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观察盐酸右美托咪定在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时的镇静和镇痛效果及对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40例在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D组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颈丛神经阻滞组(20例),M组咪达唑仑复合颈丛神经阻滞组(20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切皮时(T1)、分离腺体(T2)、缝合皮肤(T3)时的BP,HR,SPO2,镇静评分(RAMSAY),镇痛评分(VAS),病人满意度。结果盐酸右美托咪定组在镇静、镇痛方面与M组对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右美托咪定组术中SBP,DBP、HR较平稳,咪达唑仑组在术中HR、SBP、DBP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维持良好的氧饱和度。结论与咪达唑仑相比,盐酸右美托咪定能安全有效地使用于在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能提供良好的镇静和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较稳定,无明显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啶、丙泊酚与咪达唑仑辅助于臂丛阻滞麻醉中的镇静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ASA Ⅰ ~Ⅱ级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超声引导下臂丛阻滞成功后,右美托咪定组(D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啶0.5μg/kg静脉泵注10 min后按0.2~0.7 μg/(kg·h)的速率维持;丙泊酚组(P组)给予丙泊酚2 mg/kg静脉注射后以2~4 mg/(kg·h)维持;咪达唑仑组(M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后以0.05~0.1 mg/(kg·h)维持.调整各组患者的输注速度使镇静目标维持Ramsay镇静评分为3~4分.术中监测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脑电双频(BIS)指数值、Ramsay镇静评分,并记录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在相同镇静评分下,D组的BIS值明显低于P、M组(P<0.05);3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D组HR下降较P、M组明显(P<0.05),P组MAP下降较D、M组明显(P<0.05);P、M组RR减慢较D组明显,需要辅助呼吸的比例明显高于D组(P<0.05).结论 丙泊酚和咪达唑仑能明显抑制呼吸,而右美托咪啶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小,辅助于臂丛阻滞麻醉镇静效果比较好,但易诱发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主要就咪达唑仑和右美托咪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情况展开分析讨论。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所收治的8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咪达唑仑来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来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镇静持续时间、效果,起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行上肢手术的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可安全应用右美托咪定来进行镇静治疗,其对患者呼吸循环的影响明显优于咪达唑仑。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在甲状腺切除手术中的镇静效果。方法甲状腺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Ⅰ组,20例)和咪达唑仑组(Ⅱ组,20例)。Ⅰ组神经阻滞5min后立即给予右美托咪定,Ⅱ组神经阻滞5min后给予咪达唑仑。观察各组患者神经阻滞前、阻滞后5min、切皮时、甲状腺分离时、手术结束时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结果与Ⅱ组比较,Ⅰ组患者在分离甲状腺时和手术结束时SBP、DBP、HR值明显降低,P<0.05;患者术中镇静、镇痛更完善,未发生上呼吸道梗阻和呼吸抑制。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颈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可以有效的抑制颈丛麻醉下的心血管反应,具有更好的镇静镇痛作用,可以使患者更配合,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陈海涛  刘玉  刘绍正  王先锋 《安徽医药》2017,38(12):1533-1536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定或咪达唑仑加入0.37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ASAⅠ~Ⅱ级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左旋布比卡因组(L组)接受0.375%左旋布比卡因30 mL,左旋布比卡因+咪达唑仑组(LM组)接受0.375%左旋布比卡因30 mL+咪达唑仑(50 μg/kg),左旋布比卡因+右美托咪定组(LD组)接受0.375%左旋布比卡因30 mL+右美托咪定(1 μg/kg)。评估痛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痛觉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镇痛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3组患者的痛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镇痛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组相比,LM组和LD组痛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缩短,痛觉、运动阻滞维持及镇痛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M组相比,LD组痛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缩短,痛觉、运动阻滞维持及镇痛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组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L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复合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中,能缩短痛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痛觉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及镇痛时间。