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0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超声科行超声引导下PTCD的5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PTCD术后7 d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生化指标,并分析穿刺置管成功率。结果 51例患者首次成功穿刺,成功率为96. 2%(51/53);二次全部穿刺成功,二次成功率为100. 0%(2/2)。所有患者胆管引流通畅,引流量80~450 ml/d,患者精神状况好转,皮肤及巩膜黄疸明显减轻,皮肤瘙痒等症状明显缓解。7 d后复查彩超,置管的肝内胆管无明显扩张。术后7 d,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直接胆红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血清碱性磷酸酶等化验指标均显著下降,与穿刺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声引导下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临床治疗有效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好,可有效缓解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在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补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1例术后复发及PTCD失败的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结果:3周后黄疸完全消退为64%(7/11),减轻36%(4/11),随访3、6个月生存率为55%、36%。结论:PTGD可作为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后复发及PTCD失败的补救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序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透视下胆总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操作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PTCD术,术后引流7 d后,在DSA透视下,经PTCD引流管造影,再行胆道支架植入术。结果 PTCD穿刺成功率为100%,引流管留置7 d,术后每日胆汁引流量在150~800 ml,术后1周胆红素平均下降75.4μmol/L。其中有36例患者胆红素下降至50μmol/L以下,有32例患者自觉症状有缓解。在DSA透视下,胆总管支架植入术成功率高达10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PTCD序贯DSA下胆总管支架植入术是一种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有效、简便、可重复性等优点,减少了盲目穿刺和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ercutaneets transcholangic drainege,PTC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4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总结分析可行性和成功率。结果 46例患者中有43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3.48%。置管引流后,术后每日胆汁引流量300~1 000ml,平均每日引流胆汁(724.71±274.62)ml,患者黄疸逐渐减退;出院时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较术前明显下降;超声复查肝内胆管由重度扩张降为中度甚至轻度扩张,肝内胆管超声测值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黄疸不同程度下降,自觉症状好转,无并发症,肝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具有简便创伤小、疗效确切及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及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PTCD及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12例,选择其中具有完整资料的7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PTCD19例,胆道引流及胆道支架植入治疗59例。评价其手术成功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78例经皮肝穿刺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周总胆红素平均水平从术前的(373.2±150.7)μmol/L降至(135.6±60.7)μmol/L(P〈0.001),肝功能改善明显。总体有效率为88.46%(69/78),平均生存时间为10.7个月。结论 PTCD联合胆道支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手段,可有效改善肝功能,为进一步治疗肿瘤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彩超引导经皮穿刺肝胆管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春云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7):1090-1091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梗阻性黄疸80例患者在彩超引导下行PTCD,置管90根,观察置管情况,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和并发症。结果:PTCD80例,1次成功率95.5%,2次成功率100%;引流管放置时间5~15d;并发症4例(5.0%);术后ALT含量(85.33±32.78)U/L,明显低于术前(188.60±105.56)U/L(t=2.889,P〈0.01);术后TNF-α含量(104.32±19.59)pg/mL与术前(108.58±19.95l)pg/mL无显著性差异(t=1.839,P〉0.05)。结论:彩超引导下PTCD是治疗梗阻性黄疸最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PTCD)后植入胆道金属支架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先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TCD),再在DSA下经PTCD窦道植入胆道金属支架,将外引流转变为内引流。结果 60例术前血清总胆红素(449.6±189.1)μmol/L,术后1 w与1个月时,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下降到(213.6±43.7)μmol/L与(174.2±51.5)μmol/L(P〈0.05),碱性磷酸酶与丙氨酸转氨酶也下降明显(P〈0.05)。出现并发症27例(45.0%)。结论经皮经肝胆道内置引流术是一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简便、可重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PTCD)及胆管内支架置入术(PTBS)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及胆管内支架植入,术后予3D-CRT,常规分割,总剂量DT 40~60 Gy/4~6周,观察近期疗效及生存率。结果 48例均引流成功,术前血清总胆红素(221.85±54.73)μmol/L,术后1、2及3周总胆红素分别下降为(129.68±23.58)、(88.29±15.70)和(48.58±11.61)μmol/L;经3D-CRT后肿瘤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6例,稳定9例,肿瘤总有效率81.3%;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77.1%、37.5%;中位生存期18.5个月;无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PTBD+支架植入联合3D-CRT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恶性肿瘤伴黄疸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 (UPTBD)对梗阻性黄疸病人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 1995年 1月至 2 0 0 2年 7月期间的 4 17例梗阻性黄疸病人进行 4 97次UPTBD治疗 ,并回顾总结他们的临床资料。