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内经》之《素问·玉机真脏论篇》中提出了"五实""五虚"的说法,五实包含"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5个症状,五虚包含"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5个症状。王冰、张景岳、张志聪等古代注家均从五脏虚实来解读,可能有失经旨。本文提出了新见解,认为五实是气机壅实之证,即今之所谓闭证;五虚是元气虚衰之证,即今之所谓脱证。在原文中,闭证是通过发汗、通下以拨转气机来治疗,脱证是通过补养胃气、滋生化源来治疗,这或是后世开窍启闭、益气固脱等治疗思想的源头。"五实""五虚"之"五"是一种计数,强调5个症状都具备是做出可靠诊断的必要条件,这种表述方法有利于临床经验的传承和诊断特异性的提高。从闭、脱解读五实五虚在逻辑上合理,在临床上合实,此段经文可能是中医对闭脱二证最早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温病闭症是以高热、神昏、舌謇、肢厥为主要证候表现的危急重证 ,其来势凶猛 ,病情险恶 ,病死率高 ,尤其是当热毒深入营血分时 ,病情更加严重 ,此时若治不得法或者治疗不及时 ,便可造成闭厥不返 ,很快内闭外脱或脱证而危及生命。笔者不揣浅陋 ,拟对其产生的病机关键及其救治进行初步探讨 ,以为抛砖引玉 ,纰缪之处 ,望同道斧正。1 温病营血分闭证的病机关键自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以来 ,不少医家对温病闭证的病因病机都十分重视。多认为它的发生是感邪太过或热炽营伤 ,正虚邪陷 ;或热毒、湿热、痰瘀闭阻包络 ,扰乱神明所…  相似文献   

3.
中脏腑多为闭脱兼见证 中风病的急发期,按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脏腑与中经络两大类。中脏腑又有较细的分类,即据邪实内闭与阳气欲脱再分为阳闭和阴闭。闭证强调用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或苏合香丸等凉开、温开;脱证则主张用参附类药方回阳益气固脱。张发荣老师观察到闭证与脱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纯用开窍药治疗闭证,大多不能收到明显效果。事实上,在急性期,由于病情进行性加重,很难截然分明地划分闭证或脱证。尤其是脑出血,在病程一开始,既可见到呕吐,面色潮红或面白唇暗,呼吸深沉,鼾声明显,口歪流涎,脉搏充实而有力的闭证表现,又可见大小便失禁,昏迷不省人事,目合口张,四肢肌肉弛缓的脱证症状和体征。此即闭脱兼见证,而单纯的闭证、脱证则少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影像学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及颅脑科就诊,符合重症脑卒中诊断的175例患者,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分为闭证(痰热内闭证、痰热腑实证、痰浊蒙窍证)以及脱证(痰湿蒙神证、元气败脱证),分析性别、生命体征、影像学改变等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剔除资料不完整病例5例,最终纳入170例患者,其中闭证105例(61.76%),脱证65例(38.24%);具体证型分为痰热内闭49例(28.82%),痰热腑实25例(14.71%),痰浊蒙窍31例(18.24%),痰湿蒙神32例(18.82%),元气败脱33例(19.41%)。(2)经单因素分析,额叶与小脑病变在闭证与脱证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脱证与闭证患者之中,脱证患者更易合并额叶病变,闭证患者更易合并小脑病变。性别、心率、高血压病史等因素在闭证与脱证及中医具体证型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经多因素分析,性别、高血压病、蛛网膜下腔...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安徽省亳州市8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及辨证论治特点。方法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象,进行辨证分型和辨证治疗。结果 84例患者中,临床治疗期湿毒郁肺证54例,寒湿阻肺证26例,疫毒闭肺证4例,分别选用清肺排毒汤1、2、3号方治疗;恢复期肺脾气虚证68例,气阴两虚证16例,分别选用自拟康复1、2号方治疗。结论 亳州市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治疗期主要中医证型为湿毒郁肺证(湿热并重)、寒湿阻肺证(寒微湿重),疫毒闭肺证少见,恢复期肺脾气虚证多见,气阴两虚证少见。应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和亳州市患者的证候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6.
