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行为学改变和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行为学检测组 (n=19)和Bromodeoxyuridine (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n= 21)。立体定向注射Ⅶ型胶原酶建立大鼠纹状体ICH模型。脉冲法腹腔注射Brdu标记增殖细胞。在ICH后第2,7,14及28天处死大鼠,分别行行为学检测和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为学评分采用前肢放置实验、Berderson评分法及角落转向实验;对SVZ Brdu免疫阳性细胞作细胞计数。结果:ICH后第2天大鼠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其神经功能在4周内逐渐恢复;大鼠ICH后第2天双侧SVZ Brdu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加,7 d时达高峰,14 d仍可见较多的增殖细胞,28 d时Brdu阳性细胞数降至对照水平。结论:大鼠ICH后神经功能与SVZ细胞增殖存在时间上的相关性,提示SVZ细胞可能参与ICH后组织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室下区细胞的迁移分化,揭示梗塞区周围新生细胞的来源.方法大脑中动脉阻塞前,将10μl 0.2%的荧光染料DiI注射于体质量250~350 g的雄性SD大鼠侧脑室以预标记室管膜/室下区细胞.脑缺血后,采用累积式的BrdU标记方法标记新生细胞并通过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确定细胞分化.标记的细胞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在非缺血对照大鼠,DiI标记细胞定居于室管膜/室下区.局灶性脑缺血后,DiI标记细胞出现于胼胝体,邻近的纹状体和皮质.此外,缺血14 d后,梗塞区周围纹状体和皮质内可见一些DiI/BrdU/GFAP或DiI/BrdU/NeuN三重标记阳性细胞.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室下区细胞迁移到梗塞区周围并分化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这一发现对于理解成体神经干细胞的起源和开发促进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发生的新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室下区细胞的迁移分化,揭示梗塞区周围新生细胞的来源。方法 大脑中动脉阻塞前,将10μl0.2%的荧光染料DiI注射于体质量250~350g的雄性SD大鼠侧脑室以预标记室管膜/室下区细胞。脑缺血后,采用累积式的BrdU标记方法标记新生细胞并通过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确定细胞分化。标记的细胞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 在非缺血对照大鼠,DiI标记细胞定居于室管膜/室下区。局灶性脑缺血后,DiI标记细胞出现于胼胝体,邻近的纹状体和皮质。此外,缺血14d后,梗塞区周围纹状体和皮质内可见一些DiI/BrdU/GFAP或DiI/BrdU/NeuN三重标记阳性细胞。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室下区细胞迁移到梗塞区周围并分化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这一发现对于理解成体神经干细胞的起源和开发促进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发生的新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老年和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下区(the 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方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室管膜下区5-溴脱氧尿嘧啶(bromndeoxyuridine,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成年大鼠SVZ的BrdU阳性细胞明显多于老年大鼠。实验组成年和老年大鼠SVZ的BrdU阳性细胞均在缺血后3d开始增加,7d时达到高峰,28d时仍高于正常水平,且成年大鼠各时间点SVZ的BrdU阳性细胞均明显高于老年大鼠。结论:大鼠脑缺血激活SVZ神经干细胞增殖,成年大鼠干细胞增殖能力强于老年大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 (Parkinson’sdisease ,PD)大鼠激发自体脑内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方法 选用SD大鼠 ,将 6 羟多巴胺 (6 OHDA)注入纹状体内制作PD大鼠模型 ,假手术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 ,于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处死前均注射 5 溴脱氧尿苷 (Brdu)。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Brdu和巢蛋白 (Nestin)的表达 ,以确定脑内增殖细胞和神经前体细胞数量 ,Brdu/Nestin免疫双标确定脑内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同正常组、假手术对照组比较 ,PD大鼠损伤侧海马区、侧脑室室管膜下区和黑质区的Brdu 细胞、Nestin 细胞和Brdu /Nestin 细胞数在模型成功后的第 3、5、7天明显增加 ,14d后逐渐减少 ,2 8d后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  6 OHDA纹状体内注射制作PD的模型大鼠能够激活自体神经干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6.
