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多种细胞因子激活骨髓免疫细胞及细胞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激活骨髓中免疫细胞数量、提高细胞毒作用和保留造血祖细胞的情况。将骨髓细胞分为4组进行培养:①对照组:不加任何细胞因子;②IL-2组:用IL-2激活骨髓细胞;③CD3-AK组:用IL-2和CD3-McAb激活骨髓细胞;④CIK组:加入IFN-γ,IL-1,IL-2和CD3-McAb激活骨髓细胞。培养前后各组取单个核细胞进行CFU-GM和CD3表型检测;培养过程中观察各组细胞数量变化;用MTT法检测各组培养后的细胞毒作用。结果表现,CD3-AK和CIK组培养后CD3^ 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且两组的细胞总数增加和杀瘤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和IL-2组(P<0.05);各组培养后CFU-GM均有所减少,但各组间无显差别。本试验表明,IL-2和CD3-McAb组合既能刺激骨髓免疫细胞增殖并提高细胞毒作用,又能在培养后保留足够的造血干/祖细胞,可用于进行体外净化自体骨髓。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检测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acquired pure red cell aplastic anemia,A—PRCA)患者γδT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变化,探讨16T细胞在A—PRC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11例经骨髓涂片和活检确诊的A—PRCA患者,给予环胞菌素A和雷公藤多甙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后患者T细胞亚群和γδT细胞水平;分离患者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并置于舍有10%FCS,PHA10μg/ml,rIL-250U/ml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2周,然后用TCRγδ磁珠分选出γδT细胞,在体外与正常人骨髓共同培养,观察对红系、粒系集落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前组外周血CD3^+/CD8^+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升高,CD4^+/CD8^+比例倒置(P〈0.05);治疗前组患者γδT细胞水平有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有效组CD3^+/CD8^+细胞数下降(P〈0.05),CD4^+/CD8^+比值上升(P〈0.01);γδ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从患者外周血分离的γδT细胞体外能抑制正常骨髓红系CFU—E和BFU—E生长,并随浓度的增长抑制作用越明显,而在不同的浓度梯度下对粒系生长无明显影响。结论:A-PRCA患者γδT细胞亚群增高,其在PRCA的发病机制中起了一定作用;体外分离培养的患者γδT细胞可抑制正常红系集落生长,对粒系集落生长影响不明显;环胞素A治疗A—PRCA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通过加入不同细胞因子,将骨髓单个核细胞分为对照组、IL2组、CD3-AK组和CIK组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观察各组细胞体积、细胞核、细胞浆和细胞化学染色(PAS,POX)等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培养前后各组取样以检测细胞免疫表型CD3,CD56,CD34和CD38;用改良的MTT法检测各组培养后对新鲜急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情况.研究发现在培养过程中IL2组、CD3-AK组和CIK组细胞体积、胞核增大,胞浆增多,胞浆中出现PAS阳性颗粒,培养后在CD3-AK组和CIK组大颗粒样幼稚淋巴细胞明显增加,且还可见较多PAS和POX阳性的单核-巨噬样大细胞;CD3-AK和CIK组CD3+,CD56+,CD38+细胞较培养前明显增加(P<0.05),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别;IL-2组在培养后CD56+细胞也有增加,但CD3+和CD38+细胞无明显增加;各组培养后CD34+细胞比例均下降(P<0.05),但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IL-2组、CD3-AK组和CIK组对新鲜急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强于对照组(P<0.05),CD3-AK组、CIK组显著强于II-2组(P<0.05),CD3-AK组与CIK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本实验提示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骨髓细胞的作用效果不同,CD3-AK组和CIK组的细胞因子组合既能刺激骨髓免疫细胞增殖和细胞毒增加,又能保留一定量的造血干/祖细胞.  相似文献   

4.
