉对痰症的治疗经验丰富、医术出众,疗效显著;就仅存的医案文献资料来看,王堉对痰证学说从理论到临床的发展运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现从王堉师法丹溪及凭脉辨证治疗痰证两个方面介绍其独特的治疗痰症经验。  相似文献   

4.
明代医家秦景明在其《 症因脉治》一书中对咳嗽诊疗做了深刻的阐述,见解独到。秦氏将咳嗽先按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次辨虚实,并从火与痰的角度辨析咳嗽的病机。在治法上,秦氏主张以降火和治痰为主,认为咳嗽实火可泻、虚火可补,并注重从脾论治。同时,秦氏亦从病之经络与脉症入手治疗咳嗽,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并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肺心病为老年多发病,近3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急性发作者64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诊断及分型标准:全部患者均按1977年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进行观察,中医分型按1985年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有关疾病的证型分类,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分为热痰血瘀型:以咳喘,喘促或不能平卧,痰黄粘稠,咯痰不利或发热,舌质红或绛紫,苔黄,脉滑数为主症;寒痰血瘀型:以咳嗽,气紧,咯白痰,痰质清稀,舌质暗或紫暗,苔白或白腻脉紧或沉细为主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诊断条件。方法 对2004年1—12月住院的319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胸痹心痛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运用描述性分析、样品聚类及频数归一法,结合临床得出不同证型的诊断条件。结果 气虚证(178例)诊断:主症:胸痛、胸闷;次症:疲倦乏力、气促、纳少;舌脉象:舌淡,脉沉、脉细。气虚痰瘀证(114例)诊断:主症:胸闷、胸痛;次症:疲倦乏力、失眠、心悸、形体肥胖;舌脉象:舌暗、舌红,脉弦、脉滑。痰浊阻络证(27例)诊断:主症:胸闷;次症:咳嗽、咯痰、痰多、痰白、疲倦乏力、气促、纳少;舌脉象:舌淡、苔白、苔腻,脉滑。结论 中医诊断标准的研究可建立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专家意见,初步建立中医证候诊断参考条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浊阻肺证的临床调研,收集住院病历资料并建立数据库,在病历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痰浊阻肺证的辨证要点:主症为咳嗽,咳痰,喘憋,痰白,精神萎靡或神疲乏力,苔白腻,口唇紫绀;次症为痰黏,脉滑,舌淡白,纳差,动则加重,睡眠差,胸闷,苔薄白,难以平卧或端坐呼吸,舌淡红;或见症为咽红,气喘,舌暗红,下肢水肿,脉弦滑,脉弦,面暗红,痰鸣。  相似文献   

8.
<正> 癔病以青壮年女性较为常见,祖国医学对此病的论述,散见于多种疾病中,如脏躁、郁症、厥症、奔豚气、百合病等。笔者1977年至1985年辨证分型收治33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辨证治疗1.厥症:突然昏倒,喉有痰声,或四肢强直,或手足不规则舞动,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症属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治宜涤痰开窍之法,方用涤痰汤加减:竹沥、半夏、菖蒲各10克,胆星8克,枳壳9克,竹茹、橘红各6克,甘草3克。震颤者加当归、丹参各12克;抽搐者加珍珠母、磁石各  相似文献   

9.
外感风寒咳嗽,此症多风寒犯肺。肺气失宣而引起咳嗽,多数患儿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治则以疏风散寒宣通肺  相似文献   

10.
张小萍教授临床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运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复发性口疮,强调症见舌红、苔黄腻或白腻、口苦、脉滑数,属痰热内扰者,均可辨证用之。  相似文献   

11.
一、多囊卵巢综合症本病属中医“症病”、“闭经”、“不孕”范畴。其病机为脾虚痰聚,痰遏血脉,脉痹血瘀,痰瘀胶结成块,即丹溪所谓“痰挟瘀血,遂成窠囊。”方用《金匮》温经汤或桂枝茯苓丸加焦白术、土鳖、三棱、莪术、荔枝核、败酱草、海藻、山慈姑化裁。临床中海藻  相似文献   

