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20例急性心肌梗塞(AM1)患者早期溶栓治疗期间纤溶活性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以22例常规治疗病人为对照。结果显示静注尿激酶(UK)完毕后即刻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直线上升(P<0.00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1)活性直线下降(P<0.001),但不到24h血浆PAI活性反跳超过静注UK前水平。血小板功能,因入院后即给阿司匹林治疗而受抑制,但静注UK完毕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达峰值。以上的变化说明溶栓治疗期间血栓与溶栓过程并存。了解溶栓治疗期间溶栓与凝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对提高溶栓治疗的成功率和预防血管再堵的处理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观察44例首次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前后血浆UK抗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纤溶酶原激活物(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纤溶酶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抗原的变化。结果显示:(1)UK静脉注射的作用持续时间较短,注射后1小时和5小时,分别有53.2%和93.7%的UK抗原从血浆中清除。(2)与治疗前相比,UK静注后PA和纤溶酶活性升高、PAI活性降低,纠治了AMI时纤溶系统的功能紊乱状况。但是,停止UK注射后即出现PAI“反弹”现象,PA和纤溶酶活性随之降低,说明溶栓早期存在反常的高凝状态。(3)PAI活性升高程度与左心室功能受损及AMI病情程度有一定关系。以上各点均提示,溶栓早期辅助的抗凝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链激酶(SK)、重组链激酶(r-SK)、尿激酶(UK)、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比较其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动态变化。方法对43例经溶栓治疗(SK8例,r-SK13例,UK16例,rt-PA6例)的AMI患者,分别于溶栓前后动态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mer)、纤溶酶原(PLG)、α2抗纤溶酶(α2AP)、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等指标的活性或含量。结果应用SK、r-SK、UK、rt-PA溶栓治疗后,均会引起凝血活性的明显降低与纤溶活性的明显增高。SK与r-SK对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略高于UK。rt-PA对FG含量影响低于另外3者(P值均<005)。结论凝血与纤溶活性的变化与溶栓疗效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干预血小板、凝血、纤溶等功能时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30条麻醉犬制成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模型,随机分为三组:生理盐水组;尿激酶组;尿激酶+灯盏细辛组。结果灯盏细辛能明显改善尿激酶溶栓后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等方面的变化(P<0.001),并且能升高血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P<0.01)、抗凝血因子Ⅲ(ATⅢ)(P<0.05)浓度,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PAI)浓度(P<0.001)。结论灯盏细辛可能使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时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再通率增加,再闭塞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正常人各年龄组间和高血压病人血纤溶指标的差异及其意义。方法用发色底物法分别时≤39岁(n=49),40~59岁(n=149),≥60岁(n=64)各组健康人和高血压组(n=56)的血纤溶活性指标凝血酶原(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进行测定。结果≥60岁组和高血压组的PLG和t-PA明显低于59岁以下各组(P<0.001),PAI则明显高于59岁以下各组(P<0.001)。结论健康老人(≥60岁)和高血压病人纤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6.
链激酶,尿激酶静脉溶栓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尿激酶(UK)和链激酶(SK)同属第一代溶栓剂,二者均无“纤维蛋白选择性”,本研究目的在于比较SK和UK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的关系。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111例,其中55例使用SK(150万单位/例),56例使用UK(1.7-2.3万单位/kg体重,平均153.25万单位/例),于溶栓前、溶栓后2、6、12、24小时、第3天、第7天分别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及纤溶酶原(PLG)活性,并测定纤维蛋白原(FG)浓度、激活的试管法凝血时间(ACT)。结果显示:SK引起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变化均比UK明显,特征为:在溶栓后2~6小时有较高的PA活性和较低的PAI活性;溶栓后2小时较长的凝血时间;较低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从2小时持续到第7天,上述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本文结果提示SK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比UK强烈而持久,二者在血液学特征上的差异与临床疗效及使用抗凝剂等问题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内源性纤溶系统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0例AMI和UAP患者随机分为卡托普利组和对照组。采用发光底物显色方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7、14、21天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的活性。结果治疗前血浆tPA活性呈现正常人>UAP>AMI患者,PAI活性则相反,而且AMI与UAP,UAP和正常人同项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卡托普利组血浆PAI活性降低,tPA活性增强,与治疗前和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结论卡托普利增强冠心病患者内源性纤溶系统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特异性受体(U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掏抑制物-1(PAI-1)含量对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影响。方法用ELISA法测定50例恶性肿瘤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液中UPA、UPAR和PAI-1含量。结果 淋巴瘤UPA,肺癌UPA、PAI-1,食管癌、肠癌和乳腺癌UPA、UPAR和PAI-1均显著升高(P〈0.05~0.01);肿瘤组中,中、晚期组  相似文献   