相比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用于急诊脑外科气管插管后患者镇静的效果、安全性,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将60例急诊脑外科气管插管后需镇静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30例,咪达唑仑组30例,观察比较两组的镇静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镇静后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均较镇静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美托咪定组患者镇静后血氧饱和度(SPO2)较镇静前显著提高,咪达唑仑组患者镇静后SPO2在90min、120min较镇静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脑电双频指数(BIS)均较镇静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美托咪定组镇静起效快于咪达唑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镇静后10min、30min咪达唑仑组较右美托咪定组呼吸频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美托咪定组镇静后呼吸抑制发生率高于咪达唑仑组。结论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均可用于脑外科患者气管插管后的镇静,但前者起效更快,更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ERCP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即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每组30例。D组于10 min内给予1μg/kg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随后以0.5μg/(kg·h)速度泵注,使拉姆齐镇静评分(Ramsay Sedation Scale,RSS)维持于3~4分。M组静脉注射0.04 mg/kg咪达唑仑,然后逐次追加0.5 mg,使RSS评分维持于3~4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注药前(T1)、注药后(T2)、手术开始5min(T3)、10 min(T4)、15 min(T5)及入恢复室后(T6)等各时点的生命体征(HR、M AP)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D组T3、T4、T5、T6各时点的HR明显低于T1,且明显低于M组(P<0.05);M组T3、T4、T5各时点的M AP明显低于T1,且明显低于D组(P<0.05);在手术过程中,M组患者呛咳发生率为83.3%,躁动发生率为50%,而D组分别为20%和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需要丙泊酚辅助的例数略少于M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是ERCP清醒镇静时的更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单独或分别复合咪达唑仑、氯胺酮作为儿童术前用药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行择期手术患儿75例,年龄2~12岁,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右美托咪定复合咪达唑仑组(DM组)和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组(DK组)。术前30 min右美托咪啶1 μg/kg、右美托咪啶1 μg/kg+咪达唑仑0.2 mg/kg和右美托咪定1 μg/kg+氯胺酮3 mg/kg分别滴鼻给药,观察给药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20 min(T4)、25 min(T5)、30 min(T6)时患儿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吸频率(RR)、氧饱和度(SpO2)和Ramsay镇静评分。结果:与D组比较,DK和DM组T1~T6时心率降低(P<0.05);与D组、DK组比较,DM组T1~T6时收缩压降低(P<0.05);与D组、DK组比较,DM组T1~T6时舒张压降低(P<0.05)。与D组比较,DK组和DM组T1~T6时镇静评分升高(P<0.05);与DM组比较,DK组T2~T6时镇静评分降低(P<0.05),无镇静过度。结论:在小儿麻醉前给予右美托咪定 1 μg/kg +氯胺酮3 mg/kg滴鼻可以产生良好的镇静效果且无滴鼻刺激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用于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50例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咪达唑仑组,每组7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芬太尼持续泵入。右美托咪定组采用右美托咪定0.2~0.6μg/(kg·h)持续泵入。咪达唑仑组采用0.08~0.10 mg/(kg·h)咪达唑仑持续泵入。采用Ramsay分级标准对两组患者镇静效果进行分级评分,观察两组患者的镇静效果。详细记录两组患者芬太尼用量、达到理想镇静所需的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镇静期间呼吸及循环系统功能的变化及其他不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右美托咪定组镇静满意率为97.33%,咪达唑仑组镇静满意率为96.00%,两组镇静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P<0.05),达到理想镇静所需时间及停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咪达唑仑组(P<0.05)。两组患者呼吸抑制、平均动脉压下降、SpO2下降及恶心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右美托咪定组谵妄发生率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用于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治疗,镇静效果满意,可以达到理想镇静时间及易唤醒时间短,谵妄发生率低,可减少芬太尼用量,而且对患者呼吸及循环系统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ICU镇静剂。  相似文献   

10.