12.
40例食管癌梗阻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40例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的食管癌患者经中医辨证论治后,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食管癌病人发展至严重梗阻,常表现为滴水不入,呕吐频繁,身体羸瘦。手术、放疗、化疗皆已失去应用机会,汤药也难入口,仅赖补液勉强维持生命。按照中医辨证,可将此类病人分为两型:1.痰浊壅结:症见呕吐大量痰沫,胸膈痞满,水谷难入,或入即吐,头眩,声音重浊,面浮而虚,舌苔厚腻,脉多带滑。2.气滞血瘀:症见胸膈刺痛,食即呕吐,或挟血,或挟痰,面黯,肌肤甲错,舌红少津而有瘀点,脉细涩。  相似文献   

13.
<正> 心悸者因营血亏虚,心气不足而起者固属常见,而痰热内扰者亦复不少。其症心动悸,夜难寐,多梦魇,时烦躁,脉滑有力.(与脉大而无力的虚证迥别)。这一类型的病例,养心安神无效,治宜清心豁痰,方用黄连温胆汤加朱衣麦冬,可望奏捷.对于结代脉患者的处理,目前多时尚活血  相似文献   

14.
<正> 六经辨证5.太阳热邪迫肺证(麻杏甘石汤证)【临床表现】主症:发热,汗出,口渴,咳嗽,喘促,痰粘稠色黄。次症:恶风,头痛,鼻塞。舌脉:舌红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相似文献   

15.
脉症从舍理论始见于明清,当脉症不应时,许多医家认为脉症有真假,从而择一进行脉症从舍,如此易错失真正病机,从而造成误诊误治。从渊源上看,脉症从舍因于脉症真假论,许多中医经典著作虽提及"脉症不应"但未称"脉症从舍"。明清以来不少医家认为脉症不应时有"一真一假",故而产生脉症从舍论。脉症不应时并非脉症有真假,脉症不应是疾病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脉症相应是病机之常,脉症不应是病机之变。脉与症皆有与其相对应的病机,在脉症不相应时,更加需要四诊合参,谨慎辨证,因而脉症应"互参"而非"从舍"。四诊合参可以帮助医者综合分析,提高辨证准确性。从脉症从舍渊源、脉症从舍之析误、四诊合参、病案举隅等方面探讨脉症从舍理论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王孟英治痰经验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名医王孟英,临床讲究从痰论治,所著《王氏医案》应用痰药之病例,几占十之八九。一、“痰”为多种疾病之源王氏治痰,不是单指喘咳门中之化痰涤饮,而是突出地运用涤痰之法,为温热病之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门径。同时,根据“痰之为患,既顽且幻,病状多端,性尤善变”的特点,对“脉症多怪”的许多疑难杂症,如:升  相似文献   

17.
莫艳芳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5):1899-1900
脑动脉硬化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多见于中老年脏腑功能渐消退患者。其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脑髓亏虚,痰浊阻络,脑络不通。属本虚标实之证,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发病机制,益气活血,化瘀通脉,熄风豁痰为主要治法。2005年6月~2007年6月笔者采用脑脉泰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症5  相似文献   

18.
浅谈中风之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症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气化失常、气机升降逆乱是导致中风发生的关键,可出现湿浊内生酿痰、经络郁滞、血行不畅,蒙闭清窍,脑脉阻滞或血溢脑脉而发中风,病机为脾虚痰瘀、胃气不降、上犯清窍。治疗以健脾、祛痰、活血、通腑,使脾胃健运,气血通畅,而中风之病可愈。  相似文献   

19.
介绍武维屏教授运用病、证、症结合辨治模式,以期、证为纲,以症为目,辨治间质性肺疾病的经验。认为间质性肺疾病立病名当"肺痿""肺痹"两元论;析病机属气阴虚损、痰瘀阻络,虚、痰、瘀为关键;审病位在肺与肾;论治则为益气阴、化痰瘀、通肺络;依病情进展分三期六候,抓主症、观次症、顾兼症、依舌脉、宏观微观结合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0.
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作为疾病的主症出现,亦可作为兼症出现。脉浮头痛者多为感受风邪所致;脉弦而痛者多因肝失条达或见痰浊而致;脉紧而痛者多为受寒凉所致;脉数而痛者多为风热外袭、上扰清空所致;脉濡而痛者多为外感风湿,邪气侵袭肌表经络,导致太阳经脉的经气不通畅,以致头痛身重;脉细而痛者可由血虚导致;脉短而痛者是阳气不足的表现;脉洪而痛者属热;脉涩而痛者属血瘀;脉滑而痛者多有痰。通过对脉象的诊断,可以掌握患者邪正盛衰的情况,进而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痊愈恶化倾向,为临床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