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里记载古代医方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古医方。记载了治疗五十二种疾病的三百多种古医方,现存约二百余方,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对这些医方进行了初步的整理注释。本文拟对其中二则略作补释,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里记载古代医方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古医方,记载了治疗五十二种疾病的三百多种古医方,现存约二百余方,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对这些医方进行了初步的整理注释。本文拟对其中二则略作补释,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消石《病方》22行:“久伤者稍(消)石直(置)温汤中,以洒痈。”消石异名很多,《别录》谓硝石名芒硝,但《别录》另有芒消条。又《别录》称朴消为消石。是消石有同名异物现象。《本草纲目》说:“诸消,自晋、唐以来,诸家皆执名而猜,都无定见。惟马志《开宝本草》,以消石为地霜炼成,而芒消、马牙硝为朴硝炼出者,一言足破诸家之惑矣。诸家盖因消石一名芒消,朴消一名消石朴,二名相混,遂致费辨不决”。今日所用硝石主要含硝酸钾,并夹杂少量硝酸钠、氯化钠。朴硝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钠,杂有硫酸钙、硫酸铁、硫酸钾。而芒消、马牙消是较纯的硫酸钠。它  相似文献   

4.
通过句式分析,确定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财字的词性和词义,进而分析书中其他同类词及用语所传达出的讯息,指出了解这些词的词性及在语言中的使用特点,将为释文与释义带来帮助,从中亦可管窥先人丰富精深的临床经验及其严谨不苟的诊疗态度。  相似文献   

5.
《五十二病方》是我圜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学方书,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该书出土时本无书名,因其目录列有52种病名,且在这些病名之后有“凡,五十二”字样,所以整理者据此而给该书命名。  相似文献   

6.
方剂的煎法,是保证中医治病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历代医家对此都极为重视。早在公元前六-四世纪,我国现已发现最古的方剂专著《五十二病方》,便有煎药法的详细记载,本文就此简介如下。一、煎药器具煎药器具有陶制品和金属制品之分,书中有十三方提到煎药器具,其中陶制品十方,金属制品三方。 1、陶制煎具:有(?)、瓦鬻、新瓦(?),瓦(缶扁)、甑、瓦赤釜等。如用瓦赤釜,“病蛊者,以乌雄鸡一,蛇一,并置瓦赤(鬲甫)(釜)中,即盖以□①,□东向灶炊之……”(126页)②  相似文献   

7.
《病方》23行:“令金伤毋痛方,取鼢鼠,干而冶;取彘鱼,燔而冶。”方中“彘鱼”注云:“彘鱼,疑即《名医别录》鮧鱼,彘、鮧,古脂部字,音近相通”。该注以音近相通,连系彘鱼疑为鮧鱼。 鮧鱼是什么鱼呢? 《名医别录》云:“鮧鱼,咪甘,无毒。主百病。”陶弘景注:“鮧鱼,此是鳀(音题)也,即是鲇。”《唐本草》注:“鮧鱼,一名鲇鱼,一名鳀鱼。”《本草纲目》云:“鮧鱼,古曰?,今日鲇;北人日?,南人曰鲇。鱼额平夷低偃,其涎粘滑。”鲇,即鱼纲,鲶科的鲇(Parasilurus asotus)。体延长,前部平扁,后部侧扁。灰黑色。口宽大,有须2对。眼小。背鳍一个,很小;臀鳍长,与尾鳍相  相似文献   

8.
9.
在学术界对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谷汁"一词的理解基础上,查找相关文献仔细辨析"穀(谷)"与"榖"字形和字义。"穀(谷)"字统指时表示"谷物"之义,具体义是指"粟",而"榖"则是"楮树"义。同时对《五十二病方》中的"加"字即该医方的病名也进行了论证,认为"加"字是"痂"的通假字,表示"疥癣"义,最后论证了《五十二病方》中"谷汁"不是"楮树汁"而应释为"粟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马王堆帛书图版出发,对比分析了“信”和“倍”的字形,结合《引书》和《武威汉代医简》的研究成果、传世古籍中的通假现象,得出《五十二病方》第30行“信”字,应隶定为“倍”,读为“背”.  相似文献   

