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免疫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其不能分泌胰岛素。之前的研究显示,对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适量免疫抑制剂可以阻止胰岛细胞进一步受损,从而减少外源胰岛素用量。巴西圣保罗大学的Voharelli等研究发现,自体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可以在毒性可接受的范围内治疗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接受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增强,不依赖胰岛素的时间也延长。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正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2型糖尿病是一种免疫相关性慢性炎症性疾病,T淋巴细胞介导的β细胞的免疫损伤可能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核心作用。T淋巴细胞是细胞免疫反应中的重要细胞,主要包括CD4+T细胞和CD8+T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相互调节起着辅助和抑制作用,两者平衡失调会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因此,研究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将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1型糖尿病是由免疫系统破坏胰岛β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导致血糖调节功能异常的儿童慢性疾病。至今具体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认为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主要胰岛细胞损伤、自身免疫反应等有关。近年研究发现,维生素D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参与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可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等。研究显示在1型糖尿病患儿血清中维生素D浓度明显降低,考虑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关。研究表明免疫系统中1,25-二羟维生素D3可抑制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及促进其凋亡,阻止固有免疫反应中抗原提呈,同时可通过抑制胰腺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及免疫细胞活化,有效减少胰岛β细胞的损伤及凋亡。本文将对维生素D的免疫调节功能与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是2型糖尿病由临床前期向临床期进展的关键环节,主要表现为胰岛素合成分泌的减少以及胰岛β细胞数量的下降。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数量较同体重指数的肥胖以及非肥胖人群分别减少63%及41%,而β细胞凋亡水平分别是肥胖及非肥胖人群的3倍和10倍[1],因此胰岛β细胞凋亡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2型糖尿病中有多种机  相似文献   

5.
1型糖尿病"蜜月期"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型糖尿病是一种胰岛β细胞损伤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糖代谢失调的内分泌疾病,是由β细胞功能衰竭引起的、以胰岛素绝对缺乏为特征的一种糖尿病;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易感性、环境触发因素和针对β细胞的免疫破坏[1].  相似文献   

6.
β细胞的功能障碍和凋亡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2型糖尿病糖代谢紊乱与脂代谢紊乱并存,脂代谢紊乱促进β细胞凋亡在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日益引起关注。本文作者综述了脂毒性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在游离脂肪酸作用下诱导凋亡的因素及其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素分泌异常密切相关,以胰岛素抵抗与胰岛β细胞功能紊乱为特点。自噬是溶酶体对细胞组分的分解代谢过程,在维持胰岛β细胞结构功能及内环境稳定上起重要作用,可改善炎症、氧化应激等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延缓糖尿病的病程。本文就胰岛β细胞自噬及自噬在糖尿病代谢和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血糖的稳定依赖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和α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的平衡.胰岛细胞数量的相对不足和功能紊乱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破坏,2型糖尿病则以胰岛素分泌受损伴随胰岛素抵抗为特点,而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亦存在胰岛β细胞数量和/或质量的改变.因此,深入了解β细胞可塑性的分子机制将为减少β细胞死亡、增加β细胞复制从而进行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向[1-2].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是一种缓慢进展性疾病,其发病的中心环节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持续性高血糖是诱发和加重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的最主要因素,还可进一步增加胰岛素抵抗.目前认为,酮症倾向的2型糖尿病是一种独特的临床类型,其特征既不同于1型糖尿病,也与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差别[1-2].……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高糖血症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可导致眼、肾、神经、心脏及血管等多器官损害。主要有两种病理机制:1、胰腺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2、机体对胰岛素的作用产生抵抗。临床上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和妊娠期糖尿病(GDM)4种[1]。随着糖尿病病因学及病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实验室诊断学在糖尿病诊断、并发症监测、胰岛β细胞功能监测、胰岛自身抗体的检查以及糖尿病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我国它的发病率已接近11%,其中2型糖尿病〉97%。2型糖尿病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人们普遍认为它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其病因复杂,目前尚无有效的措施进行完全根治。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生理特征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60岁的老年人70%有胰岛素抵抗,但只有其中一部分会发生糖尿病,因此糖尿病的发生一定伴随着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在糖尿病的发病及病理进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下降,在糖尿病前期,如糖耐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或空腹血糖异常,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就已经存在,表现为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下降或消失,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其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50%,并随着病程延长胰岛β细胞功能会进行性下降,直至完全衰竭,并且目前一般的常规治疗并不能阻止胰岛β细胞的病理演变。  相似文献   

12.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始动因素,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竭是2型糖尿病的决定性因素。二者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进入肾衰竭期后,其胰岛素用量较前明显减少,甚至有些患者可以停用胰岛素仍保持血糖平稳达标。由此提示:随着肾病进展,2型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功能如何变化值得深入研究。为此我们调查了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胰岛功能的特点,以期明确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竭在糖尿病肾病糖代谢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发病的中心环节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近年来对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的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的胰岛β细胞功能的逐渐减退除了与其内在的缺陷(如遗传变异)有关外,还可能与糖毒性、脂毒性等有关;代表着β细胞功能的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中的第一时相胰岛素  相似文献   