背景:课题组已建立胎儿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的造血细胞体外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能否有效扩增各个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有待验证。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培养体系对脐血单个核细胞表面抗原CD133、CD3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从脐血标本中分离出来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无血清培养体系,实验分为3组:①F组:干细胞因子+Flt3配体+促血小板生成素+单个核细胞。②S组:基质细胞+单个核细胞。③SF组:基质细胞+干细胞因子+Flt3配体+促血小板生成素+单个核细胞。在第0,6,10,14天检测有核细胞总数、CD133^+、CD34^+、CD133^+CD34^+细胞数以及集落形成单位数。结果与结论:SF组有核细胞总数在各个检测时间点均比其他两组高;除了第14天外,第6、10天两个时间点SF组中CD133^+、CD34^+、CD133^+CD34^+细胞及集落形成单位数均高于其他组;含骨髓基质细胞的S组和SF组中CD133+细胞/有核细胞、CD34+细胞/有核细胞、CD133+CD34+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结果说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能有效的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及其中的CD133^+、CD34^+、CD133^+CD34^+细胞,基质细胞对维持造血干细胞的原始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以及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实验拟进一步验证阿托伐他汀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细胞因子和CD4^+D28^+T淋巴细胞的变化。 方法:选择2006—03/2006—07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30例。患者对治疗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急性冠脉综合征组20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不稳定心绞痛1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10例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在随访的6个月中,除按照入院前冠心病治疗常规服用阿司匹林、玻立维、硝酸酯类等药物外,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1次/d,持续服用到随访日期。采用ELISA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清以及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的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CD4^+CD28^+T淋巴细胞的数量。 结果: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对比,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外周血清以及培养的单个核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的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01),而稳定性心绞痛组无明显变化(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外周血CD4^+CD28^+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01),稳定性心绞痛组无明显变化。 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促炎症细胞因子以及外周血CD4^+CD28^+T淋巴细胞的数量接受阿托伐他汀干预可下调。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highT细胞(CD25-PE染色阳性〉10^2为CD4^+CD25^highT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治疗前ITP患者、20例治疗后患者及14名正常人外周血中CD4^+CD25^highT细胞的表达。结果表明:IT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细胞表面CD4^+CD25^highT细胞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后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ITP治疗后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TP治疗前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highT细胞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而在治疗有效后有所升高。外周血CD4^+CD25^highT细胞表达率与血小板数量呈正相关。CD4^+CD25^highT细胞水平的检测可作为对ITP患者预后判断的一个有效指标,并可以作为免疫治疗的靶点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系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分离1例晚期λ轻链型MM患者外周血和骨髓的单个核细胞,用液体培养法进行培养,用瑞特-姬姆萨染色和细胞化学染色确定细胞形态;用免疫固定电泳技术检测细胞是否分泌单克隆λ轻链,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是否被EB病毒感染;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免疫表型;用染色体G分带法研究细胞的遗传学特征。结果 所得细胞系在饲养细胞或条件培养液存在时,可以持久增殖,该细胞分泌λ轻链,EB病毒阴性;细胞在瑞特-姬姆萨染色下呈典型的原,幼浆细胞形态,细胞化学染色,酸性磷酸酶染色( ),髓过氧化物酶(-);细胞免疫表型为CD10^ ,CD28^ ,CD38^ ,CD138^ ,CD56^ ,CD49d^ ,CD54^ ,CD44^ ,CD58^ ,而不表达CD19,CD40,CD95,CD95L,CD34,CD2,CD5,骨髓来源和外周血来源的细胞系免疫表型无明显不同,核型分析结果均为i(lq ),8q 13q ,i(17q),i(18q), M。结论 用1例MM患者的外周血和骨髓细胞同时建立了一个生物学特性相同的分泌λ轻链的MM细胞系CZ-1。