11.
吴中朝 《山西中医》1989,5(2):37-38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以下简称《病方》)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医学方书。《病方》共有灸方11个(另外尚有数方似与灸法有关,但本文未予计入),占该书存方总数(283个)的3.7%,在52个作为小标题的病证中,与灸法有关的共7个,占总数13.5%。《病方》中灸法材料主要有三种,一是艾裹枲垢;二是蒲绳之类;三是置柳蕈艾上(熏灸)。另外,还有一种用芥子泥发泡的天灸(冷灸)。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大量帛书,其中有很多古医书,考古整理小组根据各书的内容,分别给予命名.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久已亡佚的医方专书,这部方书没有书名,整理小组根据原有目录共有五十二个以病名为中心的小标题,试定名为《五十二病方》.这卷帛书是高约24 cm的半幅帛,埋藏时折成30余层,出土时折叠处均已断裂.帛书书法秀丽,字体近篆,在马王堆帛书中是字体较早的一种,抄写年代大约在秦汉之际,即应为公元前三世纪末的写本.  相似文献   

13.
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医药帛书《五十二病方》(简称“印本”),是一部包括内、外、妇、儿、骨伤、五官诸科最早的医方专书,是研究祖国医药的宝贵资料。其纂书代远,文字深奥,内容难解。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已行了整理注释,给研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笔者在研读时,又偶有所获,现录四则,与同道共研。 一、朐:蚯蚓 《五十二病方》帛书第三、四行,治“诸伤”  相似文献   

14.
《五十二病方》方剂学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有人在研究中医方剂学发展史时,根据《内经》详于理而略于方药这一点,认为战国以前的临床医疗是以针石为主,直到西汉初,才把方剂作为治病的主要手段。随着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的出土,此说便站不住脚了。《五十二病方》以丰富的资料证明:在战国以前,方药便已与针石(书中只有砭石疗法,未见针法)同为治病的主要手段;并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五十二病方》(以下简称《病方》)纂书年  相似文献   

15.
朱玲 《中药材》2007,30(12):1613-1615
《五十二病方》书中出现的汤剂、散剂、丸剂、浸出药剂、熨剂等8种不同的剂型,其中汤剂、散剂应用最为广泛,前者的制作较为成熟,后者则相对粗糙。书中大部分剂型一直沿用至今,只是在制作工艺和操作规程上有了比较大的改进。  相似文献   

16.
木文对《五十二病方》中“郁”、“茈”、“庶”、“蜀菽”、“茱萸”等的考释,以纠正《五十二病万》注释之错误。  相似文献   

17.
<正> 1979年11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五十二病方》单行本。这个单行本包括五种内容,计灸经两种、诊断两种、医方一种。医方中有五十二个病名,所以就用五十二病方作为全书的名称。每个病名下记有若干个方子。全书有283个方子(不包括未拼合的残片)。在这283个方子中,虽未以膏、丹、丸、散等剂型定为名称,但确有散剂、丸剂、汤剂等剂型存在。《五十二病方》中所记的剂型,有固体制剂、液体制剂、也有半固体制剂。各种制剂  相似文献   

18.
<正> 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其中有古医书十种,竹木简古医书四种。整理小组根据各书的内容,分别起了名称。由于前五种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脉死候》《脉法》及《五十二病方》以秀丽的近篆体合写在一张高约24厘米的半幅帛上,内容又较其他九种为重要,故总定名《五十二病方》,单独印行(以下引文均自本书)。  相似文献   

19.
<正>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多种作为药物和软膏基质用的动物油脂。有的称膏,有的则称脂。如:彘膏、豹膏、蛇膏和牛脂、羖脂等。帛书涉及之动物油脂,为何有的称膏?有的又称脂?膏与脂之古义,究竟有何区别?一查《说文》脂条,有“戴角者脂,无角者膏”之释。其意为,凡头上长角的动物的脂肪,称为脂。而头上不长角的动物的脂肪,则为膏。笔者按此定义,查对帛书。确与《说文》所释相符。又考《正字通》释脂为:“禽兽腴也,凝者为脂,释者为膏。”《说文》释“凝”为:“俗冰”。释“释”为:“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凝,系指凝固的脂  相似文献   

20.
《五十二病方》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帛书和简牍。有关医学方技书的著作共14种,《五十二病方》是其中的一种。1974年,国家文物管理局成立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由古文字学专家李学勤及医学专家马继兴等承担释文工作。《五十二病方》为帛书,其折叠处已断裂,分为30余片,也无书名,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