周思朗  陈俊抛 《广东医学》2003,24(4):366-368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红藻氨酸损毁Meynert基底核造成的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室管膜下层及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AD处理组及AD对照组大鼠前脑Meynert基底核注射红藻氨酸制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AD处理组造模后每天侧脑室注射bFGF共7d;AD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同时间生理盐水,BrdU标记增殖细胞,TUNEL方法标记DNA片段,原位检测凋亡细胞,计数室管膜下层和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与凋亡细胞数。结果:AD处理组大鼠与AD对照组大鼠相比,室管膜下区及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加(P<0.01),而凋亡细胞无明显差异(P>0.05)。AD对照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室管膜下区与海马齿状回性细胞数及凋亡细胞均没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bFGF可促进AD模型大鼠脑内神经细胞的增殖,是治疗AD等神经缺损性疾病有希望的一种神经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0Co-γ射线全脑照射对小鼠室管膜下区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56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4只,分别以0,5,15 Gy和30 Gy剂量进行照射,分别观察照射后1周和4周室管膜下区的GFAP和BrdU阳性细胞形态和数目。结果:①照射后1周,15 Gy组和30 Gy组室管膜下区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②照射后4周,15 Gy组室管膜下区GFAP阳性细胞数仍明显增多(P〈0.01),但其BrdU阳性细胞数恢复到对照组水平;30 Gy组室管膜下区GFAP阳性细胞数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但BrdU阳性细胞数仍明显减少(P〈0.01)。结论:放射后室管膜下区GFAP表达可能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大鼠脑出血后发生的神经细胞再生现象及其特点。方法:应用成年及老年(分别3个月及18个月大小)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制作脑出血模型,主要采用蛋白印迹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对Bromodeoxyuridine(Brdu)及未成熟神经元标记doublecortin(DCX)和polysialylated neural cell adhesion protein(PSA—NCAM)等进行分析。结杲:在老年大鼠,DCX的表达于脑出血后7天即有增加,2周后同侧脑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及基底节可见大量DCX阳性细胞,其表达达到高峰,是对照组的(670±145)%(P〈0.01);绝大多数的DCX阳性的细胞也共同表达Brdu;与成年大鼠相比,老年大鼠脑出血后DCX表达减少。结论:老年大鼠脑出血后有明显的神经细胞再生,SVZ的神经元前体细胞增生明显,并向受损伤的基底节区移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神经巢蛋白(nestin)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的活化增殖情况及通心络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血后3、7、14以及21d缺血侧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区(SVZ)、海马齿状回(HDG)神经巢蛋白的变化。给予模型大鼠通心络灌胃,观察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变化。结果 神经巢蛋白阳性细胞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值增加,第7、14、21天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造模后通心络组BrdU阳性细胞荧光强度值和BrdU+nestin免疫双标荧光强度值均高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可引起其缺血侧SVZ、HDG区神经干细胞反应和增殖;而通心络可显著增加MCAO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对成年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并将其分为模型组、康复训练组及针康组,分别于造模后24 h、7 d、14 d、21 d进行神经功能评定和行为功能评估,同时应用Brdu免疫组化法观察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3组大鼠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评定及行为功能评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第7、14、21天针康组和康复组神经功能评定及行为功能评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治疗前比较,各组内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针康组和康复组Brdu阳性细胞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与第14天、第21天Brdu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加康复训练均能增加成年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及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1.
新医改背景下推进零售药店药学服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医改背景下,我国零售药店面临新的竞争形势与发展环境,深入开展药学服务对零售药店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新医改对零售药店带来的影响与现阶段我国零售药店开展药学服务现状,主要从监管和药店自身两个角度探讨了新形势下推进零售药店药学服务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张磊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9):1044-1045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脑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胶原酶定位注射构建脑出血大鼠模型,然后给予G-CSF腹腔注射连续5d,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G-CSF的抗凋亡作用。结果:术后给予G-CSF的大鼠出血灶所在大脑半球神经细胞凋亡明显低于未给药组。结论:G-CSF在脑出血大鼠脑内具有抗凋亡作用,该作用可能参与其对脑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睿智  师蔚  濮璟楠  王子章 《西部医学》2012,24(6):1071-1074
目的研究米诺环素(MC)对实验性脑出血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110只,随机分为ICH组(n=50)、MC组(n=50)及假手术组(n=10),ICH组、MC组随机分为1、2、4、7和14d5个亚组(n=5),假手术组以建模后4d为总体对照点(免疫组化法n=5,RT-PCR法n=5)。采用Ⅳ型胶原酶注射法建立脑出血模型,MC组6h后腹腔注射MC(首次剂量:造模后6h腹腔注射MC(Sigma)45mg/kg,此后每12小时给予MC 22.5mg/kg)。ICH对照组及假手术组腹腔注射同等量的生理盐水。免疫组化及RT-PCR法检测bFGF的表达。结果血肿周围脑组织中胞浆内呈现棕黄色为bFGF阳性细胞,bFGF在神经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均有表达。在4天时达高峰,各时间点ICH对照组和MC治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bFGF mRNA的表达水平4d时达到最高,而MC在1、2、4及7d各时间点均能减少VEGF mRNA的表达。结论 MC可降低大鼠脑出血后bFGF表达。  相似文献   

14.