9.
对3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血浆纤溶酶原(PLG)活性、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AMI组患者t-PA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AI活性、PLG活性则高于对照组;AMI组死亡者的t-PA活性显著低于存活组;再发AMI患者纤溶活性降低而纤溶抑制活性增强;t-PA活性持久而明显降低,预示AMI患者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并  相似文献   

10.
卡托普利对冠心病患者内源性纤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内源性纤溶功能紊乱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有关,但转换酶抑制剂能否改善这种功能紊乱尚不十分清楚,本文目的是研究此作用。方法: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65%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34例,单盲随机分为卡托普利治疗组(18例)及安慰剂对照组(16例),4周治疗前、后检测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I、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含量与活性,两组间的参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4周后,治疗组的血浆血管紧张素I及t-PA含量、PAI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t-PA活性及纤溶活力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卡托普利可通过降低血浆血管紧张素I水平,改善冠心病患者内源性纤溶功能紊乱。本结果对预防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在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患者中卡托普利对血浆纤溶活性的作用。方法:将患者随机分组,即试验组3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对照组21例按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留取血浆测定以下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纤溶酶原(Plg)活性、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试验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在卡托普利治疗7 ̄10天后显著  相似文献   

12.
伊拉地平对高血症病患者血小板功能和纤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测定了12例高血压病患者经伊拉地平(Isradipine)(1.25mg~2.5mg,1日2次)治疗8周前后和1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聚集性(PAg)、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结果表明,高血压组PAg、PAI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t-pA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伊拉地平治疗后,PAg、PAI活性显著降低,t-PA活性显著升高。本文提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血小板功能亢进和纤溶活性降低,伊拉地平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溶活性,在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脑梗塞早期患者血纤溶系统活性状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明确血纤溶系统活性状态与脑梗塞发病的关系,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30例皮质动脉区脑梗塞(CACI)患者、32例穿通动脉区脑梗塞(PACI)患者及30名无心脑血管病等的对照者,以发色底物分解产色法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及血管内皮tPA释放能力和PAI/tPA比值,以综合判定其血纤溶系统活性,结果表明两种类型脑梗塞患者发病3天内血纤溶系统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者,为脑梗塞早期行溶栓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提出,再次脑梗塞可能与血浆PAI活性高有关。  相似文献   

14.
早期糖尿病肾病血浆t—PA,PAI活性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糖尿病肾病血浆t-PA、PAI活性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宋明强*刘国良糖尿病肾病与凝血纤溶系统的相关性研究,近些年来极为人们所重视。本研究选用作为血液纤溶系统的关键成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两项对应指标作为检...  相似文献   

15.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VWF、t-PA和PAI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VWF、t-PA和PAI活性的研究刘成玉,张强,张玉红高血压病常伴有血液凝固性增高。我们检测了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因子Ⅷ相关抗原(VWF)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PAI)活性变化,探讨血液凝固性...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活性的变化朱公文,李志军,王义平,张永顶,张式其,邵德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是血浆纤溶系统的主要成份,我们用发色底物法检测50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各期t-PA...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的活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邱建  钱学贤 《中华内科杂志》1996,35(12):830-831
冠心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的活性变化邱建钱学贤刘映峰刘兰平我们比较了不同类型冠心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活性的变化,并探讨tPA和PAI活性变化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范围和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对象...  相似文献   

18.
风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活性的变化(摘要)熊小忠,莫树松,王钟林,李建明我们测定了风心病合并心房纤颤(AF)与非AF患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的变化,探讨纤溶系统与风心病AF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1.材料与方法:研究对...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在运动前后纤溶活性、血小板活化状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选择冠心病患者(CHD组)37例,分为单支及多支病变组;另选健康人27例为对照组(C组)。采用次极量运动试验观察上述部分指标在运动前后的变化。结果(1)运动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PAI1)活性、血浆5羟色胺(5HT)水平及血小板5HT2A受体密度,CHD组均高于C组(P<0.05);血浆内皮素(ET)1浓度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运动后,CHD组tPA活性下降(P<0.05),PAI1活性上升(P<0.025);血浆5HT水平及血小板5HT2A受体密度增加(P<0.05);血浆ET1浓度上升,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上述各指标的增高,多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明显(P<0.01~0.005)。(3)运动前仅PAI1活性与心肌缺血面积呈正相关(r=0.452,P<0.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纤溶活性下降,血小板激活,血管内皮受损,使冠心病患者易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及血栓形成。次极量运动使之进一步加重而易诱发冠心病事件。  相似文献   

20.
t-PAA、PAIA活性测定在糖尿病肾病临床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临床中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A)的相关性。地71例糖尿病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UAER和t-PAA、PAIA进行测定,并对其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组t-PAA随着UAER的增高而降低,而PAIA则随着UAER的增高而增高,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蛋白尿组t-PAA与UAER呈显著负相关(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