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结膜吸吮线虫及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病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所致的眼病称作结膜吸吮线虫病(thelaziasis).本虫寄生部位特殊,仅在眼部主要是结膜囊内,有时可一过性爬行于眼球表面.世界上发现人体病例最早是在中国北京(Stuckey,1917)和福州(Trimble,1917).迄今,仍以中国的病例最多,据统计已达331例[1](实际病例远不止这些),病例报告还在不断增加.由于本虫分布于亚洲许多国家,故又称东方眼虫,所致病又称东方眼虫病.随着近些年来对本虫研究的不断深入,已取得全面进展,特作综述.  相似文献   

2.
结膜吸吮线虫是一种动物源性疾病,主要寄生于猫、犬等动物眼部,亦可寄生于人体眼部。近年来,国内陆续有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的报道,现对宁波市2008年确诊的1例人跟结膜吸吮线虫病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患者,男,27岁,温州市人,现在宁波市某部队工作。2008年10月4日右眼发痒并有异物感,自己检查发现有小虫在眼结膜蠕动,  相似文献   

3.
我国人眼部的寄生虫自古已有记载。于1917年 Staekeg 首次在北京一男性工人眼中发现结膜吸吮线虫(华裔吸吮线虫) Thela-zia callipaeda,以后徐锡藩等人陆续报告多例。王运璋等人于1954年报告了河南的两例,都是幼儿。作者于1972年发现一例患者,今报告如下,供同道参考。病例:鞠晓,男,2周岁,住泌阳县东  相似文献   

4.
Ⅰ.人眼结膜吸吮线虫感染: 结膜吸吮线虫又称华裔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 Railliet et Henry,1919)是犬、猫等动物眼部的常见寄生虫,也可在人体眼部寄生。早在1917年我国北京一男性工人右眼内发现此种线虫(Stuckey,1917),及福建一农民眼内亦发现此虫(Trimble 1917)。自后国内各地陆续有报告。我所在门诊治疗中亦发现一例,报告如下: 陈强、男、一岁半,门诊号0820,四川简阳县镇金区老龙公社6大队2生产队。 1984年10月27日初诊,左眼流泪,畏光,结膜充血,其母于10月12、13日,两天发  相似文献   

5.
开封地区首次发现结膜吸吮线虫感染病例报告马建设,张德胜,韦志1997年10月17日,患者陈xx,男,13岁以右眼不适20余天前来就诊,经检查右眼睑结膜及球结膜均明显充血,并有很多粘液样分泌物,在眼结膜内有一小白虫,用棉签取出平放于载玻片上,镜检(10...  相似文献   

6.
颚口线虫在全球广泛分布。已确定的颚口线虫属共13种,其中致病种6个。人颚口线虫病主要是因吃了含颚口线虫第3期幼虫的食物而感染。在亚洲以棘颚口线虫(G.spinigerum)感染引发的疾病为主,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棘颚口线虫病的诊断,除少数病例能从体表直接取得虫体进行鉴定确诊外,大部分病例很难据临床症状直接确诊,需进行血液及免疫学等检测辅助诊断;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多采用外科手术摘除幼虫,辅以药物治疗。本文对棘颚口线虫病从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机制、临床症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棘颚口线虫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美丽筒线虫病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丽筒线虫(Gongylonema pulch rumMolin,1857)在动物学分类上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旋尾目——旋尾亚目,吸吮总科,筒线科(Gongylonematidae Sobolev,1949),筒线虫属(Gongylonema)。多寄生于反刍动物及猪、驴、骡、猴、熊等动物体内。一八六四年始发现人体感染,(Pane,意大利),我国至一九五五年方见人体感染  相似文献   

8.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于人们生食或半生食福寿螺(蛞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而引起的疾病。1945年在我国台湾省首先发现第1例病例。1984年中国大陆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由何竞智在广东徐闻县发现。1997年10月中旬-11月中旬,温州市区突然发生一批以头痛伴躯体多处游走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共计87例,初步诊断为“流行性神经痛”,并高度怀疑由广州管圆线虫引起的嗜酸细胞性脑脊髓膜神经根炎,最后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病,此系我国大陆首次群体发生广州管圆线虫病。2006年5—6月间北京的2家酒店由于凉拌螺肉(福寿螺)而导致广州管圆线虫病感染引起较大规模流行,最后北京市共诊断70例患者为广州管圆线虫病。至今,全世界发现本病已超过3000例。  相似文献   

9.
在麦地那龙线虫病消除运动发起之初 ,所有该病流行国家中 ,以印度的感染人数为最多。由于开展了消除麦地那龙线虫规划 ,1996年以来无病例报告。 2 0 0 0年 2月 ,国际麦地那龙线虫病消除证实委员会连续对印度进行无麦地那龙线虫传播的鉴定。巴基斯坦 (麦地那龙线虫病流行地区 )于 1997年被证实为无该病的传播。所有这些曾参与消除麦地那龙线虫病的国家 ,如今都因其付出的努力得到收效 :在过去的 10年里 ,不仅全世界麦地那龙线虫病的感染人数减少了 98% ,而且已有越来越多的阻断该病传播的国家处于为期 3年的前鉴定期内。也门、塞内加尔、乍得…  相似文献   