方洁  陆勤  王浩  李威 《河北医学》2013,19(3):321-324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影响以及对TNF-α、TRADD、Caspase3、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注入法制作大鼠ICH模型;将制模成功的大鼠分为ICH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治疗组),另设假手术组(对照组),每组36只;各组大鼠分别在造模后12h、1d、3d断头取脑组织检测脑水含量以及TNF-α、TRADD、Caspase3的蛋白表达,并进行TUNEL染色。结果:ICH组在12h、1d、3d脑水含量、TNF-α、TRADD、Caspase3蛋白表达以及凋亡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上述时间点的各项指标均低于ICH组(P〈0.05)。结论:地塞米松可降低ICH模型大鼠脑组织TNF-α、TRADD、Caspase3表达及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Ⅳ型胶原酶诱导的实验性脑出血模型的基础上,实施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并研究抽吸术后血肿周围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成年健康Wistar雄性大鼠13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抽吸治疗组。将Ⅳ型胶原酶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在形成脑出血10 h后,向血肿腔内注入含有3 000 U尿激酶的溶液5 μl来溶解血凝块,2 h后进行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干预治疗。应用Bederson四级评分法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NSE蛋白的表达。 结果 大鼠脑出血后,各个时间点脑出血组、抽吸治疗组血肿周围脑组织NSE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脑出血后第1天,抽吸治疗组NSE蛋白表达略高于脑出血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第3天、第5天抽吸治疗组与脑出血组比较,NSE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 结论 Ⅳ型胶原酶诱导的大鼠脑出血模型是一种稳定、可靠的且能够实施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的理想模型。大鼠脑出血后神经行为功能损伤,且血肿周围组织NSE蛋白表达明显增强。早期进行血肿抽吸术可以较好地清除脑内血肿,降低脑组织NSE蛋白的表达,减少脑出血后神经元的阳性细胞数及变性细胞数,从而保护神经组织,明显改善其神经行为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模型中,丘脑网状核(thalamic reticular nucleus,TRN)中谷氨酸脱氢酶67(glutamate decarboxylase 67,GAD67)和m型阿片受体(m-opioid receptor,MOR)含量的变化。方法: 在立体定位仪下进行右侧丘脑腹后外侧核(ventral posteriorlateral thalamic nucleus,VPL)注射Ⅳ型胶原酶,建立大鼠丘脑出血模型,同一位置注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尼氏染色观察VPL周围神经元形态,免疫荧光染色观察TRN中GAD67和MOR含量的变化。结果: 丘脑腹后外侧核出血大鼠模型的运动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表现;模型组VPL内神经元尼氏体坏死,萎缩,空泡变性;对照组TRN内MOR数量为77.77±9.45,ICH后7天减少到30.00±4.90(P<0.05),ICH后14天为23.30±2.05(P<0.05),ICH后28天10.50±2.87(P<0.05);GAD67阳性细胞数量对照组为78.67±7.77,而ICH后7天为27.00±5.35(P<0.05),ICH后14天为41.67±5.44(P<0.05),ICH后28天为26.00±6.13(P<0.05)。结论: 大鼠VPL注射Ⅳ型胶原酶能成功制备丘脑出血模型,模型组大鼠的运动功能无明显变化,模型组大鼠TRN中GAD67蛋白减少,MOR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7.
脑出血后继发血管源性脑水肿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自发性脑出血 (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后血管源性脑水肿 (vasogenicbrainedema ,VBE)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制作实验性ICH模型 ,免疫组化、组化染色和HE染色分别观察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内皮细胞粘附因子 (CD3 4 )、小胶质细胞、白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 ①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未见白细胞浸润及小胶质细胞染色 ,而CD3 4 阳性微血管数最多 ;ICH 12h见血肿周围CD3 4 有所下降 ,72h达最低 ,7天后缓慢恢复到假手术组水平 ;②于ICH 6h血肿周围开始表达小胶质细胞 ,至 4 8h达高峰 ,持续 2周仍可见其少量表达 ;③ICH 12h可见白细胞浸润 ,4 8h数量最多 ,以后逐渐减少 ,2周时基本消失。各组之间及各组与假手术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④ICH后小胶质细胞和CD3 4 表达呈负相关关系 (r =- 0 .770 ,P <0 .0 5 )。结论 ICH后血肿周围的炎症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参与了继发性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10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其中脑出血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又分为3h、6h、12h、1d、2d、3d、5d、7d8个亚组,每组6只。采用大鼠尾动脉自体不凝血50μL注入尾状核区建立脑出血模型。依达拉奉治疗组于模型制作成功后2h开始腹腔内注射3mg/kg依达拉奉。1次,d。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 p65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与脑出血组相比,依达拉奉治疗组于出血后6h、12h、1d、2d、3d、5d、7d血肿周围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均减少(P〈0.05或P〈0.01)。结论 依达拉奉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NF—κB p65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