结果 接受PTBD治疗共有 4 17例 (5 1例病人进行了两个胆管枝的PTBD) ,穿刺成功率达 93.2 % (4 36 / 4 6 8) ,32例首次穿刺失败的病人有 2 9例进行了第二次穿刺置管 ,全部成功。发生胆汁漏 /胆汁性腹膜炎 9例 ,胆道出血 8例 ,感染性休克 1例 ,无腹腔出血、后腹膜血肿、气胸等其他并发症。对 6 4例置管引流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测 ,与穿刺前相比 ,引流后 1周和 3周检测病人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均显著下降。结论 UPTBD是一项姑息性治疗梗阻性黄疸的快捷、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非穿刺探头超声引导经皮肝胆道置管引流(PTCT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阻塞性黄疸21例,应用普通探头超声引导行PTCD术。结果:21例全部一次穿刺成功,其中胆管置管19例,胆囊内置管2例。全部病例均未出现与PTCD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非穿刺用超声探头引导PTCD术克服了无专用穿刺探头的限制,定位准确、灵活,并发症少,为阻塞性黄疸患者提供了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XperCT技术在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p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中提高手术精确性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恶性梗阻性黄疸8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7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42例),PTCD术中行XperCT检查;B组(45例),PTCD术中不行XperCT检查。采用t检验、χ2检验,比较两组首次穿刺目标胆管成功率(术前拟穿刺的段级胆管)、成功规避重要器官率(包括肝内肿瘤)、穿刺次数及时间、暴露辐射剂量及术后并发症(出血、胆汁瘘、胰腺炎、感染等)。 结果两组均穿刺成功,首次穿刺目标胆管成功率:A组达到88%,B组51%,P<0.05有统计学意义;成功规避重要器官率,A组可95%规避,B组78%(1例穿刺肿瘤大出血死亡),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穿刺时间及次数,A组(14.02±3.23)s、(1.09±0.29)次,B组(63.20±6.22)s、(1.75±0.90)次。暴露辐射剂量A组(6.21±1.35)mGy、B组(21.33±7.38)mGy,术后并发症(出血、感染,胆汁瘘、胰腺炎等),A组(0.07±0.26)例,B组(0.17±0.38)例,以上A组均优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XperCT在PTCD中加以应用可以弥补单一透视的不足,指导介入医师实施精确治疗,同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最终改善PTCD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茵陈蒿汤联合PTCD(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肝胆湿热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型)患者80例,其中实验组40例PTCD术后口服茵陈蒿汤2周,单纯PTCD治疗40例为对照组。观察中医症候、肝功能、免疫指标改善情况,并随访观察12月,统计中位生存时间和1年生存率。结果实验组能明显改善中医症候、KPS评分、肝功能、免疫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1年生存率为28.2%,中位生存时间7.6月。结论茵陈蒿汤联合PTCD能有效改善肝胆湿热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胆管引流联合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性、疗效。方法:19例MOJ患者先行介入性减黄术,术后4~6周在CT导引下接受125I粒子植入术。术后2月评估肿瘤近期疗效,统计累计生存率。结果:行胆管内支架植入术3例,单纯性胆管外引流4例,内外引流术12例。单个瘤体内植入粒子数为8~60粒,平均27.1粒。粒子植入术中和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肿瘤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8例,有效率47.4%(9/19)。6,12,18,24,30,36月生存率分别为57.9%(11/19),36.8%(7/19),26.3%(5/19),15.8%(3/19),15.8%(3/19),0%(0/19)。结论:胆管引流联合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安全,且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J Triller  Y Go?l 《Der Radiologe》1979,19(9):367-375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indication and technical procedure and its value in sonography of 110 patients with jaundice. A correct diagnosis (by ultrasound) of hepatogenic jaundice was made in 36/38 patients (94%) and of obstructive jaundice in 69/72 patients (96%). In additional 31/72 patients (43%) ultrasound gave important diagnostic clues by demonstrating dilated bile ducts as well as the location of obstruction. For verification and for the demonstration of morphologic changes, sonographically 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puncture,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with a fine puncture neede (Chiba-needle) and ERCP are indicated.  相似文献   

15.
T/Y型胆管支架治疗肝门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新型T/Y型胆管金属支架系统在肝门部恶性胆管梗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5例临床确诊为肝门部恶性胆管梗阻的患者先行单侧或双侧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再根据双侧肝内胆管的夹角置入"T"型或"Y"型胆管金属支架。结果15例均成功置入支架,其中单侧置入呈"T"型12例,双侧置入呈"Y"型3例。术后患者黄疸指数、胆管扩张状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实现了内引流,未出现与支架置入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后3~5天复查,胆管造影示支架系统几乎完全展开。结论T/Y型胆管支架在肝门部恶性胆管梗阻治疗中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及内引流效果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精确测定肝内扩张胆管位置.设计穿刺途径,提高经皮肝穿胆道造影术(PTC)成功率.方法 对73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进行PTC,其中30例采用经皮肝穿靶胆管定位方法穿刺为实验组,43例采用传统法为对照组.实验组:在CT或MRI片上,取肝内胆管扩张最明显的层面,选择外周直径合适,与预计针道走行方向呈锐角的肝内胆管分支为靶胆管,靶胆管中点作为穿刺进入点,测量穿刺进入点至背部体表的距离为h值,h值为确定穿刺层面的参考值;分别测量靶胆管两端至腹部(矢状面)正中线距离为a值和b值,(a-b)值为靶胆管体表投影区的参考值;穿刺点定在h值层面与右侧肋膈角下2个肋间隙肋骨上缘相交点,针尖对准靶胆管体表投影区进行水平穿刺.对照组:取右侧腋中线肋膈角下2个肋间隙(常为第8~10肋间隙肝脏中部)肋骨上缘为穿刺点,针尖指向胸10~胸12椎体之间进行水平穿刺,至接近椎体右缘2~6 cm处.结果 实验组穿刺次数为1~4次,共62次,每例平均2.07次,成功率为48.4%;对照组穿刺次数为1~9次,共186次,每例平均4.33次,成功率为23.1%;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χ2=14.294,P<0.01).结论 经皮肝穿胆道造影术靶胆管定位穿刺准确测定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肝脏损伤等并发症,对PTC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