10.
王宏杰 《中国校医》2018,32(5):348-349
目的 分析糖皮质激素眼液在流行性角膜结膜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流行性角膜结膜炎患者10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病毒治疗,实验组采用糖皮质激素眼液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结膜伪膜有效45眼(50.0%)、无效45眼(50.00%)、角膜上皮下浸润有效48眼(53.33%)、无效42眼(46.67%)与实验组结膜伪膜有效80眼(90.91%)、无效8眼(9.09%)、角膜上皮下浸润有效79眼(89.77%)、无效9眼(10.2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眼液用于治疗流行新角膜结膜炎林场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少见人体蠕虫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省居民生产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畜牧业的发展及宠物热的兴起等因素,近年来寄生于动物体内或营自由生活的一些蠕虫感染人体的报道渐增多。本文整理了30多年来河南省少见蠕虫的资料,包括国内文献和本考古室未发表的资料,计有25种少见人体蠕虫,其中线虫10种:旋毛虫、美丽筒线虫、结膜吸吮线虫、棘颚口线虫、铁线虫、艾氏同杆线虫、裂刺四棱线虫、东方毛圆线虫、粪类圆线虫及结节线虫;吸虫5种、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  相似文献   

12.
<正>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是陈心陶教授在1 933年首先发现于广州。我国大陆首例病原学确诊广州管圆线虫病例报道于1984年。至1996年全国累积报告病例只有5例,1997年温州报告第一起广州管圆线虫病集体暴发,在随后的几年中,福州、昆明等地也相继出现了暴  相似文献   

13.
粪类圆线虫是一种熟悉的寄生线虫,是人的类圆线虫病的病原。该虫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据报道,居民中感染率高送20%以上。偶可见到死亡的病例。用人粪检查粪类圆线虫幼虫,一直未找到较为理想的方法。曾一度推荐用试管培养法诊断类圆线虫病。可是近来的文章报道,该法并不令  相似文献   

14.
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管圆线虫由我国学者陈心陶 (1933)在广州家鼠肺部中发现并命名。首例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由Nomura和Lin在台湾发现[1] 。中国大陆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由何竞智报道 (1984 ) [2 ] ,至今我国查见病原体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病例共 4 3例 (台湾 35例、香港 2例、广东 2例、上海1例〈外来者 ,广州市人 ,居住香港、辽宁 2例、温州 1例 ) [3~ 6] ,但太平洋岛屿与东南亚国家报道的临床病例包括我国台湾省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患者在内已超过了 4例[7] 。国内近年来对临床上一些不明原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的病例 ,也曾有…  相似文献   

15.
《上海预防医学》2006,18(9):439-439
广州管圆线虫病(Angiostrongyliasis)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tensis)是其致病原。广州管圆线虫是1933年由我国学者陈心陶在广州的家鼠肺部发现并命名的,属圆线虫目、后圆线虫科、后圆线虫亚科、管圆线虫属。成虫寄生在肺动脉血管内,幼虫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明湖北省结膜吸吮线虫(Tc)的中间宿主及目前流行情况。方法:通过访问了解患者和用生理盐水冲洗法检查犬感染Tc情况,同时还着重调查并检查了冈田氏绕眼果蝇和家蝇,用Tc初产蚴对这两种蝇以喂饲法进行实验感染。结果:调查得知:1975年冬季开展了群众性灭犬工作,使传染源得到控制,至目前无新病例出现。犬感染率由1975年的95%,降至现在的33.3%。检查家蝇200只和冈田氏绕眼果蝇135只,均未发现自然感染。人工感染两种蝇之后20天,检查家蝇112只全部阴性,果蝇84只中7只阳性,实验感染率为10.7%。检得感染期蚴计26条,取其中21条接种兔右眼后第37天虫体发育成熟并产出初产蚴,且从右眼获得Tc成虫3条(雌性2条,雄性1条)。结论:实验证明湖北省Tc的中间宿主是冈田氏绕眼果蝇;纵向调查证明控制养犬可防止人群感染Tc。  相似文献   

17.
粪类圆线虫是一种机会致病性肠道寄生线虫,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引发重度或播散性感染的粪类圆线虫病。本文就湖南新近发生的两个粪类圆线虫重度感染病例以及病原学鉴定结果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52眼)翼状胬肉患者实施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结果术后所有病例结膜植片一期愈合,治愈率92.31%,复发率7.69%。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是治疗翼状胬肉并防止其复发的一种简便、有效、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白内障病人结膜囊内细菌情况及以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情况。方法将216例(287只眼)眼部无感染,结膜囊外观清洁,泪道冲洗通畅的白内障住院患者,分别于入院未用抗生素的滴眼液前(用药前)、手术消毒前(用药后)进行结膜囊细菌培养。结果未用抗生素眼液滴眼前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76.6%,经洛养沙星滴眼液滴眼及生理盐水洗眼后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35.9%。用药前后有显著差异性,同时药敏试验结果:敏感药为阿莫西林(青霉素类),洛美沙星,庆大霉素,头孢西丁钠,阿米卡星等。结论正常结膜囊可能有细菌,术前用敏感抗生素滴眼,可减少结膜囊细菌,防止感染有很大作用,故结膜囊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在白内障术前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颚口线虫病(gnathostomiasis)是由颚口线虫(Gnathostoma)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自1838年Owen首次在虎胃中发现此虫以来,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Levinsen(1889)报道了第一例人的颚口线虫病,此后,有关此病的报道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