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highT细胞(CD25-PE染色阳性〉10^2为CD4^+CD25^highT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治疗前ITP患者、20例治疗后患者及14名正常人外周血中CD4^+CD25^highT细胞的表达。结果表明:IT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细胞表面CD4^+CD25^highT细胞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后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ITP治疗后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TP治疗前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highT细胞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而在治疗有效后有所升高。外周血CD4^+CD25^highT细胞表达率与血小板数量呈正相关。CD4^+CD25^highT细胞水平的检测可作为对ITP患者预后判断的一个有效指标,并可以作为免疫治疗的靶点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检测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acquired pure red cell aplastic anemia,A-PRCA)患者γδT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变化,探讨γδT细胞在A-PRC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11例经骨髓涂片和活检确诊的A-PRCA患者,给予环胞菌素A和雷公藤多甙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后患者T细胞亚群和γδT细胞水平;分离患者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并置于含有10% FCS,PHA 10μg/ml,rIL-2 50 U/ml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2周,然后用TCRγδ磁珠分选出γδT细胞,在体外与正常人骨髓共同培养,观察对红系、粒系集落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前组外周血CD3+/CD8+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升高,CD4+/CD8+比例倒置(P<0.05);治疗前组患者γδT细胞水平有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有效组CD3+/CD8+细胞数下降(P<0.05),CD4+/CD8+比值上升(P<0.01);γδ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从患者外周血分离的γδT细胞体外能抑制正常骨髓红系CFU-E和BFU-E生长,并随浓度的增长抑制作用越明显,而在不同的浓度梯度下对粒系生长无明显影响.结论:A-PRCA患者γδT细胞亚群增高,其在PRCA的发病机制中起了一定作用;体外分离培养的患者γδT细胞可抑制正常红系集落生长,对粒系集落生长影响不明显;环胞素A治疗A-PRCA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用磁性细胞分离系统清除CD25^+和CD69^+人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为减轻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探索新的手段、对健康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白血病缓解病人的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3天后,通过磁性细胞分离系统清除CD25^+和CD69^+的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通过^3H-TdR掺入实验,观察处理后的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同一病人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及无关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反应性.结果表明:与未清除组相比,清除后供者细胞对同一病人抗原的反应性降低50%,但保留了大部分对无关者抗原的反应性。结论:在体外反应中清除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可降低对刺激抗原反应,同时保留大部分对无关者抗原的反应。  相似文献   

11.
脐血体外同时诱导扩增T,NK和CD34+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研究表明,人脐血含有比骨髓细胞更原始更早期的造血干细胞群。移植后所引起的GVHD发生率及程度都比骨髓及外周血要低,但其相应的GVL效应也较低,容易复发。单份脐血所含有的造血细胞量仅可以满足一定体重以下的儿童患者需求,对需移植的大部分成人患者则要进行体外扩增。脐血体外扩增后进行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新的设想和尝试,移植物中免疫细胞的组成和功能是决定干细胞移植能否成功重建造血与免疫、以及平衡GVHD和GVL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脐血体外同时诱导扩增T、NK和CD34 细胞的可能性,本实验无菌采集健康正常足月产新生儿脐血,并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在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作用下用IMDM培养液培养14天。在培养0、3、7、14天时收集细胞,用FCM分析扩增前后脐血干/祖细胞及T、NK免疫细胞含量。结果表明,与无细胞因子的对照组相比,所有细胞因子SCF,IL3,IL6,IL7,IL2组合组别均能显著扩增脐血中的单个核细胞。所有细胞因子组合组别均能显著增加脐血中的CD34 细胞比例,使其含量从新鲜脐血中的1.6%升高到最高D组的11.9%。第7天时CD34 细胞平均增加10至50倍不等。新鲜脐血中CD3 T细胞平均为(18.7±4.3)%,在无细胞因子的对照组中CD3 T细胞下降明显,而在含细胞因子的组别中CD3 T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扩增最高的组别中CD3 T细胞是新鲜脐血的2倍。在新鲜脐血中含(3.6±1.9)?56 细胞。CD56 细胞数量仅在含细胞因子IL2的组别中有显著增加,其它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脐血中T细胞、NK细胞在一定细胞因子组合下,可与干/祖细胞同时在体外被扩增和诱导分化。