厥脱是厥和脱的综合征,为临床上常见的重危急症。根据厥脱证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演变过程,类同于西医学的休克,尽管西医学对休克的基础理论研究已由微循环进入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但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仍有65~80%,尤其是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可高达80%以上。近年来,中医药界对厥脱的治疗进行了新的探索,从实践效应来看,已显示出它的优势和潜力,但皆以辨病用药为主,辨证治疗尚少系统研究。我们针对厥脱证气滞血瘀、正虚欲脱的病理特点,区别厥与脱的主次,分别应用行气活血、扶正固脱与益气养阴、行气活血法,研制成静脉注射剂;抗厥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血管病CT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一般认为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按中医辨证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而中脏腑又可分为闭证与脱证。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来探讨急性脑血管病CT表现与中医中风闭、脱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呼吸衰竭中医诊断依据和证治规律.方法:参阅近年来有关中医药诊疗慢性呼吸衰竭文献研究,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探讨了慢性呼吸衰竭临床特点.认为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间杂,本虚多为肺、心、肾虚损,邪实多为痰、热(火)、瘀血.病情发作时,以痰(痰热、痰浊)瘀互阻为关键,时或累及脑窍、大肠;病情缓解稳定时,痰瘀减轻但稽留难除,正虚显露而多表现为肺、心、肾虚损.结果:提出了慢性呼吸衰竭常见证候为虚证类(心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实证类(痰热壅肺证、痰湿壅肺证、兼血瘀证)、危重变证类(痰蒙神窍证、正虚喘脱)三证类七证候及其临床特征.拟订了有关证候诊断标准,并总结了辩证治疗规律.结论:慢性呼吸衰竭的诊断依据及证候标准的拟定为中医药辨证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风一证,主要呈现本虚标实,上盛下虚证候。临床上根据轻重缓急的不同,而又有在经络、在脏腑之分,闭证、脱证之别,以及急性期与后遗症期的不同。在治法上,根据不同情况,张老自拟六法,试之临床收到一定效果。现总结如下,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近年来有关中医药诊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文献,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研究结果,总结了老年人CAP的临床特点,认为其基本病机为痰热壅肺兼见气阴两虚、痰浊阻肺兼见肺脾气虚.提出了常见证候为实证类(风热犯肺证、外寒内热证、痰热壅肺证、痰湿壅肺证)、正虚邪恋类(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危重变证类(热陷心包证、邪陷正脱证)三证类八证候及其临床特征,拟订了有关证候诊断标准,并总结了辨证治疗规律.为老年人CAP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客观评价中医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盲、多中心、分层区组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对5家医院的297例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病毒性肺炎患儿进行临床研究,治疗组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其中痰热闭肺证口服儿童清肺口服液、风热闭肺证口服小儿咳喘灵口服液;对照组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口服复方愈创木酚磺酸钾口服液(伤风止咳糖浆),疗程均为10d。结果两组主症终点积分值、治疗前后主症积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尤其表现在痰热闭肺证上。在发热、咳嗽、痰壅、肺部啰音恢复的起效时间上比较,治疗组起效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愈显率90.54%,对照组8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痰热闭肺证治疗组愈显率88.89%,对照组8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风热闭肺证治疗组愈显率95.00%,对照组84.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治疗前后主症积分的减少情况对疾病进行疗效再评价,结果治疗组愈显率87.84%,对照组65.77%,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痰热闭肺证治疗组愈显率91.67%,对照组64.29%,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风热闭肺证治疗组愈显率77.50%,对照组68.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疗效显著,尤其表现在痰热闭肺证的治疗上。  相似文献   

12.
