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作用。方法:2016年3至10月,开展以"降低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并进行效果确认。结果: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活动前的9.84%下降至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改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胃肠减压患者非计划拔管率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质管理圈,运用PDCA循环方法,确立"降低胃肠减压患者非计划拔管率"为活动主题,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及制定对策,比较活动前后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胃肠减压患者发生非计划拔管率由活动前的16.8%降低至活动后的6.3%。结论品管圈对降低胃肠减压患者胃管的非计划拔管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护联合的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急诊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非计划下机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医护联合运用品管圈质量管理方法管理急诊科监护室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确立了"医护联合降低急诊血液净化非计划下机率"的活动主题,设定活动目标为降低非计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降低老年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为主题,调查现状,分析非计划拔管原因,实施相应对策,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的非计划拔管率和圈员的各项能力。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由48.9%下降至16.7%,品管圈成员在品管圈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责任荣誉感、活动信心6个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圈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老年鼻饲患者非计划拔管中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晓霞  董敏  吴玲燕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649-165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老年鼻饲患者非计划拔管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运用PDCA循环方法,确立"降低老年患者鼻饲管非计划拔管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把握,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及制定对策。结果通过圈员参与该项活动,使老年患者鼻饲管非计划拔管率由改善前的18.8%降低至改善后的7.6%。结论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老年患者鼻饲管非计划拔管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良事件,找出发生事件的主要原因,采取防范措施,以减少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针对2013年3~6月发生的6例(0.012%)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良事件运用鱼骨图进行具体分析比较,找出主因制定对策。观察7~10月实施品管圈后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比实施前明显降低。结论:品管圈运用于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的管理中,解决了实际问题。合理、正确的护理质量管理能极大帮助和指导临床的具体工作,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眼科病房滴眼药水差错率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活动主题为降低眼科病房滴眼药水差错率,通过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按照80/20法则选定真因,通过头脑风暴法找出对策:加强科室新进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加强与药房、医生的沟通;优化流程设计;人工编排特殊眼药水的执行时间。比较活动前后的差错率。结果眼科病房滴眼药水差错率由活动前的8%降至1.86%。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眼科病房滴眼药水的差错率,还提高了圈员的团队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提高静脉输液质量,降低老年患者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降低老年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为主题,调查现状,分析非计划拔管原因,实施相应对策,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的非计划拔管率和圈员的各项能力。结果老年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由50%降低到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护士的QCC能力、团队精神、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积极性、荣誉感显著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显著提高静脉输液质量,降低老年患者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更换补液查执行率的影响。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提高更换补液查对执行率"为活动主题,在品管圈活动前对全院更换补液查对执行情况进行现况调查,分析影响护士更换补液时不正确执行查对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与实施对策。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护士更换补液查对执行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P0.01)。结论:运用品管圈能较好地提高更换补液查对执行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实施医护一体化对减少创伤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实施医护一体化策略前、后30 d内非计划性拔管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非计划性拔管的一般特点、发生原因及其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医护一体化防范策略。结果医护一体化实施时间为2014年5月1日,研究时间为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5月30日,研究对象为研究时间内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创伤外科收治创伤其他原因导致的及急症外科患者,年龄大于或等于18岁,既往无精神类疾病病史、无毒/药物滥用史、无慢性酒精成瘾史、无任何其他先天性的认知功能障碍。研究时间内共纳入患者1044例,医护一体化前纳入569例患者,实施后发生非计划性拔管事件12起(根);实施前30 d内共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率1.76%(10/569根次),其中胃管7根次,胸腔小导管引流管1根次,深静脉导管1根次,腹腔引流管1根次;实施后30 d内,发生率0.42%(2/475根次),其中胃管1根次,乳腺伤口引流管1根次,实施前、后非计划性拔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患者平均年龄(48.6±15.3)岁,男∶女=10∶2;主动拔出占7根次(7/12),均为胃管;清醒状态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常见,共10根次(10/12),均发生在医护一体化实施之前。结论实施医护一体化后,显著降低了住院患者治疗期间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危重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进行计划拟定、现状把握、原因分析,运用PDCA程序,拟定对策并组织实施,分析品管效果。结果:针对改善重点,品管圈活动后危重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于活动前(P0.05)。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降低了危重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增加了患者安全性,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品管圈"在降低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方面的作用。方法:成立由8名护理骨干组成的"护理品管圈",确立"降低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的活动主题,对护理品管圈成立前行PICC置管的12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导管留置期间发生非计划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汇总,并提出改进对策,对品管圈成立后行PICC置管的123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结果:PICC导管留置期间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由9.8%下降到2.4%。结论:"护理品管圈"降低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的效果显著,并提高了护士参与护理管理的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腹水患者腹腔穿刺置管意外拔管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主题后制定目标与计划,分析感染科腹水患者腹腔穿刺置管意外拔管的原因,采取规范固定方法、加强操作培训和护理评估、严格交接管理等对策,观察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腹水患者腹腔穿刺置管意外拔管率。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腹腔穿刺置管意外拔管率由5.5%降至0%,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腹腔穿刺置管意外拔管率,提高护理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降低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脑力激荡及柏拉图等品管圈工具对活动前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高的原因进行分析,拟定实施对策,最后将干预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静脉留置针的非计划拔管率由活动前的37.12%降低到活动后的1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是进行临床护理质量管理有效办法,可以有效降低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本院肝胆外科留置胃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将1~20病房的110例留置胃管患者作为对照组,21~40病房的120例留置胃管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管路护理方法,实验组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降低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活动主题,通过现况调查、原因分析、目标设定、对策拟定与实施等活动,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分析两组的非计划性拔管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胃管非计划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住院患者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而且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加了科室护理人员的凝聚力,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降低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为主题。开展为期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总结降低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制定出老年病人留置针输液的标准化措施。[结果]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由原来的63.5%下降到了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提高静脉输液质量,减轻病人痛苦,减少不必要的治疗支出和护患纠纷,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病人满意度,增加护理人员工作成就感,创造科室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儿童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选择"降低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为活动主题,对儿科留置针患儿进行现状调查,并设定目标,然后进行根因分析,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比较实施前后患儿的非计划性拔管率及圈员的综合素质能力。结果品管圈实施前后儿童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407,P0.05),目标达成率由活动前的68.35%上升为86.57%,护士各项能力评价在活动开展前、中、后呈正向增长。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可降低儿童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士临床工作中的综合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预防神经外科PICC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2月~2013年1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前)行PICC置管患者154例设为对照组,2013年2月~2014年1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后)行PICC置管患者157例设为观察组,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神经外科PICC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结果: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神经外科PICC导管留置期间非计划性拔管中效果显著,有效地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具有主动管理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在儿科给药查对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7月~2013年3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给药操作(静脉输液+口服给药)为常规组,患儿1957例,操作57 524次;2013年4~12月开展品管圈后为品管圈组,患儿2219例,操作74 130次。通过品管圈活动,找出影响正确给药的缺陷,确定要因,制定分阶段实施对策与检讨,并评估效果。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不良事件例数、给药缺陷发生百分率、圈员的个人品质。结果:品管圈组给药操作的缺陷及不良事件的发生均低于常规组,P0.05;圈员的个人品质均得到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在持续改进儿科给药查对中,可以有效提高查对正确率,提升护士的个人品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保证患儿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静脉留置针非预期拔管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圈名为"太阳花"的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降低静脉留置针非预期拔管率"为活动主题,对静脉留置针非预期拔管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病人非预期拔管率。[结果]品管圈活动后,静脉留置针非预期拔管率从64.86%降低至31.48%,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手法可有效降低静脉留置针的非预期拔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