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观察来源于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CD34 细胞经两步培养扩增后产生的树突状细胞的抗白血病 免疫功能。从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或外周血中分离出CD34 细胞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进行两步培养。 首先将其与rhFlt3-L和rhTPO共育7天,再与rhGM-CSF、rhTNF-α及rhIL-4共同培养14天,以诱导树突状细胞产 生:同时以rhGM-CSF、rhTNF-α及rhIL-4直接诱导体系作对照。获得的DC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表型,电镜分 析细胞超微结构及G显带法进行的染色体分析后,并用MTT法检测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及T细胞对CML细 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慢性髓性白血病的CD34 细胞经过rhFlt3-L和rhTPO的初始扩增培养7天后,CD34 细 胞总数扩增77±5倍。用rhGM-CSF、rhTNF-α及rhIL-4诱导培养14天,DC产率达到(39±8)%,细胞扩增倍数及 DC比例均明显高于直接诱导产生的培养方法(P<0.01),且此DC能刺激自体或异体T细胞增殖,进而杀伤CML 细胞。结论:两步法体外扩增培养可明显提高DC前体总数及产率,优于直接诱导培养;CML细胞来源的DC可诱 导产生抗白血病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胎儿骨髓基质细胞(FBMSC)联合细胞因子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体外扩增作用的影响及比较扩增前后脐血(CB)CD34 细胞上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黏附分子CD49d (VLA4)的表达情况,将从新鲜CB标本中分离出的MNC分别接种于已建立的无血清培养体系,该体系分4组:A组为培养过程中不加细胞因子和基质细胞;B组为单用胚胎骨髓基质细胞支持;C组为单用细胞因子支持;D组为细胞因子和胚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支持。在0、6、10及14天检测细胞总数、CD34 细胞数及集落形成单位(CFU)数,同时检测CD34 细胞上CD49d 及CXCR4的表达数。结果表明:在体外14天培养过程中,各时间点D组CD34 细胞、CFU数及CD34 CXCR4 细胞和CD34 CD49d 细胞扩增数均高于A、B、C组(P<0.05);B、C和D组在各时间点各测量指标与A组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5);6天后,B组各测量指标与C组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胚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外源性细胞因子不仅可以支持脐血MNC的有效扩增,而且扩增后与趋化作用和与粘附作用相关的造血细胞亦较扩增前明显增加。单用细胞因子扩增会造成造血细胞的耗竭,单用基质细胞支持可扩增或维持造血细胞的量,但难以实现造血细胞的大量扩增,FBMSC联合外源性细胞因子可能是扩增造血干祖细胞的较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丹参素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及其对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三组:丹参素组、G-CSF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d1~d7,每日1次,第2~8天,采用外周血WBC和MNC计数、流式细胞术、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免疫细胞化学等检测各组给药后对外周血WBC、MNC、CD34+细胞、CD49d阳性细胞、CFU-GM、CFU-MK、CFU-E的产率及小鼠骨髓基质细胞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影响。结果:丹参素组给药第7天外周血WBC、MNC数量达到高峰,分别为给药前的3倍和3.5倍;丹参素组外周血CD34+、CD49d阳性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03±0.24)%、(12.59±2.64)%和(50.86±8.77)%,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其CFU-GM、CFU-MK和CFU-E产率分别为(14.90±2.88)%、(12.50±4.06)%和(16.10±6.36)%,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丹参素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有一定的动员作用,且这一作用可能与其上调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脐血CD3-CD56+NK细胞及其在IL-2、IL-15诱导扩增后的免疫表型、细胞毒活性等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分别加入IL-2或(和)IL-15,培养14 d,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56+NK细胞亚群水平以及NK表面CD16、CD62L、NKG2D、NKG2A、NCR44、NCR46、颗粒酶B、穿孔蛋白的表达;用WST-1法检测NK细胞对K562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扩增14 d后IL-2、IL-15、IL-2/IL-15 3组NK细胞分别扩增了10.78±2.51、10.42±3.72、10.54±6.24倍,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扩增后的NK细胞表达CD16的比例显著减低,IL-2和IL-15组之间差异显著;细胞因子扩增后CD62L表达无改变;IL-2有下调NKG2A、NCR46表达的作用,IL-15的作用则相反;两种细胞因子均有上调NKG2D、穿孔蛋白、NCR44表达的作用,且细胞因子之间也存在差异;IL-15有上调NK细胞颗粒酶B表达的作用;经细胞因子扩增的NK细胞毒活性显著增高,但细胞因子之间作用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IL-2和IL-15均能有效地扩增脐血中NK细胞。