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狄欣 《现代保健》2013,(16):99-101
目的:探索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诊疗的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0月齐鲁石化中心医院普外科诊治的89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频彩超检查:结节内有微小沙粒样钙化者62例(79.4%),结节内或周围有较丰富血流者62例(32.4%),边界欠清有尾足者56例(61.8%),形态呈“站立式”生长、回声不均匀者48例(85.3%)。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患侧腺叶切除+峡部切除28例,患侧腺叶切除+峡部切除+对侧大部切除45例,甲状腺全切除16例,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结论:高频彩超明显增加PTMC的早期检出率,PTMC不必全部行甲状腺全切术,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方法:选取67例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对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巨检:直径在0.2-0.9cm的白或灰黄色质实结节有60例,结节存在钙化现象的有4例,肉眼未见灰白小结节的有3例;镜检:甲状腺滤泡上皮出现分支状或者乳头状的增生,有呈单层排列的瘤细胞覆盖在表面,存在纤维血管轴心,细胞核以排列拥挤、体积较大、卵圆形、可见核沟、清晰的小核仁为主要的特点.免疫组化检查: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组织中Galectin-3、CK19、Mesothelial Cell表达阳性率为100%;癌组织中ki-67增殖指数在10%以下的有51例;癌组织中ki-67增殖指数在40%左右的有16例;其中存在颈部淋巴结内转移的有12例.结论:早期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漏诊率很高,因此要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全面的掌握,在做出正确病理学诊断的基础上为患者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诊断。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4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都进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其中术前确诊3例,术中冰冻确诊48例,术后病理证实13例。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起病隐匿,不易诊断,常规检查不易发现,多数仍在术中及术后病理检查中被发现,应综合使用高频超声检查、CT扫描、核磁共振、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等方法来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riod mi-crocarcinoma,PTMC)的手术方式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术后短期的常见并发症。方法:分析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手术治疗的60例PTMC I期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患者的临床病历。结果:60例I期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者中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31例,全甲状腺切除17例,患侧腺叶+峡部+对侧腺叶大部分切除12例。清扫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3.3%,淋巴结转移与病灶浸润包膜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病灶大小、数目多少无关(P0.05)。无术后永久性并发症发生,随访15~24个月,1例术后半年出现转移,再次行患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余病例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单侧病灶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双侧病灶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并常规I期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一种有效术式,同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2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并经过病理证实为PTMC的10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术前甲状腺彩超敏感率为85.7%,细针穿刺针吸细胞学活检阳性率66.9%,65例行患侧甲状腺+峡部甲状腺全切除,30例行患侧甲状腺全切除+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10例行甲状腺全切除,全部患者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所有患者随访1~8年,仅1例复发。结论甲状腺彩超在甲状腺微小癌的术前诊断中起重要作用,腺叶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可作为主要的手术方式,术后内分泌治疗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情况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15个恶性结节)的超声声像图像和病理特征,并与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20例(134个结节)良性结节作对比。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彩超征象形态表现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实性不均质低回声、周边无声晕;见微小钙化,主要以内部血流为主。显微镜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结节,可存在纤维假包膜,内部可见砂粒体,肿瘤细胞核乳头状癌特征,可排列成滤泡状或乳头状结构。根据边界特点和形态将超声声像图分为I型、II型、III型、IV型,115个恶性结节中I和II型为28.70%、III型为71.30%;134个良性结节中I和II型为88.81%、III型为11.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B超可有效判断患者临床病理情况,为临床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冯强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2):6023-6024
目的提高诊断率,了解术中冰冻病理对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误诊原因。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2月某院接受治疗的9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机械抽样将其中54例分为甲醛组,采取甲醛固定;44例分为混合组,采取混合液固定。结果本组98例患者,4例因冰冻制片不成功而延迟诊断。制片成功的94例冰冻病例组,错误诊断率为7.4%,以石蜡病理诊断为金标准,与石蜡病理组对照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显示,甲醛组误诊率(11.1%)比混合组误诊率(2.3%)显著高(P﹤0.05)。结论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对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切除时的指导有肯定的临床价值,但仍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常见误诊原因有取材限制、病变复杂化及冰冻切片技术因素等,临床中应加强上述环节,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朴雪松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1):5023-5025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超声图像特点,探讨误诊原因,提高对癌结节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PTMC患者的70个癌结节(其中2例有3个癌结节,3例有2个癌结节)的形态、边界、边缘、内部回声、钙化类型、后方衰减、肿块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颈部淋巴结,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63例中,伴结节性甲状腺肿30例,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5例,合并甲状腺瘤6例,单发癌22例,超声图像误诊率为17.14%(12/70),正确率82.86%(58/70)。结论:超声影像学在诊断PTMC方面有一定的难度,综合运用各项超声图像特点能有效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术中切除范围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09年7月收治46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单侧33例,27例采用患侧腺叶加峡部全切除及对侧大部切除,2例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2例患侧腺叶全切除,1例腺叶次全切除,1例腺叶大部切除.双侧13例,11例腺叶全切除,2例患侧腺叶加峡部及对侧次全切除,单、双侧淋巴结肿大者均行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无淋巴结肿大者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46例术后2例单侧喉返神经损伤,6个月后恢复正常,无甲状旁腺损伤.42例随访6个月至7年,2例复发,二次手术治疗,未发现远处转移及PTMC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PTMC临床漏诊率较高,术前仔细触诊,超声检查,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和术中认真探查可疑结节有助于提高微小癌的诊断率,同时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决定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式。方法本组46例患者中,37例行单侧腺叶切除术,3例行甲状腺大部单侧切除术,4例行双侧切除术,2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经随访,1例同侧的气管部位出现局部复发症状,经再次手术后,患者治疗情况较佳。其余患者疗效均较好,均未见并发症。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需求,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提升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频率及方式,提供最佳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58例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的性状,颈部淋巴结转移频率、方式及外科治疗.结果 58例患者中行双侧甲状腺腺叶全切除44例.一侧腺叶全切除加对侧腺叶次全切除14例.颈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加双侧颈内静脉淋巴结链(Ⅱ、Ⅲ、Ⅳ区)切开探查47例,颈Ⅵ区淋巴结清扫加单侧颈部淋巴结清扫10例,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1例.患者肿瘤平均直径为(6.28±2.23)mm,共26例(44.8%)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具有明显颈部淋巴结转移倾向(P<0.05).88.5%(23/26)患者仅有颈Ⅵ区淋巴结转移,3.8%(1/26)发生颈内静脉旁Ⅱ、Ⅲ、Ⅳ区跳跃性转移;7.7%(2/26)发生颈Ⅵ区伴其他区域转移.结论 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具有很高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颈Ⅵ区是淋巴结转移好发部位,对于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应进行常规颈Ⅵ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2.