张恩军 《江西医药》2014,(5):449-45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45岁,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组(D组)和单纯罗哌卡因对照组(C组)。D组以0.375%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1μg/kg共20ml,C组以0.375%罗哌卡因20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分别于麻醉前(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开始30min时(T2)和手术结束时(T3)记录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OAA/S及Ramsay镇静评分,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与C组比较,D组T1-T3时HR、MAP降低,OAA/S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升高,麻醉起效时间缩短,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延长,患者满意度升高(P〈0.05),心动过缓、恶心及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较单纯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可显著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对行上肢手术患者臂丛神经阻滞时间的影响和术中镇静效果。方法拟B型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实施臂丛阻滞后,右美托咪定组(D组):静脉注射1 mL生理盐水后按0.5μg/kg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0 min后以0.2μg/(kg.h)维持。对照组(F组):静脉注射1 mL氟芬合剂后,按D组输注方法输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评价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效果,记录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观察并记录患者麻醉前(T0)、输注负荷量即刻(T1)、持续输注10 min(T2)、20 min(T3)、30 min(T4)、60 min(T5)及手术结束(T6)的MAP、HR、SpO2及BIS值。观察并记录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及头晕等不良反应。术中主诉疼痛的患者静脉注射氟芬合剂1 mL,仍因疼痛不耐受手术的患者改为全麻。结果无一例患者使用补救用药或更改麻醉方式,D组患者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F组(P〈0.05);在T2~T5时间点,两组MAP、HR、BIS值、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输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不仅可以为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提供充分镇静,而且明显延长臂丛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2.
沈勤  肖建军 《安徽医药》2012,16(2):230-23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用于辅助臂丛麻醉时的镇静效果。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的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在臂丛阻滞成功后用微量泵泵注右美托咪定,C组不注射任何药物。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镇静效果(Ramsay评分)、HR(心率)、MAP(平均动脉压)、RR(呼吸)、SpO2的变化以及术后对手术操作的遗忘程度。结果D组患者镇静评分显著高于C组(P0.05);MAP(T1~T5观察点)和HR(T1~T5观察点)均低于C组(P0.05);RR和SpO2两组间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手术操作的遗忘程度D组显著高于C组(P0.01)。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在手术开始前缓慢(≥10 min)静脉泵注负荷剂量0.8μg.kg-1,继以小剂量0.2μg.kg-1.h-1维持,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可有效地抑制心血管反应,并可产生良好的术后遗忘作用,且无呼吸抑制,其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肥胖患者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镇痛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60例择期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肥胖患者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各30例。记录2组术中生命体征、Ramsay 镇静评分、芬太尼总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中D组血压低于M组,心率慢于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芬太尼总用量少于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 组Ramsay 镇静评分高于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 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肥胖患者具有血流动力学较平稳,镇痛、镇静效果确切,芬太尼总用量减少,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相同麻醉镇静深度时不同剂量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注射对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的影响,选择这2种药物间满意的复合方案。方法:60例ASA 1-2级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n= 20)。P组:以3 mg·L-1的初始靶浓度靶控输注丙泊酚后静脉注射芬太尼2-3μg·kg-1,维库溴胺0.12 mg·kg-1并调整丙泊酚靶浓度至脑电双频指数(BIS)低于50时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M1组和M2组:在P组基础上,靶控输注丙泊酚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1,然后分别以0.04 mg·kg-1·h-1和0.08 mg·kg-1·h-1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咪达唑仑。术中调整丙泊酚靶浓度维持BIS于45-55之间。记录麻醉苏醒时间及醒后镇静/觉醒(OAA/S)评分。