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略论中医体质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中医体质分类的历史源流,列举从古至今多种中医体质分类,指出了中医体质分类存在各自为阵、体质类型命名与证雷同,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不相统一问题。明确提出体质分类应理清纲目、求同存异,有所侧重、有所淡化,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医体质分类,有助于提升中医体质学说的学术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中医体质与证的历史源流、内涵、分类及其特点,以及二者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并指出体质分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中医体质学说亟待解决的问题,明确提出体质是证的前提和灵魂.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医体质与证的关系,使中医体质学说真正融入于辨证论治的体系将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医关于"体质学说"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妮  逯敏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5):1094-1095
中医对于体质学说的研究由来已久,体质研究的内容广泛,涉及分类、发病、病性,治疗等多个因素,通过研究中医体质学说的源流及发展,探讨体质对于中医辨证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中医体质与证源流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中医体质与证的历史源流、内涵、分类及其特点,以及二者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并指出体质分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中医体质学说亟待解决的问题,明确提出体质是证的前提和灵魂,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医体质与证的关系,使中医体质学说真正融入于辨证论治的体系将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陈智慧  李萍  吕晓霞 《陕西中医》2007,28(5):612-613
近年来,随着对中医体质学说的进一步探讨,中医体系学说更加广泛运用于临床,为中医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拓展了新的视野,笔者就中医体质分类及结合体质类型进行诊治的体会,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6.
体质是人体的个性化特征,它与个体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明确体质类型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治和调养都具有重要意义。《黄帝内经》作为中医体质理论的源头,是国内第一本对体质类型和分类方法做出系统分析的书籍,它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为指导思想,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方法论,以脏腑理论、气血理论为基础,对体质从多角度进行了分类。本文将《黄帝内经》中的体质分类方法进行总结、解析和评价,以期为现代中医体质分类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内经》体质理论的形成与临证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敏 《中医药学刊》2005,23(6):1104-1106
在中医体质学说发展的进程中,《内经》的阴阳五行、形志苦乐、禀性刚柔、勇怯肥瘦等体质分类方法,以及因体而受邪、因形而生病、因质而从化等疾病认识方法,强调了体质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密切关系,为中医体质学说研究奠定了基础。现就《内经》有关体质形成的理论基础、相关因素和临证应用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徐静  王晓鸣 《河南中医》2011,31(12):1347-1350
小儿体质学说的中医观点有纯阳学说、稚阴稚阳学说、少阳学说和五脏有余不足学说等。近代对小儿体质类型的划分有根据气血盛衰划分、根据脏腑禀赋划分、根据年龄阶段划分和综合分类等。不同体质小儿的发病倾向和疾病的证候、传变、转归不同,故治疗时当根据不同体质的先、后天因素差异,采取不同的调理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阮诗玮教授比较中西方心理学的差异及以往体质分类的方法特点,提出“神质”层面上的中医体质分类的初步构建。其认为在“形神合一”的前提下,基于“神分体质”的中医体质分类法应当作为体质学说的重要补充内容;在传统中医五脏-五神-七情观念的划分模式基础上,“神质”层面的中医体质可分类为喜乐质、郁怒质、忧思质、悲哀质和惊恐质。  相似文献   

10.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了《中医体质分类和判定》标准,并已进入推广应用过程。考察后发现,该标准的建立未能统一执行中医体质分类标准的原则和方法;体质分类特征交叉重叠,界限不清;单一体质内部各因素之间关联性较差。故建议不宜将中医体质学说拔高到中医体质学的高度;《中医体质分类和判定》标准尚不成熟,应慎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气虚质和平和质被试的心算任务ER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中医体质学说理论,研究气虚质个体行为与认知能力特性,通过心算事件相应电位技术获得相应动态神经特性。方法:筛选16名中医气虚质和17名平和质组大学生被试分别完成30 min持续心算认知任务过程,获得行为与ERP数据。结果:气虚质组计算任务平均反应时高于平和质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气虚质组计算任务平均正确率低于平和质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气虚质组心算任务中诱发始于300ms较小波幅晚期正慢波成分,与平和质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气虚质组与平和质组个体完成连续心算任务的行为学特征与认知加工能力有差异,提示气虚质体算式视觉刺激呈现感知度、辨别提示敏感度较低,相关机制与机体调动能量资源能力低水平有关,结果为中医体质学说理论提供新的认知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中医体质学说有着丰富的内容。先秦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及《伤寒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民国时期的医著都对体质学说有了进一步发挥,并充实其学说。建国后是体质学说的大发展时期,尤其是王琦教授编著的《中医体质学》一书,集历代之大成,又结合现代医学的一些观点,使中医体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医体质学,是在历代体质学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周围性面瘫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各体质分组痊愈患者疗程分析.方法 7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中医体质问卷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按照王琦分型法分析诊断体质.结果 周围性面瘫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出现的频率依次为平和质(28.8%)>气虚质(22.6%)>阴虚质(15.6%)>痰湿质(13.1%)>气郁质(8.0%)>阳虚质(7.3%)>湿热质(3.0%)>瘀血质(1.1%)>特禀质(0.7%);并对前4组体质痊愈患者疗程进行比较: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平和质.结论 周围性面瘫与中医体质类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体质类型多见于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和痰湿质.让周围性面瘫患者了解自己的体质,结合体质给予适当的饮食、药物、锻炼等调理来配合针灸治疗,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在常规针灸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辨体质论治,通过调整体质,来达到缩短疗程,提高疗效的目的 ;临床医师能在患者就诊时结合体质给予其疗程和预后的评估,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调整心态,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体质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分类量表对15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 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为:平和质37人(24.5%),气虚质36人(23.8%),阳虚质25人(16.6%),湿热质21人(13.9%),气郁质14人(9.3%),瘀血质10人(6.6%),特禀质4人(2.6%),阴虚质2人(1.3%),痰湿质2人(1.3%).结论 肝癌患者的偏颇体质主要以气虚质、阳虚质和湿热质3种体质为主.体质类型存在性别差异,男性以气虚、阳虚和湿热质为主,而女性以阳虚质为主.  相似文献   

15.