虽然2种细胞因子扩增后的CD3-CD56+NK细胞与功能相关的免疫表型呈现出不同的改变特征,但细胞毒活性均显著增加,且2种细胞因子之间作用无显著差别,协同作用不明显;NK细胞毒活性是各种活性分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探讨rhG CSF体内应用诱导健康供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对 15例病人进行了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借助三色和四色荧光标记技术 ,对供者rhG CSF动员前后外周血T细胞上共刺激分子CD2 8的表达、树突状细胞 (DC)亚群以及CD8 CD2 8- 抑制性T细胞的变化进行了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显示 ,rhG CSF动员后外周血采集物中CD3 CD2 8 细胞的相对数显著升高 (P <0 .0 1) ,CD2 8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降低 (P<0 .0 5 ) ;CD8 CD2 8 细胞的相对数也显著升高 (P <0 .0 1)。但在T细胞上CD2 8总体表达的相对荧光强度无变化 (P >0 .0 5 )。动员前外周血中DC2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骨髓 (P <0 .0 1) ,动员后采集物中DC2的数量较动员前和正常骨髓均有显著增加 (P <0 .0 1) ,DC的数量也显著增加 (P <0 .0 1) ,DC1 DC2比值倒置 (P <0 0 1) ,而DC1在动员前后无变化 (P >0 .0 5 )。CD8 CD2 8- 细胞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较动员前明显增加 (P <0 0 5 )。结论 :rhG CSF体内应用后 ,采集物中DC2和CD8 CD2 8- 抑制性T细胞数量的增加可能是外周血T细胞免疫耐受产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DC-CIK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及体外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抗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测定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表明: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CD56^+细胞比率较相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共培养3天,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水平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的水平高(P〈0.01,P〈0.05);在5:1—4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5),且杀伤率与效靶比呈正相关。结论:DC增加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抗白血病活性,有可能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抗白血病免疫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观察rhG-CSF动员对外周血和骨髓造血干/祖细胞上CXCR-4表达的影响,应用三色荧光标记技术对动员前后骨髓和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上CXCR-4的表达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G-CSF动员显著增加了外周血MNC及骨髓CD34+细胞上CXCR-4的表达,骨髓MNC及外周血CD34+细胞上CXCR-4的表达无变化,稳态骨髓(SS-BM)中CD34+细胞比例与G-BM、G-PB中CD34+细胞比例呈正相关,与采集到的骨髓及外周血中CD34+细胞/公斤也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结论:G-CSF体内应用后CD34+细胞上CXCR-4表达的变化可能是动员机制的一部分,CXCR-4的高表达可能有利于MNC的植入,SS-BM中CD34+细胞的含量可作为动员效果好坏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低剂量rhG-CSF对56例非血缘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观察低剂量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非血缘健康供者的影响,探讨用于中华造血干细胞捐赠者资料库提供的非血缘健康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案。56例非血缘健康供者接受rhG-CSF 5μg/(kg.d)皮下注射,在动员第4、5两天或第5、6两天采集干细胞,观察动员效果及不良反应,检测动员前后血常规指标、CD3+、CD4+、CD8+和CD20+细胞比例;对采集物进行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计数;对所有供者随访至2006年5月31日。结果显示:在rhG-CSF动员过程中出现1级毒副作用(按WHO分级标准):腰背酸痛17.9%(10/56)、焦虑失眠8.9%(5/56)、疲乏4.5%(3/56)等,无需特殊处理,无需终止动员。第4、5两天采集和第5、6两天采集所得的MNC分别是(5.95±1.52)×108/kg和(7.19±2.12)×108/kg;CD34+细胞分别是(3.03±1.09)×106/kg和(7.92±2.50)×106/kg。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量、CD3、CD4、CD8、CD20百分比动员前后无变化。结论:5μg/(kg.d)rhG-CSF用于非血缘健康供者的动员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探讨脐血NK细胞的穿孔蛋白表达水平以及IL-2、IL-15作用下穿孔蛋白表达与NK细胞细胞毒活性的关系。采用CD3阴选后CD56阳选两步免疫磁珠分选法纯化脐血NK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NK细胞纯度,通过IL-2、IL-2+IL-15两种细胞因子培养体系培养3天,流式细胞术测定培养前后穿孔蛋白表达水平;LDH释放法检测培养前后脐血N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细胞毒活性(效靶比10∶1)。结果表明,纯化后CD3-CD56+细胞含量为(92.39±0.8)%。,以K562为靶细胞,新鲜纯化CB-NK的杀伤活性为(27.76±8.8)%,IL-2组杀伤活性为(61.9±9.1)%,IL-2+IL-15组杀伤活性为(87.62±3.7)%,新鲜纯化CB-NK穿孔蛋白表达率为(67.21±6.14)%,IL-2组CB-NK细胞穿孔蛋白表达率(84.55±3.8)%,IL2-+IL-15组CB-NK细胞穿孔蛋白表达率(87.22±2.2)%。穿孔蛋白表达率与NK细胞毒活性呈正相关(r=88.6,p<0.05)。IL-2组穿孔蛋白表达率与新鲜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IL-2组与IL-2+IL-15组穿孔蛋白表达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促进穿孔蛋白表达是IL-2提高脐血NK细胞细胞毒活性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