13.
胎盘早剥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胎盘早剥的原因,提高早期确诊率,降低母婴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深圳沙井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早产34例,足月产31例,分析两组临床表现、母婴结局.结果 产科胎盘早剥发生率为0.49%(65/13 365),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或腹痛、阴道流血、血性羊水.B超检出率为41.67%.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胎盘早剥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和母婴结局有显著性差异(x2值分别为23.62、44.74、96.00,均P<0.05),而分娩方式无显著性差异(x2 =0.03,P>0.05).结论 胎盘早剥临床表现易与先兆早产/临产或胎儿窘迫等混淆,超声容易漏诊,动态观察病情、及时诊断及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侧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分析136例cN0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PCR方法对其石蜡包膜组织检测BRAFV600E基因突变.结果 136例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8.2%(52/136),BRAFV600E基因突变率44.9%(61/136).单因素分析显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BRAFV600E基因突变、包膜侵犯有关(P<0.05),与肿瘤直径的相关性接近显著水平(P=0.05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BRAFV6600E基因突变、包膜侵犯是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对于BRAFV600E基因突变、包膜侵犯者,应该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颈部中央组(Ⅵ区)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和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5例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了双侧甲状腺全切除加双侧颈部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无手术及住院期间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4/195).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5.4%(69/195),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包括年龄(OR=0.924)、性别(OR=0.213)、病灶数目(OR=2.208)和病灶总直径(OR =2.106).结论 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可发生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当患者为年轻人或男性,病灶呈多灶性或总直径> 0.5 cm时转移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由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螺旋体等病原微生物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内膜的炎症,可引起败血症、瓣膜穿孔、瓣膜关闭不全、心力衰竭等,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心脏病,其主要特点为持续的菌血症及心脏瓣膜赘生物形成,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心脏介入操作的普遍开展,导致本病的致病菌构成及其临床表现发生了变化.本文回顾性分析7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血培养阳性标本的病原菌分布及易感因素,为临床预防血流感染和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65例血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7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2株占65.8%、革兰阳性菌16株占20.3%、真菌11株占13.9%;医院获得性血液感染分布前3位的科室依次是血液科、移植科、消化道肿瘤科;尚未发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及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结论 大肠埃希菌是血流感染常见病原菌,万古霉素对抗革兰阳性菌有效;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菌有效;老年肿瘤患者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和类固醇激素,使真菌感染成为严重问题;对免疫功能低下的肿瘤患者,应尽量减少静脉置管时间,加强手卫生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8.
邴寒  张继超  李淼  赫红丹  王力 《中国校医》2012,26(4):272-273
目的分析10年临床局部应用抗生素滴眼剂、抗病毒滴眼剂以及激素滴眼剂对眼表的毒性作用,以及药源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35眼滴眼剂诱发的药源性角膜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患者35眼均于滴眼液点眼1周后,临床表现为眼部刺激症状(异物感、流泪、畏光、视力下降);检查发现点状角膜糜烂17例,弥漫性角膜上皮混浊16例,角膜基质浸润2例。其中合并有糖尿病病史者5例,眼表及内眼手术后18例,眼部炎症9例,全身状况良好者3例。停药后,眼部症状缓解、消退。结论临床医生应注意各种滴眼剂对角膜的毒性作用,并积极预防和治疗,规范用药。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prim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of the thyroid is a rare malignant tumor that needs to be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neoplasms. Cases of papillary carcinoma merging in association with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re extremely rare. AI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ch association will be studied herein through a review of literature. CASE REPORT: we report a case of an 87-year-old patient presented with an enlarged right lobe of the thyroid. Thyroid scintigraphy revealed a cold nodule. Clinically, malignancy was suspected. Histopathologic diagnosis was a well-differentiated scc associated with areas of papillary carcinoma. Exhaustive clinical, endoscopic and radiological examinations did not reveal any primary site of scc or any contiguous spread from neighboring structures. Surgery was followed by radiotherapy, but the patient died 6 months later. CONCLUSION: the coexistence of epidermoide and papillary carcinomas in the thyroid gland must be known because of its prognostic impact.  相似文献   

20.
对65例急性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类分析。小儿急性中毒中药物中毒占70.8%(46/65),经消化道中毒占首位86.2%(56/65),农村儿童占87.8%,提示儿童急性中毒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