中风病脏证既非中风病的辨证类型,亦非中风病的命名标志,而是中风病的危重阶段。其病理实质为阴阳俱衰,脑髓空虚,元神无倚,心神耗散,痰、瘀、郁、热内蕴。临床上难以把闭证和脱证截然分开,一般分内风痰火上犯清窍、元气衰微、痰浊上蒙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证候诊断要点及辨证治疗规律。方法:基于近年来有关中医药诊疗支气管哮喘文献,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研究结果,总结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点。结果:认为急性发作期的基本病机为伏痰遇感引动,痰气搏结,以实证为主;慢性持续期以虚实兼夹为主,表现为阳虚与饮伏、气虚与痰阻、气阴虚与痰热等;临床缓解期以虚为主,表现为肺、脾、肾气虚。拟订有关证候诊断要点,并总结辨证治疗规律。结论:常见证候为三期十证候,即急性发作期的外寒内饮、痰浊阻肺证、痰热壅肺证、阳气暴脱证,慢性持续期的阳虚饮伏证、气虚痰阻证、气阴虚痰热证,临床缓解期的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为主要兼证,常兼见于上述证候中。为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中医证型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500例51-80岁BPH患者,根据《中医症诊断疗效标准》分为血瘀下焦、膀胱湿热、肾阴亏虚、肾阳不足和肺热气闭等5种证型,并对患者的证型与病程、病情轻重、前列腺体积、病理学表现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BPH的中医证型以血瘀下焦证和肾阴亏虚证多见;BPH患者如病程较短、病情轻、前列腺体积小,同时组织学上以间质增生为主的往往有利于血瘀下焦证的诊断;当病程较长、病情重、前列腺体积较大,组织学上以腺体增生为主的往往有助于肾阴亏虚证的诊断。疾病初期以实证多见,久病则易出现虚实夹杂。实证患者前列腺体积偏小,但排尿梗阻症状较明显,在组织学上以问质增生为主,可伴有炎细胞浸渭;虚证患者前列腺体积偏大,排尿常表现为无力,在组织学上以腺体增生为主。结论 临床相关因素将有助于提高BPH中医辨证的准确性,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同时还为中医证型的量化和客观化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297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中医证候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热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按区组随机、平行对照、多中心试验的原则在5个中心同时搜集297例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患儿,调查证候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发热、咳嗽、痰壅、紫绀、精神、舌象异常程度分布上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闭肺证重于风热闭肺证;恶风恶寒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风热闭肺证重于痰热闭肺证;其他指标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热、咳嗽、痰壅、紫绀、精神、舌象及恶风恶寒的程度可作为风热闭肺证与痰热闭肺证的主要鉴别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封髓丹始见于元《御药院方》,早期医家多用封髓丹治疗阴虚火旺证,至清代郑钦安始提出封髓丹善治阳虚上浮所致的虚火上冲证,扩充了封髓丹的功用和主治。临床中,阴虚和阳虚均可导致虚阳上浮。封髓丹药性平和,经适当加减能通治阴虚、阳虚、阴阳两虚引起的虚火上冲证。阴虚所致虚火上冲证用封髓丹滋阴降火可酌加滋阴药,阳虚所致者用封髓丹纳气伏火可酌加温阳药,阴阳两虚所致者用潜阳封髓丹加减能滋阴助阳、调和水火。并附临床医案以佐证,以期裨益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孙思邈《千金翼方》中明确提出了劳心烦神、嗜欲妄念、摄养不慎是中风的根本原因,五脏失养,风邪乘虚而入,发为卒中。指出中风之证,多属于热。中风之本以内虚为主,中风之证有闭、脱、痰、痪等不同,然而五脏所藏的阴精亏损,往往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表现为阴不敛阳、阳亢则热,热盛动风。“凡患风人多热”“凡中风多由热起”。熊继柏教授在此理论基础上强调“当分中络经腑脏,更审虚实寒热痰。中脏腑当辨脱与闭,审查慎微知先兆”。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报》2020,(3):453-457
根据我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调查资料,结合临床救治实践经验,从病因病机、辨证与治法、分期辨证治疗三个方面,阐释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思路与方法。一是病因病机:病邪属性为湿邪、湿邪疫毒首先犯肺,并随疾病的分期/分型发生转化。二是辨证与治法:根据疾病的轻重分型,提出了4期9证(初期的湿遏肺卫、寒湿犯肺、邪热犯肺,进展期的湿阻肺胃、湿热蕴肺、疫毒闭肺,危重期的内闭外脱,恢复期的气阴两虚、肺脾气虚)的证候规律,重点强调截断扭转、逐秽解毒、疏理气机、通降胃肠、固扶正气5种治则治法。三是分期辨证治疗:根据4期9证进行辨证治疗,分析了常用方药、中成药等,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建生  李素云  谢洋 《中医学报》2020,35(3):453-457
根据我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调查资料,结合临床救治实践经验,从病因病机、辨证与治法、分期辨证治疗三个方面,阐释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思路与方法。一是病因病机:病邪属性为湿邪、湿邪疫毒首先犯肺,并随疾病的分期/分型发生转化。二是辨证与治法:根据疾病的轻重分型,提出了4期9证(初期的湿遏肺卫、寒湿犯肺、邪热犯肺,进展期的湿阻肺胃、湿热蕴肺、疫毒闭肺,危重期的内闭外脱,恢复期的气阴两虚、肺脾气虚)的证候规律,重点强调截断扭转、逐秽解毒、疏理气机、通降胃肠、固扶正气5种治则治法。三是分期辨证治疗:根据4期9证进行辨证治疗,分析了常用方药、中成药等,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胸痹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主要症状为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段富津教授认为胸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临床上本虚多为气虚、标实多为血瘀,所以临床上胸痹最常见的证型为气虚血瘀证。段富津教授临证60余载,治疗胸痹之气虚血瘀证数千例,该文对其辨证思路及运用"三参丹饮"加减的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