14.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诱导免疫耐受和组织修复的特性,而1型糖尿病是以胰岛β细胞受损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鉴于此,考虑间充质干细胞可预防治疗1型糖尿病.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初发1型糖尿病鼠(NOD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选用1型糖尿病模型鼠(NOD 小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为未发病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发病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1 mL,1.0×10^6/只;发病后未用干细胞干预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观察3个月,检测NOD鼠血糖、每天胰岛素使用剂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反应性CD4^+、CD8^+T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及比例;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空腹和餐后2 h C肽水平;病理切片观察胰岛的形态,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化观察胰岛α和β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结果与结论:①与未用干细胞干预组比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免疫组化证实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胰岛α、β细胞结构更完整,α和β细胞数量明显上升且一致.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CD4+T细胞数量、CD4^+/CD8^+T 细胞比值均低于未用干细胞干预组(P 〈0.05),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未用干细胞干预组(P〈0.01).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低于未用干细胞干预组,而白细胞介素10水平较未用干细胞干预组明显上升(P 〈0.01).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血糖水平及胰岛素用量明显小于未用干细胞干预组,C肽水平较未用干细胞干预组升高(P 〈0.05).结果可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降低初发1型糖尿病的血糖及胰岛素的用量,治疗1型糖尿病效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戴永平 《中国临床研究》2013,(10):1119-1120
糖尿病(DM)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1型和2型糖尿病。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产生和分泌,在调节机体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的主要激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1型糖尿病 (1型DM )是具有一定遗传基础、在多种环境因子触发下、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表现为以CD4 + 和CD8+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浸润的胰岛炎 ,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减少为特征。细胞因子作为免疫反应的中介者和调节者 ,在 1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细胞因子对免疫调节的作用 ,及细胞因子对 β细胞凋亡破坏方面的作用做一综述。1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 (cytokines ,CKs)是一类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的小分子多肽类因子 ,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和某些基质细胞分泌 ,如由活化的淋巴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姜黄素对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并检测不同极化状态下细胞培养上清对小鼠胰岛β细胞的损伤作用;研究姜黄素通过拮抗LPS诱导巨噬细胞M1极化保护胰岛β细胞的效应与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通过LPS(2μg/ml)诱导建立M1极化模型,采用姜黄素(7.5 1μmol/l)单独或与LPS共同处理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CD40、CD86和CD206表达,并通过ELISA技术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含量。采用不同诱导条件下巨噬细胞培养物上清液处理小鼠胰岛β细胞,检测其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分析胰岛β细胞损伤的程度。结果姜黄素可拮抗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向M1极化,降低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的含量,保护M1极化细胞培养液上清中TNF-α等炎症性细胞因子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结论姜黄素拮抗LPS活化巨噬细胞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表明自身高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小鼠对药物诱导糖尿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对胰岛β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①体外实验:以Ad-rIGF-1、Ad-eGFP直接感染鼠胰岛β细胞标准细胞株-R1Nm5F细胞,然后两组再分别加入0,1.5 mmol/L链脲佐菌素.②体内预防实验:将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糖尿病对照组(制作糖尿病模型)、空载体对照组(仅腹腔注射Ad-eGFP重组腺病毒液)、Ad-rIGF-1组(于糖尿病模型制作前2周腹腔注射Ad-rIGF-1重组腺病毒液).③体内治疗实验:将75只昆明小鼠随机分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糖尿病对照组、胰岛素组、Ad-rIGF-1组、Ad-rIGF-1联合胰岛素组.后3组制作糖尿病模型后给予相应干预.结果与结论:①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胰岛β细胞有效表达,并具有抑制链脲佐菌素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的作用.②Ad-rIGF-1组糖尿病发病率低,平均血糖水平低,胰腺炎症浸润程度轻.③与糖尿病对照组、胰岛素组相比,Ad-rIGF-1组和Ad-rIGF-1联合胰岛素组胰腺炎症浸润程度轻,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胰岛局部高表达;胰岛素组、Ad-rIGF-1组、Ad-rIGF-1联合胰岛素组血清C-肽水平低,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别(P > 0.05).表明胰岛β细胞局部表达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能够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提高细胞存活率,预防和减轻链脲佐菌素诱导的昆明小鼠1型糖尿病.但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转导与胰岛素皮下注射联合应用对糖尿病早期残存胰岛细胞功能的保护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胰岛功能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在不同阶段的糖耐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柏乐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5):1766-176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前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的演变情况.方法:通过对非糖尿病(NGT)人群、糖耐量减低(IGT)人群和初诊2型糖尿病(DM)人群的胰岛素抵抗程度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测定,比较舷NGT、IGT、DM三者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NGT、IGT、DM三者的胰岛素抵抗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在糖尿病发生前β细胞功能就已经逐渐减退.结论:NGT、IGT、DM三者间随病情的发展其胰岛功能呈现进行性下降,到糖尿病阶段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状态最差.在临床糖尿病到来之前,胰岛素抵抗持续存在且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即使在临床糖尿病发生之后,胰岛素抵抗的倾向并未有所缓解,与此同时,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却在逐步减退.  相似文献   

20.
<正>大量临床研究[1]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的紊乱主要是由于胰岛细胞功能损伤、胰岛素分泌相对缺乏和胰岛素抵抗引起。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发病时间较短,糖尿病引起的心、脑、肾、眼及血管等并发症尚未出现,此时若采取早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不仅能够迅速地控制血糖水平,还可以明显地改善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逆转部分胰岛β细胞的功能。本科采用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取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