范琳燕 《新中医》2020,52(2):169-172
目的:研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体质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5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的中医证候调查问卷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相关标准进行调查并进行体质分类,统计中医体质类型、证型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年龄段(50~60岁,61~70岁,71~80岁)、不同病程(<5年,5~8年,>8年)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并分析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结果:中医体质类型分为阳虚质、平和质、血瘀质、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湿热质、阴虚质和特禀质9种。其中,阴虚质所占比例最高(28.7%),气郁质和特禀质这两种体质类型所占比例最低(0.9%)。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70岁患者中,阴虚质所占比例最高,71~80岁患者中,阳虚质所占比例最高。不同病程的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阴虚质中,病程短于5年的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其他两组病程;血瘀质和阳虚质中,病程长于8年的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其他两组病程。中医辨证分型中气血亏虚证较多,共199例,占36.2%;其次是肝肾阴虚证,共141例,占25.6%;肾阳虚证124例,占22.5%;气滞血瘀证74例,占13.5%;其余分型12例,占2.2%。气虚质和气血亏虚证呈正相关(P<0.05),阳虚质与肾阳虚证呈正相关(P<0.05),血瘀质与气滞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阴虚质与肝肾阴虚证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前期的患者以阴虚质所占比例最大,后期患者则多为血瘀质和阳虚质。根据规律,在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时,可以因人制宜,以“治未病”作为指导思想,根据“虚者补之”,针对患者的体质分型与中医辨证分型,予以滋阴补肾、温阳活血、填精益髓等日常饮食建议及治疗,进而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气虚体质的调养方法。方法根据祖国医学对气虚体质调养的认识,结合近年来气虚体质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总结,探讨气虚体质调养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体方法。结果气虚体质是形成许多疾病的内在基础,有必要早期干预。气虚体质调养的方法包括膳食调养法、中药调养法、针灸调养法、情志调养法等。结论应用上述调养法调养气虚体质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7.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医学研究从以"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体质研究得到普遍重视。对中医体质学相关研究文献从6个方面进行综述:体质的概念、古代文献、现代分型、体质与证候、体质与组学、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最后提出中医体质学应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九五"以来,中医体质的研究涉及基础理论研究,体质分类与证的关系研究,体质与疾病相关研究,体质药物治疗与防病保健研究,动物实验研究等。从开展中医体质理论与临床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拓展中医体质与疾病相关和调体防病研究,加强体质辨识技术的开发及应用,辨识体质"治未病"在保健服务体系中的应用,建立和完善客观反映体质特征的动物模型,探讨分析了中医体质学发展趋势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与其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根据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RS),随机分为高危组(n=60)和低危组(n=60)。其中高危组患者ESRS≥3分,低危组患者ESRS3分。采用王琦的"中医体质量表"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体质测评,并使用统计推断分析以及统计描述。结果:脑卒中复发高危组与低危组患者的中医体质构成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危组比较,脑卒中复发高危组患者的阴虚质显著升高,而平和质则明显降低,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中医阴虚质体质比例方面,脑卒中复发高危组患者明显高于低危组患者;而在中医平和质体质比例方面,高危组患者则明显低于低危组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与子宫肌瘤发病的关系。方法: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王琦教授的体质学说,分析体质与子宫肌瘤发病的内在关系。结果:30~50岁的女性中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是子宫肌瘤的易发人群,尤其是在春季及长夏易发病。结论:在子宫肌瘤的好发阶段,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患者通过运用药物、加强锻炼等途径来调整病理体质从而有效减少并预防子宫肌瘤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