每隔5 min记录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次日随访病人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随咪达唑仑剂量增加麻醉维持中的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降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苏醒时间略延长,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醒后OAA/S评分P组明显高于M1和M2组(P<0.05);M1及M2组术后嗜睡者较P组增多(P<0.05)。术后并发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维持相同麻醉镇静深度时,丙泊酚效应部位靶浓度随咪达唑仑剂量的增加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在以丙泊酚靶控输注为基础的静脉全麻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复合0.08 mg·kg-1·h-1的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注射为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DEX)用于老年晶体植入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ASA Ⅰ或Ⅱ级择期行晶体植入手术的老年患者92例,随机均分为低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1组)、中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2组)、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3组)、咪达唑仑组(M组)。D1组,DEX 0.4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20mL,静脉泵注10min,D2组,DEX 0.7μg/kg,给药方法同D1组;D3组,DEX 1.0μg/kg,给药方法同D1组;M 组手术开始前10min 输注咪达唑仑0.03mg/kg。观察记录患者麻醉前(T0)、用药后10 min(T1)、15 min(T2)、30 min(T3)、60min(T4)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RR(呼吸次数)、血氧饱和度(SpO2)。同时观察三组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及医生和患者满意度。结果与麻醉前比较,D组患者MAP、HR 有显著性差异(P<0.05)。D2、D3组术中体动发生率、术后谵妄的发生率、低于D1组(P<0.05)和M组(P<0.05)。D组医生和患者满意度高于M组(P<0.05)。结论中、高剂量右美托咪定应用于晶体植入手术患者安全有效;镇静镇痛效果好;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医师和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咪达唑仑和氟哌利多在硬膜外麻醉术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或中下腹部手术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M组)和氟哌利多组(D组),硬膜外麻醉后分别给予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mg/kg和氟哌利多0.05mg/kg。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呼吸、动脉血氧饱和度、镇静程度、术后遗忘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用药前比较,用药后两组患者MAP、HR、RR、SpO2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T1(用药后5min)时MAP、HR、RR及SpO2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比较,两组在各时间点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OAA/S评分较用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各时间点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完全遗忘、不全遗忘及无遗忘的发生率分别为78%、17.1%和4.9%,D组分别为12.2%、19.5%和68.3%。M组完全遗忘率显著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咪达唑仑和氟哌利多均为用于硬膜外麻醉中安全有效的镇静药,但咪达唑仑独特的顺行性遗忘作用明显减少患者对手术的痛苦感受,其效果优于氟哌利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地佐辛联合咪达唑仑静脉麻醉用于小儿上肢手术臂从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行上肢手术的患儿70例,将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氯胺酮组(L组):术前予氯胺酮1 ~2 mg·kg-1;地佐辛组(D组):术前予咪达唑仑0.05~0.1 mg.kg-1+地佐辛0.1~0.15 mg·kg-1.患儿入睡后,在神经刺激仪的指导下均用0.375%罗哌卡因2~4 mg.kg-1行臂丛阻滞.观察两组术中镇痛、催眠效果,生命体征变化,小儿苏醒状况以及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L组比较,D组术中血压、心率和呼吸平稳,接近术前基础值,且术中生命体征波动较小,苏醒快,术后的各种不良反应均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地佐辛并咪达唑仑静脉麻醉用于小儿臂丛阻滞,可达到满意的镇痛、催眠效果,且术中生命体征波动较小,苏醒快,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重症监护病房(ICU)正颌外科术后留置气管插管患者镇静作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40例正颌外科术后入ICU留置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咪达唑仑组,每组20例。右美托咪定组予右美托咪定0.4μg·kg~(-1)·h~(-1)微泵静注,调整范围0.2~0.7μg·kg~(-1)·h~(-1);咪达唑仑组予咪达唑仑0.1 mg·kg~(-1)·h~(-1)微泵静注,调整范围0.05~0.2 mg·kg~(-1)·h~(-1)。采用Ramsay镇静深度评分系统,以Ramsay评分2~4分级为镇静目标,进行注射剂量的调整。记录用药前,用药后1、2、3、4、6、8、12、16 h的血压、心率、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观察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用药后均可获得满意的镇静效果,Ramsay评分维持在2~4分级,良好耐受气管插管。2组用药前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后心率和血压均有所下降,右美托咪定组各时点心率均低于咪达唑仑组(P<0.05),用药后1、2、3、4 h MAP低于咪达唑仑组(P<0.05)。2组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P>0.05)。右美托咪定组需剂量调整的次数(2例1次)较咪达唑仑组(3例1次,4例2次)低。右美托咪定组发生2例心动过缓,予以阿托品治疗好转,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右美托咪定0.4μg·kg~(-1)·h~(-1)可安全用于ICU正颌外科术后留置气管插管患者的镇静,剂量调整发生率低于咪达唑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